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结构探析 被引量:47
1
作者 高嵘 张建华 +1 位作者 高航 李国红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本文在借鉴国外有关运动教育研究资料和总结自己运动教育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结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介绍,以期为该模式设计的本土化和具体实施的操作化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
关键词 运动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向超图的资源约束下企业过程结构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孙雪冬 徐晓飞 王刚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8,共10页
为了提高企业过程结构优化的实用性、合理性以及计算机支持性,提出了基于有向超图和资源约束的优化方法.根据优化需求,通过对考虑了支持资源的过程进行不同的有向超图建模,利用有向超图的性质以及超图上所附加的过程语义,把过程结构优... 为了提高企业过程结构优化的实用性、合理性以及计算机支持性,提出了基于有向超图和资源约束的优化方法.根据优化需求,通过对考虑了支持资源的过程进行不同的有向超图建模,利用有向超图的性质以及超图上所附加的过程语义,把过程结构优化转化为有向超图的切割和活动合并问题,并给出具体求解过程.求得的过程为一个结构和支持资源都优化的过程.最后,通过举例验证该方法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向超图 资源约束 企业过程结构优化 有向超图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程结构树的流程间差别检测算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斌 安卫士 +1 位作者 王佳星 范菁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2-870,共9页
流程模型差别检测是业务流程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流程模型大多是由图结构建模,而流程图模型中有多种类型节点,因此经典的图编辑距离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流程差别检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过程结构树的流程间差别检测算法.算法首先将流... 流程模型差别检测是业务流程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流程模型大多是由图结构建模,而流程图模型中有多种类型节点,因此经典的图编辑距离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流程差别检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过程结构树的流程间差别检测算法.算法首先将流程模型转化为基于任务节点的过程结构树;然后采用分治思想快速获得流程间的最佳对等节点映射集合;最后基于节点映射集合生成一个近似最小代价编辑操作序列来表示两个流程的差别.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准确率和效率两方面都能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务流程管理 流程差别检测 过程结构 编辑操作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事件过程结构的“了”语法意义新探 被引量:14
4
作者 税昌锡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58,96,共15页
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状态,再从另一状态变为又一状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完结""起始"两面性,可以标示事件随时间展... 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状态,再从另一状态变为又一状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完结""起始"两面性,可以标示事件随时间展开过程中的活动起始、活动终结和遗留状态起始三种事态,"完结""起始"本质上互为变体,受与之相关的动词性词语或整个句子在事件过程结构中所体现的过程特征的制约。句中"了"和句末"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同一性,传统观念中的"了_1""了_2"仅有区别句法分布的作用,不具区别语法意义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过程结构 事态 动词过程特征 了“完结…'起始”两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程结构树的过程模型变体匹配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凌济民 张莉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0-473,共14页
随着过程模型的不断积累和演化,企业组织常常拥有并管理维护成百上千个业务过程模型.由于建模目标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参考模型的裁剪和定制以及模型的更新修改等因素,导致过程模型库中可能存在大量相似的过程模型变体.重点研究如何有效... 随着过程模型的不断积累和演化,企业组织常常拥有并管理维护成百上千个业务过程模型.由于建模目标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参考模型的裁剪和定制以及模型的更新修改等因素,导致过程模型库中可能存在大量相似的过程模型变体.重点研究如何有效管理和识别过程变体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即自动化地构建过程模型变体之间的匹配关系.为了支持复杂对应关系,保证匹配关系查找效率和结果的有效性,提出了基于过程结构树的模型元素匹配关系构建技术,并进一步给出了基于树编辑距离的过程模型相似性度量方法.通过针对真实的过程模型集合的实验评估表明,该方法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指标上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模型 过程变体管理 过程模型匹配 过程模型相似度 过程 过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决策的价值判断过程与过程结构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英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0-62,59,共4页
经济决策的价值判断过程与过程结构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英正象我们熟知的,按照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的决策理论,决策并不是于瞬间"拍板定案"完成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有限理性的过程,而且我们已经... 经济决策的价值判断过程与过程结构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英正象我们熟知的,按照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的决策理论,决策并不是于瞬间"拍板定案"完成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有限理性的过程,而且我们已经获悉了有关这个过程的行为过程和结构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决策 价值判断过程 过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过程”分析范式的权力观念质性研究
7
作者 赵书松 赵旭宏 +1 位作者 赵莉娜 张鹏程 《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37,共11页
引入“结构-过程”分析范式,基于建构型扎根理论深入探讨权力观念,提炼出个体权力观念的6个核心维度并构建权力观念双维模型,以此为标准将权力观念区分为旧权力与新权力。研究结果发现,旧权力观念下权力主客体间冲突对立,权力由个人利... 引入“结构-过程”分析范式,基于建构型扎根理论深入探讨权力观念,提炼出个体权力观念的6个核心维度并构建权力观念双维模型,以此为标准将权力观念区分为旧权力与新权力。研究结果发现,旧权力观念下权力主客体间冲突对立,权力由个人利益为动机导向的少数人所掌握,自上而下流动,最终导致权力分配不均的结果;新权力观念下权力主客体间平等协作,权力由组织发展导向的员工群体所拥有,自下而上汇集,最终产生权力的增量与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观念 新权力 旧权力 结构-过程范式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过程”框架下的环境政策协同评估——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8
作者 保海旭 张晓卉 董战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10,共12页
无论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抑或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均强调要广泛吸纳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立足自身方能展望未来,该研究以中国环境政策协同为切入点,围绕协同现状、短板剖析以及提升策略展开。评估环境政策协同的前提是环境政策的捕... 无论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抑或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均强调要广泛吸纳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立足自身方能展望未来,该研究以中国环境政策协同为切入点,围绕协同现状、短板剖析以及提升策略展开。评估环境政策协同的前提是环境政策的捕获与协同要素的识别,故运用文本挖掘技术与“结构-过程”框架,为政策评估工作做前置准备。构建的环境政策数据池囊括1980—2022年共计871条政策,初步分解环境政策特质并抽离出效力位阶、时间间隔、发文机构和政策内容的标签信息。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的“结构-过程”协同框架,贴合环境政策领域做出框架调试,形成由要素、层级与区域构成的结构性机制和生效、执行与参与构成的过程性机制。政策量化结果显示:环境政策中要素协同未与环境特性紧密结合,层级协同的路径依赖严重,区域协同依靠具象化的环境纽带,时间协同缺乏机制性保障,工具协同“重管制、轻激励”,主体协同形式依赖地方探索。在时间序列下观察环境政策的协同变化,发现结构性机制式微,并实现由单维引领向多维互动的转变。这意味着,为提升环境政策协同效果,在结构性机制中应加强对环境特性的关注,推动精细化管理;优化垂直管理层级结构,畅通双向信息通道;加强内生性价值观念的培养,减少对具象化环境纽带的依赖。在过程性机制中将时间纳入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进行科学的计划和安排;融合刚性环境规制与柔性激励工具,实现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政策运用;同时,加强环境多元共治的社会结构建设,确保地方探索成功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量化 结构-过程 协同度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模型的多视角下口腔门诊护理质量认知的质性研究
9
作者 马永红 刘帆 +5 位作者 杨春霞 杨金容 许力升 谢静颖 王敬钧 韦靖怡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5,共9页
目的探究管理者、医生、护士以及患者多视角下口腔门诊护理质量的认知,提出符合临床实际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为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口腔门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于2024年1—4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全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 目的探究管理者、医生、护士以及患者多视角下口腔门诊护理质量的认知,提出符合临床实际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为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口腔门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于2024年1—4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全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5家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中选取7名管理者、11名医生、11名门诊护士及10名患者,共39名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基于结构−过程−结果(SPO)三维质量评价模型提炼主题。结果研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3个质量维度提取了5个主要主题,15个次要主题。析出的结构质量相关主题:消毒隔离规范、仪器设备和耗材管理、护理人力配比和护士学历架构、应急能力;过程质量相关主题:诊前风险评估、患者分诊与引导、沟通与态度、健康宣教、人文关怀、延续性护理、专科护理操作、四手操作;结果质量相关主题:满意度、不良事件管理与分析、有效投诉和纠纷。结论在口腔门诊护理质量评价内容中结构质量是基础,过程质量是核心,结果质量是重点。规范消毒隔离、仪器设备以及耗材管理,配置合理的护理人力和岗位能力,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提升医护配合质量和满意度是确保口腔门诊护理质量的必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门诊 护理质量 指标 质量评价 结构过程−结果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在场与明清粤北多族群社会的结构过程
10
作者 王航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9,共8页
经过长期的迁徙流动和共生发展,粤北地区多族群社会在明清时期发生剧变。山地的开发体现出本土、客家、流民等族群文化权力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后者覆盖前者,山地与平地族群互嵌且博弈的态势,然而不同族群所建构的排他身份认同,其本质是... 经过长期的迁徙流动和共生发展,粤北地区多族群社会在明清时期发生剧变。山地的开发体现出本土、客家、流民等族群文化权力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后者覆盖前者,山地与平地族群互嵌且博弈的态势,然而不同族群所建构的排他身份认同,其本质是对代表文明和权力的正统的追求,各族群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互通有无、共融共生的关系。在国家层面,明清王朝通过神明崇拜和先贤祭祀两种主要手段,建立粤北地区、岭南地区甚至中国南方社会“正统性”新秩序。在里甲户籍制度的影响下,粤北地区客家、瑶族等族群开始建立自己的家族谱系,利用“祖先权力”强化自身合法性和对地方的控制权。总之,明清时期粤北多族群社会的结构变化与秩序重构是中央王朝集权统治、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族群家国认同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社会 结构过程 户籍制度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化与跨域整合:新时代党组织联合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分析
11
作者 梁新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2,共11页
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是党建工作的基础。面对流动和分化的现代社会,传统党建模式中以单位、地域为基本单元的组织设置方式显现出封闭、固化等弊端,创新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理念。作为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的产物,党组织联合成为... 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是党建工作的基础。面对流动和分化的现代社会,传统党建模式中以单位、地域为基本单元的组织设置方式显现出封闭、固化等弊端,创新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理念。作为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的产物,党组织联合成为跨域治理中的重要变量。从结构形态看,党组织联合呈现出网络化特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多元主体围绕共同目标跨越组织边界,展开协作,纵横联结成网。从运行过程看,党组织联合通过组织重塑、利益联结、政治整合和激励约束四大机制共同推动组织体系有效运转。从实际功能看,党组织联合发挥跨域整合功能,充当“机动结点”,弥补体系缝隙;强化社会联结,整合碎片资源;创新跨域治理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打造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组织联合 结构过程—功能 网络化 跨域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治理共同体助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一种迭代的“结构-过程”分析范式
12
作者 何继新 刘怡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对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把握其规律是我国实现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积极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前提。以“结构-过程”分析范式为基础,明晰共同体意识如何跨越理论上的“迭代点”,并持续推动老年友... 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对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把握其规律是我国实现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积极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前提。以“结构-过程”分析范式为基础,明晰共同体意识如何跨越理论上的“迭代点”,并持续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指出理念、功能和情感的契合联动是基层治理共同体积极影响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中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观念调适、资源融汇、权利获取、技术互联、网络交互、效能提升”六个层次,构建了一个“结构-过程”新分析范式,并结合该范式及路径,以纽带激活内在动力、关系优化治理结构、规范完善治理制度(即“三关键”)为切入点,探讨基层治理共同体如何助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进而提出创新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方式、完善老年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不断优化社区“适老化”环境、重视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社会关系特征、打造具有“关系存在”的老年人社会关系体系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共同体 老年友好型社会 结构-过程分析范式 迭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整体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应然逻辑与实践进路——基于“结构—功能—过程”的分析框架
13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8,共12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美丽中国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应该是什么样以及现实怎么样”等基础性理论和实践问题,尚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解答。基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历史...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美丽中国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应该是什么样以及现实怎么样”等基础性理论和实践问题,尚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解答。基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历史考察,揭示出逐步走向“整体性”是体系演化的重要趋势。通过结构功能主义与SFIC模型的协作过程构建出“结构—功能—过程”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从系统结构关系、功能维度呈现、动态协作过程三个维度呈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应然图景。但实践中该体系在结构配置、功能耦合与过程协同等关键维度上,仍普遍存在碎片化困境。为此,从构建权责共担的协同架构,夯实集成化的支撑基础,强化反馈导向的协作闭环入手,方能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从“有形”走向“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整体性治理 结构—功能—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功能——过程”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6-89,共4页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实践场域,应置于“结构—功能—过程”的视角探讨其建设逻辑:在结构安排上应联动行动者、在功能设计上应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在过程发展上应适应组织生命周期。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实践场域,应置于“结构—功能—过程”的视角探讨其建设逻辑:在结构安排上应联动行动者、在功能设计上应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在过程发展上应适应组织生命周期。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仍存在着结构耦合不足、功能服务脱节以及过程调适性弱等现实性问题。对此,需要进一步探索结构上的耦合型治理、完善功能上的供需匹配、推动过程上的调适性治理,从而保障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功能—过程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 建设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统纳式:社会组织高质量党建新思路——基于“结构-功能-过程”分析框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冉 张瑞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5,共11页
任务导向的社会组织党建实践缺乏针对高质量的图景识别,一定程度导致对有形而非有效的关注。破解社会组织党建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困局亟待回应“何为高质量党建的应然样态”。为此,跳出传统宏中观的分析定式,在“嵌入”与“统合”模式的... 任务导向的社会组织党建实践缺乏针对高质量的图景识别,一定程度导致对有形而非有效的关注。破解社会组织党建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困局亟待回应“何为高质量党建的应然样态”。为此,跳出传统宏中观的分析定式,在“嵌入”与“统合”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统纳式”社会组织高质量党建新模式。同时,纳入“过程”维度以调和结构功能主义的静态逻辑,构建起“结构-功能-过程”的理论框架,继而从系统结构关系、功能维度呈现、动态周期过程三维度微观呈现了统纳式党建的应然图景。“统纳式”党建应体现结构上的系统性、关系上的柔性化、流程上的动态性,具体可通过“结构”维度的组织群域关系、“功能”维度的多维要素呈现以及“过程”维度的不同生命周期得以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高质量党建 “统纳式”党建 结构-功能-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关键事件”的媒体融合——基于国家·市场·社会三维结构的动态分析
16
作者 熊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6,共8页
借助“关键事件”的方法论发现,媒体融合的本质是对社会信息传播、国家治理、社会形态和人的主体性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关键事件”,是国家、市场和社会三种结构性力量在传媒场域展开的互动。依此进路分析,媒体融合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 借助“关键事件”的方法论发现,媒体融合的本质是对社会信息传播、国家治理、社会形态和人的主体性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关键事件”,是国家、市场和社会三种结构性力量在传媒场域展开的互动。依此进路分析,媒体融合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互联网+传媒阶段,实质是商业平台主导的针对国家传媒管理的“脱嵌”;其次,是商业平台迫于国家联合社会发起的“反向运作”的压力,进行“反向融合”的阶段;最后,是基于中国的政经体制和传媒资源的相互依赖,国家与市场“合二为一”,体现国家意志的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实现融合共生,达成了暂时均衡状态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关键事件 结构过程事件分析 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性嵌入与过程性吸纳: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的可持续性机制——基于浙江“千万工程”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旭 孟凡坤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9,共14页
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其可持续性机制尚未得以有效揭示。以浙江省“千万工程”二十多年实践为例,对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的结构性与过程性要素及其蕴含的逻辑链条进行考察发现:推动乡村治理模... 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其可持续性机制尚未得以有效揭示。以浙江省“千万工程”二十多年实践为例,对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的结构性与过程性要素及其蕴含的逻辑链条进行考察发现:推动乡村治理模式可持续创新和不断制度化的要义在于国家政权通过组织嵌入、项目嵌入与精英嵌入实现自上而下的结构嵌入,乡土社会则经由自下而上的过程吸纳达到美丽宜居、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的累积性功效。面向未来的乡村治理,必须把握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体系化脉络,构建国家组织与社会多重互动的可持续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可持续性 结构-过程”框架 治理模式创新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治理组织网络的演化机理:一个“结构-过程-价值”整合性分析框架 被引量:6
18
作者 郑石明 宋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13,共14页
解构灾害全过程治理组织网络特征及规律,揭示其在历时性演进中的变化特征,可为组织网络结构与过程的演变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构建灾害全过程治理组织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灾前、灾中... 解构灾害全过程治理组织网络特征及规律,揭示其在历时性演进中的变化特征,可为组织网络结构与过程的演变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构建灾害全过程治理组织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灾前、灾中和灾后不同阶段的组织网络形态,从整体上分析网络结构演变、核心-边缘区域变化特征,探究网络中核心、边缘区域的组织变化。研究发现,灾前、灾中和灾后各阶段组织网络结构变化遵循了“紧密耦合型-松散集中型-多核心结构型”的演变过程;随着灾害治理网络不同阶段的演化,组织网络的收缩性特征凸显,处于边缘区域的组织逐步退出组织网络;在“核心-边缘”结构上,灾前、灾中和灾后网络中组织的进入和退出具有较大差异,对于实际响应过程涌现的组织,随着情境的变化很难持续发挥作用。文章提出“结构-过程-价值”整合性分析框架,解释组织主体权力关系与网络结构,环境变化与核心边缘特征,并对价值进行回应,为组织网络演变的理论解释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 结构-过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机制研究——基于“结构—过程—功能”的分析框架
19
作者 张建 吴湘玲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公众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对象,以公众满意度为标尺考量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已成基本共识。基于“结构—过程—功能”分析框架,聚焦城市管理“棘手”问题,以城市中心城区精细化管理实践为切口,对城市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的理论内涵及其运... 公众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对象,以公众满意度为标尺考量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已成基本共识。基于“结构—过程—功能”分析框架,聚焦城市管理“棘手”问题,以城市中心城区精细化管理实践为切口,对城市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的理论内涵及其运作逻辑进行深度剖析。研究发现:基于“结构—过程—功能”三维视角的城市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主要存在结构调整、过程优化和功能完善三种路径。为了有效解决“棘手”问题并持续优化城市管理,必须构建多元共治共同体、重塑城市管理过程、完善公众与社会功能等,进而破除传统城市管理方式与超大城市复杂管理需求不匹配的实践藩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管理 结构过程—功能 公众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统编教材何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国家认同的结构——过程视角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龙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6,共10页
国家统编教材作为优良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家认同赋能价值。国家统编教材属于国家认同的具象化表征,国家认同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点。以国家认同理论作为解释性框架,在结构组成机制层面,国家统编教材既... 国家统编教材作为优良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家认同赋能价值。国家统编教材属于国家认同的具象化表征,国家认同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点。以国家认同理论作为解释性框架,在结构组成机制层面,国家统编教材既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承载形式,也是国家认同基本观念的内容实体;在过程传导机制层面,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过程是国家事权的彰显,使用过程则体现了国家意志的下沉。当前,要发挥好国家统编教材的认同性结构功能,不断推进其政治社会化过程,在持续增进各族群众国家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统编教材 国家认同 结构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