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71Mn钢轨的焊接过热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铭达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8-121,共4页
针对实际生产过程中U71Mn钢轨焊接接头落锤及断口检验通过率偏低的问题,选取U71Mn和U75V钢轨,对比分析其焊接接头的落锤次数、冲击功、平均灰斑面积、抗拉强度、静弯值、伸长率6项主要指标与加热程度指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U71M... 针对实际生产过程中U71Mn钢轨焊接接头落锤及断口检验通过率偏低的问题,选取U71Mn和U75V钢轨,对比分析其焊接接头的落锤次数、冲击功、平均灰斑面积、抗拉强度、静弯值、伸长率6项主要指标与加热程度指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U71Mn钢轨存在比较明显的焊接过热敏感性。避免钢轨的焊接过热敏感性对钢轨焊接质量的影响应从钢轨材质、焊接方法、焊接工艺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了焊接过热敏感性强的钢轨在焊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焊接 焊接过热敏感性 理论分析 试验研究 加热程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常用高速钢刀具材料脉冲放电强化层结构和性能的差异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翟红雁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4-36,共3页
对两种常用高速钢刀具材料W6Mo5Cr4V2和W9Mo3Cr4V的脉冲放电强化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强化层的检测发现,W6Mo5Cr4V2的强化层不论在硬度、耐磨性还是涂层厚度上都高于W9Mo3Cr4V;用XRD分析强化层结构时发现,两者强化层的主强化相明... 对两种常用高速钢刀具材料W6Mo5Cr4V2和W9Mo3Cr4V的脉冲放电强化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强化层的检测发现,W6Mo5Cr4V2的强化层不论在硬度、耐磨性还是涂层厚度上都高于W9Mo3Cr4V;用XRD分析强化层结构时发现,两者强化层的主强化相明显不同,W6Mo5Cr4V2为W2C,而W9Mo3Cr4V却为Fe3W3C。这是因为材料中W含量不同所致;而两种材料的过热敏感性差异是导致厚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实验数据对比表明,W6Mo5Cr4V2高速钢显示出更好的综合强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放电 高速钢 结构 耐磨 过热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易磨削低钴超硬高速钢D156
3
作者 高德生 刘宇 +3 位作者 陈景榕 马世才 周应乾 王林然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163-166,共4页
一、前言 含Co高速钢是制造高性能、长寿命、高速度和精密、多刃等切削工具,尤其加工难切削材料、自动程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上的刀具所必不可少的刀具材料。 目前,国外M42钢是用量最大的超硬型高速钢。该钢是美国利用本国Mo资源丰富而开... 一、前言 含Co高速钢是制造高性能、长寿命、高速度和精密、多刃等切削工具,尤其加工难切削材料、自动程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上的刀具所必不可少的刀具材料。 目前,国外M42钢是用量最大的超硬型高速钢。该钢是美国利用本国Mo资源丰富而开发的低V型含Co、Mo系超硬高速钢。该钢具有优良的超硬性,同时又有良好的可磨削性、我国也早已生产,但在国内生产和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由于W的当量和Co含量较高,导致高温塑性较差,热加工成材率及刀具成品率低;由于W低Mo高,高温加热时的过热敏感性大,氧化脱碳严重。热处理范围窄,不利于控制等;其次Co靠进口,资源短缺价格昂贵,合金原料成本高,使钢材及刀具售价高,故难于推广应用。这也是我国机械工业长期存在的一个关键性技术难点,实践证明,M42钢并不适合我国工业应用。 大连钢厂与北京科技大学负责,又有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单位参加,共同研制成功的D156钢,各项技术指标已全面达到M42钢水平,其硬性超过M42钢,并克服了M42钢的缺点,热加工工艺性能及使用性能均优于M42钢。合金资源适于我国国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硬高速钢 D156 刀具材料 加工工艺 过热敏感性 氧化脱碳 加工中心 拉刀 切削工具 资源短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cessing map and hot working mechanisms of Cu-Ag alloy in hot compression process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梦寒 黄龙 +1 位作者 陈明亮 王彦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21-828,共8页
For Gu-Ag alloy, an important parameter called workability i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materials can be evaluated by processing maps yielded from the stress-strain data generated by hot compression tests at temperatures... For Gu-Ag alloy, an important parameter called workability i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materials can be evaluated by processing maps yielded from the stress-strain data generated by hot compression tests at temperatures of 700-850 °C and strain rates of 0.01-10 s-1. And at the true strain of 0.15, 0.35 and 0.55, respectively, the responses of strain-rate sensitivity, power dissipation efficiency and instability parameter to temperature and strain rate were studied. Instability maps and power dissipation maps were superimposed to form processing maps, which reveal the determinate regions where individual metallurgical processes occur and the limiting conditions of flow instability regions. Furthermore, the optimal processing parameters for bulk metal working are identified clearly by the processing ma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g alloy strain-rate sensitivity hot working mechanism processing m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