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6篇文章
< 1 2 2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1
作者 刘惠琼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93-196,共4页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世界观 共产主义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中国民族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 人生观 思想体系 社会主义 实施素质教育 理论思维 工人阶级 被剥削阶级 无产阶级 唯物 唯物主义 现存事物 改造主观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评价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作者 薛文华 李树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3-12,共10页
多年来,哲学界对《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有许多评论。其中,有些评论,否定这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也有些评论,否认这部著作的不足和缺点。我们认为,这两种评论都是片面的,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了深入学习、研究这... 多年来,哲学界对《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有许多评论。其中,有些评论,否定这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也有些评论,否认这部著作的不足和缺点。我们认为,这两种评论都是片面的,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了深入学习、研究这部著作,继承斯大林留给我们的哲学遗产,愿将我们的看法略述如下,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基本内容 实践活动 社会发展 生产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 斯大林 辩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证成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共9页
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基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现代化探索与建设的历史实践之中,是在世界历史演进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双重语境中积极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自觉能动反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 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基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现代化探索与建设的历史实践之中,是在世界历史演进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双重语境中积极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自觉能动反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展现于对西方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之中,是对西方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彻底批判与根本反思。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传播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之中,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展示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信仰与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对信仰精神的当代性理解
4
作者 王艳华 亢姗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8,共8页
在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上,马克思通过对西方宗教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终结了传统有神论,宣告了无神论时代的来临。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所敞开的信仰精神,不仅具有终极关怀的信仰向度,同时具有科学的向度和实践的向度。科... 在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上,马克思通过对西方宗教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终结了传统有神论,宣告了无神论时代的来临。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所敞开的信仰精神,不仅具有终极关怀的信仰向度,同时具有科学的向度和实践的向度。科学向度、信仰向度和实践向度的三位一体,是历史唯物主义信仰精神与传统信仰精神的本质区别。它既使信仰精神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又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崇高价值理想和终极关怀,同时又使之落实于改变现实世界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之中,从而超越了传统信仰精神的抽象性和虚幻性,实现了对传统信仰精神的革命性变革,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引领和实践的能动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信仰精神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与人的完善:关于旅游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5
作者 张高军 王佳航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32,共17页
夯实旅游基础理论有必要进入本体论层次,相关研究也已经从旅游功能深入到旅游意义的探索。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把旅游作为人的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方式加以强调,也就导致理论界不能在旅游的历史发展中贯通对旅游本质的理解。文章引入历史... 夯实旅游基础理论有必要进入本体论层次,相关研究也已经从旅游功能深入到旅游意义的探索。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把旅游作为人的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方式加以强调,也就导致理论界不能在旅游的历史发展中贯通对旅游本质的理解。文章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剖析旅游活动在历史中的意义规定及其根源,发现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人的感性需要的外在体现,旅游的意义规定被感性意识建构,旅游的目的是感性自由的实现。研究发现,旅游活动的意义规定与一定时期人的生产方式,即“历史的自然”深刻相关,旅游感性意识受到现有生产力限制时就会异化为意识形态,又会在对意识形态的扬弃中形成新感性意识参与新生产力的塑造。这一过程在旅游史中表现为迁徙、古代旅游、大众旅游和可替代旅游的“自否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得到了对旅游意义的本体论认识,即旅游通过旅游者个性的发展不断参与人的完善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完善 旅游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 感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问题考辨——论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何以可能
6
作者 严松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理论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论”问题,即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基础”的“第一哲学”,还是一种具有特定建构基础的哲学理论。马克思政治哲学证成与建构必须有其“基础”,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考... 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理论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论”问题,即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基础”的“第一哲学”,还是一种具有特定建构基础的哲学理论。马克思政治哲学证成与建构必须有其“基础”,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考辨,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规范性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必然具有“超越性”价值意蕴和现实意义,具体包括批判性与建构性两个层面:批判性既体现在资本主义现存政治秩序的正义理论的否定层面,也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正义关怀层面;建构性体现在对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规范性引领与事实性描述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超越性 建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实践关系场域走向社会生产结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视野的三次转移
7
作者 刘怀玉 董坤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8,共1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以社会关系实践为突破口,实现了从感性现实的哲学直观到历史具体反思的认识论转向;《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社会分工”为枢纽,剖析分工的双重属性——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梯,也是阶级对抗的温床,揭示历史动力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历史唯物主义从哲学宣言具体化为现实的历史科学分析;《哲学的贫困》通过批判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论,确立了从共时性、“现在化”社会结构分析切入历史研究的认识逻辑,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诞生。三次转移以“社会关系—社会分工—社会结构”为轴线,通过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辩证融合,消解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完成了从实践哲学向历史科学的范式转换,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化与革命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关系 社会分工 社会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基础问题探究
8
作者 桁林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2,共10页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与矛盾并存,政治上封建割据,思想文化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交织,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时代背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冲击黑格尔唯心主义和宗教神...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与矛盾并存,政治上封建割据,思想文化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交织,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时代背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冲击黑格尔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带来新的思想解放。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辩证法影响,后在与费尔巴哈的思想互动中,批判地继承了其观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逐步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哲学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但二者在本体论、社会历史观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费尔巴哈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对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在新时代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学说的超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
9
作者 李成旺 徐子扬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4,共8页
在德国古典哲学寻求实现思维与存在相同一的思想历程中,不同于费希特把人理解为能够立足自我进行设定活动的理智主体,进而忽视人的感性本质,也不同于黑格尔把人理解为能够在精神思辨运动中自我扬弃的概念主体,进而陷入以理性思辨僭越感... 在德国古典哲学寻求实现思维与存在相同一的思想历程中,不同于费希特把人理解为能够立足自我进行设定活动的理智主体,进而忽视人的感性本质,也不同于黑格尔把人理解为能够在精神思辨运动中自我扬弃的概念主体,进而陷入以理性思辨僭越感性经验的理论局限,费尔巴哈把人解读为能够把握感性对象的感性主体,成为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唯一彰显唯物主义哲学前提的哲学家,由此构建的“感性直观”学说构成青年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来源之一。然而,由于费尔巴哈立足感性主体,通过感性直观这一理性活动来呈现感性对象背后的人的本质,导致其只能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能够预先统一感性主体与感性客体(对象)因而具有先验实体特征的“类本质”,进而认为只有回到“类本质”才能摆脱现实困境,这一先验实体的设定显然又背离了其哲学前提上的唯物主义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实践”活动取代“直观”活动来考察人类历史,并将实践具体化解读为“全面生产”,指出人类历史是生产劳动史,并以“社会关系的总和”界定人的本质,指出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生产关系变革,才能真正解答历史—自由之谜,从而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并真正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进而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学说,由此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观念论 马克思 费尔巴哈 感性直观 全面生产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阐释
10
作者 欧阳淞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9,共6页
伟大建党精神来自创建党的非凡历程,推动了党的百年探索、百年奋斗,经受了党的百年实践检验。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坚持唯物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形成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坚持辩证法,承认能动的革命反映论,承认认... 伟大建党精神来自创建党的非凡历程,推动了党的百年探索、百年奋斗,经受了党的百年实践检验。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坚持唯物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形成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坚持辩证法,承认能动的革命反映论,承认认识对于实践的反作用。创建党的伟大实践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组织条件、思想条件,以及鲜明政治立场和顽强意志品质条件。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鞭策着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把党锻造得坚强而有力量;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开展思想探索,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鼓舞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奉献、坚持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精神谱系 兴党强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困境·出路:数字化生存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灵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4,共8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与全面嵌入,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不仅仅是产生工具性量变,更是发生了本质性更迭与历史性转换,正在全面走向“数字化生存”。只有把这种生存样态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结构中才能澄清其历史本质、时代困境与发展路径... 随着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与全面嵌入,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不仅仅是产生工具性量变,更是发生了本质性更迭与历史性转换,正在全面走向“数字化生存”。只有把这种生存样态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结构中才能澄清其历史本质、时代困境与发展路径。数字化生存引发的时空场域延展、数字身份赋权、生存媒介革新不断驱动人的本质力量觉醒,开辟了人的解放的全新维度。然而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的耦合产生了全新的社会生存困境,诸如自由场域的实现困境、数字劳动异化新困境以及人的主体性发展困境。数字资本成为束缚、宰制人的异己新力量,精准地编码、限制现代人的活动空间。因此,数字化生存的推进路径,必须要扬弃数字技术背后的资本逻辑,保障个体在数字化生存中的时空权利、推进数据资源的共有共享、唤醒人的类主体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化生存方式,使数字技术复归人的本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数字化生存 数字异化 人的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12
作者 陈弘正 王红扬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66,共13页
系统理解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升人口预测有效性的关键前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发展环境-发展逻辑-人口规律-规划逻辑-人口预测的一致性”的历史性分析框架,对1949年以来人口预测的历史分析发现,随着发展环... 系统理解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升人口预测有效性的关键前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发展环境-发展逻辑-人口规律-规划逻辑-人口预测的一致性”的历史性分析框架,对1949年以来人口预测的历史分析发现,随着发展环境的转变,发展逻辑和规划逻辑的转型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口规律,并相应地改变人口预测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提出,人口预测必须摆脱路径依赖,并重新审视人口规律,对深度转型期的发展逻辑和人口规律,及二者间的关系作出结构性阐释,指出人口对发展的约束性和对应性不断加深。在此基础上,澄清人口预测是人口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与结果的统一,提出人口预测在认识层面、思路层面和方法层面的转型方向,以期加强人口预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预测 人口规律 发展逻辑 深度转型期 国土空间规划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俞成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0,共7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考察,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于文化实践的场域之中,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价...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考察,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于文化实践的场域之中,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立场,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价值理念;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能动性的理论,以系统性思维突出强调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安全大局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突出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从而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多样性的理论,深刻剖析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样态,阐明了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等基本特征,揭示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规律,为人类文明的和平交往提供了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文化主体性 文化能动性 文明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路径——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存刚 韩鸿飞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对其形成过程的考察必然要回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重要范畴的考察上。基于后两者外延上的交叉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人类无限增长的需要”与“有限的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之间的矛盾作为...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对其形成过程的考察必然要回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重要范畴的考察上。基于后两者外延上的交叉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人类无限增长的需要”与“有限的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更原初阶次的矛盾,成为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属性、分工协作方式、所有关系各自的发展动力,并通过前两者间与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以六条路径引起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属性、分工协作方式的质变,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新”,体现为劳动者以质变的方式(复杂劳动)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的能力。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接的激励性政策、所有制与分配方式三方面出发,切实激励新质生产力的直接培育者——科技人员、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政府人员,保障新质生产力的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需要 历史唯物主义 复杂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配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15
作者 杨自由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29,160,共10页
分配正义有两种不同的意指:一种关涉正义性质的一般指认,认为正义仅指或主要指分配领域的公正,分配正义即正义;一种关涉正义理论的特殊应用,分配正义指某种正义理论对分配关系或事务的基本观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 分配正义有两种不同的意指:一种关涉正义性质的一般指认,认为正义仅指或主要指分配领域的公正,分配正义即正义;一种关涉正义理论的特殊应用,分配正义指某种正义理论对分配关系或事务的基本观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即分配关系),马克思正义思想以生产为核心,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正义理论,因此不能在性质指认的意义上把马克思正义思想称为分配正义。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正义思想将正义理解为单纯的分配正义,忽视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并撇开具体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进程,对分配正义进行静止抽象的逻辑演绎,这种正义传统具有很大的思想局限。马克思正义思想在两个方面实现了对分配正义的超越:一是超越分配正义的道德理论局限,将正义证成为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二是超越分配正义静止的抽象性,将正义从空泛的抽象中解放出来,落实为具体的真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正义 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医精神的历史唯物主义诠释
16
作者 章道德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4-829,共6页
“红医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其中,“政治坚定、对党忠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和群众观;“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反映了物... “红医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其中,“政治坚定、对党忠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和群众观;“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反映了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精神文化条件等哲学原理;“技术优良、精益求精”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哲学原理。在新时代弘扬红医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医精神 历史唯物主义 救死扶伤 以人民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
17
作者 韩美群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4,共5页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是推进知识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①新时代推进构建...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是推进知识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①新时代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大局和中国全局,从人类文化知识进步与中国思想变革的实际出发,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和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文化主体性塑造
18
作者 肖祥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文化主体性既是一种历史性生成,又是一种现实性生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塑造文化主体性是实现文化身份定位、强健文化自信自强主体根基、塑造中华文明形象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迫切需要和...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文化主体性既是一种历史性生成,又是一种现实性生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塑造文化主体性是实现文化身份定位、强健文化自信自强主体根基、塑造中华文明形象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而“两个结合”的提出则为新时代的文化主体性塑造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原则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性贡献
19
作者 陈加飞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6,共10页
走历史必由之路,主体性的发挥当以历史提供的可能性为限。“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奠基百余年历史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理论表达,堪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中的原创性命题和标识性范畴,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也对历史唯物主义... 走历史必由之路,主体性的发挥当以历史提供的可能性为限。“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奠基百余年历史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理论表达,堪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中的原创性命题和标识性范畴,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也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原理性贡献。这种原理性贡献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前提性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主体性自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的结构性呈现,以及历史给定性与主体超越性方法论精髓的时代性转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前提—主体—结构—方法”四维阐释,构建“两个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及其原理性贡献的叙事范式,对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性贡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 原理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典帝国主义论到新帝国主义论:概念与范式--兼论国外左翼学者“重返历史唯物主义”
20
作者 覃诗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帝国主义批判理论是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期帝国主义研究的复兴使经典帝国主义论与新帝国主义论的关系问题成为相关争论的焦点。对这一关系问题的探讨,可聚焦于两种理论对帝国主义概念的厘定和研究范式的确立。从... 帝国主义批判理论是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期帝国主义研究的复兴使经典帝国主义论与新帝国主义论的关系问题成为相关争论的焦点。对这一关系问题的探讨,可聚焦于两种理论对帝国主义概念的厘定和研究范式的确立。从理论演进的角度来看,经典帝国主义论历经了将帝国主义理解为特定政策和政治表现,到将其诠释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理论跃迁,这一认知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化考察的基础之上。经典帝国主义论不仅科学界定了帝国主义概念,更通过辩证分析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关系,奠定了帝国主义研究的基本范式。这一范式在新帝国主义论中既得到承续又引发争议,特别是关于经济—政治二元范式的当代适用性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外左翼学者提出在新帝国主义研究中“重返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将争论焦点转化为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全球化时代,其核心在于如何对新物质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国家形式及权力机制进行理论构建。从经典帝国主义论到新帝国主义论的发展历程表明,理论的承继和创新共同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为科学研判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形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帝国主义 新帝国主义 经济力量 政治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