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东汉初期南部边疆经略的特殊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尖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7-115,共9页
东汉初期,面对复杂的边疆局势,边疆经略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东汉对南部边疆南蛮和西南夷的积极经略与北部边疆的消极防守形成强烈反差,在处理南部边疆事务时往往态度坚决、果断,手段也比较强硬。东汉之所以对南部边疆特殊关照,主要原... 东汉初期,面对复杂的边疆局势,边疆经略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东汉对南部边疆南蛮和西南夷的积极经略与北部边疆的消极防守形成强烈反差,在处理南部边疆事务时往往态度坚决、果断,手段也比较强硬。东汉之所以对南部边疆特殊关照,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部边疆战略地位提高,统治者经略南部边疆有着明显的“郡县意识”,且南部用兵相对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短,不会伤及东汉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初期 边疆经略 南蛮 西南夷 特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化、社会意识与两汉的边疆经略 被引量:1
2
作者 黎镜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1期208-215,共8页
两汉边疆经略根植于特定的时代条件和文化传统。汉代在边疆形势、治边思想和边疆管理机制等方面大抵师法嬴秦,而又基于"取守异术"的观念在运作层面有所损益。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特质促进了社会流动,为武帝朝... 两汉边疆经略根植于特定的时代条件和文化传统。汉代在边疆形势、治边思想和边疆管理机制等方面大抵师法嬴秦,而又基于"取守异术"的观念在运作层面有所损益。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特质促进了社会流动,为武帝朝边疆经略积累了丰厚的人才基础。西汉中叶以后,由于政府向文治的转向、朝堂派系的分野、地方大族的兴起等原因使得阶层固化日益严重,社会力量对政治的参与日趋乏力,对边疆吏治造成了消极影响。在汉代的边疆经略中,社会意识隐性但持久地发挥作用,其中以乡土情结和富贵观念表现最为显著。社会意识的复杂面向,使得边疆经略中人物和事件通常具有多重投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边疆经略 政治文化 社会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边疆的农业经营与治边方略:以合浦郡为中心
3
作者 王方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两汉时期,汉政府的“重农”政策推动了合浦郡农业的长足发展,也实现了对边郡的治理,是边疆经略的重要一环。西汉初期,田器、良种等农业用具成为汉王朝安抚边疆的砝码。随着汉武帝统一岭南,先进耕作技术由内地广泛传入,带动了生产力水平... 两汉时期,汉政府的“重农”政策推动了合浦郡农业的长足发展,也实现了对边郡的治理,是边疆经略的重要一环。西汉初期,田器、良种等农业用具成为汉王朝安抚边疆的砝码。随着汉武帝统一岭南,先进耕作技术由内地广泛传入,带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也为合浦的采珠业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海洋型经济结构。作为华夏文明的象征,以农业为基础的农耕文化成为边郡吏政的重点,以移风易俗的形式在多族群社会中建构文化认同,从而达到长久治疆的目的。由此,汉代合浦的农业经营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的变革,同时也具备教化的功能,是汉政府治理边疆、维护统治的重要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郡 汉代农业 边疆经略 农耕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润四海——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与汉武帝“西南夷”经略 被引量:2
4
作者 朱舸 李广良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91,共9页
汉武帝时期,经学思想与政治由各自发展而汇入同一时代脉搏。作为这一时期的“儒者宗”,董仲舒努力改造儒学,使之成为实用于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其“大一统”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德润四海”的需求,从而完成了儒学由上到下的过渡。但是... 汉武帝时期,经学思想与政治由各自发展而汇入同一时代脉搏。作为这一时期的“儒者宗”,董仲舒努力改造儒学,使之成为实用于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其“大一统”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德润四海”的需求,从而完成了儒学由上到下的过渡。但是由于汉匈战争,董仲舒的思想对匈奴并没有机会施展。由于有唐蒙凿路和张骞考察所奠定的基础,汉武帝决心对西南夷进行开拓与经营。因西南夷地理位置特殊,且在“四夷”中军事实力最弱,不会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当汉王朝把军队集中于北部边郡,便不可能对西南夷采取像对匈奴一样的武力攻伐。对西南夷的经略实为汉王朝推广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提供了空间。这一儒学思想的实施集中体现在西南夷的开拓道路、置吏及移民方面。汉朝经略西南夷成为董仲舒思想在对待夷夏问题上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西南夷的开拓奠定了儒学的正宗地位。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成为此后各代王朝的主导思想,对当今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汉朝儒学思想 汉朝治边思想 汉武帝边疆经略 夷夏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使巡边与明嘉隆万时期的河西走廊经略
5
作者 郭海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7-163,共7页
作为明朝巡视边防的钦差,巡边钦使在纠察腐败、考核边臣、维护边防稳定等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中后期巡边钦使的选派呈现出动态的演化,由弘治朝差遣专任钦差大臣,继而在嘉靖、隆庆时期钦差大臣与巡按御史参用,最终在万历中后期巡... 作为明朝巡视边防的钦差,巡边钦使在纠察腐败、考核边臣、维护边防稳定等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中后期巡边钦使的选派呈现出动态的演化,由弘治朝差遣专任钦差大臣,继而在嘉靖、隆庆时期钦差大臣与巡按御史参用,最终在万历中后期巡视边防职责又重归于巡按御史。嘉、隆、万时期,巡边钦使在巡视西北边防期间,其巡视事项和权限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在其参与边防经略的过程中发挥了抚番定边的作用,强化了中央对河西走廊边疆事务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央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边钦使 河西走廊 嘉隆万时期 边疆经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北宋的海陆联防战略——从登州“刀鱼寨”史实谈起
6
作者 孙方圆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50,共9页
地处山东半岛的登州是历代王朝经略海疆的重要基地,而始建于明朝的蓬莱水城更是古代海防要塞的典型代表与重要遗迹。相关学者根据明清时期山东地区诸方志所载,多将蓬莱水城的前身追溯至北宋设置的“刀鱼寨”,不过此说并不能得到宋代文... 地处山东半岛的登州是历代王朝经略海疆的重要基地,而始建于明朝的蓬莱水城更是古代海防要塞的典型代表与重要遗迹。相关学者根据明清时期山东地区诸方志所载,多将蓬莱水城的前身追溯至北宋设置的“刀鱼寨”,不过此说并不能得到宋代文献的证实。尽管如此,北宋曾在登州大力开展海防建设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并且其部署不仅着眼于北宋与辽朝以及高丽的关系变化,更立足于防范辽朝为策应西夏而可能实施的跨海南侵。由此可知,北宋有着较为明晰的海陆联防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登州 “刀鱼寨” 边疆经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张掖属国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金生 张郁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107,共6页
两汉时期的张掖属国,经历了一个从最初"不置"到设置,经过西汉时期的稳定和发展后,实力不断提升,到西汉末年拥有"精兵万骑",东汉初期部分属国职能调整后继续健康发展,成为"比郡属国",安帝时被允许领有&qu... 两汉时期的张掖属国,经历了一个从最初"不置"到设置,经过西汉时期的稳定和发展后,实力不断提升,到西汉末年拥有"精兵万骑",东汉初期部分属国职能调整后继续健康发展,成为"比郡属国",安帝时被允许领有"五城"的漫长发展过程。张掖属国的设置,开启了河西地区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新篇章,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同时,属国在加强河西防务和西北边疆经略中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张掖属国 民族政策 边疆经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国使入宋问题新探——熙宁九年后大理贡使“不常来”及政和入宋路线变化原因之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曹家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3-114,共12页
宋代,大理国与宋朝之间的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经四川,一条则经广西,但经广西之道路在北宋前期不甚畅通。熙宁九年以前,大理国贡使入宋应是经四川一线抵达东京。熙宁九年,大理遣使入宋,可能与宋交之战殃及自身有关,其后"不常来&... 宋代,大理国与宋朝之间的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经四川,一条则经广西,但经广西之道路在北宋前期不甚畅通。熙宁九年以前,大理国贡使入宋应是经四川一线抵达东京。熙宁九年,大理遣使入宋,可能与宋交之战殃及自身有关,其后"不常来",虽与宋朝对大渡河外经略一贯之谨慎态度相一致,却亦与北宋讨伐交阯之战结束不无关联,同时亦有四川地区"泸夷"之乱持续不断,阻碍四川一线交通路线而使其难以前来的可能性。徽宗政和六年,大理贡使再次入宋,却从广西经荆湖南、北路而达,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和五年四川地区大规模"泸夷"之乱威胁道路安全,另一方面恰又是宋朝长期对广西交通之经营,使其具备了接待外国贡使的必备条件。宋徽宗加封大理段氏,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太祖以来君主从不视大理为藩属国的政策,但宋廷对于大渡河外经略之谨慎态度却亦未敢稍懈。大理贡使入宋及路线之变化,看似平淡,却反映出宋代中国西南地区政治秩序之变动及宋朝对西南经略问题之复杂性。让大理贡使从新辟的广西和荆湖南北"蛮区"内道路经行,亦反映出宋徽宗向大理国夸示武威和文治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大理 交通 边疆经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