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杆仪测量机床两回转轴的运动几何学原理研究
1
作者 廖祖平 唐首臣 +2 位作者 王智 汪伟 王德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2-269,共8页
提出了球杆仪测量机床两回转轴的运动几何学原理.球杆仪为两杆三副的SPS杆组,被测对象为机床两回转轴真实开式机构,球杆仪和被测对象组成空间闭环测量机构,保持被测对象的运动自由度不变,形成了球杆仪测量机构的组成原理.基于SPS杆组及... 提出了球杆仪测量机床两回转轴的运动几何学原理.球杆仪为两杆三副的SPS杆组,被测对象为机床两回转轴真实开式机构,球杆仪和被测对象组成空间闭环测量机构,保持被测对象的运动自由度不变,形成了球杆仪测量机构的组成原理.基于SPS杆组及其SS假想约束,建立了描述测量机构与假想机构的结构尺度与运动轨迹内在联系的运动几何学模型.由该模型确定被测对象的各轴输入运动关系,求解出测量机构对应的输出运动规律,并与球杆仪输出的对应实际测量数据比较,进而评价被测对象的运动精度.由此阐述了球杆仪测量机构的运动几何学原理,为球杆仪的测量方式、运动关系和评价基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杆仪 机构 运动几何学 机床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片自旋转磨削的运动几何学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田业冰 金洙吉 +1 位作者 康仁科 郭东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798-1801,共4页
介绍了硅片自旋转磨削的原理,通过引入节点、节圆概念建立了硅片自旋转磨削的运动学模型,通过分析砂轮与硅片之间的相对运动给出了硅片自旋转磨削的运动轨迹参数方程。在运动学的基础上推导了磨纹长度、磨纹数量以及磨削稳定周期公式。... 介绍了硅片自旋转磨削的原理,通过引入节点、节圆概念建立了硅片自旋转磨削的运动学模型,通过分析砂轮与硅片之间的相对运动给出了硅片自旋转磨削的运动轨迹参数方程。在运动学的基础上推导了磨纹长度、磨纹数量以及磨削稳定周期公式。分析了磨纹间距、磨纹密度与磨削表面质量的关系。给出了选定磨削条件下的计算实例。研究结果为提高硅片加工质量及合理选择磨削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片 磨削 运动几何学 磨削纹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凸轮机构的运动几何学 被引量:3
3
作者 赵韩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0-11,共2页
以直动从动件圆柱凸轮机构和弧面分度凸轮为例,对空间凸轮机构的运动几何学进行了研究,导出了一些实用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 机械机构 空间凸轮机构 运动几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面机构的相伴方法与运动几何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天箭 王德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6-460,共5页
用曲面与曲线相伴方法研究球面机构运动几何学 ,建立了球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几何学模型 .导出了动定瞬轴面的表达式 ,讨论了瞬轴面的几何形状及分布区域 .研究了球面四杆机构连杆上的测地拐点、波尔点等特征点 ,得到了测地拐点曲线开闭与... 用曲面与曲线相伴方法研究球面机构运动几何学 ,建立了球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几何学模型 .导出了动定瞬轴面的表达式 ,讨论了瞬轴面的几何形状及分布区域 .研究了球面四杆机构连杆上的测地拐点、波尔点等特征点 ,得到了测地拐点曲线开闭与瞬轴面诱导测地曲率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四杆机构 运动几何学 相伴方法 平面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圆挠性传动(非圆链传动)的若干运动几何学基础问题
5
作者 何芳 曹利新 +1 位作者 吴宏基 刘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4-97,共4页
探讨了非圆挠性传动 (非圆链轮传动 )的运动几何学问题 ,包括非圆链传动的各类瞬心、瞬心线、非圆链轮节曲线的滚动特性、奇点等几何特征 .据此揭示了非圆齿轮与非圆链轮的内在联系 。
关键词 非圆挠性传动 链轮传动 运动几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Ⅰ号构造带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长磊 何登发 张永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61,共16页
塔中Ⅰ号构造带是塔中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已发现的油气田基本沿着塔中Ⅰ号构造带分布,塔中Ⅰ号构造带发育过程与塔中低凸起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为了揭示塔中Ⅰ号构造带的活动期次、形成机制及塔中低凸起的形成演化过程,利用新的... 塔中Ⅰ号构造带是塔中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已发现的油气田基本沿着塔中Ⅰ号构造带分布,塔中Ⅰ号构造带发育过程与塔中低凸起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为了揭示塔中Ⅰ号构造带的活动期次、形成机制及塔中低凸起的形成演化过程,利用新的地震、测井、钻井资料,结合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剖面复原技术,分析了塔中Ⅰ号构造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塔中Ⅰ号构造带为受控于塔中低凸起基底断层转折褶皱向前传递的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带;2)塔中地区识别出了上奥陶统、志留系两套生长地层,表明塔中Ⅰ号构造带主要活动时间为中晚奥陶世-志留纪;3)塔中低凸起东部构造活动强于中西部,东部累计缩短量为58.14km,累计缩短率为20.84%。综上,认为塔中低凸起的形成与演化是受控于早奥陶世末至晚奥陶世挤压构造背景下,基底发育断层转折褶皱,晚奥陶世以后,塔中低凸起进入构造拓宽期。早海西期,基底断裂活动基本停止,塔中低凸起基本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低凸起 塔中Ⅰ号构造带 几何学运动 活动期次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平面无限接近位置机构综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家玮 杨雁滨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9-31,共3页
本文用图解解析法,建立了拐点圆、Bobillier定理、常定曲率圆点(圆心)曲线和Ball点的数学模型;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了运动平面及其上点的高阶特性机构运动综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问题,并附有程序框图和设计实例。
关键词 无限接近位置 运动几何学 CAD 机械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Late Eocene Hulgana cf.H.ertnia(Rodentia:Ischyromyidae)
8
作者 LI Lan-Xin LI Qian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209,共21页
A relatively well-preserved rodent fossil,including its incisors,cheek teeth,and postcranial skeleton,was collected from the Baiyin Obo in Siziwang Banner,Nei Mongol.A multifaceted research approach was undertaken in ... A relatively well-preserved rodent fossil,including its incisors,cheek teeth,and postcranial skeleton,was collected from the Baiyin Obo in Siziwang Banner,Nei Mongol.A multifaceted research approach was undertaken in this study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newly discovered specimen.Based on a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the new specimen was identified as Hulgana cf.H.ertnia within the Ischyromyidae family.Incisive enamel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revealed the typical pauciserial enamel structure of Hulgana.Bone histolog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specimen represents a juvenile individual,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ntogenetic stage indicated by dental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wear pattern.The application of geometric morphometrics to the calcaneus and bone histology of the femur and phalanx further substantiates the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 of Hulgana as a terrestrial and cursorial rodent,exhibiting a degree of fossorial ability.This classification is analogous to that of certain extant cricetids and ground squirr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yin Obo Nei Mongol Late Eocene Hulgana geometric morphometrics locomotion enamel microstructure bone hist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表皮综合环境数字孪生模型构建及模拟平台
9
作者 周涵宇 王立雄 刘刚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5,共9页
建筑表皮是多物理环境交互的接口,当前的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多为针对单一环境的模拟,多环境联合模拟的工具平台较少。基于建筑运动几何学,遴选动态表皮的可控运动形式,提取24类动态表皮设计原型,建立面向控制的建筑表皮综合环境数字孪生模... 建筑表皮是多物理环境交互的接口,当前的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多为针对单一环境的模拟,多环境联合模拟的工具平台较少。基于建筑运动几何学,遴选动态表皮的可控运动形式,提取24类动态表皮设计原型,建立面向控制的建筑表皮综合环境数字孪生模型,并结合案例对数字孪生模型及模拟平台进行应用验证。使用Python语言将模型封装成动态表皮综合环境模拟平台,针对不同表皮设计形式和环境场景模拟,可以快速直观地分析动态表皮的环境响应关系和性能。模拟平台融合了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和空气品质这四个综合环境,解决了建筑性能模拟软件无法多环境联合模拟的问题,从而满足对建筑表皮的仿真、预测、优化和控制等实际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建筑表皮 数字孪生模型 模拟平台 运动几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转副测量安装位姿不确定性影响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向明 王智 +1 位作者 王德伦 吴南星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10-1216,共7页
将测量仪轴线矢量描述为直纹面的直母线,直母线随回转轴一起误差运动,其轨迹形成直纹面,通过建立的直纹面几何模型分析测量仪安装位姿不确定性对测量结果影响,并提出一种消除仪器安装位姿不确定性影响的评价新方法.定义了球面像误差和... 将测量仪轴线矢量描述为直纹面的直母线,直母线随回转轴一起误差运动,其轨迹形成直纹面,通过建立的直纹面几何模型分析测量仪安装位姿不确定性对测量结果影响,并提出一种消除仪器安装位姿不确定性影响的评价新方法.定义了球面像误差和腰线误差去描述直纹面的误差运动范围,并通过优化得到全局不变量.采用全局不变量对主轴误差运动进行评价具有唯一性,可以剔除安装位姿不确定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通过Lion公司的双标准球测量仪实际测量得到主轴误差运动参数,通过3次安装实验优化结果对比,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几何学 直纹面 不确定性 回转副 误差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拐点圆求动点轨迹的曲率中心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培芳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55-262,共8页
运用欧拉-萨伐里方程推出了拐点圆的解析式,并介绍了几种利用拐点圆来求取动点轨迹的肉率中心及曲单半径的几何作图法,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时使用.
关键词 拐点圆 运动几何学 曲率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叠家具设计方法的新尝试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伟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1987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本文试图用机构运动几何学一些原理,设计折叠家具,例举了五个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折叠家具 设计方法 机构 运动几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玉北构造带断层特征及其裂缝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鲁人齐 刘波 +3 位作者 何登发 张学丰 黄臣军 刘格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0-469,共10页
塔里木盆地玉北构造带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主要断裂以挤压逆冲为主,早期形成断层传播褶皱样式,断层总体终止于石炭系/奥陶系不整合面之下。该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易发育断层伴生裂缝和褶皱调节性裂缝,主要分布在膝褶带和断层传... 塔里木盆地玉北构造带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主要断裂以挤压逆冲为主,早期形成断层传播褶皱样式,断层总体终止于石炭系/奥陶系不整合面之下。该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易发育断层伴生裂缝和褶皱调节性裂缝,主要分布在膝褶带和断层传播褶皱区。海西晚期玉北地区断裂重新活动,仍以挤压为主形成三角剪切样式,但断层位移量并不大,该时期玉北构造带基本定型,储层裂缝易发育在三角剪切变形区。喜马拉雅期玉北地区存在微弱构造变形,玉北构造带主要受到构造的叠加改造。新生代青藏高原向东的扩张产生北东-南西向的构造应力场,使得北东-南西向的玉北断裂带具有开启性,对玉北地区油气调整和聚集会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传播褶皱 三角剪切 几何学运动 碳酸盐岩 储层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旭亮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9-288,共20页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构造轴迹由NNE-SSW向逐渐过渡到近E-W向,构造变形极其复杂。对该构造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有助于揭示雪峰山和川东-湘鄂西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关系以及探究中上扬子陆内构造的变形机制,对复杂地形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受限于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数量,前人对湘鄂西-雪峰山之间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尚需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最新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浅表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原理,精细刻画了桑植-石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建立了构造带内南、北段相应的地质结构演化模型: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段的变形过程大体相似,都是在反冲断层与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原地埋藏体,之后受燕山期以来的多幕构造运动影响,逐步形成现今的褶皱形态。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差异的主控因素:1)“钉线”与变形带之间的距离;2)后缘的雪峰推覆体的差异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植—石门构造带 构造几何学运动 地质结构演化模型 变形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若开褶皱带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鹏程 吕福亮 +4 位作者 范国章 邵大力 王雪峰 孙辉 李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13-1020,共8页
孟加拉湾若开褶皱带位于印度-缅甸山脉西部山前,由NNW—SSE向带状分布的多排背斜构成,其构造特征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本文通过钻井资料和二维地震反射剖面精细构造解析,尝试分析若开褶皱带晚新生代构造特征,重点关注若开褶皱带的滑脱层... 孟加拉湾若开褶皱带位于印度-缅甸山脉西部山前,由NNW—SSE向带状分布的多排背斜构成,其构造特征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本文通过钻井资料和二维地震反射剖面精细构造解析,尝试分析若开褶皱带晚新生代构造特征,重点关注若开褶皱带的滑脱层发育特征及背斜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若开褶皱带发育多个滑脱层:①底部滑脱层,位于约6.5s(双程走时)处;②中部滑脱层,层位存在变化,可能位于第四系底部或上中新统下方约2.5s处。在区域挤压作用下,若开褶皱带发育与底部滑脱层和中部滑脱层相关的滑脱褶皱,构造变形主要受控于底部滑脱层,而中部滑脱层影响了局部构造变形。生长地层记录显示若开褶皱带构造变形自东往西迁移,变形前缘形成于第四纪。基于构造分析结果提出了若开褶皱带褶皱变形的两种运动学端元模型:模型1中不发育中部滑脱层,滑脱褶皱发育于底部滑脱层之上;模型2中发育中部滑脱层,滑脱褶皱发育于中部滑脱层和底部滑脱层之上,形成上、下两套构造层。若开褶皱带背斜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受下伏滑脱层控制,背斜在走向上叠置、分叉可能暗示着背斜下伏滑脱层在走向上发生了改变。流体超压可能是影响若开褶皱带构造变形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若开褶皱带 滑脱层 背斜几何学运动 滑脱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