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进制翻译中的过程恢复技术 被引量:8
1
作者 马湘宁 张兆庆 +1 位作者 冯晓兵 张军超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9期1-5,共5页
目前对处理器速度的追求促使体系结构不断发展,但是软件的支持却不能与其匹配,造成新体系结构推广的困难,研究、解决代码迁移问题的二进制翻译方法应运而生。文中介绍了在开发一个静态二进制翻译系统(XM翻译器)中的过程恢复技术,包括参... 目前对处理器速度的追求促使体系结构不断发展,但是软件的支持却不能与其匹配,造成新体系结构推广的困难,研究、解决代码迁移问题的二进制翻译方法应运而生。文中介绍了在开发一个静态二进制翻译系统(XM翻译器)中的过程恢复技术,包括参数恢复和返回值恢复,并提出了解决返回值恢复问题的一个新的实现方法。它回避了一般方法中必须要进行数据流、控制流分析的复杂性,基于x86机器本身的调用特点以及实例的分析,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实现返回值恢复的方法,经XM系统验证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进制翻译 过程恢复 编译优化 软件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程恢复技术在IA64二进制翻译中的应用与实现 被引量:2
2
作者 付文 魏博 +1 位作者 张天雷 赵荣彩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81-83,89,共4页
论文介绍了静态二进制翻译中的过程恢复技术。根据IA64体系结构特点及其对过程调用的有关约定,实现了对IA64过程的恢复;并在对大量实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浮点参数恢复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 静态二进制翻译 IA64 过程调用 过程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典型水土流失区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过程研究
3
作者 黄艳萍 洪德伟 +4 位作者 韩宇杰 王康 余燕 陈夙怡 涂志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75-79,共5页
为研究海南省典型水土流失区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特征,采用室内浸泡法及模拟失水试验定量分析了海南省蚂蝗岭小流域3种混交林的枯落物持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①不同混交林枯落物厚度为4.67~5.87 cm,储量为8.01~12.30... 为研究海南省典型水土流失区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特征,采用室内浸泡法及模拟失水试验定量分析了海南省蚂蝗岭小流域3种混交林的枯落物持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①不同混交林枯落物厚度为4.67~5.87 cm,储量为8.01~12.30 t/hm^(2),表现为马占相思×桉树×竹混交林大于其他混交林。②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7.16~29.32 t/hm^(2),有效持水量为13.07~22.68 t/hm^(2),均表现为马占相思×桉树×竹混交林>马占相思×桉树混交林>马占相思×橡胶树混交林。③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持水量动态过程表现为2 h内增幅较大,2~8 h内增幅减缓,8 h后趋于平稳,至24 h趋于稳定;不同混交林枯落物吸水速率动态过程表现为1 h内迅速下降,1~4 h内降幅减缓,4 h后趋于平稳,至24 h趋于稳定。④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水分含水量在0.25 h内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减缓,到72 h时基本恢复到自然状态。⑤不同混交林枯落物失水速率随失水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在1 h之内急剧下降,6 h后下降趋势变缓,至72 h下降趋势基本停止。⑥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持水能力随时间增加而逐渐恢复,在12 h时大约恢复到50%,在48 h时恢复到84%以上。研究认为,马占相思×桉树×竹混交林的枯落物持水能力较优,建议该区域营造水土保持林时选用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以促进区域水土保持林发挥更强的涵养水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水能力 恢复过程 枯落物 混交林 水土流失区 蚂蝗岭小流域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对长跑运动员急性疲劳恢复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陶恒沂 张红星 +5 位作者 陶凯忠 徐伟刚 郭明珠 钱炳龙 练庆林 孙学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长跑运动员急性疲劳恢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1 8名健康男性长跑运动员 ,随机分为高压氧组、高压空气组和常压空气组 ,每天一组长跑 2 5km。在长跑前、长跑结束后即刻、吸高压氧后以及恢复后期测心率、血尿素氮和血乳...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长跑运动员急性疲劳恢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1 8名健康男性长跑运动员 ,随机分为高压氧组、高压空气组和常压空气组 ,每天一组长跑 2 5km。在长跑前、长跑结束后即刻、吸高压氧后以及恢复后期测心率、血尿素氮和血乳酸及记录主观疲劳感。结果 :长跑结束后所有受试者心率均增至 1 75次 /分以上 ,血尿素氮 (BUN)增至 8 6mmol/L以上 ,血乳酸 (BL)增至9 8mmol/L以上 ,自觉很累 ,肌肉酸痛。吸用高压氧后 ,各项指标的改善与高压空气组和常压空气组相比更加明显 (P <0 0 1 ) ,疲劳感和肌肉酸痛基本消失。结论 :高压氧对运动员急性疲劳的恢复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长跑运动员 急性疲劳 恢复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采伐干扰与恢复过程 被引量:7
5
作者 何志斌 赵文智 +2 位作者 张立杰 刘鹄 张智慧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6,共5页
以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以采伐干扰事件后形成的次生林的林分密度、林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树木年轮等为数据基础,采用地统计和树木年轮生态学方法,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反演采伐干扰事件和森林群落的演替恢复过程。结果表... 以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以采伐干扰事件后形成的次生林的林分密度、林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树木年轮等为数据基础,采用地统计和树木年轮生态学方法,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反演采伐干扰事件和森林群落的演替恢复过程。结果表明:采伐干扰事件后,林分密度呈指数曲线增加(y=237e0.14x,R2=0.97),采伐30a后,林分密度从256株.hm-2增加到1.697万株.hm-2;恢复过程中并无其他树种出现,只是青海云杉林的密度、空间分布格局和林木生长速度发生变化,这表明对于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来说,采伐干扰事件并不会为其他树种成功入侵创造机会;树木年轮分析表明,在9~20a的时间尺度上,采伐干扰事件诱发了林木的生长释放,但在26~45a的时间尺度上,降水和温度控制着林木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干扰 恢复过程 地统计 树木年轮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分析——以古周生态恢复重建区为例 被引量:22
6
作者 汪明冲 张新长 +3 位作者 李辉霞 周红艺 魏兴琥 关共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7-955,共9页
石漠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水土和养分的流失,石漠化发展造成地表严重缺土。稀缺的土壤资源是生态恢复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其中,土壤质量是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研究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对石漠化区的植被重建和土壤养分的... 石漠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水土和养分的流失,石漠化发展造成地表严重缺土。稀缺的土壤资源是生态恢复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其中,土壤质量是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研究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对石漠化区的植被重建和土壤养分的调控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环江古周生态恢复重建区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在研究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工任豆(Zenia insignis)林,分别在坡地和洼地按照石漠化的不同程度设置样地。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地及其分层土壤的容重、含水量、pH值、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等土壤质量要素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系统的恢复促使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变广,土壤养分含量增多。(2)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不断变好,促进了地表植被的生长,石漠化治理效果明显。因此,土壤质量的向好与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在生态恢复方向和阶段上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3)从重度石漠化到轻度石漠化,坡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从1.22 g·kg^(-1)上升到1.88 g·kg^(-1),增幅为54.10%;洼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从1.13g·kg^(-1)上升到1.36 g·kg^(-1),增幅仅为20.35%。坡地样地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从84.55 mg·kg^(-1)上升到164.31 mg·kg^(-1),增幅为94.33%;洼地样地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从41.90 mg·kg^(-1)上升到82.57 mg·kg^(-1),增幅为97.06%。坡地样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从36.61 mg·kg^(-1)上升到58.52 mg·kg^(-1),增幅为59.85%;洼地样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从15.02 mg·kg^(-1)上升到28.09 mg·kg^(-1),增幅为87.02%。(4)研究区内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与土壤质量状况关系密切,随着石漠化治理状况的好转,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呈现出上升趋势,土壤容重、pH值减小,土壤肥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 土壤质量 人工任豆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以贵州花江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7
作者 魏媛 喻理飞 张金池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3-67,共5页
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机理一直是近年来土壤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表... 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机理一直是近年来土壤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三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且细菌较真菌和放线菌相比占绝对优势,其在微生物总数中分别占95.95%,93.49%,92.32%和92.48%;各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是表征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反映出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质量也在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植被 恢复过程 土壤微生物 贵州花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荣森 任保国 李光富 《体育学刊》 CAS 1997年第4期119-120,共2页
为了加速疲劳的消除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恢复过程的生物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措施。有机体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2-3种方法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恢复过程 生物学因素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换相失败及恢复过程暂态无功特性及控制参数影响 被引量:94
9
作者 屠竞哲 张健 +3 位作者 曾兵 刘明松 易俊 卜广全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131-2139,共9页
直流换相失败过程中与送受端系统交换的无功功率大幅变化,表现为对系统不利的"无功冲击负荷"特性,亟需对直流换相失败过程中的送受端暂态无功特性开展深入研究。为此,首先给出了直流稳态运行和暂态过程中的送受端无功方程,然... 直流换相失败过程中与送受端系统交换的无功功率大幅变化,表现为对系统不利的"无功冲击负荷"特性,亟需对直流换相失败过程中的送受端暂态无功特性开展深入研究。为此,首先给出了直流稳态运行和暂态过程中的送受端无功方程,然后分别分析了换相失败期间和恢复过程中直流送端和受端的暂态无功特性,最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直流控制系统参数对暂态无功特性的影响,并通过直流等值系统算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换相失败期间,直流从受端系统吸收一定的无功功率,同时对送端系统先吸收大量的无功功率、再发出大量的无功功率;换相失败恢复过程中,直流对受端系统通常先发出大量的无功功率、再吸收一定的无功功率,同时从送端系统吸收一定的无功功率。通过优化直流低压限流环节、换相失败预测、电流控制器等重要控制参数,可以减小换相失败过程中直流与送受端系统交换的最大无功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相失败及恢复过程 送受端系统 暂态无功特性 电压失稳 过电压 控制系统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春季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邹军 崔迎春 +3 位作者 刘延惠 李媛媛 丁访军 喻理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5-197,201,共4页
通过对贵州西南部花江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及同一阶段不同小生境春季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随植被恢复过程逐渐提高,即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林阶段。不同小... 通过对贵州西南部花江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及同一阶段不同小生境春季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随植被恢复过程逐渐提高,即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林阶段。不同小生境中土壤呼吸速率在不同恢复阶段特征不同,裸地和草本群落阶段石沟大于土面和石槽,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林阶段是石槽最大,石沟最小。各恢复阶段不同小生境类型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在一天中峰值几乎在中午12:00,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小生境 植被恢复过程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态肥力质量评价——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魏媛 喻理飞 +1 位作者 张金池 俞元春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9年第1期61-67,共7页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能够揭示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态影响效果的生物学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等微生物活性指标在评价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氨化细菌数量、微生...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能够揭示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态影响效果的生物学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等微生物活性指标在评价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氨化细菌数量、微生物熵、代谢熵等微生物活性指标在土壤生物学肥力评价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影响较小。利用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生物学肥力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均表现A层>B层的特点,这说明各恢复阶段的土壤生物学肥力具有随土壤层次加深而下降的变化趋势。同时,从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由于土壤物质循环逐渐加快,微生物活性逐渐增强,土壤生物学肥力逐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植被 恢复过程 土壤微生物指标 生态肥力 质量评价 贵州花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震后恢复过程及经济损失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振凯 毛国敏 邹其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11-17,共7页
本文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调查、分析、研究了我国电力系统的震后恢复过程,给出了电力系统主体部分、分布部分、服务部分震后功能损失的30%、60%和100%得到恢复的时间,计算了损失工作日数和间接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震后恢复时间和损失... 本文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调查、分析、研究了我国电力系统的震后恢复过程,给出了电力系统主体部分、分布部分、服务部分震后功能损失的30%、60%和100%得到恢复的时间,计算了损失工作日数和间接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震后恢复时间和损失工作日数均随地震烈度呈对数上升趋势,并且主体部分的震后恢复时间最长,损失工作日数最多,分布部分次之,服务部分的震后恢复时间最短,损失工作日数最少。本文还讨论了电力系统经济损失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地震烈度 恢复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82
13
作者 冯炜权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对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研究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仍然是当今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热点。近10多年来,由于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研究,各种综述和文献很多,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曾两次列为会议... 对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研究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仍然是当今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热点。近10多年来,由于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研究,各种综述和文献很多,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曾两次列为会议的中心议题。国内研究也很活跃,是我国当前科学训练的研究重点。本文不可能将有关材料和理论进行完整的介绍,这里只提出个人认为最突出的新成果,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 疲劳 恢复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凋落叶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以重庆中梁山为例 被引量:13
14
作者 胡宁 马志敏 +4 位作者 蓝家程 伍宇春 傅瓦利 袁红 娄露玲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9-549,共11页
运用凋落物分解袋及样品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石漠化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主要建群种凋落叶分解及有机碳、氮释放动态及其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植被恢复阶段凋落叶分解系数介于0.73~1.33之间,不... 运用凋落物分解袋及样品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石漠化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主要建群种凋落叶分解及有机碳、氮释放动态及其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植被恢复阶段凋落叶分解系数介于0.73~1.33之间,不同阶段之间表现为,草地〈灌丛〈乔木林〈灌乔林,人工樟树林介于乔木林与灌乔林之间。(2)各植被恢复阶段凋落叶有机碳、氮净释放率介于58.5%~72.9%与21.2%~63.9%之间,有机碳在分解期间表现为净释放,有机碳、氮释放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3)凋落叶分解与养分释放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其中,凋落叶分解系数与0.25~1mm、〈0.25mm粒径团聚体轻组有机碳、氮之间关系密切。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叶分解速率及有机碳、氮释放率随恢复年限延长而呈增加趋势,凋落叶分解对土壤有机碳、氮有重要影响,轻组有机碳、氮优先向小粒径团聚体输入,小粒径团聚体在土壤有机碳、氮积累中有重要作用。凋落叶分解一方面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同时也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加强水土保持、提高土壤层的养分保蓄与抗水土流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 团聚体有机碳/氮 土壤有机碳/氮积累 植被恢复过程 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 被引量:57
15
作者 欧阳志云 李振新 +4 位作者 刘建国 安力 张和民 谭迎春 周世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40-1849,共10页
保护与恢复生境是有效保护大熊猫的重要途径 ,通过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 (Ailuropodamelanoleuca)恢复生境的群落结构特征 ,共调查了原始生境、2 0世纪 2 0~ 3 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40~ 5 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 保护与恢复生境是有效保护大熊猫的重要途径 ,通过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 (Ailuropodamelanoleuca)恢复生境的群落结构特征 ,共调查了原始生境、2 0世纪 2 0~ 3 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40~ 5 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70年代以后自然恢复生境以及 60~ 70年代人工林等 5个生境类型 ,2 1个样方。研究结果表明 :各生境类型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植株数 (高度 >5 m)、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和最大平均胸径 ,以及大熊猫的生境成熟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竹子的生物量及更新能力也有一定差异。人工林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低于其他自然恢复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研究发现 ,大熊猫生境恢复包括大熊猫可食竹类资源的恢复以及生境群落结构的恢复。可食竹类资源恢复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仅需约 2 0~ 3 0 a;生境的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则要长的多 ,一般恢复时间 5 0 a左右才能成为大熊猫的适宜生境 ,恢复时间为 70~ 80 a的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结构已十分接近。通过人工造林恢复生境 ,无论从竹子资源的恢复 ,还是从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方面 ,均不是一种有效地恢复大熊猫生境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 生境恢复过程 群落结构特征 样方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景观恢复过程中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郭晋平 张芸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021-2029,共9页
在 ARC/INFO支持下 ,应用空间趋势面分析法 ,采用统一网格样点取样法 ,通过对关帝山天然次生林区从 1 95 9年到 1 992年 4个时期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趋势的定量化分析 ,从高度异质和变化的复杂景观中 ,揭示了一些不随时间发生根本变化的森... 在 ARC/INFO支持下 ,应用空间趋势面分析法 ,采用统一网格样点取样法 ,通过对关帝山天然次生林区从 1 95 9年到 1 992年 4个时期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趋势的定量化分析 ,从高度异质和变化的复杂景观中 ,揭示了一些不随时间发生根本变化的森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以海拔、坡向和坡度为主要因素形成的立地条件空间格局和人为干扰的空间格局 ,共同控制着森林景观恢复过程及其空间格局 ;高海拔带上的森林恢复过程主要受立地条件格局的控制 ,景观要素的生态潜力高 ,而较低海拔和沟谷地段的森林恢复过程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强 ,景观要素生态潜力较低 ;不同海拔带上 ,坡度和坡向的作用有明显差异 ;总的来说 ,研究范围内随着海拔的降低 ,坡向的作用增强 ,但在低海拔带上由于人为干扰的作用增强 ,植被类型分布格局的变化较复杂 ;坡度对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作用以中高海拔带上最强 ,高海拔带上的作用不明显 ,中海拔带上的作用也有所下降 ,而在低海拔带上 ,由于坡度对人为干扰格局的显著作用和坡度对坡向效应的加强 ,出现坡度大森林植被分布多的情况。控制人为干扰的强度和曼延是森林景观恢复和建设规划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面分析 森林恢复 控制因素 森林景观 恢复过程 景观要素 空间分布格局 动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_6断路器介质强度恢复过程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佟立柱 王其平 王尔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11,共6页
以流注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灭弧室内电场、气流场计算的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对SF6断路器开断小容性电流时的介质强度恢复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断路器灭弧室内电场和气流场的计算分析,获得了在气流中达到击穿临界值(E/N)... 以流注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灭弧室内电场、气流场计算的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对SF6断路器开断小容性电流时的介质强度恢复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断路器灭弧室内电场和气流场的计算分析,获得了在气流中达到击穿临界值(E/N)*时的静态和动态击穿电压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临界击穿电压Ub点的位置总是出现在静触头头部,并受场强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氟化硫断路器 介质强度 恢复过程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财务困境公司恢复过程预测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丽琼 柯大钢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39-142,共4页
文章首先以公司恢复文献中涉及的相关因素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恢复过程模型,然后按照国内研究的惯例,选取1998~2002年期间被ST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其两年后的摘帽情况分为摘帽与没有摘帽两组,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 文章首先以公司恢复文献中涉及的相关因素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恢复过程模型,然后按照国内研究的惯例,选取1998~2002年期间被ST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其两年后的摘帽情况分为摘帽与没有摘帽两组,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困境严重程度、自由资产及效率主导的战略对困境公司成功恢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务困境 恢复过程 预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晶闸管反向恢复暂态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49
19
作者 蓝元良 汤广福 +1 位作者 印永华 周孝信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5-19,共5页
随着柔性交流输电和高压直流输电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晶闸管主要组成的高电压大电流电子开关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虽然有不少文献对晶闸管模型研究及其外围电路设计进行了介绍,但有关串联晶闸管反向恢复暂态过程... 随着柔性交流输电和高压直流输电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晶闸管主要组成的高电压大电流电子开关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虽然有不少文献对晶闸管模型研究及其外围电路设计进行了介绍,但有关串联晶闸管反向恢复暂态过程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文章在晶闸管反向恢复电流指数函数数学模型的基础之上,对串联的2个晶闸管的反向恢复暂态过程进行了暂态分析、数学推导以及仿真等研究。计算和仿真结果表明,暂态分析是正确的,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数学计算公式的假设也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闸管 晶闸管阀 反向恢复暂态过程 电力电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剖面矿质氮累积影响——以纸坊沟流域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思光 李世清 +2 位作者 王启勇 杨改河 张兴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62,共5页
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在位于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安塞纸坊沟流域采集68个剖面样品,探讨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剖面中残留矿质态氮的变化;同时采取该流域连续14年施用不同肥料处理的坡地长期定位试验剖面土样,研究连... 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在位于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安塞纸坊沟流域采集68个剖面样品,探讨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剖面中残留矿质态氮的变化;同时采取该流域连续14年施用不同肥料处理的坡地长期定位试验剖面土样,研究连续施肥对农田土壤剖面残留NO3--N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NH4+-N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累积基本不受植被恢复及植类型的影响,但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林地、草地和农田0~50cm土层平均累积的NO3--N分别为17 4kg/hm2,14 9kg/hm2和39 9kg/hm2;林地和草地剖面中NO3--N累积量所占矿质氮总累积量比例远小于NH4+-N,而对农田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所占比例与NH4+-N所占比例基本相当;农田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所占比例显著大于林地和草地。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在农田连续施用氮肥会显著增加土壤剖面中残留NO3--N累积,当农田退耕还林还草后,累积的这一部分NO3--N因植物吸收利用、土壤生物固定和损失等途径而下降,最终达到低而稳定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植被恢复过程 土壤剖面 矿质 氮累积 纸坊沟流域 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