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徐本华 干汝起 +2 位作者 于文 谢斌 黄永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84-587,共4页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1个月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于发病后7—23天,对康复组30例脑卒中患者,用以Bobath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至病后1个月时结束,对照组27例...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1个月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于发病后7—23天,对康复组30例脑卒中患者,用以Bobath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至病后1个月时结束,对照组27例脑卒中患者不接受康复训练。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结果:康复治疗前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肌张力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康复治疗前、后ND的差值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康复治疗后,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康复治疗前、后FMA评分的差值,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发病1个月内,早期短期的康复治疗,可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治疗 急性脑卒 运动功能恢复 溶栓治疗 运动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薛慧 王宝军 +4 位作者 刘国荣 李月春 项文平 张军 徐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观察高频(10Hz)、低频(1Hz)及高低频相结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各15例):低频组、高频组、高低频结合组、对照组。... 目的:观察高频(10Hz)、低频(1Hz)及高低频相结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各15例):低频组、高频组、高低频结合组、对照组。四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为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接受rTMS,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Fugl-Meye(r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结果:①rTMS治疗后四组FMA、NIHSS、B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②rTMS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以及高低频结合组较对照组的FMA、BI、NIHSS评分改善(P<0.05)。且高低频结合组较高频及低频组FMA、BI评分的改善更明显(P<0.05)。③rTMS治疗后高频组和高低频结合组较本组治疗前MEP潜伏期降低(P<0.05)。且高频组较高低频结合组MEP潜伏期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高频(10Hz)、低频(1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较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更有效。其中高低频结合组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高频(10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能够更有效的增强患侧大脑M1区的兴奋性,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运动功能恢复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宏斌 郑新瑞 +2 位作者 袁华 刘维 段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44-1048,共5页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难治性疾病,运动功能损伤是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的残疾之一,功能受限难以适应外界环境,肢体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功能恢复 应用 运动功能损伤 肢体残疾 难治性疾病 人类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4
作者 袁栋才 张凤春 +1 位作者 魏巍 郑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1-394,共4页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一直以来,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金标准,然而,即使采用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仍有15%-30%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一直以来,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金标准,然而,即使采用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仍有15%-30%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近年来,随着脑损伤后机体的内源性修复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可塑性改变是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基础。因此,探寻有效增加神经可塑性的康复手段,结合常规的运动和物理治疗,将更加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恢复 神经可塑性 脑卒中后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患者 运动功能障碍 物理治疗 脑损伤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肖长林 胡楠 +1 位作者 潘翠环 陈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33-1437,共5页
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 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平衡被打破,非损伤侧皮质可经胼胝体抑制损伤侧皮质兴奋性,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恢复 脑卒中患者 重复经颅磁刺激 康复治疗技术 上肢运动功能 功能障碍 恢复功能 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杨平梅 刘俊明 邸文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533-534,共2页
关键词 患者 脑卒中偏瘫 家庭康复 运动功能恢复 出院 指导 定期 作者 中国 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整体针灸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郭元琦 符文彬 +3 位作者 陈丽仪 欧爱华 区轩明 梁文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0-291,共2页
目的:观察分期整体针灸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Brunnstrom为评价指标,将11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整体针灸组(治疗组,63例)和传统针灸组(对照组,50例),比较治疗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臂... 目的:观察分期整体针灸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Brunnstrom为评价指标,将11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整体针灸组(治疗组,63例)和传统针灸组(对照组,50例),比较治疗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臂、手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脚部功能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分期整体针灸法能更好地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针灸法 偏瘫患者 运动功能恢复 分期 BRUNNSTROM 肢体功能恢复 肢体功能状态 后肢体功能 脑梗死 评价指标 改善情况 治疗组 对照组 功能 显著性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黄碱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晓科 肖农 +1 位作者 周江堡 张晓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研究麻黄碱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加速神经康复的分子机制。方法:体重为220—250g的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应用Koizumi线栓法建立单侧MCAO模型。术后1周,2周,3... 目的:研究麻黄碱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加速神经康复的分子机制。方法:体重为220—250g的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应用Koizumi线栓法建立单侧MCAO模型。术后1周,2周,3周,4周应用横木行走试验评定运动功能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周围区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素(SYP)表达的变化。结果:横木行走试验评分显示治疗组康复速度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在1,2,3周时,免疫组化光密度定量测定显示治疗组GAP-43和SYP的表达水平高于自然恢复组。结论:麻黄碱可加速脑缺血后动物的运动功能恢复速度,其机制与促进脑内神经重塑和结构重建的分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恢复 麻黄碱 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 机制研究 缺血大鼠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运动功能康复 自然恢复 MCAO模型 运动功能改善 生长相关蛋白 GAP-43 治疗组 分子机制 神经康复 SD大鼠 定量测定 免疫组化 分子表达 结构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电针疗法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忠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4-555,共2页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脑卒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虽然随着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卒中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ICH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致残率仍然非常高,其存活的患者60%-80%...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脑卒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虽然随着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卒中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ICH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致残率仍然非常高,其存活的患者60%-80%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身心及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以及康复科的部分医生顾虑早期电针刺激会加重脑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患者 运动功能恢复 电针疗法 早期 急性 中老年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在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劳溢权 戴慧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3-345,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偏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作用及效果,为降低致残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38例只给予常规康复治...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偏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作用及效果,为降低致残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38例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Fugl-Meyer评定运动功能恢复的能力、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变化,并比较2组数据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运功功能、生活能力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三种量表评分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巴氏指数治疗组由34.86±11.87升高到57.98±11.54,对照组由33.68±10.33升高到52.14±12.75,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有助于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运动功能恢复 偏瘫患者 FUGL-MEYER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巴氏指数 脑梗死偏瘫 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治疗组 临床依据 常规治疗 治疗前后 生活能力 量表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研究的一些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廖国营 燕铁斌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1996年第3期129-130,134,共3页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研究的一些进展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廖国营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燕铁斌运动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影响生存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虽然近10年来已经注意到其它因素对生存者也同样重要[1...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研究的一些进展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廖国营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燕铁斌运动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影响生存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虽然近10年来已经注意到其它因素对生存者也同样重要[1,2],但至少在目前,恢复或改善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运动功能恢复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脊髓束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12
作者 陈艳 李长清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93,共3页
目的:研究双丁酸环腺苷酸(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 目的:研究双丁酸环腺苷酸(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参照Montoya设计的"楼梯测试"对大鼠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定,BDA顺行性示踪方法观察皮质脊髓束可塑性变化。结果:大鼠运动功能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BDA顺行性示踪见颈膨大处跨过脊髓中线支配患侧前角的纤维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db-cAMP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的改善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丁酸环腺甘酸 皮质脊髓束可塑性 运动功能恢复 BDA顺行性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及Nogo-A、Ng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蒋天伟 李立 陈顺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68-770,共3页
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目前脑梗死康复治疗的热点;近年来研究显示,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推测可能与促进神经系统神经再生及抑制脱髓鞘的神经纤维数目有关,但机制并不十分明确^[1-2]... 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目前脑梗死康复治疗的热点;近年来研究显示,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推测可能与促进神经系统神经再生及抑制脱髓鞘的神经纤维数目有关,但机制并不十分明确^[1-2]。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神经再生抑制因子,如NO—go—A蛋白及Nogo受体(NgR)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运动功能恢复 NOGO受体 康复训练 NgR 中枢神经系统 大鼠 肢体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与CNTF基因共转染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14
作者 田丰 尹宗生 +3 位作者 高维陆 张辉 张胜权 黄大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50-755,共6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基因共转染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9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EGF转染组(A组)、CNTF转染组(B组)、CNTF与EGF共转染组(C组)和对照组(D组)4组。采用改良Allen...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基因共转染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9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EGF转染组(A组)、CNTF转染组(B组)、CNTF与EGF共转染组(C组)和对照组(D组)4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向A、B、C组和D组持续转染重组EGF与CNTF质粒和空白质粒各5μg。术后1、2、4、6周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系统检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EGF与CNTF基因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组织学观察EGF与CNTF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4、6周运动功能评分C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A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EGF,B组可见CNTF mRNA与蛋白的表达,C组可见共同表达,而D组则未见明显表达。组织学观察示C组脊髓结构以及神经元形态恢复较好且逐渐趋于正常,且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示C组脊髓组织中Nestin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数较D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EGF与CNTF基因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逆分化,从而促进脊髓功能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共转染 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理学及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在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曲庆明 贾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6-570,共5页
脑卒中是成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超过80%的患者发生急性运动功能障碍,超过50%的患者运动功能会长期受限[2]。运动功能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对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因此,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目前对脑卒中恢... 脑卒中是成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超过80%的患者发生急性运动功能障碍,超过50%的患者运动功能会长期受限[2]。运动功能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对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因此,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目前对脑卒中恢复机制的了解还比较有限,现有的临床评估很难准确预测患者的运动恢复过程及其预后。同时,尽管运动功能康复手段繁多,但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如发病部位、种类不同、病变大小、功能障碍程度不同等诸多变异性因素,导致在治疗方法的选择、干预介入的时间、治疗剂量的确定,以及持续的治疗时间等方面循证医学依据匮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障碍 临床评估 运动功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 生物标志物 脑卒中 卒中后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倪成明 李腾 +2 位作者 郑舒畅 马平许 朱士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54-1156,共3页
偏瘫是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恢复是目前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难点,而上肢和手又是人体进行功能活动必须的功能结构,尽管健侧上肢和手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代偿作用,但是。
关键词 偏瘫患者 运动功能恢复 神经肌肉电刺激 疗效观察 想象疗法 配合运动 患侧上肢 日常生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破壁孢子粉对小鼠运动恢复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晓明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67,共4页
为了研究灵芝破壁孢子粉对小鼠运动恢复功能的影响,选择120只SPF级健康雄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划分成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通过无负重游泳进行训练,在小剂量组中添加约0.1 g灵芝破壁孢子粉,在大剂量组中添加约0.4 g灵芝破壁孢子粉... 为了研究灵芝破壁孢子粉对小鼠运动恢复功能的影响,选择120只SPF级健康雄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划分成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通过无负重游泳进行训练,在小剂量组中添加约0.1 g灵芝破壁孢子粉,在大剂量组中添加约0.4 g灵芝破壁孢子粉。研究灵芝破壁孢子粉对小鼠免疫器官脏器指数、迟发型变态反应、血清溶血素水平、NK细胞活性的影响、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服用灵芝破壁孢子粉后,小鼠免疫器官脏器指数和NK细胞活性无显著变化,可延缓迟发型变态反应,血清溶血素水平、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以及碳廓清能力提高。发现灵芝破壁孢子粉在整体上有助于改善小鼠免疫力指标,而且有利于小鼠身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破壁胞子粉 小鼠 运动恢复功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LF7对小鼠脱细胞异体神经支架移植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莹 李文媛 +5 位作者 赵艳晶 尹国华 梁金花 金在顺 杨春壮 刘贵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5-390,共6页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KLF7对脱细胞异体神经支架(ANA)移植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后小鼠运动轴突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制作C57BL/6小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用ANA进行桥接修复,在ANA注射腺相关病毒2(AA2)或腺相关病毒2-KLF-7(AAV2-KLF...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KLF7对脱细胞异体神经支架(ANA)移植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后小鼠运动轴突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制作C57BL/6小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用ANA进行桥接修复,在ANA注射腺相关病毒2(AA2)或腺相关病毒2-KLF-7(AAV2-KLF7,2μl,1×10^(11)病毒颗粒)。于修复术后4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NA内KLF7蛋白表达,NF和S100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NA内轴突再生和髓鞘生成,神经示踪剂荧光金(FG)逆行标记检测运动轴突再生,坐骨神经运动功能指数(SFI)和电生理检测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AAV2-KLF7注射ANA后4周,ANA内KLF7蛋白表达显著增高,NF和S100表达显著增加,FG阳性标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增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增加,电生理动作电位波幅增大,潜伏期缩短(P<0.05)。结论:KLF7促进小鼠脱细胞异体神经支架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轴突再生和髓鞘形成,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F7 脱细胞异体神经 运动功能恢复 坐骨神经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想象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陶峰 朱洁 陈本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58-1060,共3页
脑卒中发病急、致残率高,大多数患者遗留言语、认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一直是康复治疗的重点.其中,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更是重中之重.上肢及手功能最主要的是精细动作及协调性,这些功能很难通过增强肌力、扩大... 脑卒中发病急、致残率高,大多数患者遗留言语、认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一直是康复治疗的重点.其中,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更是重中之重.上肢及手功能最主要的是精细动作及协调性,这些功能很难通过增强肌力、扩大关节活动度来改善.运动想象训练(motor imagery training,MIT)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康复方法,它既可以发挥脑卒中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又操作方便,不依赖患者的肢体功能,是偏瘫康复治疗的重要新进展之一[1-2].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运动想象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证明其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上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患者 运动想象 训练 早期 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机器人联合川平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钮晟佳 杨卫新 +4 位作者 张大伟 李莉 陈庆梅 王海波 刘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03-1005,共3页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难度大,所需时间也相对较长[1]。已有临床研究证实,机器人技术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川平疗法——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3]是日本鹿儿岛大学教授川平和美...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难度大,所需时间也相对较长[1]。已有临床研究证实,机器人技术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川平疗法——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3]是日本鹿儿岛大学教授川平和美提出的新型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理念。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肢机器人结合川平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患者 上肢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偏瘫患者 上肢机器人 运动功能恢复 机器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