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旅游区鸟类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梅玫 李玉祥 +2 位作者 金洪阳 杨玉成 邹红菲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8-924,共7页
2009年3~11月调查了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旅游区的鸟类,共记录到鸟类88种,隶属13目30科,其中水鸟44种。地理区系以古北界为主(占59%),居留类型以夏候鸟为主(占57.95%)。群落数量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总的来说为夏季略高于春秋季,种类以春... 2009年3~11月调查了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旅游区的鸟类,共记录到鸟类88种,隶属13目30科,其中水鸟44种。地理区系以古北界为主(占59%),居留类型以夏候鸟为主(占57.95%)。群落数量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总的来说为夏季略高于春秋季,种类以春季最多(65种),秋季次之(45种),夏季最少(39种)。水鸟的数量组成中,以鹭类和鸥类最大,水鸟种类组成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分别为3.2和0.76。物种类型最丰富的生境类型是芦苇沼泽生境,密度最大的为鱼塘生境。不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存在季节差异。对鸟类群落造成影响的主要因子包括不规范的旅游活动、围河造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 旅游区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春季迁徙停歇地生境选择 被引量:8
2
作者 金洪阳 郝萌 +1 位作者 杨玉成 邹红菲 《野生动物》 2011年第3期136-140,共5页
2009年3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对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迁徙停歇的丹顶鹤进行观察监测,确认并用GPS定位其停歇地;通过样方法、因子测定法进行对其停歇生境进行实地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芦苇沼泽是丹顶鹤主选的停歇生境,占到96.4%... 2009年3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对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迁徙停歇的丹顶鹤进行观察监测,确认并用GPS定位其停歇地;通过样方法、因子测定法进行对其停歇生境进行实地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芦苇沼泽是丹顶鹤主选的停歇生境,占到96.4%;(2)丹顶鹤停歇地与火烧地的距离小于25 m,在火烧地边缘活动,或者停在火烧地中;(3)丹顶鹤一般会选择油井距离大于1 km处作为停歇地(100%);(4)丹顶鹤距明水面的距离较近,便于获取食物与水等;(5)频繁区对丹顶鹤影响明显。影响丹顶鹤的停歇地选择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如植被环境和明水面,也有人为因素如火烧和油井乃至道路。针对不同因素的空间分布,丹顶鹤的迁徙停歇地选择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迁徙停歇地 生境选择 春季迁徙期 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变化对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服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晓曼 王桥 +3 位作者 庄大方 王昌佐 李静 屈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08-2214,共7页
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1988~2012年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和湿地的动态变化,并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的平均值分析了该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并对湿地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1988~2012年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和湿地的动态变化,并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的平均值分析了该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并对湿地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2012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有天然湿地类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面积比例由93.83%减少至77.25%,芦苇湿地和典型滩涂、滩地面积减少最多;1988-2012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共减少了18.25%.就类型而言,耕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了4617元,水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减少了2012元,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减少了115133元;该保护区湿地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率最高,且远远超过其他地物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贡献率,但贡献率从1988年的75.07%下降至2012年的68.86%.由于该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频繁,不断侵占天然湿地,导致该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台河口 自然保护区 湿地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濒海湿地景观变化及其管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明祥 董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9-122,共4页
从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看 ,濒海湿地景观变化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以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利用 1994和 1997年两期TM数据进行GIS数据处理 ,通过各种类型的湿地景观在该时段的面积变化得到保护区濒... 从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看 ,濒海湿地景观变化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以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利用 1994和 1997年两期TM数据进行GIS数据处理 ,通过各种类型的湿地景观在该时段的面积变化得到保护区濒海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特征 ,并在变化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区管理对策 ,以便更好地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海湿地 景观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 GIS 保护 管理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底栖动物BI指数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卢雁 邢树威 +1 位作者 王俊才 张峥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1期323-325,共3页
对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9个采样点27个样本的底栖动物调查分析,采用BI指数进行水质评价。保护区湿地核心区检出底栖动物35种,水质评价为清洁至轻污染;缓冲区、试验区各检出底栖动物18种,水质评价为中污染至重污染。
关键词 河口湿地 底栖动物 BI指数 水质评价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鸟旅游资源分析与市场开发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梅玫 金洪阳 +2 位作者 杨玉成 高晓冬 邹红菲 《野生动物》 2010年第2期104-109,共6页
2009年3~11月,在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旅游区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88种,隶属13目30科。对鸟类旅游资源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区内90%以上的鸟类具有观赏价值。根据鸟类分布分析得到了景区中的最佳观鸟点,且根据最... 2009年3~11月,在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旅游区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88种,隶属13目30科。对鸟类旅游资源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区内90%以上的鸟类具有观赏价值。根据鸟类分布分析得到了景区中的最佳观鸟点,且根据最佳观鸟点和鸟类繁殖区的位置设计了景区观鸟步道以及休闲渔业长廊。分析景区观鸟旅游的客源市场,景区客源的地理集中指数为62,针对这一状况提出市场开发构想和产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鸟旅游 观鸟市场开发策略 观鸟旅游产品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水生态制约因素及对策
7
作者 周子杨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5期316-317,共2页
从集水来源、水流失主要方式、湿地植被类型等方面介绍了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当前水生态现状,分析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保护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保护区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水生态 制约因素 对策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8
作者 邱英杰 《辽宁林业科技》 1998年第5期14-14,20,共2页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西南,距市区30km,总面积8万hm2。1985年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丹顶鹤、白鹤等珍稀水涉禽...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西南,距市区30km,总面积8万hm2。1985年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丹顶鹤、白鹤等珍稀水涉禽和斑海豹等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双台河口 国家级 野生动物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双台河口黑嘴鸥的迁徙模式与种群生存率 被引量:4
9
作者 江红星 侯韵秋 +4 位作者 李玉祥 Masayoshi TAKEISHI Kiyoaki OZAKI 杨玉成 郑光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180-4186,共7页
1996-2008年6月份,对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嘴鸥使用特定编码的彩色旗标,共标记2820只。其中成鸟31只,幼鸟2789只。根据23个越冬地点2729条彩色旗标的重见记录,推测辽宁双台河口黑嘴鸥的迁徙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向东迁徙至韩... 1996-2008年6月份,对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嘴鸥使用特定编码的彩色旗标,共标记2820只。其中成鸟31只,幼鸟2789只。根据23个越冬地点2729条彩色旗标的重见记录,推测辽宁双台河口黑嘴鸥的迁徙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向东迁徙至韩国西南沿海及日本西部沿海越冬;另一条向南迁徙至我国天津以南的东部沿海,包括台湾西部沿海越冬。依据1996-2007年双台河口标记的黑嘴鸥幼鸟当年在日本西部沿海重见记录,计算12a间其相对生存率为(7.77±4.00)%(1.67%-14.89%)。其中1997、2001、2004、2006和2007年的相对生存率均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2006年达到12年来的最低值(1.67%)。采用MARK软件中的Cormack-Jolly-Seber(CJS)模型,估计黑嘴鸥亚成体和成体的年生存率分别为0.613±0.058和0.746±0.042,重见率分别为0.897±0.04和0.799±0.053。亚成体较成体的重见率高,可能与亚成体到达越冬地相对比较集群有关。同时建议开展更多的彩色旗标观察活动,便于进一步了解同一越冬地中不同年龄段黑嘴鸥的移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嘴鸥(Larus saundersi) 彩色标记 迁徙规律 种群生存率 辽宁双台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