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典型区域湿地水体污染物迁移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旭 王继富 +3 位作者 万鲁河 陈瑛 齐少群 贾晓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6-809,共4页
目前对于天然湿地水体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的研究还不全面。大庆区域湿地面积较大,但石油开采所产生的含油废水以及其他生产和生活的废水进入湿地,对该区域湿地水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大庆区域湿地水体自净效果及变化状况进行研究,... 目前对于天然湿地水体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的研究还不全面。大庆区域湿地面积较大,但石油开采所产生的含油废水以及其他生产和生活的废水进入湿地,对该区域湿地水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大庆区域湿地水体自净效果及变化状况进行研究,对揭示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变化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按不同季节对湿地系统不同典型位置(进水处、出水处、中间部位),采集水样、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hirsuta)与湿地土壤,考察了大庆湿地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湿地水质情况以及湿地植物芦苇、土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湿地系统夏季污染最严重,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夏、秋、春,春季综合污染指数最低为13.11。TN的综合污染指数最高为14.05,5项水质指标综合污染指数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TN、COD、含油量、NH4+-N、BOD5。湿地对水体污染物去除主要发生在湿地前部区域。在监测期间,湿地前部区域去除的TN的量占整个湿地区域去除TN量的71.86%,湿地前部区域去除的COD的量占整个湿地区域去除COD量的77.51%,湿地前部区域去除的NH4+-N的量占整个湿地区域去除NH4+-N量的56.46%,湿地前部区域去除的含油量占整个湿地区域去除含油量的79.91%,湿地前部区域去除的BOD5的量占整个湿地区域去除BOD5量的53.57%。湿地系统对湿地水体污染物的降解是沿湿地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的,湿地自净效果明显。植物通过吸收直接去除部分氮、磷,而且在生长季节作用更明显。在湿地前部区域植物生长效果略好于后部,对氮、磷吸收也略高于后部,这正与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降解是沿湿地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相吻合。另外,湿地土壤能够吸附水中一些污染物质,湿地植物与土壤都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湿地 水体污染物 迁移变化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苯在气液界面表面微层中迁移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2
作者 赵彦琳 金陶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0期6646-6649,共4页
[目的]研究甲苯在气液界面表面微层中的迁移变化规律。[方法]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表面微层中甲苯气体的迁移变化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液相流速、气相流速、气相浓度的模拟比较,讨论不同条件下的甲苯气体迁移变化规律。[结果]液... [目的]研究甲苯在气液界面表面微层中的迁移变化规律。[方法]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表面微层中甲苯气体的迁移变化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液相流速、气相流速、气相浓度的模拟比较,讨论不同条件下的甲苯气体迁移变化规律。[结果]液相流速的增大,影响表面微层的形成,从而减小了气体的迁移通量;气相流速的增大,提高了气体的迁移通量,同时缩短了达到传质平衡的时间;在吸收开始的最初阶段,气相浓度越高,表面微层中气体的吸收也越快,随着时间的变化,对气体的吸收效率逐渐下降。[结论]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将有助于认识有机污染物在有机气-液界面的迁移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气液界面 表面微层 迁移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中元素迁移变化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柏林 董法先 李中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72-77,共6页
实验证实,岩块在高温高压受力变形后,其矿物中的元素将发生迁移和变化,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矿物中的不同元素或相同元素在不同矿物中具有不同的迁移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说明,就许多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而言,构造及构造变形不仅为... 实验证实,岩块在高温高压受力变形后,其矿物中的元素将发生迁移和变化,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矿物中的不同元素或相同元素在不同矿物中具有不同的迁移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说明,就许多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而言,构造及构造变形不仅为成矿热液的运移、沉淀提供场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促使成矿元素的活化、分异甚至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 成矿元素 迁移变化 高温高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大麻花叶提取大麻二酚(CBD)全谱油中重金属迁移变化与控制研究
4
作者 周伟恩 冷鹃 +4 位作者 肖爱平 刘亮亮 廖丽萍 刘开阳 张耀升 《农产品加工》 2022年第20期25-27,共3页
采取超临界萃取、醇沉、结晶、逆流等工序,应用工业大麻花叶原料提取大麻二酚(CBD)全谱油,在测定工业大麻花叶原料含量残留的基础上,对其生产过程中重金属含量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明确重金属元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工业大... 采取超临界萃取、醇沉、结晶、逆流等工序,应用工业大麻花叶原料提取大麻二酚(CBD)全谱油,在测定工业大麻花叶原料含量残留的基础上,对其生产过程中重金属含量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明确重金属元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工业大麻花叶原料中重金属铅、镉、汞、砷、铜元素的含量分别为1.6300,0.0840,0.0326,1.0000,18.8000 mg/kg。经超临界萃取后,所得浸膏铅、镉、汞、铜含量显著降低,分别下降到0.2340,0.0080,0.0020,0.7290 mg/kg。而砷与其他4种重金属的迁移量和迁移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其所得浸膏含量显著上升,从1.00 mg/kg上升到1.86 mg/kg,但在后续工艺中经迁移消减,处于可控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花叶 超临界萃取 CBD全谱油 重金属 迁移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微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桂建 彭子成 +2 位作者 杨萍玥 王桂梁 宋超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在分析微量元素燃烧过程中迁移变化机理的基础上 ,对电厂用煤和煤灰进行了采样测试 ,分析了电厂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的析出变化及在各种灰中的分布富集规律 ;同时用五个不同的温度段分别对煤进行了燃烧实验 ,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 ,微量元... 在分析微量元素燃烧过程中迁移变化机理的基础上 ,对电厂用煤和煤灰进行了采样测试 ,分析了电厂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的析出变化及在各种灰中的分布富集规律 ;同时用五个不同的温度段分别对煤进行了燃烧实验 ,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 ,微量元素从煤中析出的浓度和析出率。通过实验分析 ,多数有害微量元素在飞灰中的富集浓度高于其它灰中。燃烧时温度的高低是影响微量元素迁移析出的重要因素 ,温度越高 ,有害微量元素析出率相对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析出 燃烧过程 迁移变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九段沙湿地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赵丽侠 王腾 +7 位作者 何彦龙 何海生 季晓 颜帅帅 曹恋 张珮璇 姚炜民 周倩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0-979,共10页
滨海湿地作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是微塑料迁移和积累的重要区域。基于2020-2023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及九段沙湿地的调查数据,分析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动力过程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255~0.55个/... 滨海湿地作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是微塑料迁移和积累的重要区域。基于2020-2023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及九段沙湿地的调查数据,分析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动力过程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255~0.55个/m^(3),年际变化不显著,但微塑料尺寸趋于小型化(1~3 mm为主),形状以纤维状和线状为主,化学组成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丙烯(PP)占优(占比82%),与全球其他海域相似,反映了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及其降解过程。九段沙湿地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较低(0.002个/g),但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主干潮沟因水动力较强(流速>100 cm/s)微塑料丰度(0.001~0.002个/g)低于分支潮沟(0.002~0.004个/g),而植被覆盖区丰度(0.001个/g),显著低于无植被区(0.003个/g),表明潮汐动力和植被拦截共同调控微塑料的沉积。水动力观测显示,大潮期涨潮优势流(最大流速183 cm/s)可能将外海微塑料向湿地输送,而小潮期落潮主导时则促进微塑料向外海迁移。此外,长江口微塑料丰度存在显著时空差异(水体0.255~27800个/m^(3),沉积物0.02~0.34个/g),可能与采样方法、季节水文变化及人类活动(如航道疏浚)有关。研究揭示了潮汐动力-植被-微塑料迁移的耦合机制,为河口湿地微塑料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微塑料 滨海湿地 迁移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F-κB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金顺子 刘晓冬 刘树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5-337,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 X射线照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转录因子 NF- κB的影响。方法 :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法得到电泳带 ,用 Phosphor Imager扫描仪分析数据。结果 :0 .0 75 GyX射线全身照射后 4h开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NF- κB的 DNA...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 X射线照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转录因子 NF- κB的影响。方法 :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法得到电泳带 ,用 Phosphor Imager扫描仪分析数据。结果 :0 .0 75 GyX射线全身照射后 4h开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NF- κB的 DNA结合活性逐渐升高 ,48h时基本恢复到假照水平 ,2 .0 0 0 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NF- κB的 DNA结合活性从 8h开始上升 ,持续到 48h。结论 :低剂量和较高剂量 X射线均能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的转录因子NF-κ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转录因子 电离辐射 NF-KB 凝胶电泳迁移变化分析法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强震间库仑应力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瑞 张竹琪 +3 位作者 郑德文 刘兴旺 雷启云 邵延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576-3599,共24页
本文在梳理相关历史地震和活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1219—1920年10个M≥61/2的历史强震的震源参数,建立了相应的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分析了强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与迁移,及其对后续强震断层面上应... 本文在梳理相关历史地震和活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1219—1920年10个M≥61/2的历史强震的震源参数,建立了相应的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分析了强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与迁移,及其对后续强震断层面上应力作用特征.结果表明,公元1495—1920年间的7个强震存在明显的应力触发关系:随着前序强震的发生与作用,直至后序强震发生前,其断层面整体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都出现了由缓慢变化到快速升高现象,其增长速率相差几倍到几十倍不等.与该现象相反,公元1495年前的强震间累积库仑应力变化以负值为主,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触发关系.进一步的模拟研究还显示,这些早期的强震对1495及其后强震的发震断层所受到的库仑应力作用的极性和大小影响都不明显.整体上看,1495年前后强震间的库仑应力作用特点与同时期该地区地震应变能释放的相对缓慢和相对快速的两个阶段存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指示出强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与迁移对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边界带可能存在的强震丛集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所展示的强震间库仑应力变化的演化特点为进一步揭示强震间触发机制及其演化趋势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 库仑应力变化迁移 应变能 强震丛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