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渡仪式在儿童生命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及实践理路
1
作者 王喜斌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58-63,共6页
过渡仪式是学校仪式的重要组成,有着极其重要的生命教育意义。首先,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流程中,过渡仪式既隐喻着儿童对过去的逐步告别,又宣示着未来对儿童的不断接纳,以此来关照儿童自然生命的成长秩序;其次,在组织规约与权力规制下,过... 过渡仪式是学校仪式的重要组成,有着极其重要的生命教育意义。首先,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流程中,过渡仪式既隐喻着儿童对过去的逐步告别,又宣示着未来对儿童的不断接纳,以此来关照儿童自然生命的成长秩序;其次,在组织规约与权力规制下,过渡仪式通过角色与身份的锻造、责任与使命的激发、人格与观念的模塑形塑着儿童的社会生命;最后,在记忆和信仰的精神探寻中,过渡仪式通过留存个体记忆、延续集体记忆以及在信仰的“心灵触及”和“自我建构”中提振着儿童的精神生命。过渡仪式生命教育的实践理路主要在于仪式本真目的的还原、参与主体自我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情感体验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仪式 过渡仪式 儿童 生命教育 情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成年新礼”的“间隔年”:过渡仪式、认同重构与主体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建军 王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间隔年”(gap year)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青少年“成年新礼”的特征,而“过渡礼仪”成为其重要的过程机制。“分隔礼仪”体现的是和先前世界的隔离,其核心要义是冲破理性化世界后的自主选择。在迷... “间隔年”(gap year)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青少年“成年新礼”的特征,而“过渡礼仪”成为其重要的过程机制。“分隔礼仪”体现的是和先前世界的隔离,其核心要义是冲破理性化世界后的自主选择。在迷茫与机遇、兴奋与惆怅并存的状态下,个人层面上极具张力的重大决定与社会层面充满道德意义的新仪式促成了新的自我认同的形成。“间隔年”及青年“认同重构”已不再属于“边缘仪式”的亚文化范畴,而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社会心态,标志着新的自我认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成年新礼” 过渡仪式 自我认同 主体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闹”的白喜事:复合的仪式过渡与身体表述 被引量:7
3
作者 龙晓添 萧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9,共9页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身体视角对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身体不再被视为抽象话语的载体,而是重新恢复了其丰富的各种感觉和肉体性,是能动的创造与实践主体。仪式中形成的情感方式、感觉倾向、行为...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身体视角对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身体不再被视为抽象话语的载体,而是重新恢复了其丰富的各种感觉和肉体性,是能动的创造与实践主体。仪式中形成的情感方式、感觉倾向、行为方式与规范,往往都是在耳濡目染中习惯成自然,成为刻骨铭心的知识和文化模式。"白喜事"是丧礼的一种复合表述;"热闹"却是种对丧礼的诉求,是种最理性最实际的民俗选择。从丧礼的各类角色、各种身体参与,探讨"热闹"的白喜事的矛盾与复杂,目的在于从交往、饮食、表演、器物等入手,以切实的身体感受与创造,展现丧礼建构的过程与方式,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活逻辑与权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仪式过渡 身体表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成妻"的过渡性仪式解读中国蛇郎君故事——以粤台异文比较为主线 被引量:3
4
作者 简齐儒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11,共11页
433D《蛇郎君》故事是中国专有女性故事。故事轴心以女主角屡经"试炼———磨难———成长"的奇幻故事,透露民间对于女子的严苛考验与要求以及女子完美人格期望及其早期中国传统父权族群文化社会机制。
关键词 中国蛇郎君 过渡仪式 “成妻” 粤台异文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的动力:对特纳“仪式结构理论”的检验——以傈僳族“爬刀杆”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郭军 仇军 高振云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90,共7页
通过学术史梳理,归纳总结出特纳“仪式结构理论”的基本要义,并以傈僳族“爬刀杆”为研究个案,对特纳的理论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傈僳族是结构隐伏的社会,其结构性张力微弱;“爬刀杆”仪式过程中存在“交融”现象,但未出现“反结构”现... 通过学术史梳理,归纳总结出特纳“仪式结构理论”的基本要义,并以傈僳族“爬刀杆”为研究个案,对特纳的理论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傈僳族是结构隐伏的社会,其结构性张力微弱;“爬刀杆”仪式过程中存在“交融”现象,但未出现“反结构”现象。认为:特纳的理论有其局限性,在揭示仪式的发生学原理时,还需寻找社会结构之外的动力对其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人类学 仪式结构理论 过渡仪式 结构与反结构 爬刀杆 特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有童话不是黑色的——童话与童话电影中的生成与创伤 被引量:2
6
作者 姜宇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共10页
童话和童话电影之中的黑色成分,一直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难题。童话所制造的,到底是一个光明而梦幻的乌托邦,还是一个黑暗又诡异的敌托邦,也向来是引发争议的焦点。要想真正回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到童话的定义和历史,由此揭示出大人与儿... 童话和童话电影之中的黑色成分,一直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难题。童话所制造的,到底是一个光明而梦幻的乌托邦,还是一个黑暗又诡异的敌托邦,也向来是引发争议的焦点。要想真正回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到童话的定义和历史,由此揭示出大人与儿童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个根深蒂固的迷执。德勒兹的生成儿童概念虽然对这个迷执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回应,但它仍然过于偏向肯定性的生成,而忽视了否定性的创伤体验,过于偏向抽象的思辨,而忽略了对儿童之生存境况的具体分析。经由卡瓦拉罗和肖特等人对童话电影的研究,尤其是他们所引入的过渡仪式和启悟这些关键概念,否定性的面向得以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童话电影 生成儿童 过渡仪式 启悟 否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