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中下游土地沙化现状、成因及对策
1
作者 刘旭升 郭占平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4年第3期61-62,共2页
辽河是辽宁省的母亲河,辽河流域中下游部分区域为科尔沁沙地南缘,由于长期自然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日渐沙化趋势明显,风蚀、水蚀状况严重。流域沙化后,水土流失加重,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威胁了地方的生态安全与环境的可... 辽河是辽宁省的母亲河,辽河流域中下游部分区域为科尔沁沙地南缘,由于长期自然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日渐沙化趋势明显,风蚀、水蚀状况严重。流域沙化后,水土流失加重,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威胁了地方的生态安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分析辽河流域土地沙化现状、成因,提出当前该流域土地沙化防治工作中亟需开展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化 辽河中下游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177
2
作者 张会 张继权 韩俊山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1-146,共6页
目前,对洪涝灾害风险的评价方法虽然不少,但还没有能提出一个集成化的指数来对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了形成我国东北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的4个因子,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 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从气象学、地理学、灾害... 目前,对洪涝灾害风险的评价方法虽然不少,但还没有能提出一个集成化的指数来对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了形成我国东北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的4个因子,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 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从气象学、地理学、灾害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观点出发,提出了洪涝灾害风险指数,用其来评估不同县相关损失风险及各因子对风险的贡献,并绘制出了辽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风险 辽河中下游地区 GIS技术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洪涝灾害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中下游泥沙沉积特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杨 郭成久 +2 位作者 范昊明 武敏 安晓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0-512,共3页
为了确定辽河中下游泥沙主要沉积区及对其起控制作用的水沙来源区,以有关水文站年系列资料为基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法、统计学方法,研究辽河中下游泥沙时空分布及主要沉积区沉积量与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水沙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巨流河... 为了确定辽河中下游泥沙主要沉积区及对其起控制作用的水沙来源区,以有关水文站年系列资料为基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法、统计学方法,研究辽河中下游泥沙时空分布及主要沉积区沉积量与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水沙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巨流河-六间房河段为辽河中下游强烈沉积区,支流柳河产沙量的变化对辽河下游泥沙沉积量的变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为缓解辽河下游泥沙沉积问题,亟待加强柳河水土流失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区 泥沙沉积 辽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任家强 汪景宽 +2 位作者 杨晓波 董颖 于成广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8-211,共4页
通过辽河流域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由影响土地肥力、环境健康质量的16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隶属度函数模型及累计曲线法对辽河中下游平原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 通过辽河流域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由影响土地肥力、环境健康质量的16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隶属度函数模型及累计曲线法对辽河中下游平原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辽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质量状况较好,良好以上等级土地占研究区的89.78%,其中优质级土地占0.66%,优良级土地占63.16%,良好级占25.96%,中等级土地占10.06%,差等级土地极少,仅占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中下游平原 土地质量 地球化学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中下游流域水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殷红 郭瑞 +2 位作者 殷萍萍 胡涛 郭范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397,共4页
选择辽河中下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流域内各月及多年年降水量、蒸散量及水分收支基本情况,应用区域蒸散互补关系模型估算辽河流域实际蒸散量,实现各年实际降水量、蒸散量的空间化。从多个层次分析1956—2000、1970—2000年及1980—... 选择辽河中下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流域内各月及多年年降水量、蒸散量及水分收支基本情况,应用区域蒸散互补关系模型估算辽河流域实际蒸散量,实现各年实际降水量、蒸散量的空间化。从多个层次分析1956—2000、1970—2000年及1980—2000年3个时间序列降水、蒸散量和水分收支的变化趋势及特点。结果表明:20a系列年平均降水量与45a系列比较分析发现,降水量减少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23.08%,降水量增加区域占流域面积的76.92%;辽河中下游流域实际蒸散大部分在600~850mm之间,其分布主要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辽河中下游流域水分收支不平衡,营口—辽阳—铁岭一线地区水分收支相当,此线以西北地区水分收支是负值,占总流域面积的59.73%,这种变化将会使西部干旱地区的旱情进一步增大。此线以东南地区水分收支是正值,占总流域面积的40.37%,当地的湿润程度会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实际蒸散 变化趋势 辽河中下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中下游悬移质泥沙颗粒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范昊明 邓宝玉 +3 位作者 武敏 周丽丽 陈扬 苏子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9-60,140,共3页
根据1988—2005年有关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对辽河中下游泥沙颗粒特征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以及不同粒径组泥沙对辽河下游悬移质沉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从上游至下游悬移质泥沙粒径呈细化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汛... 根据1988—2005年有关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对辽河中下游泥沙颗粒特征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以及不同粒径组泥沙对辽河下游悬移质沉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从上游至下游悬移质泥沙粒径呈细化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汛期悬移质泥沙粒径一般小于非汛期泥沙粒径;上游来沙越粗,来沙量与河道沉积的关系越密切;下游河道泥沙从存贮到释放的来沙临界值随泥沙粒径的变大而减小;进入辽河下游的泥沙对于河道的危害程度随着粒径的变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特征 悬移质泥沙 泥沙沉积 辽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以降辽河中下游地区玉米种植变迁述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星宇 朱锁玲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7,共10页
玉米作为高产耐瘠薄的美洲作物,自清代以来,在辽河中下游地区就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杂粮”的种植地位。但是清末以后,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大豆作物重要性的提高,促使玉米种植开启了从“园圃作物”向“主粮作物”过渡的趋势,辽河中下游... 玉米作为高产耐瘠薄的美洲作物,自清代以来,在辽河中下游地区就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杂粮”的种植地位。但是清末以后,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大豆作物重要性的提高,促使玉米种植开启了从“园圃作物”向“主粮作物”过渡的趋势,辽河中下游各县纷纷出现了玉米“大田化”趋势。但是,直至伪满政权覆灭,由于传统作物高粱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玉米在辽河中下游地区的种植“大田化”趋势最终未能将玉米种植导向“地方食粮大宗”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以降 辽河中下游 玉米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各水沙来源区对下游泥沙沉积的影响
8
作者 陈杨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12,共5页
以辽河中下游有关水文站年系列资料为基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法,研究辽河中下游泥沙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巨流河至六间房河段为辽河中下游强烈沉积区。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巨流河—六间房河段泥沙沉积量与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水沙量相关关... 以辽河中下游有关水文站年系列资料为基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法,研究辽河中下游泥沙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巨流河至六间房河段为辽河中下游强烈沉积区。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巨流河—六间房河段泥沙沉积量与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水沙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辽河下游巨流河—六间房河段沉积量与辽河支流柳河产沙区产沙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柳河产沙量的变化对辽河下游河道泥沙沉积量的变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且柳河汛期单位来水来沙量较全年单位来水来沙量对辽河下游沉积量的贡献率更大。因此,为缓解辽河下游河道沉积问题,柳河水土流失的治理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区 河道泥沙沉积 辽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中、下游平原水田节水灌溉十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9
作者 王东阁 徐久升 《盐碱地利用》 1992年第2期1-3,共3页
一、简要回顾八十年代初,我国北方连续出现几个干旱年,最典型的是1882年,辽河下游三十多万亩水稻绝收,几百万亩农田减产,使十多年来北方稻区水资源不足的隐患充分暴露出来。
关键词 水稻 节水灌溉 辽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孔隙高铁水形成的环境背景与防治
10
作者 刘新桥 张宝礼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87年第1期56-60,共5页
下辽河平原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中下游,经纬座标:东经121°15′~123°50′,北纬40°30′~42°20′。东部边界马千山山麓,西部边界马医巫闾山山麓,北界铁法丘陵,南濒渤海。面积约24,000平方公里。 该区为辽宁经济发达... 下辽河平原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中下游,经纬座标:东经121°15′~123°50′,北纬40°30′~42°20′。东部边界马千山山麓,西部边界马医巫闾山山麓,北界铁法丘陵,南濒渤海。面积约24,000平方公里。 该区为辽宁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也是未来辽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如今区域环境特点,已展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强度与资源及环境间的失调和不稳定性。。本文以初步分析该区孔隙高铁水形成的环境背景,以及高铁水时空分布规律的环境作用为主,进而提出今后区域国土资源整治利用战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平原 高铁水 环境背景 铁离子含量 辽河中下游 渗入补给 含铁矿物 淤泥质 铁离子浓度 太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苏芳莉 赵光辉 +2 位作者 王铁良 李海福 李一鸣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4-931,共8页
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能表征土壤结构稳定性,反映土壤结构变化趋势。本研究在辽河干流中下游流域主要沙化区分析湿地、林地、农田和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各粒径大团聚体的空间异... 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能表征土壤结构稳定性,反映土壤结构变化趋势。本研究在辽河干流中下游流域主要沙化区分析湿地、林地、农田和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各粒径大团聚体的空间异质性,并进行空间插值模拟其分布。结果显示,农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大,达到46.98%,林地最小,为26.36%;依据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颗粒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评价土壤结构稳定性强弱为湿地>林地>农田>草地;4种土地利用导致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显著(P<0.05),湿地和草地之间的差异性最显著;湿地土壤结构相对最好,其次是林地和农田,草地相对最差。本研究结果可为辽河干流流域土地沙化程度评价及分区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干流中下游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大团聚体 水稳定性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安造林绿化实现六个突破
12
《国土绿化》 2006年第2期I0005-I0005,共1页
关键词 造林绿化工作 辽河中下游 冲积平原 植树造林 西南部 辽宁省 历史性 省政府 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泌沙地的绿色变迁
13
作者 华维光(文/图) 《内蒙古林业》 2020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西辽河中下游,面积为4.23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多年来,通辽市通过实施收缩转移战略,采取治沙造林、围封禁牧、搬迁转移人口、建设封禁保护区、防治水土流失等措施,全市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西辽河中下游,面积为4.23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多年来,通辽市通过实施收缩转移战略,采取治沙造林、围封禁牧、搬迁转移人口、建设封禁保护区、防治水土流失等措施,全市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000多万亩,使市域范围内的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沙造林 科尔沁沙地 围封禁牧 内蒙古东部 辽河中下游 转移战略 防治水土流失 治理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