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滴喷射玻璃化的过程损伤分析及保护剂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彭湉 张宵敏 周新丽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微滴喷射玻璃化保存系统产生的微滴尺寸较小,在较低浓度的低温保护剂条件下即可实现玻璃化。本文采用微滴喷射玻璃化保存系统对HepG2细胞进行玻璃化保存,研究保护剂加载过程、喷射过程、接收过程及玻璃化/复温过程对细胞造成的损伤程度... 微滴喷射玻璃化保存系统产生的微滴尺寸较小,在较低浓度的低温保护剂条件下即可实现玻璃化。本文采用微滴喷射玻璃化保存系统对HepG2细胞进行玻璃化保存,研究保护剂加载过程、喷射过程、接收过程及玻璃化/复温过程对细胞造成的损伤程度,并通过降低保护剂中Me2SO浓度、添加适量海藻糖来优化保护剂配方。结果表明,微滴喷射玻璃化保存各过程对细胞均有损伤,保护剂加载过程、喷射过程、玻璃化及复温过程对细胞造成的损伤较大,薄片接收过程对细胞造成的损伤小。另外,随着保护剂中Me2SO浓度的降低,低温保存后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保护剂浓度相同时,玻璃化保存效果较慢速冷冻效果好;适量的海藻糖能够起到增强低温保存效果的作用,过量则起到降低作用;以5%Me2SO+0.3 mol/L海藻糖作为低温保护剂玻璃化保存细胞时,细胞存活率达(92.42±0.95)%,24 h贴壁率达到(95.64±1.03)%,微滴喷射玻璃化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滴喷射 玻璃化 过程损伤 保护剂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荷载下含层理页岩损伤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研究
2
作者 陈美玲 郭红光 +2 位作者 董治 孟振江 吴彦成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2-166,共15页
低渗透性是制约页岩气开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岩体内裂隙的类型及复杂程度又是制约渗透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页岩损伤破坏过程的研究对于提升页岩气开采效率意义重大。文中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单轴荷载下含层理页... 低渗透性是制约页岩气开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岩体内裂隙的类型及复杂程度又是制约渗透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页岩损伤破坏过程的研究对于提升页岩气开采效率意义重大。文中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单轴荷载下含层理页岩的损伤演化、裂纹发育、分形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结果表明:试件加载过程中,微裂纹发育整体呈“平稳上升—基本稳定—快速上升”变化趋势;微裂纹发育阶段,0°和90°层理角度下,以拉伸裂纹发育为主,其占比依次为94.7%和96%;30°和60°层理角度下,以剪切裂纹发育为主,占比依次为65%和86.9%。试件宏观破坏裂纹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0°、30°、60°和90°层理角度下,宏观裂纹的分形维数依次为4.25、3.44、2.06和3.60,说明当荷载与层理方向相互垂直时,更易形成复杂裂纹。损伤发育规律受层理的影响,0°和90°层理角度下,损伤集中于基质内发育;30°和60°层理角度下,损伤则集中于层理处发育。此外,损伤受岩石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影响,随着弹性模量方差的增加,试件的均质性减弱,同等荷载下的损伤范围增强,而随着层理刚度的增加,试件的各向异性减弱,同等荷载下的损伤范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页岩 裂纹演化 破坏模式 分形特征 损伤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和神经网络的木材受力损伤过程检测 被引量:22
3
作者 孙建平 王逢瑚 胡英成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2-347,共6页
对受力木材的声发射信号进行检测与分析,实现木材损伤过程的检测和监控;研究过程中采用时间序列结合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对声发射信号的累积能量时间序列和载荷时间序列进行仿真和预测。利用神经网络建模对声发射信号的累积能量时间序列... 对受力木材的声发射信号进行检测与分析,实现木材损伤过程的检测和监控;研究过程中采用时间序列结合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对声发射信号的累积能量时间序列和载荷时间序列进行仿真和预测。利用神经网络建模对声发射信号的累积能量时间序列进行预测,模型对44个样本进行检验的最大误差为5.6%,而且误差较大的样本对应声发射振幅参数值的局部极大值,而振铃计数与声发射率则对应局部极小值。对相应载荷时间序列预测分析中,模型输出与目标输出的最大误差不到0.1%。结构为5×5×1的网络能很好地根据序列前5个值准确预测即将发生的声发射累积能量值;结构为6×5×1的网络能很好地根据序列前6个值精确预测木材即将承受的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神经网络 时间序列 损伤过程 木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混凝土受压损伤过程红外辐射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杰 张千里 +1 位作者 杨峰 程远水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0,共5页
利用红外热像仪观测高强混凝土试件加载过程中红外热辐射情况,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及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受压损伤过程红外辐射特征。结果表明:混凝土试件在荷载作用下向外辐射的红外热量随应力增加而增加;加载初期试件表面温度均匀上升... 利用红外热像仪观测高强混凝土试件加载过程中红外热辐射情况,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及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受压损伤过程红外辐射特征。结果表明:混凝土试件在荷载作用下向外辐射的红外热量随应力增加而增加;加载初期试件表面温度均匀上升,中期低温区存在升温-降温-再升温的反复过程,加载后期温度上升速度加快,临近失稳前存在短暂的降温过程;整个试件加载破坏过程,高温区域包围低温区域的温度场是热像的主要特征;试块在破裂前,其红外热像会出现清晰的"高低温边界线"。因此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可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及基础工程混凝土的损伤进行红外无损检测和安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混凝土工程 受压损伤过程 红外辐射 特征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窗口的激光损伤热过程及保护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东平 范正修 +2 位作者 范瑞英 赵强 刘立明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3-217,共5页
利用光热偏转技术对红外窗口材料进行了激光损伤实时研究,通过对硅片、加半反保护膜的硅片和加全反保护膜的硅片的损伤过程的研究,发现介质保护膜能大大提高硅窗口的激光损伤阈值。
关键词 激光损伤 实时研究 损伤过程 红外窗口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复合材料损伤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庆生 杨卫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54-160,共7页
利用界面断裂力学和有限元法数值模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损伤过程,研究各种主要破坏模式之间的相互转变和影响,指出以断裂能和混合度表示的界面性能是控制复合材料损伤过程的主要细观参数。分析了界面韧度对破坏性能的影响,探讨... 利用界面断裂力学和有限元法数值模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损伤过程,研究各种主要破坏模式之间的相互转变和影响,指出以断裂能和混合度表示的界面性能是控制复合材料损伤过程的主要细观参数。分析了界面韧度对破坏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基于破坏模式控制的复合材料韧度设计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复合材料 损伤过程 细观力学 界面断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复重力观测资料研究地震活动与地壳的损伤演化过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永志 朱桂芝 祝意青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3期14-20,共7页
利用细观损伤力学模型建立了地壳损伤演化过程与地球重力场变化的关系 ,讨论了利用重力观测资料计算地壳微裂纹密度参数变化分布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利用河西地区 1992~ 1999年多期重复重力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裂纹密度参数变化进行了计... 利用细观损伤力学模型建立了地壳损伤演化过程与地球重力场变化的关系 ,讨论了利用重力观测资料计算地壳微裂纹密度参数变化分布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利用河西地区 1992~ 1999年多期重复重力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裂纹密度参数变化进行了计算 ,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各观测时间段内相应发生的一级以上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测量 地震活动 地壳损伤过程 微裂纹 裂纹密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损伤过程的计算机仿真 被引量:7
8
作者 王雷 王德俊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78-681,共4页
从系统仿真的思想出发 ,用材料的不同状态表示材料在疲劳损伤过程中的性能变化·以外部载荷作为系统的驱动事件 ,将疲劳过程转化为材料一系列状态的变迁·用神经网络描述载荷与损伤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通过调质 45钢的单... 从系统仿真的思想出发 ,用材料的不同状态表示材料在疲劳损伤过程中的性能变化·以外部载荷作为系统的驱动事件 ,将疲劳过程转化为材料一系列状态的变迁·用神经网络描述载荷与损伤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通过调质 45钢的单轴试验数据与正火 45钢的多轴拉扭试验数据建立仿真模型·该模型寿命预测精度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命预测 损伤累积 多轴加载 计算机仿真 人工神经网络 材料性能试验 疲劳试验 疲劳损伤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损伤全过程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冯秀峰 宋玉普 宋元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0-415,共6页
基于唯象观点对混凝土和钢筋分别采用疲劳弯曲受压变形模量和钢筋面积这两种宏观物理量作为损伤量度,在正截面应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耦合作用的非线性疲劳损伤全过程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考虑由于组成材... 基于唯象观点对混凝土和钢筋分别采用疲劳弯曲受压变形模量和钢筋面积这两种宏观物理量作为损伤量度,在正截面应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耦合作用的非线性疲劳损伤全过程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考虑由于组成材料损伤机制不同而造成的疲劳损伤过程中的应力重分布现象,并且适用于变幅重复应力作用的情况.通过分段线性的方法实现了混凝土构件的非线性损伤过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疲劳全过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受弯构件 疲劳损伤 预应力 非线性分析 过程分析 应力重分布 非线性损伤 混凝土构件 应力分析 变形模量 损伤过程 损伤机制 组成材料 耦合作用 计算结果 分段线性 应力作用 正截面 物理量 钢筋 基础 受压 唯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框架节点地震损伤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成祥 陈旭 邱英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0-687,共8页
为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框架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过程,基于4个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梁柱节点进行了数值分析,并选取了适用于此类异型节点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 为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框架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过程,基于4个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梁柱节点进行了数值分析,并选取了适用于此类异型节点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通过有限元结果和损伤模型分析了不等高钢梁框架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损伤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所选取的损伤模型能更好地反映节点从"基本完好"到"完全破坏"的损伤演化规律,且能够定量确定节点不同破坏程度的损伤限值;节点的地震损伤主要集中在高梁上下翼缘螺栓连接处,并随着加载循环次数的增加,损伤累积不断加大,最终破坏模式为高梁端塑性铰破坏。研究结论为该类节点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以及地震损伤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节点 损伤演化过程 有限元分析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含错层节点框架损伤演化过程分析
11
作者 许成祥 李蕾 +1 位作者 刘晓强 肖良丽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41,共10页
为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含错层节点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过程,基于1榀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含错层节点框架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数值模型,通过量化框架柱、框架梁、框架节点、楼层及整体框架... 为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含错层节点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过程,基于1榀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含错层节点框架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数值模型,通过量化框架柱、框架梁、框架节点、楼层及整体框架结构的损伤程度得到各层次的损伤演化曲线,确定了结构不同破坏程度的损伤界限,并结合应力云图分析了整体结构的损伤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累积损伤呈现自下而上的发展趋势,框架梁、轴压比大的框架柱及错层节点损伤较大;结构倒塌时,层1、层2、层3的损伤指数分别为0.82、0.78、0.74,框架梁损伤指数平均值比框架柱高10.6%,中柱累积损伤指数平均值比边柱大2.3%,一、二层中节点损伤指数分别比边节点损伤指数平均值大3.4%、1.1%,且三层各节点损伤指数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可为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含错层节点框架损伤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框架 错层节点 ABAQUS 损伤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机械性骨骼肌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和特点
12
作者 李岩 王岩 +7 位作者 马天成 佟雪 田爱现 董本超 杨培川 孙磊 马剑雄 马信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42-642,共1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用于模拟人类机械性骨骼肌损伤的动物实验方法。方法以1999年1月至2023年2月为检索时间范围,以“骨骼肌损伤,机械性骨骼肌损伤,挫伤,拉伤,撕裂伤,动物模型”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以skeletal muscle injury... 目的分析和比较用于模拟人类机械性骨骼肌损伤的动物实验方法。方法以1999年1月至2023年2月为检索时间范围,以“骨骼肌损伤,机械性骨骼肌损伤,挫伤,拉伤,撕裂伤,动物模型”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以skeletal muscle injury、contusion、muscle strain、laceration、animal model等为检索词,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与机械性骨骼肌损伤及动物实验相关的文献,最终共纳入文献28篇。结果和结论挫伤模型主要是为了研究挫伤和肌肉再生的机制;拉伤模型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来复制损伤过程,其中离心收缩是最常用的方法;撕裂伤模型主要用于评估肌肉纤维化和它的治疗方式,并且比其他损伤过程(挫伤和拉伤)更具可重复性。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和研究目的选择建立不同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损伤 撕裂伤 实验动物模型 造模方法 离心收缩 动物实验 损伤过程 拉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劈裂损伤和毛细传输过程的原位表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铖基 王小虎 +2 位作者 戴雨晴 彭宇 曾强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36,共10页
解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过程以及水分在裂缝中的传输过程-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难点。本文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单边劈裂作用下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扩展过程开展原位表征;使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XCT)对裂缝的几何特征... 解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过程以及水分在裂缝中的传输过程-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难点。本文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单边劈裂作用下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扩展过程开展原位表征;使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XCT)对裂缝的几何特征和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借助氯化铯(CsCl)增强XCT显影技术对水分在损伤混凝土中的毛细传输过程进行了原位观测。开裂过程测试结果表明,DIC能够监测混凝土单边劈裂制度下裂缝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破坏在混凝土局部接触区域产生,逐渐发展成贯穿裂缝。毛细吸水过程测试结果表明,当劈裂荷载达到峰值,裂纹宽度较小,此时毛细吸水高度和速度与未开裂混凝土基本保持一致;当荷载达到峰值后继续下降至85%和60%时,水分迅速沿着主裂缝贯穿整个试件;贯穿吸水的临界裂缝宽度在150μm左右。研究结果将深化混凝土裂缝扩展机理和水分在带裂缝混凝土中传输机理的认识;实际混凝土结构中应将裂缝控制在150μ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单边劈裂 损伤过程 原位表征 水分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傅里叶近似法的S-RM细观损伤过程研究
14
作者 章涵 胡新丽 吴爽爽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55-1965,共11页
为了明确土石混合体(S-RM)的细观损伤演化过程,基于现场水平推剪试验,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S-RM水平推剪数值实验研究,分析S-RM的力学特性和细观损伤演化特征.基于傅里叶近似法,提出微裂纹各向异性定量评价方法.根据S-RM变形破... 为了明确土石混合体(S-RM)的细观损伤演化过程,基于现场水平推剪试验,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S-RM水平推剪数值实验研究,分析S-RM的力学特性和细观损伤演化特征.基于傅里叶近似法,提出微裂纹各向异性定量评价方法.根据S-RM变形破坏过程中微裂纹各向异性演化特征,划分了S-RM水平推剪细观损伤阶段,通过分析各细观损伤阶段的裂纹扩展特征及发展规律,揭示了S-RM剪切滑动面形成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微裂纹各向异性程度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加而增强,当主裂纹形成后不再有明显变化,微裂纹主要分布在0°~45°与135°~180°;微裂纹的产生主要由于颗粒间的拉应力导致,拉裂纹的各向异性程度明显大于剪切裂纹;土体中微裂纹的贯通导致多条宏观裂纹的形成,由于块石的翻转宏观裂纹逐渐扩展形成一条绕石宏观主裂纹,S-RM沿着主裂纹滑移形成绕石剪切滑动面;滑动面的倾角为34°,与主裂纹倾角和微裂纹在0°~90°的平均角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S-RM) 傅里叶近似法 水平推剪试验 离散元方法 微裂纹 细观损伤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力岩石密度损伤增量及其数字图像 被引量:20
15
作者 丁卫华 仵彦卿 +1 位作者 蒲毅彬 廖全荣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61-64,共4页
用 CT图像定量分析岩石受力损伤破坏过程的难点 ,是难以知道岩石内部的绝对密度变化量。提出了密度损伤增量的新概念 ,推出了 CT数与密度损伤增量的定量关系式 ,并把 CT图像转换成密度损伤增量图像。通过与基于灰度变化的传统的 CT图像... 用 CT图像定量分析岩石受力损伤破坏过程的难点 ,是难以知道岩石内部的绝对密度变化量。提出了密度损伤增量的新概念 ,推出了 CT数与密度损伤增量的定量关系式 ,并把 CT图像转换成密度损伤增量图像。通过与基于灰度变化的传统的 CT图像分析方法比较 ,说明密度损伤增量图像的优越性在于不仅可定量分析受力岩石的损伤破坏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损伤过程 CT图像 密度损伤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脉冲对大鼠肾上腺超微结构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曹晓哲 王德文 +1 位作者 赵梅兰 崔雪梅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观察电磁脉冲 (EMP)辐照大鼠后其肾上腺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 ,初步探讨EMP致肾上腺损伤的特点。方法 :雄性二级Wistar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6组 ,每组 4只。其中 1组为对照组 ,其余 5组为辐照组。辐照组在高场强...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观察电磁脉冲 (EMP)辐照大鼠后其肾上腺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 ,初步探讨EMP致肾上腺损伤的特点。方法 :雄性二级Wistar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6组 ,每组 4只。其中 1组为对照组 ,其余 5组为辐照组。辐照组在高场强电磁脉冲模拟源下 ,以场强为 6× 10 4 V m ,脉冲上升时间为 2 0ns,脉宽为 30 μs的条件下 ,在2min内辐照大鼠 5次 ,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辐照后于 1h、6h、12h、2 4h和 4 8h活杀动物 ,左侧肾上腺常规光镜制片 ,右侧肾上腺 4 %戊二醛及 1%锇酸双固定 ,Epon812包埋。LKB - 1180 0 (Pyramitome)半薄切片 ,定位后 ,LKB -Ⅴ型超薄切片机切片 ,乙酸铀和柠檬酸铅双染色 ,PHILIPS -CM12 0电镜下观察、拍片。结果 :辐射组大鼠肾上腺皮髓质细胞超微结构在 1h后即出现变化 ,且逐渐加重 ,包括皮质细胞内脂质颗粒及髓质细胞内的内分泌颗粒排空明显 ;细胞水肿 ,线粒体肿胀、空化、髓样体形成 ;内质网扩张 ;皮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异染色质边集 ,早期细胞凋亡表现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的明显空化。结论 :EMP可引起大鼠肾上腺皮髓质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并可诱导其凋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脉冲 肾上腺 超微结构 大鼠 组织学 损伤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散电流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弯曲疲劳损伤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凯 陈梦成 +2 位作者 谢力 吴泉水 秦臻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8-93,共6页
采用超声波检测仪和基于超声波速自定义的损伤变量对杂散电流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弯曲疲劳损伤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定义的损伤变量对杂散电流与疲劳荷载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损伤发展状态较敏感,能够有效跟踪损伤不同发展... 采用超声波检测仪和基于超声波速自定义的损伤变量对杂散电流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弯曲疲劳损伤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定义的损伤变量对杂散电流与疲劳荷载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损伤发展状态较敏感,能够有效跟踪损伤不同发展阶段。损伤变量跟踪显示:杂散电流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弯曲疲劳损伤过程,与一般大气环境下弯曲疲劳损伤过程类似,具有明显3阶段特性,即初始快速增加、稳定增加和临近破坏的急速增加;随杂散电流强度增大,钢筋混凝土疲劳损伤发展加快。疲劳断裂试件表明:杂散电流环境下混凝土梁弯曲疲劳损伤劣化进程加速,主要是由于杂散电流与氯离子一样会引发混凝土中钢筋发生电化学腐蚀,且与疲劳荷载构成损伤劣化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杂散电流 疲劳荷载 损伤过程 超声波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寸混杂纤维增强珊瑚混凝土的抗弯性能
18
作者 刘兵 牟荣存 +2 位作者 王洋 王凤慧 张毅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179,共7页
选取碳纤维(CFs)和玄武岩纤维(BFs)作为微丝纤维,塑钢纤维(PSFs)作为粗纤维制备了混杂纤维增强珊瑚混凝土(HFRCC),通过四点抗弯试验研究了HFRCC的抗弯性能,并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试件的弯曲破坏过程、裂缝宽度、裂缝高度等进行... 选取碳纤维(CFs)和玄武岩纤维(BFs)作为微丝纤维,塑钢纤维(PSFs)作为粗纤维制备了混杂纤维增强珊瑚混凝土(HFRCC),通过四点抗弯试验研究了HFRCC的抗弯性能,并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试件的弯曲破坏过程、裂缝宽度、裂缝高度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HFRCC的弯曲破坏过程分为微裂缝萌生、宏观裂缝形成和主裂缝扩展三个阶段,微丝纤维主要在前两个阶段发挥作用,而粗纤维在第三阶段作用最明显。在微丝纤维中,弹性模量更高的CFs对HFRCC的改性效果更好。微丝纤维和粗纤维按适当的比例混掺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HFRCC的抗弯性能。相比于基准组在保持PSFs用量不变时:掺入0.15%的CFs和0.15%的BFs可以减小8%~17%的裂缝宽度,降低22%~26%的裂缝高度;掺入7 kg/m^(3)的PSFs可以减小27%~30%的裂缝宽度,降低9%~14%的裂缝高度。在综合考虑抗弯性能和纤维价格的情况下,CFs、BFs体积掺量各为0.15%,PSFs掺量为7 kg/m^(3)为混杂纤维的最佳掺量,在此掺量下,HFRCC的极限抗弯强度、峰值挠度和等效抗弯强度相较于基准组分别提升了34.73%、28.8%和52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纤维 珊瑚混凝土 抗弯性能 协同作用 弯曲损伤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级采动效应的边坡失稳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拥军 陈关平 +3 位作者 李乾龙 孙涤 李博 万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6-162,共7页
应用RFPA强度有限元软件建立连续开挖模型和一次开挖模型,对比不同开挖模式下多级边坡损伤机理和损伤过程,分析多级边坡多次采动过程中局部化岩体损伤、破坏、失稳过程,再现了多次采动影响下多级边坡局部失稳效应。结合金川集团石英石... 应用RFPA强度有限元软件建立连续开挖模型和一次开挖模型,对比不同开挖模式下多级边坡损伤机理和损伤过程,分析多级边坡多次采动过程中局部化岩体损伤、破坏、失稳过程,再现了多次采动影响下多级边坡局部失稳效应。结合金川集团石英石露天矿多级边坡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在强度折减的过程中引入连续采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度折减和采动效应,使得数值模拟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与实际破坏过程更为接近。主要表现在一次开挖和连续开挖只是在时间步骤、空间位置、多级边坡结构稳定性分析上不同,其损伤过程、损伤机理基本保持一致。多级边坡连续开采在时间、空间效应的影响下主要以局部失稳破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连续开挖 一次开挖 损伤机理 损伤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压电场预处理对苹果组织损伤程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熊秀芳 李靓 +1 位作者 杨兴胜 李星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72-279,共8页
为了探究中压电场预处理(<100 V/cm)对苹果组织结构损伤程度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电场强度(15~90 V/cm)、温度(30~70℃)、频率(50~1000 Hz)等处理参数对苹果组织结构损伤率的影响规律,解析了温度对苹果组织损伤过程的影响;从微... 为了探究中压电场预处理(<100 V/cm)对苹果组织结构损伤程度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电场强度(15~90 V/cm)、温度(30~70℃)、频率(50~1000 Hz)等处理参数对苹果组织结构损伤率的影响规律,解析了温度对苹果组织损伤过程的影响;从微观层面上对不同温度和电场强度下苹果组织微观结构进行了电镜扫描观察。结果表明,同样温度下,中压电场预处理时的苹果组织结构损伤率远高于水浴加热处理(P<0.05);场强较高(>45 V/cm)时苹果组织结构损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线性增大;场强较低(<30 V/cm)处理时与水浴处理均呈现先缓慢上升再急剧增大的变化趋势,但中压电场预处理增速更快。温度低于70℃时,苹果组织结构损伤率随电场强度升高而增加,随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苹果组织结构损伤率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中压电场强度30 V/cm时,通过组织损伤速率常数、特征损伤时间计算所得活化能分别为122.88和157.01 k J/mol;水浴处理时组织损伤速率常数所得活化能为143.82 k J/mol。苹果组织细胞微观结构观察显示,中压电场电、热协同作用更易损伤苹果组织。研究结果可为改进苹果深加工预处理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微观结构 动力学 苹果组织 结构损伤 损伤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