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下输注装置鞘内输注吗啡治疗晚期重度癌痛 被引量:11
1
作者 毛鹏 李春蕊 +4 位作者 朱谦 刘波涛 李培战 李霞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833-837,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下输注装置鞘内吗啡输注对晚期重度癌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调取2013年10月~2016年3月采用经皮下输注装置鞘内吗啡输注治疗的30例晚期重度癌痛患者的一般信息、持续鞘内输注吗啡时间、术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下输注装置鞘内吗啡输注对晚期重度癌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调取2013年10月~2016年3月采用经皮下输注装置鞘内吗啡输注治疗的30例晚期重度癌痛患者的一般信息、持续鞘内输注吗啡时间、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用量和术后第1、3、7、14、30天的VAS评分、非鞘内途径阿片类药物用量、鞘内吗啡用量、阿片副作用、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患者疼痛至手术的间隔时间与调控至满意剂量所需时间和术后吗啡输注剂量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后生存期为10.8±21.6个月,随访时间5.7±8.1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9±2.8,术后第1、3、7、14、30天的VAS评分分别为5.6±2.5、4.3±2.1、3.3±2.0、3.2±2.3、3.3±2.7,明显低于术前基础值;术后非鞘内途径的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下降,鞘内吗啡用量逐渐增加。有5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3例患者出现了尿潴留,5例患者出现了脑脊液漏。疼痛至手术的间隔时间〉1个月的患者,术后吗啡剂量调整至稳定剂量所耗费的时间为17.1±5.8天,24小时吗啡用量为4.4±2.1 mg,明显长(高)于疼痛至手术间隔时间〈1个月的患者。结论:经皮下输注装置鞘内吗啡持续输注是治疗晚期重度癌痛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鞘内输注 吗啡 疼痛 输注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植入式输注装置在肝癌化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彭祥玉 陶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587-588,共2页
我院从1991年2月至1992年3月共皮下植入输注装置(以下简称装置)化疗肝癌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PLC)7例,继发性肝癌(SLC)1例.根治性手术同时植输注装置6例,术后经装置输注化疗药物有明显预防复发的作用.非根治性手术皮下植输注装置2例,术... 我院从1991年2月至1992年3月共皮下植入输注装置(以下简称装置)化疗肝癌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PLC)7例,继发性肝癌(SLC)1例.根治性手术同时植输注装置6例,术后经装置输注化疗药物有明显预防复发的作用.非根治性手术皮下植输注装置2例,术后经化疗观察症状改善、瘤体缩小、延长了寿命.皮下植装置操作简便安全,是治疗肝癌和预防术后复发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输注装置 肝肿瘤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混合输注装置中丙氨酰谷氨酰胺配伍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程亮 冯承阳 +2 位作者 徐艳娇 余早勤 刘东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2期1657-1659,共3页
目的考察串联混合输注装置中丙氨酰谷氨酰胺的配伍稳定性,为合理输注丙氨酰谷氨酰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临床常与丙氨酰谷氨酰胺配伍的两种氨基酸注射液,经串联输注装置连接后滴注,测定不同时刻流出的输注液p 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 目的考察串联混合输注装置中丙氨酰谷氨酰胺的配伍稳定性,为合理输注丙氨酰谷氨酰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临床常与丙氨酰谷氨酰胺配伍的两种氨基酸注射液,经串联输注装置连接后滴注,测定不同时刻流出的输注液p 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数和丙氨酰谷氨酰胺含量。结果在串联混合输注方式下,实验各配伍组p H值、不溶性微粒数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但渗透压和丙氨酰谷氨酰胺含量在输注0.5 h时变化较大。结论串联混合输注装置在整个输注过程中不能很好混匀丙氨酰谷氨酰胺和氨基酸注射液,建议尽可能提前混匀各配伍溶液以保证输注过程中丙氨酰谷氨酰胺的稀释比例和配伍液渗透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氨酰谷氨酰胺 串联混合输注装置 稳定性 配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