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本、间距化与解释的可能性——对利科“文本”概念的批判性解释
被引量:
7
1
作者
汪堂家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4-83,271-275,共15页
"文本"概念决定着诠释学对象的范围,也决定着诠释学方法的性质。利科所说的"文本"既包括话语系统,又包括象征系统,也包括行为方式,还包括无意识领域。文本的间距化不仅使解释成为必要,而且使解释成为可能;文本的间...
"文本"概念决定着诠释学对象的范围,也决定着诠释学方法的性质。利科所说的"文本"既包括话语系统,又包括象征系统,也包括行为方式,还包括无意识领域。文本的间距化不仅使解释成为必要,而且使解释成为可能;文本的间距化既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变得困难,又使读者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间距化
理解
解释
过度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讽寓”和“比兴”
被引量:
9
2
作者
张隆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共14页
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哲学兴起,挑战荷马史诗传统的经典地位和权威,形成所谓哲学与诗之争。柏拉图等哲学家贬低诗和诗人,但又有斯多葛派的哲学家提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讽寓"(allegory)概念为荷马辩护,认为荷马史...
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哲学兴起,挑战荷马史诗传统的经典地位和权威,形成所谓哲学与诗之争。柏拉图等哲学家贬低诗和诗人,但又有斯多葛派的哲学家提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讽寓"(allegory)概念为荷马辩护,认为荷马史诗在文本字面意义之外,有完全符合经典地位要求的精神意义。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经》里有一篇《雅歌》,语言旖旎香艳,极具情色(eroticism),其作为经典的正当性和权威性曾受到质疑和挑战,有评注者也用讽寓解释来为之辩护,用完全不同于经文字面的精神意义来替换和取代引起争议的字面意义。在中国儒家经典评注传统中,《诗经》十五国风中有许多诗篇,表面看来似乎为言情之作,而从毛郑到孔颖达以来的汉唐注疏的传统,也是通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阐释方法,断定这些作品都另有寄托,可以起到符合儒家观念之美刺讽谏的作用。"比兴"为作诗之法,"美刺讽谏"则是预设解释这些诗的语境,并以此规定诗之意义和作用。在经典文本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和挑战时,讽寓解释为之辩护,有保存经典的作用,但不顾文本字面本意而强作解人,又往往会产生不合理的过度阐释,甚至产生深文周纳、罗织罪名的文字狱。王国维曾批评中国传统诗人不能忘情于政治、缺乏独立精神,这值得我们深思。从阐释学理论的角度看来,任何解释都必须以文本字面意义为基础,必须防止脱离文本本意的强制阐释或过度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荷马史诗
《雅歌》
《诗经》
讽寓
阐释学
过度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本、间距化与解释的可能性——对利科“文本”概念的批判性解释
被引量:
7
1
作者
汪堂家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4-83,271-275,共15页
文摘
"文本"概念决定着诠释学对象的范围,也决定着诠释学方法的性质。利科所说的"文本"既包括话语系统,又包括象征系统,也包括行为方式,还包括无意识领域。文本的间距化不仅使解释成为必要,而且使解释成为可能;文本的间距化既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变得困难,又使读者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创造性。
关键词
文本
间距化
理解
解释
过度解释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讽寓”和“比兴”
被引量:
9
2
作者
张隆溪
机构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系
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
欧洲科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共14页
文摘
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哲学兴起,挑战荷马史诗传统的经典地位和权威,形成所谓哲学与诗之争。柏拉图等哲学家贬低诗和诗人,但又有斯多葛派的哲学家提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讽寓"(allegory)概念为荷马辩护,认为荷马史诗在文本字面意义之外,有完全符合经典地位要求的精神意义。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经》里有一篇《雅歌》,语言旖旎香艳,极具情色(eroticism),其作为经典的正当性和权威性曾受到质疑和挑战,有评注者也用讽寓解释来为之辩护,用完全不同于经文字面的精神意义来替换和取代引起争议的字面意义。在中国儒家经典评注传统中,《诗经》十五国风中有许多诗篇,表面看来似乎为言情之作,而从毛郑到孔颖达以来的汉唐注疏的传统,也是通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阐释方法,断定这些作品都另有寄托,可以起到符合儒家观念之美刺讽谏的作用。"比兴"为作诗之法,"美刺讽谏"则是预设解释这些诗的语境,并以此规定诗之意义和作用。在经典文本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和挑战时,讽寓解释为之辩护,有保存经典的作用,但不顾文本字面本意而强作解人,又往往会产生不合理的过度阐释,甚至产生深文周纳、罗织罪名的文字狱。王国维曾批评中国传统诗人不能忘情于政治、缺乏独立精神,这值得我们深思。从阐释学理论的角度看来,任何解释都必须以文本字面意义为基础,必须防止脱离文本本意的强制阐释或过度阐释。
关键词
经典
荷马史诗
《雅歌》
《诗经》
讽寓
阐释学
过度解释
Keywords
canon
the Homeric epics
the Song of Songs
the Book of Poetry
allegory
hermeneutics
overinterpretation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本、间距化与解释的可能性——对利科“文本”概念的批判性解释
汪堂家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略论“讽寓”和“比兴”
张隆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