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民间法的动力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青林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6期79-83,共5页
民间法之所以存在,乃由民间法动力机制使然。民间法动力机制包括人处于个体性世界和规范体性世界双重世界中的主体性因素;以冲突和协调为外在表象的利益性因素;把主体性和利益性两种因素转化为人们行动的过程性因素以及使民间法得以生... 民间法之所以存在,乃由民间法动力机制使然。民间法动力机制包括人处于个体性世界和规范体性世界双重世界中的主体性因素;以冲突和协调为外在表象的利益性因素;把主体性和利益性两种因素转化为人们行动的过程性因素以及使民间法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国家控制能力有限的外部条件。主体性因素为民间法提供了创制主体和规制客体;利益性因素为民间法提出了基本任务、目标和实现途径;过程性因素为民间法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方式;国家控制能力有限性为民间法提供了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法 主体因素 利益因素 过程性因素 动力机制 国家控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边缘学生的生活现状与转变路径 被引量:5
2
作者 杜敏菊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122,共8页
基于S大学的田野调查表明,边缘学生在大学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与主流文化和公众期待不相符的"不协调角色"。从边缘学生的立场出发、借助拟剧理论和越轨理论分析发现:文化差异、广义紧张等是产生边缘化的结构性因素;而社会纽带张... 基于S大学的田野调查表明,边缘学生在大学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与主流文化和公众期待不相符的"不协调角色"。从边缘学生的立场出发、借助拟剧理论和越轨理论分析发现:文化差异、广义紧张等是产生边缘化的结构性因素;而社会纽带张力变更、来自同伴的负面影响、通过仪式中的失败等"过程-事件"又引发或加剧部分学生的边缘化。"边缘"的存在既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也阻碍部分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进程,成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再生产机制。因此,减缓学生群体的"被边缘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生广泛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实践可以培育主体意识,重塑社会控制纽带、实现角色规范内化,从而促进"边缘-中心"关系由对立转向整合,为学生打通从边缘走向中心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学生 不协调角色 结构成因 过程性因素 规范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