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在肝移植受者术中未输注血小板(PLT)的情况下,术后早期PLT计数低对受者早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180例受者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术后7 d PLT计数预测术后早期病死率的临...目的探讨在肝移植受者术中未输注血小板(PLT)的情况下,术后早期PLT计数低对受者早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180例受者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术后7 d PLT计数预测术后早期病死率的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受者分为低PLT计数组和对照组。纳入肝移植受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围手术期PLT计数、术前一般情况、术中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并比较两组肝移植受者的早期预后情况,包括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初期移植肝功能异常率、术后30 d病死率。结果术后7 d PLT计数<32×10^9/L是肝移植受者术后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PLT计数组受者的术后ICU住院时间为9(5,14)d,明显长于对照组受者的5(3,6)d(P<0.05);初期移植肝功能异常率为55.0%,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者的20.6%(P<0.05);术后30 d病死率为40.0%,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者的2.5%(P<0.05)。两组受者间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7 d PLT计数<32×10^9/L是肝移植受者术后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以提示术后初期移植肝功能异常,辅助预测肝移植受者早期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方法: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状态(出血情况停止或好转)和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orrected count of increment,CCI)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和无效两组。对20 671...目的:研究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方法: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状态(出血情况停止或好转)和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orrected count of increment,CCI)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和无效两组。对20 671名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26 045次血小板输注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诸如输血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种类、保存时间、输注次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输注前血小板计数进行log转换,转换之后近似正态分布,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输注前血小板保存时间与CCI之间无显著线性关系。对输注血小板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各疾病间的输注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血液病患者数据显示,整体输注效果不良,输注有效率较低。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不同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输注次数增多,输注效果变差。通过比较单纯输注血小板和同时输注血小板与其他血液成分的fisher检验结果显示,单纯输注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差于联合输注其他血液制品(P<0.001)。结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主要因素有疾病种类、是否同时输注其他血液制品、输血前血小板计数、输注次数,而血小板在保存期内输注,保存时间的长短与输注效果无相关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在肝移植受者术中未输注血小板(PLT)的情况下,术后早期PLT计数低对受者早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180例受者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术后7 d PLT计数预测术后早期病死率的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受者分为低PLT计数组和对照组。纳入肝移植受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围手术期PLT计数、术前一般情况、术中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并比较两组肝移植受者的早期预后情况,包括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初期移植肝功能异常率、术后30 d病死率。结果术后7 d PLT计数<32×10^9/L是肝移植受者术后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PLT计数组受者的术后ICU住院时间为9(5,14)d,明显长于对照组受者的5(3,6)d(P<0.05);初期移植肝功能异常率为55.0%,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者的20.6%(P<0.05);术后30 d病死率为40.0%,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者的2.5%(P<0.05)。两组受者间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7 d PLT计数<32×10^9/L是肝移植受者术后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以提示术后初期移植肝功能异常,辅助预测肝移植受者早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