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力竭性运动锻炼和饥饿对南方鲇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9
1
作者 曹振东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7-843,共7页
为了检验力竭性运动锻炼和饥饿是否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onalisChen维持能量消耗和无氧代谢能力产生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维持日粮(1.5%body mass per day)和饥饿条件下南方鲇15d力竭性锻炼(5min chasing)和随后5d恢复过程静止代谢... 为了检验力竭性运动锻炼和饥饿是否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onalisChen维持能量消耗和无氧代谢能力产生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维持日粮(1.5%body mass per day)和饥饿条件下南方鲇15d力竭性锻炼(5min chasing)和随后5d恢复过程静止代谢率(VO2rest)和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VO2,EPOC)的变化。另外两组非锻炼组分别作为摄食和饥饿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摄食和饥饿对照组VO2rest显著下降(P<0.05),而摄食和饥饿对照组经过15d的锻炼显著上升(P<0.05)。经过5d的恢复2锻炼组VO2rest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摄食和饥饿对照组力竭运动后代谢率峰值(VO2peak)在实验过程中显著下降(P<0.05),而摄食和饥饿锻炼组经过15d没有显著变化。锻炼取消后2锻炼组VO2peak显著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各锻炼组和对照组间过量耗氧均无显著差异。实验提示:(1)锻炼导致VO2rest和VO2peak显著提高,但影响可塑性大,5d恢复期后影响消失;(2)锻炼导致力竭运动后代谢恢复速率加快,5d恢复期后锻炼影响依然存在;(3)对饥饿和摄食组,锻炼的生理影响相似,但饥饿组VO2rest对锻炼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后过量(epoc) 力竭性运动锻炼 静止代谢率 南方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鲇鱼力竭性运动后的过量耗氧及其体重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彭姜岚 曹振东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0-386,共7页
过量耗氧(EPOC)是衡量动物无氧代谢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标,本研究在25℃条件下对不同体重组鲇鱼Silurus asotus Linnaeus(<30g、30—50g、50—100g和>100g)力竭性运动后EPOC进行了测定,旨在揭示不同体重鱼类在EPOC方面的适应机制。... 过量耗氧(EPOC)是衡量动物无氧代谢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标,本研究在25℃条件下对不同体重组鲇鱼Silurus asotus Linnaeus(<30g、30—50g、50—100g和>100g)力竭性运动后EPOC进行了测定,旨在揭示不同体重鱼类在EPOC方面的适应机制。实验结果显示:鲇鱼力竭性运动后耗氧率(VO2)峰值立即出现(2min),随后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水平。本研究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力竭运动后鲇鱼VO2恢复过程的数学模型(VO2=a+be-ct),并对其中参数的生物学意义进行阐述。通过对各体重组过量耗氧参数(a、b和c)的分析比较,发现鲇鱼体重的增加使有氧代谢能力降低,无氧代谢的能力却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量 力竭性运动 鲇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食对鲇鱼幼鱼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可贵 曹振东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5-1040,共6页
为了检验鲇鱼(Silurus asotus Linnaeus)幼鱼力竭性运动(Exhaustive exercise)后过量耗氧(EPOC)是否受到摄食的影响,以阐明其在两种功能状态下的功率配置模式,在(25.0±1.0)℃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对照组(摄食前)、摄食组[摄食12 h,摄... 为了检验鲇鱼(Silurus asotus Linnaeus)幼鱼力竭性运动(Exhaustive exercise)后过量耗氧(EPOC)是否受到摄食的影响,以阐明其在两种功能状态下的功率配置模式,在(25.0±1.0)℃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对照组(摄食前)、摄食组[摄食12 h,摄食水平为(8.74±0.40)%]、摄食代谢恢复组[摄食60 h,摄食水平为(8.84±0.25)%]鲇幼鱼力竭性运动后EPOC及力竭性运动后恢复过程中呼吸频率(Vf)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摄食组、摄食代谢恢复组力竭性运动前耗氧率(MO2)显著差异(P<0.05),而Vf差异不显著;力竭性运动后MO2和Vf均立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摄食组的耗氧率峰值(MO2peak)[(222.47±10.14)mgO2/(kg.h)]显著大于对照组[(180.53±6.79)mgO2/(kg.h)]和摄食代谢恢复组[(181.65±10.94)mgO2/(kg.h)](P<0.05),但三个组之间Vf无显著变化;摄食组的EPOC总量[(42.49±10.13)mgO2]显著小于对照组[(66.58±6.40)mgO2]和摄食代谢恢复组[(53.46±5.80)mgO2](P<0.05)。以上结果表明:(1)无论是摄食还是运动任一生理功能均不能诱导出鲇鱼幼鱼的最大的MO2;(2)当摄食和运动两种生理功能同时存在时,鲇鱼无氧运动能力减弱,同时力竭性运动后的恢复过程加快,可能与消化导致的内环境碱化减缓了运动后的内环境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食 力竭性运动 过量 鲇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方式渐减负荷运动对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国强 洪友廉 梁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7-269,263,共4页
为了探讨在渐减负荷运动中不同负荷量对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 ,选择了 12名身体健康的体育学部男子大学生 ,在下述不同运动条件下 ,进行功率自行车负荷运动 ,测定吸氧量 (VO2 )、通气量 (VE)、心率 (HR)及血乳酸浓度(La) :(1)通过渐增... 为了探讨在渐减负荷运动中不同负荷量对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 ,选择了 12名身体健康的体育学部男子大学生 ,在下述不同运动条件下 ,进行功率自行车负荷运动 ,测定吸氧量 (VO2 )、通气量 (VE)、心率 (HR)及血乳酸浓度(La) :(1)通过渐增负荷运动以确定最大功率及最大吸氧量 ;(2 )均以个人最大吸氧量 90 %功率为起点 ,分别进行每分递减 30W、2 0W、10W至 0负荷的 3种不同方式的渐减负荷运动。结果如下 :(1)渐增负荷运动时的最大吸氧量为 2 .81± 0 .12l/min,最大血乳酸浓度为 9.6 5± 1.2mmol/L ;(2 )每分递减 30W的渐减负荷运动时La浓度明显低于每分递减2 0W、10W运动时的值 ;(3)每分递减 10W的运动时VO2 显著高于每分递减 30W、2 0W运动时的值 ;(4)每分递减 30W运动时的VO2 excess与La之间呈低相关 (r=0 .16 7n.s ) ,而每分递减 2 0W和每分递减 10W运动时的VO2 excess与La之间均呈高相关 (2 0W :r=0 .482 ,p <0 .0 5 ;10W :r =0 .76 3,p <0 .0 0 1)。结果表明渐减负荷运动时的递减速度越低 ,其VO2 excess与La浓度相关越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后过量 渐减负荷运行 血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训练和摄食对中华倒刺鲃幼鱼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秀明 袁建明 +1 位作者 张耀光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7-284,共8页
为了探讨有氧运动训练和摄食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0.5)℃条件下,将120尾实验鱼[体重(21.35±0.05)g,体长(10.21±0.03)cm]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1、2和4 BL/s(体长/秒... 为了探讨有氧运动训练和摄食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0.5)℃条件下,将120尾实验鱼[体重(21.35±0.05)g,体长(10.21±0.03)cm]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1、2和4 BL/s(体长/秒,body length/s)训练组,分别放置于不同流速下处理8周。随后测定各实验组心脏和鳃指数以及禁食或摄食(轻度麻醉灌喂体重1.5%的饵料)状态下的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结果发现:4 BL/s训练组的心脏和鳃指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无论摄食与否,3个训练组运动前代谢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各实验组过量耗氧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禁食状态下,仅4 BL/s训练组的运动代谢峰值和代谢率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摄食状态下,3个训练组的运动代谢峰值和代谢率增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与禁食组相比,摄食导致各处理组的运动前代谢率显著上升(P<0.001),但对运动代谢峰值没有显著影响;另外,摄食对照组代谢率增量和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显著低于禁食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1)有氧运动训练显著提高了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有氧代谢能力,这可能与其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的改善有关;(2)力竭运动能够诱导出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最大有氧代谢率;(3)摄食削弱了中华倒刺鲃幼鱼无氧代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 摄食 运动后过量 代谢率 中华倒刺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重复疲劳运动对鲢幼鱼游泳能力及代谢率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蒋清 黄应平 +3 位作者 袁喜 靖锦杰 高勇 涂志英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94,共6页
在自行设计的鱼类游泳能力测定装置中,采用流速递增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0、15、20、25℃)条件下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2次疲劳运动过程中临界游泳速度和耗氧率的变化,探究重复疲劳运动对鲢幼鱼游泳能力和活动代谢率的影... 在自行设计的鱼类游泳能力测定装置中,采用流速递增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0、15、20、25℃)条件下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2次疲劳运动过程中临界游泳速度和耗氧率的变化,探究重复疲劳运动对鲢幼鱼游泳能力和活动代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25℃温度范围内,鲢幼鱼临界游泳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呈线性增加(U_(crit,1)=3.52+0.14T,R^2=0.98,P<0.05;U_(crit,2)=3.33+0.09T,R^2=0.97,P<0.05),重复运动后的临界游泳速度明显小于第1次。运动最大耗氧量(MMR)和标准代谢率(SMR)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且第1次测试的耗氧率显著高于第2次;运动后过量耗氧率(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与温度相关性显著(P=0.024);第2次测试疲劳后EPOC较第1次低,疲劳运动对EPOC影响不显著(P=0.36);表明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对游泳能力和活动代谢具有促进作用,疲劳运动对鱼类游泳能力和活动代谢不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游泳能力 运动后过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打运动员能量供应特点生理学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勤 肖国强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9-63,共5页
为了解散打运动的供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26名一级、武英级水平散打运动员为试验对象,并以42名100~1500m跑等6个项目的一级运动员为对照。通过对尿肌酐系数、气体(能量)代谢、运动后血乳酸浓度、个体乳酸阈、散打平均每次对抗时间和... 为了解散打运动的供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26名一级、武英级水平散打运动员为试验对象,并以42名100~1500m跑等6个项目的一级运动员为对照。通过对尿肌酐系数、气体(能量)代谢、运动后血乳酸浓度、个体乳酸阈、散打平均每次对抗时间和每次非对抗期时间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发现:每局比赛总对抗时间占每局比赛时间的28.6%,总间歇期(非对抗期)时间占每局比赛时间71.4%。3局比赛中各对抗运动时段的总耗氧量为8.338L,运动后过量耗氧共为46.162L,分别占15.3%和84.7%,氧亏较大。安静时的尿肌酐系数与100、200m跑运动员无明显差异((38.8±7.9)与(39.7±8.5)与(39.5±8.2)mg/kg,P>0.05);各局比赛后即刻的血乳酸浓度明显偏低于400、800m跑运动员;个体乳酸阈与200、1000m跑的运动员差异无显著性(P>0.05),最大糖酵解能力与400、800m跑运动员差异有显著性(14.53±2.31、16.82±1.49与16.65±2.23,P<0.05)。研究表明:散打运动是以磷酸原系统为主,乳酸能系统配合供能的对抗性变速运动项目。提示人们只有充分了解散打运动员机体的供能特点及疲劳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基本身体素质,取得优良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理学 散打运动 尿肌酐 乳酸阈 运动后过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身气功·五禽戏不同遍次的能量消耗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路明月 曹维 +4 位作者 邱俊强 衣龙燕 杨俊超 刘晓蕾 郭航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87-595,共9页
目的:探索不同习练水平的大学生进行不同遍次健身气功·五禽戏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能量消耗特征。方法:72名18~30岁健康大学生,按习练水平分为熟练组(n=36,男18,女18)和初学组(n=36,男18,女18)。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受试者安静状态、习... 目的:探索不同习练水平的大学生进行不同遍次健身气功·五禽戏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能量消耗特征。方法:72名18~30岁健康大学生,按习练水平分为熟练组(n=36,男18,女18)和初学组(n=36,男18,女18)。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受试者安静状态、习练1遍、连续2遍、连续3遍五禽戏运动中及运动后的能量消耗。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比较不同习练水平下,不同性别大学生进行不同遍次五禽戏的运动强度、能量消耗和底物代谢特征。结果:(1)运动中代谢当量(METs):熟练组习练1、2或3遍五禽戏分别为3.18、3.13或3.28,初学组分别为3.12、2.97或3.20;熟练组和初学组不同遍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不同遍次之间熟练组显著高于初学组(P<0.0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熟练组和初学组、男性和女性不同习练遍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运动总能量消耗(TEE):不同遍次熟练组显著高于初学组(P<0.0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熟练组和初学组连续2遍TEE显著低于其他遍次(P<0.05)。(4)底物代谢特征:熟练组与初学组相比,不同遍次呼吸商(RER)和脂肪供能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熟练组连续3遍糖供能量和连续2遍脂肪供能量显著高于初学组(P<0.05)。男性习练1遍、连续2遍的糖供能量显著高于女性(P<0.05),男女间RER、脂肪供能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五禽戏运动习练1、2或3遍均为低强度运动;(2)不同习练水平的大学生进行不同遍次五禽戏时,运动中和运动后的部分能量消耗特征不同,且一定程度上受性别影响;(3)长期规律性习练五禽戏,每次练习2~3遍可提高糖或脂肪代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身气功·五禽戏 能量代谢特征 运动后过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呼吸循环系统参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秀明 张耀光 +2 位作者 何春梅 郭海燕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8-85,共8页
为了考察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呼吸循环系统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0.5)℃条件下,将2种实验鱼各60尾[体重分别为(28.36±0.08) g和(19.53±0.13) g... 为了考察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呼吸循环系统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0.5)℃条件下,将2种实验鱼各60尾[体重分别为(28.36±0.08) g和(19.53±0.13) g]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训练组进行1次/d共21d的力竭追赶训练。随后测定各组实验鱼的心脏和鳃指数、血液指标以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结果发现:2种鱼心脏指数、鳃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在各自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岩原鲤对照组的鳃指数显著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但心脏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中华倒刺鲃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但运动后恢复时间和过量耗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岩原鲤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显著低于其对照组(P<0.05),但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运动后恢复时间、过量耗氧、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岩原鲤对照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过量耗氧和代谢恢复速率分别显著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但峰值比率和运动后恢复时间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1)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和岩原鲤幼鱼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参数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2)力竭追赶训练显著提高了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无氧代谢能力;(3)中华倒刺鲃幼鱼力竭运动前后代谢率显著高于岩原鲤幼鱼,这可能与其较为活跃的习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追赶训练 运动后过量 代谢率 中华倒刺鲃 岩原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对鲤幼鱼内脏器官指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秀明 付世建 张耀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6,共8页
为了考察不同饥饿时间对鲤幼鱼内脏器官指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0.5)℃条件下,将35尾实验鱼[体质量(21.34±0.42)g,体长(9.39±0.08)cm]随机平均分成5组,即:对照组(S0)、1周(S1)、2周(S2)、4周(S4)和8周(S8... 为了考察不同饥饿时间对鲤幼鱼内脏器官指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0.5)℃条件下,将35尾实验鱼[体质量(21.34±0.42)g,体长(9.39±0.08)cm]随机平均分成5组,即:对照组(S0)、1周(S1)、2周(S2)、4周(S4)和8周(S8)饥饿组,相应时间的饥饿处理后测定各实验组鱼体内脏器官指数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结果发现:除了体长以外,鲤幼鱼体质量、空壳湿重、内脏团湿重、肝脏湿重、消化道湿重、心脏湿重和鳃湿重等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S2、S4和S8组的幼鱼空壳指数显著高于S0和S1组(P<0.001)。S2、S4和S8组的幼鱼内脏团指数和肝脏指数都显著低于S0和S1组(P<0.001)。S1组幼鱼消化道指数显著低于S0组,但显著高于S2、S4和S8组(P<0.001)。心脏指数和鳃指数在所有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S1组幼鱼运动前代谢率显著低于S0组(P<0.001),但显著高于S2、S4和S8组(P<0.001)。S1组幼鱼运动代谢峰值和代谢率增量与S1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S0、S4和S8组(P<0.001,P=0.003)。各组间幼鱼代谢峰值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个饥饿组幼鱼运动代谢峰值比率都显著高于S0组(P=0.002)。S1组的幼鱼EPOC与S0和S2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S4和S8组(P=0.043)。综上所述:(1)鲤幼鱼各个组织器官对饥饿胁迫的响应不尽相同,这可能与其执行的生理功能差异有关;(2)短期饥饿胁迫提升了鲤幼鱼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这可能有利于其摄食和逃逸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其生存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内脏器官指数 运动后过量 代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泳加速模式对南方鲇和团头鲂运动后代谢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峰磊 张敬敬 +2 位作者 龙静 闫玉莲 谢小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71,共7页
为了探讨游泳加速模式对不同生态习性鱼类运动力竭后代谢恢复的影响,采用鱼类游泳呼吸测量仪,在(25±0.5)℃条件下,分别测定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爆发游泳加速模式(Uburst:Δv为20 cm/s,... 为了探讨游泳加速模式对不同生态习性鱼类运动力竭后代谢恢复的影响,采用鱼类游泳呼吸测量仪,在(25±0.5)℃条件下,分别测定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爆发游泳加速模式(Uburst:Δv为20 cm/s,Δt为2 min)和持续游泳加速模式(Ucrit:Δv为10 cm/s,Δt分别为20、40和60 min)的运动后过量耗氧(EPOC)。结果显示:两种实验鱼的代谢恢复曲线均呈快速恢复和缓慢恢复两个阶段。南方鲇在Uburst后测得的EPOC恢复历时显著高于其它3个加速模式,而团头鲂4个不同处理组的EPOC恢复历时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相同的加速模式条件下,南方鲇的EPOC恢复历时均短于团头鲂。南方鲇在Uburst后的EPOC总量比3组Ucrit模式下的EPOC总量分别高286.6%、359.5%和816.5%,而团头鲂分别为20.6%、14.8%和29.0%。结果表明:南方鲇运动中对无氧代谢的依赖度高,爆发运动时动用无氧代谢的能力强,可以大幅度提升游泳速度,且运动后代谢恢复时间较短;团头鲂运动中主要依赖有氧代谢,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高速游泳,但运动后代谢恢复历时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代谢恢复 游泳加速模式 运动后过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倒刺鲃幼鱼能量代谢特征个体差异及生态关联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玉莲 庞旭 +3 位作者 刘蒨莹 张永飞 付成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0-825,共6页
为了探讨鱼类能量代谢特征个体变异及其生态关联,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条件下测定44尾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力竭运动后峰值代谢率(Peak metabolic rate,PMR)、力竭运... 为了探讨鱼类能量代谢特征个体变异及其生态关联,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条件下测定44尾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力竭运动后峰值代谢率(Peak metabolic rate,PMR)、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低氧胁迫后峰值代谢率PMR和低氧胁迫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hypoxia oxygen consumption,EPHOC)。研究发现,中华倒刺鲃能量代谢特征参数存在较大个体差异,RMR、力竭运动后PMR、EPOC、低氧胁迫后PMR和EPHOC分别为193.62—460.33[mg O_(2)/(kg·h)]、617.9—2165.02[mg O_(2)/(kg·h)]、28.76—267.20 mg O_(2)/kg、484.3—1142.97[mg O_(2)/(kg·h)]和30.27—211.88 mg O_(2)/kg。力竭运动后PMR(r=0.348,P=0.010)和低氧胁迫后PMR(r=0.449,P=0.002)与RMR间均呈显著正相关;EPOC与RMR间呈显著负相关(r=-0.426,P=0.004),而EPHOC与RMR间的关系不显著(r=-0.292,P=0.054);力竭运动后PMR与EPOC间(r=0.424,P=0.004)和低氧胁迫后PMR与EPHOC间(r=0.391,P=0.009)均呈显著正相关。力竭运动后PMR与低氧胁迫后PMR(r=0.673,P<0.001)和EPOC与EPHOC(r=0.526,P<0.001)在个体差异均显著正相关;然而力竭运动后PMR和EPOC分别显著高于低氧胁迫后PMR与EPHOC(P<0.05)。研究表明:维持代谢较高的中华倒刺鲃个体有助于其快速提升有氧功率输出以维持高的游泳运动能力;而较低维持代谢个体具有相对较高的EPHOC有助于机体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提升其低氧耐受能力。中华倒刺鲃能量特征的个体变异可能是经长期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代谢 最大代谢 过量 游泳运动 耐受 中华倒刺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