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7—2002年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5
1
作者 马雁军 崔劲松 +1 位作者 刘晓梅 张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8-435,共8页
根据1987—2002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的主要大气污染物(TSP、PM10、SO2、NOX)的现状监测值,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城市群的主要大气污染是TSP、PM10和SO2;冬季是城市群大... 根据1987—2002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的主要大气污染物(TSP、PM10、SO2、NOX)的现状监测值,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城市群的主要大气污染是TSP、PM10和SO2;冬季是城市群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夏季大气污染最轻;5个城市16年来TSP、PM10和SO2呈逐年下降趋势,NOX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城市群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是本溪,其次是鞍山、沈阳、抚顺、辽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辽宁中部城市群 TSP S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78
2
作者 马雁军 左洪超 +1 位作者 张云海 惠小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3-628,共6页
通过分析辽宁中部相对集中分布的5个城市群1987—2002年间的大气能见度、影响能见度的气象因子和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能见度与气象因子、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等,得到以下结论:(1)各城市能见度有明显的月、季和年际变化特征,能见度... 通过分析辽宁中部相对集中分布的5个城市群1987—2002年间的大气能见度、影响能见度的气象因子和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能见度与气象因子、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等,得到以下结论:(1)各城市能见度有明显的月、季和年际变化特征,能见度月变化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在5月份,第二个峰值在9,10月份;冬季能见度的值最低,春、秋季高;本溪市的能见度在逐年变好;沈阳的能见度从1987—1997年逐年变好,1997年以后又逐年变差;其它城市的能见度呈逐年变差的趋势。(2)各城市影响能见度的气象因子的年际变化特征基本是一致的;5个城市TSP,SO2污染浓度年均值均呈下降趋势,NOX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3)能见度与湿度、雾的相关关系都呈负相关且非常显著;与降雨量、风速及温度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与各种污染物的相关都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气象因子 污染物浓度 辽宁中部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大气能见度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刘宁微 马雁军 王扬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4-820,共7页
利用2009年6—8月辽宁中部4个城市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的季、月、日能见度分布,并探讨了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内各城市夏季大气能见度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天气系统和大气环境比... 利用2009年6—8月辽宁中部4个城市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的季、月、日能见度分布,并探讨了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内各城市夏季大气能见度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天气系统和大气环境比较均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城市大气能见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周期谷、峰形分布,06时前后能见度最差,15—16时最好;大气细粒子、水汽和风速都对城市群能见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大气细粒子是主要影响因子;城市群夏季的低能见度时次,仅有一小部分是由轻雾引发的,而大部分则是由霾天气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能见度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格局遥感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侯伟 陈锋 +3 位作者 杨春露 孙博 王俭 李法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15,共3页
利用1986、1996和2006年3个时间节点的美国TM(或ETM)影像提取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3S技术和LUCC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 利用1986、1996和2006年3个时间节点的美国TM(或ETM)影像提取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3S技术和LUCC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体现在东西部土地利用类型差异明显。根据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统计分析得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速度最快,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干扰景观类型。以行政单元作为统计单位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林地在东部地区占绝对优势,耕地在西部分布面积最大,并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公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变化特征。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最主要动态范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范式,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景观格局 景观变化 沈阳市 景观动态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污染的外来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洪也 杨婷 +6 位作者 王喜全 马雁军 关颖 张云海 周德平 王扬锋 刘宁微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5-684,共10页
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卫星资料、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资料及后向轨迹方法,对辽宁中部城市群代表性城市——沈阳市2009年全年发生的30 d首要污染物为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 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卫星资料、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资料及后向轨迹方法,对辽宁中部城市群代表性城市——沈阳市2009年全年发生的30 d首要污染物为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且空气污染指数API(Air pollution Index)为3级及以上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及污染来源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发3级以上重污染事件的天气形势主要为4类,分别为高压均压场型(包括高压后均压场型、高压前均压场型和高压内均压场型)、长白山小高压型、弱低压场型及地形槽型。发生污染天气时气流主要有两个来向,即西南方向的京津冀来向和偏北方向的内蒙和长春来向。气流来自偏南方向的天数最多,为19 d。其中最容易受京津冀影响的天气型为高压后均压场型和地形槽型,共有8 d,占总污染天数的26.7%。因此,来自京津冀的外来输送对于辽宁中部城市群霾污染的影响不容小视,辽宁中部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改善与临近区域的改善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跨区域输送 辽宁中部城市群 京津冀地区 天气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压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扬锋 马雁军 +3 位作者 陆忠艳 刘宁微 任万辉 葛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01-1409,共9页
利用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通过改变模式中长白山山脉区域地形高度,对比分析长白山高压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5城市气象环境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改变地形后,原来较强的长白山高压有了明显的减弱,城市群5城市的水平气流辐... 利用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通过改变模式中长白山山脉区域地形高度,对比分析长白山高压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5城市气象环境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改变地形后,原来较强的长白山高压有了明显的减弱,城市群5城市的水平气流辐合场消失,风速增大,逆温强度也减弱,有利于污染物的传输扩散;模拟结果也表明污染物浓度有明显的降低,试验较好地揭示了长白山高压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高压 辽宁中部城市群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城市群制度整合研究——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红 张平宇 刘文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49,共5页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保障,有效的城市群制度能节约交易成本,平衡不同等级城市的政治权力,促进城市群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将新区域主义的合作理念引入到城...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保障,有效的城市群制度能节约交易成本,平衡不同等级城市的政治权力,促进城市群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将新区域主义的合作理念引入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研究中,对新区域主义中关于制度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总结,重点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制度构建的几点启示,即保持开放的制度空间范围、形成多元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网络型的管治体系、重视非正规制度的建设、构建相互依赖的产业集群;加强公共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区域主义 整合 制度 辽宁中部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丽光 金巍 +1 位作者 王宏博 马雁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13-2116,2133,共5页
利用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鞍山和本溪3个城市气象站及其周围各县气象站1960~2006年年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效应的年季动态,以及城市热岛与城市发展指标如城市人口数量和绿地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 利用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鞍山和本溪3个城市气象站及其周围各县气象站1960~2006年年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效应的年季动态,以及城市热岛与城市发展指标如城市人口数量和绿地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均表现为冬季热岛强度最强、夏季最弱,但沈阳热岛强度秋季最弱。沈阳市和鞍山市城市热岛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0.25℃/10a和0.16℃/10a,而本溪市则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44℃/10a。城市热岛与城市发展指标如城市人口数量和绿地面积的关系是复杂的,只有城市发展指标达到一定的阈值后,才会对城市热岛强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城市热岛 城市发展指标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SSA模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化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海滨 刘振灵 张天森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5-18,共4页
根据SSA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以辽宁省作为参照研究区域,利用1998-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竞争能力正逐步增强,同时对产生这种... 根据SSA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以辽宁省作为参照研究区域,利用1998-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竞争能力正逐步增强,同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城市群中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SSA模型 辽宁中部城市群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旭涛 郑古蕊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99,共4页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发展基地,也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随着城市的密集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类活动排放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也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发展基地,也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随着城市的密集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类活动排放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也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环境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应该通过完善环保组织机制、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强化政府职能、协调环保政策、改善经济不平衡和加强区域合作等措施来推动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环境与经济 协调发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玉明 李凯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3-146,共4页
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基于区域创新的视角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区域创新环境的现实基础以及问题,提出实施对策,既有利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也丰富了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关键词 区域创新 辽宁中部城市群 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第二产业结构与素质优化进程中的对策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福君 宋玉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特有的“东北现象”,其实质主要是第二产业结构与素质不优。经验证明,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结构与素质的优化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是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特有的“东北现象”,其实质主要是第二产业结构与素质不优。经验证明,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结构与素质的优化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是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从产业的结构特征和素质特征两个角度探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第二产业,改善其结构和素质的对策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实行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正确选择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产业结构 产业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梁启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7,共4页
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区域一体化的一般性分析出发,探讨市场一体化为区域协作的本质要求,对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阐述,并提出以资源互享、优势互补;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企业主体、政府协调;优化配置、互惠互利... 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区域一体化的一般性分析出发,探讨市场一体化为区域协作的本质要求,对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阐述,并提出以资源互享、优势互补;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企业主体、政府协调;优化配置、互惠互利四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无差异的政策环境,加强中心城市功能建设,构建一体化协调机制,从而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市场体系 区域协作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沙尘天气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煜 马雁军 黄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3183-13186,共4页
根据2001~2006年天气演变形势,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受沙尘天气影响类型,发现共有4种沙尘天气类型,其中局地型最多见,主要原因是科尔沁沙地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沙源。蒙古气旋携带上游沙尘过境,对中部城市群影响也很大,尤其配合其后部强... 根据2001~2006年天气演变形势,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受沙尘天气影响类型,发现共有4种沙尘天气类型,其中局地型最多见,主要原因是科尔沁沙地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沙源。蒙古气旋携带上游沙尘过境,对中部城市群影响也很大,尤其配合其后部强冷空气影响时,沙尘对辽宁影响范围大、强度强、时间长。沙尘天气预报着眼点首先关注沙源地是否起沙;其次关注动力条件,包括气旋的生成和移动路径、冷暖平流、锋面的过境时间和产生大风的条件等;还要关注附近沙源地的气候条件;然后对照各影响天气型特点进行预测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型 沙源地 预报着眼点 辽宁中部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中规模与距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如铁 马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1-849,共9页
以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间距离为指标,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城市规模与空间距离的关系,以及城市与"最近城市"的距离和"距离位序"之间是否存在类似"城市位序-规模律"的定量关系。研究... 以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间距离为指标,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城市规模与空间距离的关系,以及城市与"最近城市"的距离和"距离位序"之间是否存在类似"城市位序-规模律"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1)城市i的规模Pi与"最近城市"n的规模Pn、距离D_(i-n) 以及区域中心城市c的距离D_(i-c) 有关,与首位城市的规模和距离无关,其中Pn、D_(i-n) 为正向影响,D_(i-c) 为负向影响。就影响力而言,区域中心城市c的影响大于"最近城市"n,这一点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群。(2)城市群中存在"城市距离-位序律"的定量关系。(3)利用城市规模与距离的定量关系可以测算理论人口规模和影响范围,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人口预测和空间结构划分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城市规模 城市空间距离 辽宁中部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背景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房地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红 张平宇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2-95,共4页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近年来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为区域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作为国民经济重要载体的房地产业,是否具有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民众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认同程度。在总结辽宁中部城市群...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近年来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为区域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作为国民经济重要载体的房地产业,是否具有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民众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认同程度。在总结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城市群房地产业发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房地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明显,沈阳以其核心地位,对周边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拉动作用;随着沈抚、沈铁、沈本等城市同城化建设,各地方城市之间房地产开发与交易量逐渐增多,城市群的房地产业存在同城化趋势、联动趋势和慢牛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 房地产 同城化 辽宁中部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制度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17
作者 李红 张平宇 董超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3-96,共4页
辽宁中部城市群作为东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在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方面的相互联系不断增多,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但是城市群的制度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存在正规制度建设处在初级状态、非正规制... 辽宁中部城市群作为东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在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方面的相互联系不断增多,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但是城市群的制度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存在正规制度建设处在初级状态、非正规制度建设缺失、组织管理模式落后等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深层体制性原因,建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制度面临诸多困难。从正规制度建设中的立法模式、非正规制度建设中的认知共同体和激励机制、组织管理模式中的成立代表城市群利益主体等方面,提出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制度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规制度 一体化 辽宁中部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临港经济的几点建议
18
作者 林凤彩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0-142,共3页
利用港口功能和集聚能量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协调发展,由此拉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城市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确立营口港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枢纽港地位,对实现区域经济外向化、... 利用港口功能和集聚能量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协调发展,由此拉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城市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确立营口港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枢纽港地位,对实现区域经济外向化、国际化有着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临港经济 体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绿色基础设施20年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空明 李春林 +4 位作者 曹建军 王昊 刘淼 吕久俊 郝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408-8420,共13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UGI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态演变,对优化城市绿色空间网络与布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UGI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态演变,对优化城市绿色空间网络与布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计算了2000—2019年共约4800景Landsat影像的植被指数和水体指数,采用指数阈值分割方法,解译得到了辽宁中部城市群20年的UGI。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分析了20年(2000—2019年)连续时间尺度上辽宁中部城市群UGI景观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年间,辽宁中部城市群UGI面积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70.28 km^(2)增长到2019年275.68 km^(2),增幅达62%,但由于持续的城市扩张,其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比例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25.73%下降到2019年的19.72%,表明城市绿地空间建设滞后于城市空间扩张。研究期内,城市群UGI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优势景观斑块的主导性减弱,景观形态趋于不规整且复杂化,且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分散,景观斑块之间的结合度变差。此外,UGI核心区随城市扩张被逐渐蚕食,并转化为边缘区、桥接区、分支和环岛区等其他类型的UGI或非UGI景观,其占UGI总面积的比例从2000年的46.2%下降到2019年的37.26%;城市边缘区UGI变化最为剧烈,更易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研究可为快速城市化区域UGI空间网络布局与优化和基于UGI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景观格局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评估 被引量:4
20
作者 宗敏 刘淼 +2 位作者 李春林 胡远满 王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138-10149,共12页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过程,这使得不透水面大幅度增加,导致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增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增多。城市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河流水体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群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过程,这使得不透水面大幅度增加,导致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增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增多。城市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河流水体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群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位于同一流域的各城市所产生的城市非点源污染导致城市群流域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群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的关于城市非点源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内部小尺度,对城市群大尺度的研究亟需发展。以位于浑河太子河流域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在沈阳市不同功能区和不同下垫面进行降雨径流采样,基于事件平均浓度(EMC)法和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评估城市群流域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结果表明:路面径流中城市非点源污染物浓度、负荷量及其单位面积负荷要高于屋面径流和透水面径流。辽宁中部城市群TP、TN、COD、TSS的年均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别为265.52、852.89、2249.71、192496.74 t/a,重金属Cd、Ni、Pb、Cr、Cu、Zn的年均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别为347.99、9932.62、25861.29、28360.41、36068.30、138840.42 kg/a。沈阳市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最高,但其单位面积负荷最低。研究基于更为精细的城市下垫面划分,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区划、下垫面类型和降雨强度,更为准确的评估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流域的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能够为高度城市化流域城市非点源污染防控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非点源污染 事件平均浓度 SWMM模型 辽宁中部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