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里诺科重油带MPE-3区块Oficina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定量刻画 被引量:5
1
作者 林承焰 程盼 +4 位作者 任丽华 张静 李宗奇 刘书亭 黄文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0-622,共13页
委内瑞拉盆地奥里诺科重油带MPE-3区块Oficina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定量刻画难度大,是制约该区块水平井高效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在区域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芯描述和分析化验资料,确定该地区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区内主要发育辫... 委内瑞拉盆地奥里诺科重油带MPE-3区块Oficina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定量刻画难度大,是制约该区块水平井高效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在区域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芯描述和分析化验资料,确定该地区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区内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心滩、复合心滩坝、辫状河道、决口扇/溢岸、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席状砂和潮汐砂坝等微相。综合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现代沉积测量类比和经验公式等三种方法,实现了研究区主要沉积微相的定量刻画,认为辫状河河道带宽度介于1~5 km,水下分流河道宽度在1 km左右,建立了心滩宽与心滩长、心滩宽与辫状河道宽度、水下分流河道单河道宽度与深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进一步阐明了Oficina组沉积时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规律,为提高研究区超重油油藏采出程度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里诺科重油带 Oficina组 辫状河三角洲相 定量刻画 井震结合 现代沉积类比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分布模式分析及应用——以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宋洪亮 李云鹏 +3 位作者 刘宗宾 柴秋会 陈善斌 颜冠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2,共6页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多支水下分流河道,对其他沉积微相的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明确各支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和叠置关系对于井网部署和油田管理至关重要。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由于水下分流河道易发生迁移摆动...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多支水下分流河道,对其他沉积微相的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明确各支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和叠置关系对于井网部署和油田管理至关重要。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由于水下分流河道易发生迁移摆动,河道砂体在纵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泛连通分布。在泛连通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相反,不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则相对较差。目前JX油田部分油井表现为地层压力低,邻近注水井表现为自溢现象,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降低了采收率。通过沉积标志识别、沉积特征研究以及井-震结合砂体描述,确定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储层分布模式为顺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逐渐减薄,迅速相变为泥岩,垂直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并列分布或叠置切割,砂体厚度呈现厚—薄—厚特征,岩性上表现为砂岩—泥岩—砂岩特征。经动态资料验证,研究结果准确、可靠。根据储层分布模式对研究区开发措施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 水下分流河道 井-震结合 储层分布模式 连通性JX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岭地区营城组沉积层序与沉积相辨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延平 滕玉红 +3 位作者 闫议丹 张尔华 姜传金 张元高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7,共6页
东岭地区营城组由陆源碎屑沉积岩和火山岩夹层组成,陆源碎屑岩被火山岩分隔成2个三级层序,下部层序1位于火山岩下部,发育不完善,由薄层陆源碎屑岩组成,与下伏火石岭组呈明显角度不整合;上部层序2陆源碎屑岩发育较厚,是以火山岩... 东岭地区营城组由陆源碎屑沉积岩和火山岩夹层组成,陆源碎屑岩被火山岩分隔成2个三级层序,下部层序1位于火山岩下部,发育不完善,由薄层陆源碎屑岩组成,与下伏火石岭组呈明显角度不整合;上部层序2陆源碎屑岩发育较厚,是以火山岩顶面以及对应的沉积(不)整合面为层序界面的完整三级层序,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强制水退体系域,相应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湖泊相、冲积扇相、水下冲积扇相以及辫状河三角洲相。与地壳沉积基准面升降旋回变化响应的沉积层序和沉积相实体共同演绎着东岭地区营城组的沉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序 辫状河三角洲相 营城组 东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Ⅱ砂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3
4
作者 文静 张娜 +2 位作者 姚孟多 刘俊田 杨志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26,共6页
针对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油藏岩性横向变化快,沉积微相控藏明显的特点,基于油田上产急需精细沉积微相支持的现状,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岩石薄片等资料,对牛圈湖油田西山窑Ⅱ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研究。研究认为... 针对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油藏岩性横向变化快,沉积微相控藏明显的特点,基于油田上产急需精细沉积微相支持的现状,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岩石薄片等资料,对牛圈湖油田西山窑Ⅱ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研究。研究认为:牛圈湖油田西山窑Ⅱ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次为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研究区的南缘较陡,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等沉积体系,在坡度较缓的北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直接入湖的沉积体系。通过地震资料、薄片鉴定及重矿物分析,认为储层砂体由南北物源控制,且东区具有以南部物源为主的特点,而并非前人认识的以北部物源为主。在东北、西北和南部划分出3个优势储层区,其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相 物源 沉积体系 有利区预测 山西窑组 牛圈湖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尼玛县阿索乡上白垩统马莫勒组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安波 王明 +1 位作者 曾孝文 高忠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29-1540,共12页
在青藏高原中部尼玛县阿索乡马莫勒地区识别出一套紫红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地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岩中砾岩、紫红色复成分中砾岩、紫红色砂岩细砾岩,局部夹含砾粗砂岩或岩屑杂砂岩。在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上白垩统马... 在青藏高原中部尼玛县阿索乡马莫勒地区识别出一套紫红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地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岩中砾岩、紫红色复成分中砾岩、紫红色砂岩细砾岩,局部夹含砾粗砂岩或岩屑杂砂岩。在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上白垩统马莫勒组。对马莫勒组岩屑杂砂岩层进行碎屑锆石采样和U-Pb定年,得到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99Ma。碎屑锆石主要存在3个年龄峰值,其中主峰值在125Ma左右,代表了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演化的岩浆活动,其他2个弱峰值分别为550Ma和980Ma,且分别代表了泛非期和格林威尔期—晋宁期的岩浆活动热事件。研究认为,马莫勒组的沉积时代应介于99~90Ma之间,马莫勒组的出现标志着尼玛地区在晚白垩世初期完成了由洋到陆的转换,进入陆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 马莫勒组 洋陆转换 碎屑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