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肝脏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刚 柯善栋 +2 位作者 席青松 胡少明 于世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2-244,共3页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是指淋巴瘤局限在肝脏,而脾脏、淋巴结、骨髓或全身其它淋巴组织无淋巴瘤累及证据。尽管肝脏是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I,)患者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但PH...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是指淋巴瘤局限在肝脏,而脾脏、淋巴结、骨髓或全身其它淋巴组织无淋巴瘤累及证据。尽管肝脏是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I,)患者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但PHL却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仅占肝脏恶性肿瘤的0.1%,占结外淋巴瘤的0.4%,占NHL的0.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 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九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丹 李甘地 +4 位作者 杨文秀 刘卫平 张尚福 李俸媛 李雷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495-498,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primarypulmonaryextranodalmarginalzoneB celllymphoma ,即黏膜相关淋巴瘤 ,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 ,MALT淋巴瘤 )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primarypulmonaryextranodalmarginalzoneB celllymphoma ,即黏膜相关淋巴瘤 ,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 ,MALT淋巴瘤 )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染色 ,及其诊断和预后。 方法 对 9例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LCA、CD2 0、CD45RO、κ、λ、Ki 67、CD5、cyclinD1、CK、NSE)分析。结果 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病理组织形态 ,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2 0 0 1年新WHO分类 ,9例均被确诊为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MALT淋巴瘤 )。本组男 4例 ,女 5例 ,男女之比为 1∶1.2 5 ;中位年龄 5 1.5岁。所有MALT淋巴瘤病例都呈LCA阳性、CD2 0阳性 ,Ki 67阳性率低 ;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λ或κ阳性表达者分别为 5例、1例 ,κ和λ均阳性表达者 1例 ,2例无轻链限制性表达 ;CD45RO、CD5、cyclinD1、CK、NSE均阴性。结论 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属惰性淋巴瘤 ,临床极易误诊 ,必须结合其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T 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PLL 淋巴组织 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明华 罗志飞 李群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594-597,共4页
目的:探讨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临床表现研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光镜下淋巴结被膜完整,边缘窦存在,部分淋巴滤泡残留。... 目的:探讨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临床表现研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光镜下淋巴结被膜完整,边缘窦存在,部分淋巴滤泡残留。副皮质区明显增宽,弥漫分布单核细胞样细胞,核轻度异型,染色质稍粗糙,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可见,胞质较丰富淡染。免疫组化:瘤细胞CD20(+),CD79a(+),CD43(+),Bcl-2(+),Ki-67(1+,<5%),CyclinD1(-);残留生发中心细胞CD10(+)和Bcl-6(+);CD21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有破坏;反应性细胞CD3、CD45RO、CD5、CD30散在阳性;HCV和EBER阴性。结论:NMZL是一种少见B细胞惰性淋巴瘤,无典型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早期易误诊为淋巴结良性增生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边缘 淋巴瘤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毛笑非 闫言 孙秋宁 《协和医学杂志》 2012年第4期487-489,共3页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fimau cutaneous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PCMZL)是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低度恶性淋巴瘤,皮损为无明显症状的丘疹、结节或斑块,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均为皮肤科疾病的难...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fimau cutaneous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PCMZL)是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低度恶性淋巴瘤,皮损为无明显症状的丘疹、结节或斑块,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均为皮肤科疾病的难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1
5
作者 钟伟龙 窦侠 +1 位作者 叶庭路 于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1-344,共4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CMZL)。患者男,26岁。右大腿伸侧、左肩部及左前臂各一红色或紫红色浸润性斑块,大小不等,界限清楚,表面可见米粒大丘疹,无鳞屑、破溃及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可见淋巴样细胞弥漫或结节状浸...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CMZL)。患者男,26岁。右大腿伸侧、左肩部及左前臂各一红色或紫红色浸润性斑块,大小不等,界限清楚,表面可见米粒大丘疹,无鳞屑、破溃及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可见淋巴样细胞弥漫或结节状浸润,少量累及表皮,浸润细胞中大量小至中等大小的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胞质透亮,可见轻度核异形;表皮下、浸润细胞周围偶见浆细胞。免疫组化:可见大量反应性的CD3+T细胞,其周围环绕的小淋巴细胞CD20、CD79a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因子(Bcl)-2均(+);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40%+);浆细胞限制性表达轻链-λ,不表达轻链-κ;散在肿瘤细胞CD30、CD21、CD10、Bcl-6及D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均(+)。诊断:PCMZL。治疗:予手术切除右大腿伸侧及左肩部皮损,术后随访至今,皮损未复发及未见新发皮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胜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癌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续 刘月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32-1037,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癌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 node inner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NHLNMZ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对6例乳腺浸润性癌合并NHLNMZL进行...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癌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 node inner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NHLNMZ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对6例乳腺浸润性癌合并NHLNMZL进行检测,并行21基因检测及NHLNMZL的基因检测。结果6例均为乳腺浸润性癌合并NHLNMZL,其中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有2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瘤免疫表型:CD20弥漫阳性,CD21示FDC网扩大但较细,BCL-2、MNDA阳性。乳腺浸润性癌基因检测:其中4例表现为中危(RS=26.69),1例表现为高危(RS=34.21),1例表现为低危(RS=12.34);NHLNMZL中IgH、IgK、IgL阳性,FISH检测BCL-2、BCL-6、MYC均无重组。结论乳腺浸润性癌合并NHLNMZL虽属于恶性,但其侵袭性和恶性级别均较低,应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癌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2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7
作者 Isaacson PG Mueller-Hermolink HK 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85-85,共1页
关键词 MALT型淋巴瘤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临床表现 病理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前臂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
8
作者 钟火湖 王泽城 徐振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912-912,共1页
病例女,67岁,因“右前臂内侧无痛性肿物数年,肿大数天”就诊,既往体健,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查体:于右前臂内侧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13 cm×6 cm×4 cm,无红肿、压痛,质软,边界清楚,形状规则,活动度良好,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肘... 病例女,67岁,因“右前臂内侧无痛性肿物数年,肿大数天”就诊,既往体健,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查体:于右前臂内侧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13 cm×6 cm×4 cm,无红肿、压痛,质软,边界清楚,形状规则,活动度良好,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肘、腕关节感觉、活动功能良好。上肢超声:右前臂内侧肌肉内可探及一不均质低回声团块,境界清,大小约13.6 cm×8.7 cm×4.5 cm,内可探及中强回声分隔,该团块包绕尺动脉,向肘后壁延续,尺动脉未见明显受压狭窄改变。CDFI示其内可探及少许彩色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前臂实性肿物,性质待定(淋巴瘤不能除外)。进一步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图1)。病理结果:穿刺纤维及横纹肌组织中见小蓝圆细胞弥漫片状浸润,部分胞浆淡染,核分裂少见,间质玻璃样变,考虑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倾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 ated lymphoid tissue,MALT)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边缘 前臂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
9
作者 高茹茹 柯晓艾 +4 位作者 刘显旺 薛彩强 韩涛 拓蕾 刘建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0-800,共1页
患者女,59岁,因"右上腹间歇性胀痛2周"入院;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余年。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53U/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3.... 患者女,59岁,因"右上腹间歇性胀痛2周"入院;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余年。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53U/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3.24E3IU/ml,甲胎蛋白(-)。CT:肝S6段5.1cm×4.2cm×3.8cm团状低密度影,边界尚清,增强后见其内有门静脉分支穿行(图1A);考虑炎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边缘 肝炎 乙型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治疗20例初治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涂梅峰 郑文 +10 位作者 张运涛 王小沛 宋玉琴 谢彦 林宁晶 平凌燕 应志涛 刘卫平 邓丽娟 张晨 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9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经北京肿瘤医院确诊的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患者20例,其中结外、结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分别为16例、3例和1例。治疗方法均...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9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经北京肿瘤医院确诊的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患者20例,其中结外、结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分别为16例、3例和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含氟达拉滨的方案,其中采用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14例,采用Rituximab(利妥昔单抗,R)-FC治疗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个周期化疗,平均完成为4.3个周期。结果:20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者18例(90%),达部分缓解者2例(10%),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100%。所有患者的1年和2年总生存率均为88%,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为88%,1年和2年的无瘤生存率均为85%。全组共化疗86个周期,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轻度胃肠道反应。51%周期发生白细胞下降,其中9.3%周期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6例(30%)患者出现血小板下降,年龄≥60岁患者中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66.7%(4/6),而<60岁患者中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14.3%(2/14),P=0.037;20%周期发生胃肠道反应;8%周期发生轻度肝功能损伤;1例(5%)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远期疗效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边缘区b细胞 氟达拉滨 联合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的脾边缘区淋巴瘤1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涛 王安康 +2 位作者 蒋禹 李秋 付文广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1-173,共3页
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指原发于脾脏的B淋巴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SMZL的发病率低,国内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的SMZL报道较少。为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SMZL的认识,现将本院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1病例... 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指原发于脾脏的B淋巴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SMZL的发病率低,国内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的SMZL报道较少。为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SMZL的认识,现将本院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6岁,以“腹胀、纳差1年,全血细胞减少3 d”为主诉于2016年6月23日于本院就诊。1年前曾于本院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有纳差,无腹痛、腹泻,无畏寒发热,无瘀斑瘀点,无咳嗽咳痰等不适,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患者予以拒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边缘 脾切除术 全血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受体易位相关蛋白1和髓系核分化抗原在边缘区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王晨 游治杰 +2 位作者 童康梅 陈新 陈小岩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2-984,共3页
目的 探讨免疫受体易位相关蛋白1(immune receptor translocation-associated protein 1,IRTA1)和髓系核分化抗原(myeloid nuclear differentiation antigen,MNDA)在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9... 目的 探讨免疫受体易位相关蛋白1(immune receptor translocation-associated protein 1,IRTA1)和髓系核分化抗原(myeloid nuclear differentiation antigen,MNDA)在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94例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IRTA1、MNDA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IRTA1在MZL中阳性率为48.7%(19/39),显著高于非MZL阳性率1.8%(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DA在MZL中的阳性率为61.5%(24/39),与非MZL阳性率(50.9%,28/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NDA在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中阳性率仅有15.0%(3/20),与MZL中的阳性率(61.5%,24/39)相比,其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联合检测IRTA1和MNDA的表达,对于鉴别MZL和低级别FL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边缘区b细胞 IRTA1 MNDA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冷凝集素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脾边缘区淋巴瘤一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丽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860-2861,共2页
冷凝集素综合征是由于自身反应性红细胞凝集及冷诱导因素导致的慢性溶血性贫血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常继发于恶性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等。本文报道以冷凝集素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骨髓像见淋巴... 冷凝集素综合征是由于自身反应性红细胞凝集及冷诱导因素导致的慢性溶血性贫血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常继发于恶性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等。本文报道以冷凝集素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骨髓像见淋巴系异常增生,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可见短绒毛,经3个疗程RCHOP-21方案化疗后病情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边缘 贫血 溶血性 自身免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后胃癌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轶淳 孙明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854-2857,共4页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依靠内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认为胃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而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胃MALT淋巴瘤和胃癌发生之...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依靠内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认为胃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而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胃MALT淋巴瘤和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可能与胃MALT淋巴瘤的残存以及复发有关。本文就3例胃MALT淋巴瘤后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醒临床医生,既要高度重视内镜检查的过程,精准发现内镜下病变的不同表现并进行活检,又要提高针对胃MALT淋巴瘤治疗后的定期密切随访观察的认识,及时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瘤 b细胞 边缘 胃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