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过程迁移的间歇过程终点质量预报方法
1
作者 褚菲 程相 +2 位作者 代伟 赵旭 王福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567-2575,共9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迁移的间歇过程质量预报方法,旨在解决新间歇过程数据不足难以建立准确预报模型的问题。该方法基于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模型,通过构建相似间歇过程间的共同潜变量空间,将已有相似间歇过程的数据信息迁移应用到未建模的... 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迁移的间歇过程质量预报方法,旨在解决新间歇过程数据不足难以建立准确预报模型的问题。该方法基于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模型,通过构建相似间歇过程间的共同潜变量空间,将已有相似间歇过程的数据信息迁移应用到未建模的新间歇过程中,实现新间歇过程的快速建模和质量预报。在线应用时,利用在线数据不断更新过程迁移模型;同时,实时估计模型预测误差的置信区间,判断预报模型预测误差的稳定性;为克服相似过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给迁移模型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数据相似度逐步剔除相似间歇过程数据。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式 过程迁移 模型 预测 模型更新 数据剔除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层状非均质性对CO_(2)在海域咸水层中迁移过程及封存量的影响
2
作者 乔翔宇 王全荣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5,共9页
数值模拟是研究咸水层中CO_(2)迁移机理及地质封存量的主要手段。然而,前人研究往往假设储层是规则且均质的长方体,并且关于CO_(2)在海域咸水层中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鲜见报道。依托南海某储集体,考虑地层的非均质性与岩性圈闭的实... 数值模拟是研究咸水层中CO_(2)迁移机理及地质封存量的主要手段。然而,前人研究往往假设储层是规则且均质的长方体,并且关于CO_(2)在海域咸水层中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鲜见报道。依托南海某储集体,考虑地层的非均质性与岩性圈闭的实际位置,利用地震反射特征和钻孔资料建立了非均质地质模型,采用TOUGHREACT软件模拟了不同注入位置对CO_(2)在地层中迁移和封存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向上迁移过程受到泥岩的阻挡,横向迁移更加显著。对于不同的注入方案,储层压力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储层顶部注入时储层压力可达到40.1 MPa;在储层底部注入时,储层压力最高可达到39.7 MPa;当完整井注入时,储层的压力最高可达到40.3 MPa。因此完整井注入和顶部注入方案长期实行导致的压力积聚可能破坏储盖层结构,CO_(2)泄露的风险更大,在储层底部和中部注入的方案更加安全。当持续注入100 a时,CO_(2)以超临界相为主,占总封存量的77%以上。在相同的井口注入压力下,均质模型会高估储集体的封存量,非均质模型中在储层顶部注入和中部注入比底部注入分别多55.1%和49.3%。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孔隙度和渗透率对结果的影响比毛管压力显著。研究查明了考虑储层的层状非均质性时注入井位置对CO_(2)迁移机理和封存量的影响,可以为CO_(2)封存的布井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非均质模型 数值模拟 注入位置 海域咸水层 迁移过程 封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河网区沟浜协同措施下氮磷时空迁移特征
3
作者 蒋嫄可 刘连华 +2 位作者 张晴雯 黄雪良 燕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13,共13页
我国南方平原河网区河道纵横,但断头浜与小河道水流平缓、自净能力弱,面临着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挑战。为提升平原河网区沟渠水质净化功能,需要结合沟浜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沟渠—池塘—断头浜—小河协同治理。本文以太湖流域典型沟浜为... 我国南方平原河网区河道纵横,但断头浜与小河道水流平缓、自净能力弱,面临着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挑战。为提升平原河网区沟渠水质净化功能,需要结合沟浜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沟渠—池塘—断头浜—小河协同治理。本文以太湖流域典型沟浜为研究对象,聚焦氮磷迁移问题,通过连续原位监测全封闭、半封闭和全开放3种沟浜协同治理措施下水稻生长季沟塘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变化,分析氮磷迁移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明晰不同沟浜协同治理措施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整个水稻生长季,沟塘水在施肥后第7天后铵态氮、总氮和总磷浓度降低并趋于稳定状态,施肥是影响沟塘氮磷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在空间沿程路径上,不同沟浜协同治理措施是影响氮磷迁移的关键因素。3种沟浜协同治理措施下,全封闭模式对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15%和55.40%,且全封闭模式排水贮存后循环进入农田,因此对周围水体污染的环境风险较小;半封闭模式下,沟塘沿程的拦截对稻田退水中的氮磷具有很好的净化与消纳效果,全生长季总氮和总磷的浓度呈降低趋势,对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28%和74.75%,显著降低了排水接纳河流的污染风险;开放模式对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2.27%和18.18%,对氮磷的去除水平较低,但仍具有一定去除效果。沟浜协同治理对氮磷均具有一定拦截净化效果,有效保障了地表水水质功能达标,减轻了稻田退水对周围受纳水体环境的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浜协同 稻田退水 氮磷 去除率 迁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作用下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的迁移过程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白冰 张鹏远 +2 位作者 宋晓明 郭志光 陈星欣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86-1793,共8页
对天然硅粉悬浮颗粒在饱和的石英多孔介质中的渗透迁移特性进行圆柱穿透试验,得到6种不同颗粒粒径(10,15,20,25,33,47μm)、3种不同颗粒浓度(0.2,0.5,0.8 mg/ml)、3种不同渗透速度(0.087,0.173,0.260 cm/s)和3种不同渗透方向(即自上向下... 对天然硅粉悬浮颗粒在饱和的石英多孔介质中的渗透迁移特性进行圆柱穿透试验,得到6种不同颗粒粒径(10,15,20,25,33,47μm)、3种不同颗粒浓度(0.2,0.5,0.8 mg/ml)、3种不同渗透速度(0.087,0.173,0.260 cm/s)和3种不同渗透方向(即自上向下,水平,自下向上)的颗粒穿透曲线,重点研究这些因素对悬浮颗粒迁移的水动力学过程、弥散效应、沉积效应等物理机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渗透速度相同时,颗粒穿透过程中的浓度峰值一般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而随渗透速度的增大,水动力学作用对颗粒迁移的影响越来越大,此时颗粒粒径大小的影响则逐渐减小。此外,存在一个临界浓度值,当注入的悬浮颗粒浓度大于该值时,随着注入悬浮颗粒浓度的增大,出流液中的颗粒相对浓度反而有减小的趋势,这与大量的悬浮颗粒进入多孔介质造成多孔介质孔隙的堵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悬浮颗粒 渗透试验 迁移过程 相对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排放及其迁移过程研究 被引量:70
5
作者 裴志永 欧阳华 周才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1-236,共6页
采用箱式法通过对青海省五道梁地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含碳温室气体的研究发现 ,该地区高寒草原系统表层土壤 CO2 和 CH4 在 7~ 8月份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 0 .46μmol· m- 2 · s- 1和 - 0 .43× 1 0 - 3μmol... 采用箱式法通过对青海省五道梁地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含碳温室气体的研究发现 ,该地区高寒草原系统表层土壤 CO2 和 CH4 在 7~ 8月份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 0 .46μmol· m- 2 · s- 1和 - 0 .43× 1 0 - 3μmol·m- 2 ·s- 1,此两种气体的排放通量随时间都有明显的变化特征 ,它们的日变化均为明显的单峰型 ,而且其中 CO2 排放通量的变化明显受大气温度变化的影响。地下土壤中 CO2 和 CH4 气体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两种气体浓度在土壤中与相邻层次的气体浓度有很明显的相关关系 ,尤以永久冻土上层边界附近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原 碳排放 迁移过程 CO2 CH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湾表层海水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过程规律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林彩 李文权 +3 位作者 刘洋 陈宝红 霍云龙 孙秀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8-394,共7页
为探讨厦门湾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元素迁移过程的规律,采集九龙江上游段的淡水端样品与大嶝岛附近的海水端样品,开展影响重金属迁移过程的环境因子如盐度、pH、悬浮物(SPM)、总有机碳(TOC)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盐度的增加,各重金属... 为探讨厦门湾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元素迁移过程的规律,采集九龙江上游段的淡水端样品与大嶝岛附近的海水端样品,开展影响重金属迁移过程的环境因子如盐度、pH、悬浮物(SPM)、总有机碳(TOC)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盐度的增加,各重金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Cu、Zn和Cd,盐度增加到31.539 1时,含量仅约为淡水端含量的60%;2)随着pH的增加,各重金属含量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Zn和Cd,pH增加到8.30时,含量仅分别为淡水端含量的20%和40%左右;3)随着SPM含量的增加,各重金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Zn和Pb,SPM增加到427.3mg/L时,含量分别为淡水端含量的45倍和8倍左右;SPM与Cr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随SPM含量的增加,Cr含量略有下降,但降幅不大,SPM增加到427.3mg/L时,Cr含量仍约为淡水端含量的80%;4)随着TOC含量的增加,各重金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Cu、Zn和Cr;5)在天然水体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金属与盐度、pH及SPM之间仍存在线性相关,但受其影响的程度要较单个因素影响小;重金属与TOC之间亦存在正相关,但较单个因素影响不同.综上所述厦门湾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在从河口向外海扩散过程中,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作用是较为复杂的,其迁移过程的规律具有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湾 重金属 迁移过程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地壳锂铍迁移-循环过程与富集-成矿机制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兴旺 翟明国 +2 位作者 洪涛 马垠策 郭敬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9-658,共20页
锂铍金属是世界关键金属资源,矿床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发生在大陆地壳。但大陆地壳中锂铍元素的迁移-循环规律及不同锂铍矿床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本文系统地总结与梳理了大陆地壳结构与物质循环特征和不同类型锂铍金属矿床间的成因联系... 锂铍金属是世界关键金属资源,矿床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发生在大陆地壳。但大陆地壳中锂铍元素的迁移-循环规律及不同锂铍矿床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本文系统地总结与梳理了大陆地壳结构与物质循环特征和不同类型锂铍金属矿床间的成因联系,提出大陆地壳锂铍循环-成矿系统的概念与模型,并将大陆地壳锂铍的迁移与循环划分为四个过程:变质过程、深熔过程、花岗岩浆过程、花岗质岩浆岩风化、淋滤与蚀变的浅-表生过程。沉积岩中锂铍元素在变质过程中可富集到一些变质矿物中,一些富锂铍黏土矿物也在变质过程转变成新的富锂铍变质矿物(如绿泥石、云母与堇青石);地壳深熔过程使得锂铍元素从变质矿物中释放出来并聚集在花岗岩浆中,麻粒岩相深熔(如黑云母脱水熔融与堇青石分解熔融)可能是锂铍大规模成矿的主要熔融方式;绝大多数锂铍矿床与花岗岩浆及其岩浆岩有关,是花岗岩浆与花岗质岩浆岩在不同演化阶段与不同方式富集成矿的结果;浅-表生过程对锂铍花岗岩-伟晶岩和流纹岩与流纹质凝灰岩的物理化学改造,可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黏土型锂矿床以及各种次生锂铍矿床。变质过程中锂铍的迁移与富集机制,大型-超大型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形成条件与关键控制因素等问题,是亟待研究与思考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 锂铍循环-成矿系统 迁移过程 富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塑料物理迁移过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嘉 李艳芳 张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5-162,共8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海洋中广泛分布,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生态风险。充分认识海洋微塑料迁移途径和归趋行为,掌握其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能够为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微塑料在海洋中物理迁...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海洋中广泛分布,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生态风险。充分认识海洋微塑料迁移途径和归趋行为,掌握其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能够为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微塑料在海洋中物理迁移过程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影响微塑料运移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风、浪、流等海洋动力过程,生物作用和塑料的粒径、形状等物理性质;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迁移过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分散原油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迁移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庄栋法 吴省三 +1 位作者 林昱 蔡子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3-49,T001,共8页
本文研究了以Corexit-9527分散剂分散、初始浓度为15mg/dm3的胜利原油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的迁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的扩散混合,到第4天在围隔水体中呈均匀分布状态,实验前期细菌快速降解石油烃、悬浮颗粒物吸附石油烃逐渐沉降到沉积... 本文研究了以Corexit-9527分散剂分散、初始浓度为15mg/dm3的胜利原油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的迁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的扩散混合,到第4天在围隔水体中呈均匀分布状态,实验前期细菌快速降解石油烃、悬浮颗粒物吸附石油烃逐渐沉降到沉积物中以及包括特定的围隔袋壁大量吸附石油烃是化学分散原油在围隔体中重要迁移过程.围隔体受到剧烈扰动和沉降物的再悬浮现象明显影响石油烃的迁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围隔生态系 化学分散剂 原油 迁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商务中价值链的迁移过程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孟才 田玉宝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07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实体价值链的增值过程,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特有的虚拟价值链来实现价值的再创造.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实体价值链向虚拟价值链的迁移过程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比企业的实体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在市场上... 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实体价值链的增值过程,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特有的虚拟价值链来实现价值的再创造.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实体价值链向虚拟价值链的迁移过程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比企业的实体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在市场上的作用范围,研究和分析了实体价值链向虚拟价值链迁移的参与实体和迁移路径,最终得出了实体价值链向虚拟价值链迁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系统和沟通系统形成一条高度灵活性统一的沟通渠道的过程.并利用IPR-PN模型仿真模拟了企业实体价值链向虚拟价值链迁移路径,为企业构建自己的价值网络模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价值链 实体价值链 虚拟价值链 迁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力-过硫酸钠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及迁移过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永涛 李丹 +3 位作者 李宇航 张九疆 杜婉莹 陈景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85,共7页
土壤化学修复过程中氧化剂在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是该技术提高氧化降解效率的关键理论依据。该文将电动修复技术与过硫酸盐氧化技术联合,研究直流电场驱动下过硫酸钠在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行为,分析了过硫酸根离子在未污染土壤与石油烃污染... 土壤化学修复过程中氧化剂在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是该技术提高氧化降解效率的关键理论依据。该文将电动修复技术与过硫酸盐氧化技术联合,研究直流电场驱动下过硫酸钠在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行为,分析了过硫酸根离子在未污染土壤与石油烃污染土壤中的迁移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的加入会降低过硫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迁移速率、迁移量。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中,过硫酸根离子的最大迁移速率为5.76 cm/d,平均浓度最高占投加量的37.68%,与未污染土壤相比,迁移速率降低了16.4%。石油烃的去除率在过硫酸钠投加量为80 g/L时,最靠近阴极投加点的S5区域最高为38%。研究结果可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修复技术 过硫酸盐 石油烃 迁移过程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驱动下树种迁移过程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晓梅 布仁仓 郭锐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1期117-120,125,共5页
根据树种每个阶段的特征、影响因素,探讨了气候变化驱动下森林生态系统树种迁移过程及相关模型,结果表明,种子生产、扩散载体(主要是风和动物)及扩散阶段性、种子库以及幼苗建成过程中密度、竞争等是树种迁移过程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树种迁移过程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系统迁移过程的参数辨识及其仿真
13
作者 姚志强 胡启迪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64-671,共8页
本文以系统辨识为工具,提出了迁移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即运用随机牛顿法于时变系统中以辨识模型迁移表参量,同时结合卡尔曼滤波技术辨识迁移过程中另一参数──总和迁移率,将这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辨识迁移模型参量的递推算法... 本文以系统辨识为工具,提出了迁移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即运用随机牛顿法于时变系统中以辨识模型迁移表参量,同时结合卡尔曼滤波技术辨识迁移过程中另一参数──总和迁移率,将这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辨识迁移模型参量的递推算法.本文又借助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讨论了净迁移情形下的辨识算法的收效性,给出算法收敛的一个充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系统 迁移过程 参数辨识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Sr在双层孔隙介质迁移过程中比活度分布“低谷”的成因与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志明 李书绅 +1 位作者 赵英杰 武清华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6-210,共5页
简要介绍了人工喷淋条件下在非饱和黄土中进行的核素迁移实验。实验所用示踪剂为90Sr和237Np、238Pu、241Am等超铀核素,示踪源是上述示踪剂的硝酸盐溶液与石英砂的均匀混合物;石英砂的粒径在0.2~0.45mm之间;示踪源层尺寸为120cm×5... 简要介绍了人工喷淋条件下在非饱和黄土中进行的核素迁移实验。实验所用示踪剂为90Sr和237Np、238Pu、241Am等超铀核素,示踪源是上述示踪剂的硝酸盐溶液与石英砂的均匀混合物;石英砂的粒径在0.2~0.45mm之间;示踪源层尺寸为120cm×50cm,厚0.7cm,挖坑浅埋于地表下50cm深处;喷淋强度为5mm/h、3h/d;实验历时1078天;每半年在实验坑采集1个土芯样,经切割成样品后送实验室测量样品中核素的比活度,得到核素比活度的纵向分布。本文主要对90Sr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发现90Sr在双层孔隙介质中迁移时,比活度分布出现一“低谷”。文中以90Sr为例讨论了比活度分布“低谷”的成因和特征。由于石英砂层的存在,作为核素迁移载体的水的运移产生绕流,使得90Sr在石英砂层下方的迁移距离远小于85Sr在单一黄土介质中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SR 双层孔隙介质 迁移过程 特征 成因 核素迁移实验 ^237NP ^238PU ^241AM 非饱和黄土 实验室测量 核素比活度 超铀核素 喷淋强度 纵向分布 数据处理 黄土介质 示踪剂 石英砂 混合物 盐溶液 样品 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水域营养盐时空分布及其迁移过程 被引量:9
15
作者 牟京龙 张珊珊 +2 位作者 梁翠 线薇微 沈志良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35,共17页
根据2014年长江口水域4个季节航次水体中五项营养盐(硝酸盐-N、亚硝酸盐NO2-N、铵盐NH4-N、磷酸盐PO4-P和硅酸盐SiO3-Si)的调查数据,解析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盐度(S)、溶解氧(DO)、温度(T)、悬浮体(SPM)和叶绿素a等环... 根据2014年长江口水域4个季节航次水体中五项营养盐(硝酸盐-N、亚硝酸盐NO2-N、铵盐NH4-N、磷酸盐PO4-P和硅酸盐SiO3-Si)的调查数据,解析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盐度(S)、溶解氧(DO)、温度(T)、悬浮体(SPM)和叶绿素a等环境参数,探究其迁移过程的分布行为。结果表明:NO3-N、SiO3-Si和PO4-P在长江口水域的时空分布主要受长江陆源输入的影响,随长江冲淡水扩展范围的季节变化而变化,除冬季外,在122°20′E以东,主要受到温盐跃层的影响,其在31°N断面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冬季水体垂直混合均匀,其垂直分布较为均匀。春季长江陆源输入较高浓度的NO_3-N,40μmol/L的NO3-N随长江冲淡水向东北方向最远扩展到123°E,垂直方向上扩展至水深10 m,而秋季长江陆源输入较高浓度的SiO3-Si和PO4-P,其浓度分别为40μmol/L和0.6μmol/L的等值线分别向东最远扩展到123°E、123°20′E和水深20 m、50 m。受到生物吸收,硝化作用等因素影响,NO2-N和NH4-N的时空分布比较复杂,季节分布规律不明显,而冬季自口门向外海浓度逐渐降低,且垂直分布也相较均匀。通过盐度这一保守性指标引入理论稀释线来研究营养盐的迁移过程,结合叶绿素a和SPM的数据表明:春、夏季营养盐浓度低于理论稀释浓度可能是由于生物吸收所致,而PO4-P在春、夏和秋季均有散点高于理论稀释浓度可能与悬浮颗粒物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时空分布 季节变化 迁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迁移过程与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国鲜 聂玉玺 +4 位作者 张清寰 童思陈 赵健 梁东方 陈炜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64-1372,共9页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仍是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面源污染过程涉及农业、水利、环境、生态等多学科交叉,是国内外环境污染学术研究和流域污染控制与管理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同学科通常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的产...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仍是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面源污染过程涉及农业、水利、环境、生态等多学科交叉,是国内外环境污染学术研究和流域污染控制与管理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同学科通常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与迁移过程,如农业学科注重农田—山坡—流域尺度下灌溉、不同作物在不同阶段施肥、营养盐转化吸收及其土壤库收支与微生物对营养盐的作用等过程,但忽略了不同尺度或系统之间的迁移过程内在联系,尤其是较少开展集成模拟研究。本文综述了典型空间尺度(从田块到山坡,再到流域尺度)农业面源污染迁移过程及影响因素,总结了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建模方法,提出在模型系统中除需要深入考虑田块、山坡等尺度的局部水文及其污染物产生、累积、释放与迁移外,还迫切需要综合考虑农田—山坡—流域系统的水文和污染物迁移过程与集成面源模型的研发。同时,针对农业面源污染迁移过程的尺度转换、建模方法和模型不确定性,分析了其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迁移过程 尺度转化 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滆湖磷迁移过程的研究(一)──磷迁移腜偷慕?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文钰 舒金华 +1 位作者 吴延根 舒振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41-146,共6页
通过滆湖磷的来源途径(入湖河道、湖区径流、湖面沉降、养殖技饵、底泥释放)和湖体各要素(水体、浮游植物、大型水生植物、鱼类等)中磷迁移过程调查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描述磷在上述各要素中迁移过程的数学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模... 通过滆湖磷的来源途径(入湖河道、湖区径流、湖面沉降、养殖技饵、底泥释放)和湖体各要素(水体、浮游植物、大型水生植物、鱼类等)中磷迁移过程调查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描述磷在上述各要素中迁移过程的数学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在9.9%-18.6%.基本反映了磷的迁移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对该湖磷浓度预测及磷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过程 Ge湖 动态变化规律 迁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孔径分布对污染物迁移过程中弥散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小平 朱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年第2期172-175,共4页
弥散作用主要受土体孔隙结构影响,基于孔隙结构特征对弥散作用的影响这一问题,通过压汞实验确定土样孔径分布,以水动力弥散理论为基础,以3种不同粒径组分砂土作土样,以氯化钠作为示踪剂,进行一维土柱水动力弥散和扩散实验。并由实验结... 弥散作用主要受土体孔隙结构影响,基于孔隙结构特征对弥散作用的影响这一问题,通过压汞实验确定土样孔径分布,以水动力弥散理论为基础,以3种不同粒径组分砂土作土样,以氯化钠作为示踪剂,进行一维土柱水动力弥散和扩散实验。并由实验结果计算出各土样的机械弥散和扩散系数,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特征孔径d60或者不均匀系数Pu增大,分子扩散系数只有很小程度的增加,但机械弥散系数却有大幅度的增大,而且扩散作用在整个水动力弥散作用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小,机械弥散受孔隙结构特征影响程度较分子扩散而言要大的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污染物迁移过程 孔径分布 砂柱实验 弥散参数 示踪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及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9
作者 唐锡良 周奉 +2 位作者 孙溢点 张万顺 樊皓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1,68,共9页
开展流域重金属污染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对有效防控流域重金属污染、保障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流域内重金属来源复杂具有多源性,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途径多且机理复杂。基于流域内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及模型的精准模拟是进行重... 开展流域重金属污染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对有效防控流域重金属污染、保障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流域内重金属来源复杂具有多源性,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途径多且机理复杂。基于流域内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及模型的精准模拟是进行重金属污染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的基础及关键途径,文章全面综述了流域内重金属在大气、陆面土壤、河流水体中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对流域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系统介绍,提出了现有流域重金属迁移转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重金属污染 迁移转化过程 迁移转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砂土中粗砂透镜体对DNAPL迁移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侯森戈 杨博天 +1 位作者 杨登波 刘汉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5-111,共7页
该研究在饱和二维砂箱中开展重非水相液体(DNAPL)污染物入渗试验,目的是探讨粗砂透镜体对污染物迁移过程的影响。试验过程中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污染物的入渗过程,根据照片绘制出污染物入渗锋面图。试验结果表明:(1)受到局部介质非均质性... 该研究在饱和二维砂箱中开展重非水相液体(DNAPL)污染物入渗试验,目的是探讨粗砂透镜体对污染物迁移过程的影响。试验过程中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污染物的入渗过程,根据照片绘制出污染物入渗锋面图。试验结果表明:(1)受到局部介质非均质性的影响,DNAPL呈现“指状”入渗现象,污染物入渗过程受到粒径尺寸影响,在粗砂透镜体中存在加快DNAPL入渗的“优势通道”;(2)污染物的入渗速度范围在0.05~0.46 cm/min之间,对比砂箱中DNAPL垂向入渗速度和横向扩散速度可知,其垂向入渗与横向扩散相互影响,垂向入渗受到阻碍后,横向扩散速度相应增大。(3)粗砂透镜体顶部高渗透性的“中砂-粗砂”界面,加快了污染物入渗速度,底部低渗透性的“粗砂-中砂”界面,阻碍了污染物的垂向入渗,两侧“粗砂-中砂”界面阻碍了污染物横向扩散。试验结果提供了直观基础的图像数据,有助于理解饱和粗砂透镜体非均质条件下DNAPL迁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非均质介质 粗砂透镜体 重非水相液体 迁移过程 图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