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 被引量:42
1
作者 李国平 赵邦杰 卢敬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0-67,共8页
利用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设在西藏的 4个自动气象站(AWS)获得的5a多(199年7月~1998年12月)时次密集、观测连续的近地层梯度资料,以最小二乘法确定出相应站点各季节的地表粗糙度,并应用廓线-通量法计算了4站逐日的总体输... 利用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设在西藏的 4个自动气象站(AWS)获得的5a多(199年7月~1998年12月)时次密集、观测连续的近地层梯度资料,以最小二乘法确定出相应站点各季节的地表粗糙度,并应用廓线-通量法计算了4站逐日的总体输送系数,分析了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动量输送系数的多年平均值为3.53×10-3~4.99×10-3,热量输送系数为4.67×10-3~6.73×10-3,并且两种输送系数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部分站点还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变化。另外,还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以及地面风速等因子的关系,初步建立了可用常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计算青藏高原总体输送系数的拟合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输送系数 青藏高原 地面粗糙度 时间变化 影响因子 下垫面 大气 季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兴国 张强 +3 位作者 杨启国 王润元 刘宏谊 马鹏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50,共7页
利用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03年10月—2005年7月获得的近地层梯度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计算了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结果表明,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夏季中午左右分别达到5.6&... 利用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03年10月—2005年7月获得的近地层梯度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计算了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结果表明,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夏季中午左右分别达到5.6×10-3和6.7×10-3。受下垫面植被的影响,在一年中呈现出双峰型特征,第一峰值出现在春小麦拔节—黄熟期,次高值出现在10月初。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平均值分别为2.9×10-3和3.1×10-3。当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总体输送系数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相反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总体输送系数高于戈壁、平原草地和海洋下垫面的值,但低于青藏高原草地和城市下垫面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总体输送系数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试验区沙漠和戈壁的总体输送系数 被引量:82
3
作者 左洪超 胡隐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71-380,共10页
本文利用黑河试验(HEIFE)1990年8月16日—9月15日的观测资料,对沙漠和戈壁的总体输送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和戈壁的中性总体输送系数分别为2.2×10^(-3)和1.6×10^(-3),对应的粗糙度分别为4.5×10^(-3)和1.7×... 本文利用黑河试验(HEIFE)1990年8月16日—9月15日的观测资料,对沙漠和戈壁的总体输送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和戈壁的中性总体输送系数分别为2.2×10^(-3)和1.6×10^(-3),对应的粗糙度分别为4.5×10^(-3)和1.7×10^(-3)m。中性总体输送系数随风速无明显变化。 文中还求得总体输送系数与总体理查逊数及粗糙度之间的拟合关系式。并利用黑河试验其它时段的观测资料对它的适用性做了初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戈壁 总体输送系数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上游不同下垫面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孙俊 胡泽勇 +3 位作者 陈学龙 张敏 何慧根 张渝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0-926,共7页
利用廓线法计算了黑河中上游地区盈科农田站、冰沟稀疏草地站、阿柔牧场站和大冬树山垭口积雪观测站的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结果表明,地表粗糙度与植被覆盖度和高度以及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夏季地表粗糙度大小是农田站最大,其次是... 利用廓线法计算了黑河中上游地区盈科农田站、冰沟稀疏草地站、阿柔牧场站和大冬树山垭口积雪观测站的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结果表明,地表粗糙度与植被覆盖度和高度以及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夏季地表粗糙度大小是农田站最大,其次是牧场站和稀疏草地站,高寒草甸站最小。下垫面状况还影响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对稳定度的依赖程度,地表粗糙度大的地区强于地表粗糙度小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廓线-通量法 动量总体输送系数 地表粗糙度 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和裸露下垫面地表通量和总体输送系数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澄海 黄宝霞 杨兴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8,共9页
通过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各项的平均日变化、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热通量日变化、总体输送系数平均日变化及其与稳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白天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最... 通过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各项的平均日变化、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热通量日变化、总体输送系数平均日变化及其与稳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白天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其次为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最小;随着小麦的生长,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增加,感热通量则呈下降趋势,波文比呈下降趋势;在10m高度处,在小麦地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的平均值为6.03×10-3,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h的平均值为3.40×10-3;在裸地,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的平均值为5.18×10-3,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h的平均值为4.08×10-3。在同一观测高度上,Cd小麦>Cd裸地,Ch小麦<Ch裸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地表通量 总体输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期间海-气通量整体输送系数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蒋国荣 何金海 +2 位作者 王东晓 阎俊岳 姚华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8-346,共9页
利用 2 0 0 0年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资料 ,建立了南海季风期间海 气通量整体输送系数的计算公式 ;同时 ,利用2 0 0 0和 2 0 0 2年观测资料与邻近海区同类公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邻近海区的同类公式计算的海 气通量的误... 利用 2 0 0 0年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资料 ,建立了南海季风期间海 气通量整体输送系数的计算公式 ;同时 ,利用2 0 0 0和 2 0 0 2年观测资料与邻近海区同类公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邻近海区的同类公式计算的海 气通量的误差高于新建立公式所得结果。因此 ,开展南海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海-气通量 整体输送系数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变分方法估算淮河流域总体输送系数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述文 邱崇践 张卫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6-511,共6页
利用2001年6~7月间在安徽肥西的边界层观测资料,利用变分方法计算地面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进而分别估算该处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用变分方法计算的地面粗糙度为0.03m。在中性条件下,10m高处平均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感... 利用2001年6~7月间在安徽肥西的边界层观测资料,利用变分方法计算地面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进而分别估算该处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用变分方法计算的地面粗糙度为0.03m。在中性条件下,10m高处平均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分别为4.83×10-3和3.81×10-3,比值是1.27。总体输送系数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中午时段最大,夜晚最小;总体输送系数与大气稳定度存在明显关联,文中给出它们之间的拟合关系式;随着高度的增加总体输送系数减少,但减少幅度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输送系数 变分法 淮河流域 Obukhov大气稳定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近地层湍流温湿特征及总体输送系数 被引量:6
8
作者 岳平 张强 +3 位作者 赵文 王胜 史晋森 王若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9,共9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夏季晴天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SACOL站近地层湍流温、湿统计特征,确定了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粗糙度长度,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随大气稳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层结不稳...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夏季晴天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SACOL站近地层湍流温、湿统计特征,确定了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粗糙度长度,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随大气稳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无量纲温度和比湿脉动方差与稳定度Z/L之间均满足-1/3次规律;大气层结稳定条件下,温湿脉动方差总体趋势是随大气稳定度增加而减小。水汽通量全天大于零,最大值为0.063 g·m-2·s-1,地表日平均蒸发量为1.9 mm。中性条件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动力学粗糙度长度为6.6×10-3m,热力学粗糙度为1.85×10-5m。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4.4×10-3,CH平均值为3.9×10-3;中性条件下,CD和CH平均值分别为4.2×10-3和2.8×10-3;层结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3.1×10-3,CH平均值为2.1×10-3,表明总体输送系数随稳定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湍流特征 粗糙度长度 总体输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戈壁大气总体曳力系数和输送系数观测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强 卫国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在甘肃敦煌进行的陆面过程野外试验的观测资料,依据三种不同方法确定了干旱戈壁区动量输送的曳力系数Cd、感热和潜热交换的总体输送系数Ch和Cq。结果表明:尽管这三种方法计算的曳...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在甘肃敦煌进行的陆面过程野外试验的观测资料,依据三种不同方法确定了干旱戈壁区动量输送的曳力系数Cd、感热和潜热交换的总体输送系数Ch和Cq。结果表明:尽管这三种方法计算的曳力系数和总体输送系数有一定的差别,但在量级上相当,尤其是Cd和Ch的平均值比较接近。本文还通过对风向的分析,剔除了附近建筑物干扰和来自绿洲湿平流的影响,得到了荒漠戈壁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及其与理查孙数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曳力系数 输送系数 湿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近地层湍流动量输送系数计算方案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艳冰 高志球 +2 位作者 沙文钰 肖涛 高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7-411,共5页
选取30多年来近地层湍流通量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种参数化方案,应用GAME/Tibet试验中那曲通量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各方案计算所得的湍流动量输送系数(CM)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六种参数化方案计算得到的湍流动量输送系数之间... 选取30多年来近地层湍流通量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种参数化方案,应用GAME/Tibet试验中那曲通量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各方案计算所得的湍流动量输送系数(CM)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六种参数化方案计算得到的湍流动量输送系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那曲观测站稀疏短草下垫面而言,稳定条件下当理查孙数小于0.1时,除Businger71方案存在显著低估以外,其他各方案均能较好估算湍流动量输送系数;不稳定条件下,Dyer74方案对湍流动量输送系数的估算效果最好,其次为Wang02,Launiainen95和Louis82方案,Businger71方案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湍流动量输送系数 参数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热力输送系数的估算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慧 李栋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6-1034,共9页
本文利用黑河野外试验(HEIFE)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干旱区内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结合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遥感观测的反映地表植被特征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资料,经拟合得到了针对... 本文利用黑河野外试验(HEIFE)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干旱区内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结合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遥感观测的反映地表植被特征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资料,经拟合得到了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CH-NDVI参数化关系式,并对此关系式进行了合理性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区域尺度而言,在缺乏用其他方法获得较准确的区域CH值的情况下,利用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其估算是较为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热力输送系数 NDVI 地面感热 黑河野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地区水稻田下垫面整体输送系数的确定与讨论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宏升 杜金林 康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209-213,共5页
利用1999年夏季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HUBEX)补充加强观测期间寿县观测站探测资料,计算分析了水稻田下垫表面上的整体输送系数CD、CH;和CE,并与能量平衡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水稻田下垫面上的稳... 利用1999年夏季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HUBEX)补充加强观测期间寿县观测站探测资料,计算分析了水稻田下垫表面上的整体输送系数CD、CH;和CE,并与能量平衡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水稻田下垫面上的稳定度集中在一狭小区间内,但整体输送系数CD、CH和CE仍取决于稳定度参数z/L、观测高度z和地表粗糙长度z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输送系数 水稻田 观测法 淮河地区 下垫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降雨天气过程中总体输送系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国平 陶红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7-584,共8页
以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设在西藏的4个自动气象站(AWS)获得的近6年(1995年7月—1999年6月)观测连续、时次密集的近地层大气梯度观测资料为基础,选取了高原中、东部夏季雨季的一些典型降雨过程,应用廓线—通量法计算了这些站降... 以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设在西藏的4个自动气象站(AWS)获得的近6年(1995年7月—1999年6月)观测连续、时次密集的近地层大气梯度观测资料为基础,选取了高原中、东部夏季雨季的一些典型降雨过程,应用廓线—通量法计算了这些站降雨过程中每隔20min一次的总体输送系数,分析了其随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以及在降雨天气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输送系数的变化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具有确定的、密切的关系;总体输送系数对降雨天气过程有明显的响应,但在与降雨过程的雨量峰值、降雨时段的对应上,各站的规律性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输送系数 青藏高原 降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上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苗曼倩 钱峻屏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5-101,共7页
利用气象铁塔的风、温梯度资料,对陆面上近地层湍流拖曳系数CD和总体输送系数CH(或CE)的大小和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陆面上较粗糙的地表,CD和CH可以比海面上大一个量级左右。而且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它们对地表面动... 利用气象铁塔的风、温梯度资料,对陆面上近地层湍流拖曳系数CD和总体输送系数CH(或CE)的大小和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陆面上较粗糙的地表,CD和CH可以比海面上大一个量级左右。而且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它们对地表面动力粗糙度变化的反应较敏感。本工作为气候及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中陆面参数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输送系数 地气相互作用 陆面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曲高寒草地总体输送系数及地面热源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郑汇璇 胡泽勇 +4 位作者 孙根厚 谢志鹏 严晓强 王奕丹 付春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7-506,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BJ观测点的野外观测数据,估算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典型高寒草地下垫面的热量和水汽总体输送系数以及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气象局那曲气象站1980-2016年的常规业务观测...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BJ观测点的野外观测数据,估算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典型高寒草地下垫面的热量和水汽总体输送系数以及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气象局那曲气象站1980-2016年的常规业务观测数据,采用总体输送法计算并分析了那曲高寒草地地表通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那曲/BJ观测点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γ的数值在33%~62%,9月最大,2月最小,热量和水汽输送系数CH和Cλ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在1.6×10^-3~2.7×10^-3和1.0×10^-3~2.0×10^-3,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2)1980-2016年那曲高寒草地感热通量总体呈现减弱趋势,而潜热通量呈现增强趋势,导致地面热源变化趋势不明显;分阶段来看,感热通量的变化在2004年前后发生转折,转折点前后的趋势为先减弱后增加,潜热通量在1994-2005年下降趋势明显,这也导致地面热源在1995-2005年有一个明显的减少。(3)年内季节变化上潜热通量相较于感热通量更明显,地面热源的季节变化更依赖于潜热通量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热源 相对湿度因子 总体输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热力输送系数的估算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世仰 张杰 罗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609,共14页
利用欧洲中心的再分析资料(2000—2014年)风速和温度再分析资料,结合增强植被指数、植被类型、地面高程等多种卫星遥感资料以及陆面过程观测资料,在廓线-通量法的基础上,对以往动力和热力粗糙度方案加以改进,建立了更准确的空气动力学... 利用欧洲中心的再分析资料(2000—2014年)风速和温度再分析资料,结合增强植被指数、植被类型、地面高程等多种卫星遥感资料以及陆面过程观测资料,在廓线-通量法的基础上,对以往动力和热力粗糙度方案加以改进,建立了更准确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热传输附加阻尼的估算方案,进而求得适用于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的热力输送系数。并利用2008年JICA项目试验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与GAM E-Tibet试验的梯度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与检验。结果表明:改进的估算方案能够体现高原地形和植被的非均匀特征;青藏高原的粗糙度等相关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植被高度和密度、下垫面的热力条件密切相关;热力输送系数具有南部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夏季大于冬季的特征;高植被和地-气温差偏大的区域热力输送系数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粗糙度 热力输送系数 陆面过程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昌都地区近地层湍流输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62
17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4 位作者 程彦杰 逯昌贵 姚展予 徐祥德 陈联寿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3,共13页
利用我国 1 998年第 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 (TIPEX)昌都的湍流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湍流谱、归一化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湍流通量和整体输送系数 .结果表明 ,白天标准化的湍流谱大多数满足 2 /3次方定律 .风速... 利用我国 1 998年第 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 (TIPEX)昌都的湍流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湍流谱、归一化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湍流通量和整体输送系数 .结果表明 ,白天标准化的湍流谱大多数满足 2 /3次方定律 .风速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在不稳定条件下基本服从 1 /3次方定律 ,但水平风速方差比垂直速度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离散 .中性层结下的 A、B值比平原地区大 ,与起伏地形的值接近 ,C值与平原地区和起伏地区的差异不大 .温度和湿度方差与不稳定层结的关系基本满足 1 /3次方定律 ,而在稳定层结下的关系均无明显规律 .湍流通量在干湿期转换中有突变现象 ,干期的动量和热量通量均大于湿期 ,热源强度以感热为主 ,占 80 % .湿期热源强度明显增大 ,其中以潜热为主 ,占热源强度的 60 % .整体输送系数与稳定度的关系明显 ,拟合得到的中性层结条件下的 CDN和 CH N分别为 4.40× 1 0 - 3和 4.70×1 0 - 3,其结果大于高原中、西部的同期观测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科学试验 涡旋相关法 湍流结构 整体输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聂荣半干旱草地夏季近地层能量平衡与输送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丽薇 高晓清 +2 位作者 惠小英 周亚 侯旭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5-345,共11页
利用青藏高原中部聂荣地区草地下垫面2014年7~8月近地层气象要素梯度观测及湍流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观测期间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能量平衡特征以及能量输送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向下、向上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日变化规律一致,向下... 利用青藏高原中部聂荣地区草地下垫面2014年7~8月近地层气象要素梯度观测及湍流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观测期间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能量平衡特征以及能量输送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向下、向上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日变化规律一致,向下、向上长波辐射日变化平缓。反照率呈"U"型分布,早晚大,中午小,聂荣夏季地表平均反照率为0.20。(2)在夏季白天,聂荣地区净辐射大部分以潜热的形式加热大气。考虑了土壤浅层热储存和垂直运动引起的平流输送后,能量闭合率由0.65提高到0.80,闭合率有显著的提高。(3)在不稳定层结下,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平均值为4.7×10^(-3)和热量总体输送系数CH平均值为3.5×10^(-3);在稳定层结下,CD平均值为3.4×10^(-3),CH平均值为1.8×10^(-3);C_D和C_H在近中性层结下的平均值分别为4.30×10^(-3)和2.39 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半干旱草地 能量平衡 总体输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艳武 黄静 吴统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3-441,共9页
分析2003年9月5—27日在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取得的近地面层湍流观测资料,讨论无量纲湍流方差与稳定度参数Z/L的关系。无量纲风速分量σu/u*、σv/u*和σw/u*在不稳定层结与稳定度Z/L满足1/3次方时,符合Monin-Obkuhov相似理论。在近中性... 分析2003年9月5—27日在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取得的近地面层湍流观测资料,讨论无量纲湍流方差与稳定度参数Z/L的关系。无量纲风速分量σu/u*、σv/u*和σw/u*在不稳定层结与稳定度Z/L满足1/3次方时,符合Monin-Obkuhov相似理论。在近中性时,σu/u*、σw/u*值比平坦下垫面的略小些,σv/u*值比平坦下垫面的略大。无量纲温度脉动方差和湿度脉动方差在对流状态下与Z/L满足-1/3次方,在稳定和不稳定层结下,随|Z/L|减小而增大。地面热量以感热输送为主,感热通量峰值约为250W/m2,潜热通量的峰值为170W/m2;夜间潜热通量较小,感热通量则出现负值。动量通量日间平均在0.2—0.3N/m2,峰值为0.31N/m2。黑河下游绿洲柽柳林动力学粗糙度比HEIFE戈壁及其他绿洲下垫面的大,中性时z0m=0.47551m。中性状态下动量整体输送系数CD=22.2×10-3,不稳定层结时平均值CD=10.3×10-3,稳定层结时平均值CD=7.2×10-3。热量整体输送系数CH,中性状态下CH=3.2×10-3,不稳定层结时平均值为CH=3.3×10-3,稳定层结时平均值为CH=2.7×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湍流特征 动力学粗糙度 整体输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输送的非线性热力学性质
20
作者 左洪超 胡隐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33-1237,共5页
湍流输送是一种热力学不可逆过程,本文利用非线性热力学研究了湍流输送的特征.将热力学流对热力学力以平衡态作为参考态进行Taylor展开,可以得到湍流输送系数是系统宏观参量梯度的Taylor级数.线性湍流输送系数是Reynolds湍流闭合方案的... 湍流输送是一种热力学不可逆过程,本文利用非线性热力学研究了湍流输送的特征.将热力学流对热力学力以平衡态作为参考态进行Taylor展开,可以得到湍流输送系数是系统宏观参量梯度的Taylor级数.线性湍流输送系数是Reynolds湍流闭合方案的K闭合湍流输送系数;而湍流输送系数非线性项则是系统偏离热力学平衡态所造成的热力学非线性效应.湍流输送系数这一热力学性质提供了一种热力学湍流闭合方案.线性湍流输送系数是正定的,湍流输送只能使系统宏观参量均匀化;而在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非线性区,可能导致湍流输送系数负黏性现象.在最小熵产生态的条件下,热力学流对热力学力Taylor展开的各级系数间存在一种递推关系.利用这种递推关系大大减少了由实验确定的Taylor级数的系数个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输送 不可逆过程 非线性热力学 湍流闭合 湍流输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