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
1
作者 湖北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护理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学组 +8 位作者 肖书萍 杨东 肖芳 陈冬萍 王晓燕 薛幼华 杨丽芹 阚雪锋 徐清榜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共6页
目的制定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为临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小组讨论形成推荐意见,经过专家咨询达成共识。结果共识内容包括植入前护理评估及护理重点,植入中护理配合,植入后监护及护理... 目的制定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为临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小组讨论形成推荐意见,经过专家咨询达成共识。结果共识内容包括植入前护理评估及护理重点,植入中护理配合,植入后监护及护理,诊疗期间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兼容性评估,居家期间维护及自我管理。结论制定的共识内容全面,可为临床护理人员、患者应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提供规范化的护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癌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患者自控镇痛 疼痛护理 并发症 居家护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吗啡酮或吗啡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荣荣 袁红斌 +1 位作者 王洋洋 何星颖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0-998,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氢吗啡酮或吗啡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治疗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网、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查找鞘内输注氢吗啡酮或吗啡治疗癌痛的随机对... 目的系统评价氢吗啡酮或吗啡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治疗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网、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查找鞘内输注氢吗啡酮或吗啡治疗癌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检索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544例患者,其中氢吗啡酮组282例、吗啡组2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疼痛评分与暴发痛发生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吗啡组相比,氢吗啡酮组恶心呕吐、便秘及嗜睡发生率均下降(P≤0.05),且氢吗啡酮组生活质量优于吗啡组(P<0.05)。结论经IDDS输注氢吗啡酮治疗癌痛的疗效与吗啡相当,氢吗啡酮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疼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吗啡 氢吗啡酮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吗啡酮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用于难治性癌痛病人的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宇 唐轶珣 +5 位作者 历欧 唐灿 刘彤碧 廖潜 胡霞 孔高茵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23-830,共8页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在难治性癌痛病人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难治性癌痛病人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1):吗啡对照组(M组)和氢吗啡酮观察组(HM组),M组鞘内使用吗啡病人自控镇...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在难治性癌痛病人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难治性癌痛病人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1):吗啡对照组(M组)和氢吗啡酮观察组(HM组),M组鞘内使用吗啡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HM组鞘内使用氢吗啡酮PCA。记录统计两组测试前1天、鞘内PCA后1天、出院时、术后1月、2月、3月病人的数字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日消耗量、爆发痛频次和测试前与出院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鞘内PCA后,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各观察点组间和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鞘内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呈逐步上升趋势,组内术后3月与出院时相比显著增加(P<0.05),组间各观察点无差异。HM组出院时较M组,恶心呕吐显著降低(P<0.05)。M组4例病人因增量吗啡疼痛控制不佳行氢吗啡酮轮换,轮换后疼痛缓解达20%~50%。结论:氢吗啡酮鞘内镇痛效力与吗啡相当,可安全有效应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难治性癌痛镇痛,并可能成为吗啡耐受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良好的替代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吗啡酮 吗啡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难治性癌痛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性鞘内药物(吗啡)输注系统治疗顽固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洪溪 龚志毅 +4 位作者 陶蔚 叶铁虎 任洪智 黄宇光 王任直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8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植入性蛛网膜下腔(即鞘内)药物(吗啡)输注系统(implantedintrathecaldrugdeliverysystem,IDDS)在顽固性疼痛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例因顽固性疼痛(癌痛和非癌痛)、药物治疗无法缓解而实施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的病人进... 目的:探讨植入性蛛网膜下腔(即鞘内)药物(吗啡)输注系统(implantedintrathecaldrugdeliverysystem,IDDS)在顽固性疼痛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例因顽固性疼痛(癌痛和非癌痛)、药物治疗无法缓解而实施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的病人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筛选试验成功后,经过外科手术将IDDS植入体内,术后给予持续输注吗啡,经过剂量调整,镇痛效果较明显,副作用减轻。结论:通过IDDS将镇痛药物(吗啡)直接注入作用部位(脊髓和大脑),镇痛效果确切,同时避免了全身给药时的副反应,是针对顽固性疼痛(癌痛和非癌痛)的三阶梯治疗以外的一种有效方法。应用时应掌握适应症,并进行筛选试验确定治疗的有效性,并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和副作用进行剂量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疼痛 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 吗啡 阿片类药物 筛选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鞘内输注系统输注小剂量吗啡对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俞良 邓芳 +3 位作者 李庆华 丁卫华 李秀秀 孙建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8期926-930,共5页
目的:探讨经鞘内输注系统输注小剂量吗啡对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的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32例,术前均口服吗啡镇痛,入院排除手术禁忌后均予以鞘... 目的:探讨经鞘内输注系统输注小剂量吗啡对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的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32例,术前均口服吗啡镇痛,入院排除手术禁忌后均予以鞘内输注吗啡治疗,在达到疼痛缓解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维持给药至观察中止。观察32例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VAS评分,药物毒副反应、吗啡的日消耗量以及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的生存期。结果:研究发现:(1)术后患者最长生存期为207 d,最短为22 d,平均生存期为(109.6±49.6)d。术后1周吗啡的日均消耗量(3.60±3.25)mg明显低于治疗前口服吗啡日均消耗量(397.50±304.66)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88,P<0.01);(2)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3±1.05 vs 1.72±0.77;t=22.729,P<0.001);(3)药物的毒副反应较前明显减少;(4)T细胞亚群CD_4^+、CD_4^+/CD_8^+、NK细胞等指标升高显著,T细胞亚群CD_8^+下降显著,与鞘内输注系统植入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与口服阿片类相比,鞘内输注系统植入能更有效缓解晚期癌痛,减少吗啡的日消耗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毒副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晚期癌痛患者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输注系统 晚期癌痛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适应证和药物选择的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章沿锋 杨旖欣 冯智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23-728,共6页
自1979年Wang等[1]首次将吗啡用于蛛网膜下腔控制疼痛以来,鞘内镇痛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认可。同时有关其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但仍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国际神经调节学会组织了一批鞘内镇痛专家回顾了相关... 自1979年Wang等[1]首次将吗啡用于蛛网膜下腔控制疼痛以来,鞘内镇痛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认可。同时有关其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但仍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国际神经调节学会组织了一批鞘内镇痛专家回顾了相关文献和调查了各地临床医生后,于2000年召开会议(the polyanalgesic consensus conference,PACC),制定了第一个关于鞘内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随着鞘内镇痛药物和管理的进展,该小组分别于2003年、2007年和2012年三次修改和更新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输注系统 鞘内 药物选择 慢性顽固性疼痛 适应证 植入术 镇痛药物 蛛网膜下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晚期癌痛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手术的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晓迪 潘寅兵 +2 位作者 周晓凯 邓甘林 张素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1-754,共4页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晚期癌痛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晚期癌痛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手术的患者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48~78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晚期癌痛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晚期癌痛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手术的患者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48~78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组(D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组),每组20例。D组于术前10 min内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0.5μg/kg,继以0.2~0.5μg·kg^-1·h^-1持续泵注至术毕,以维持患者Ramsay评分3~4分。P组于术前10 min内共静脉泵注丙泊酚2 mg/kg,后以1.5 mg·kg^-1·h^-1持续泵注丙泊酚并适当增减维持剂量,以维持患者Ramsay评分3~4分至术毕。两组患者于术前5 min均静注芬太尼1μg/kg,并间断追加芬太尼。记录入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60 min(T3)、90 min(T4)、术毕(T5)、入PACU后30 min(T6)的MAP、HR、SpO2和VAS评分;记录呼吸循环干预情况,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患者完全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评分等。结果与T0时比较,T1-T6时两组MAP、VAS评分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T1-T5时P组SpO2明显降低,T1时D组SpO2明显降低(P<0.05)。与P组比较,D组T2-T5时HR明显减慢,VAS评分明显降低,而T1-T5时SpO2明显升高(P<0.05),且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比较,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用于晚期癌痛患者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手术镇痛效果更完善,且对呼吸影响较小,并可减少芬太尼的用量及低血压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晚期癌痛 镇静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prifusor靶控丙泊酚输注系统用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江伟 谢抒 徐惠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研究Diprifusor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全凭静脉麻醉(TIVA)的可行性及诱导、维持和苏醒期丙泊酚靶浓度(C1)的半效浓度(ED50)。方法 102例ASA Ⅰ-Ⅱ级、行全麻择期手术的患者,分为三个年龄组(n=34):A组19-45岁、B组46-64岁、C组65-8... 目的 研究Diprifusor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全凭静脉麻醉(TIVA)的可行性及诱导、维持和苏醒期丙泊酚靶浓度(C1)的半效浓度(ED50)。方法 102例ASA Ⅰ-Ⅱ级、行全麻择期手术的患者,分为三个年龄组(n=34):A组19-45岁、B组46-64岁、C组65-88岁。术中以Diprifusor TCI系统推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单次静推行TIVA。根据手术需要及患者生命体征调节Ct。每组随机抽取15例于麻醉的九个时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Cm)。结果 该TCI系统运作中位误差(MDPE)=-9.43%,绝对运作中位误差(MDAPE)=25.29%。诱导期A、B、C三组患者的丙泊酚CtED50别为3.48、2.82和2.50 μg/mL;维持期为2.39、1.96和2.01 μg/mL;苏醒期为1.02、0.90和0.79 μg/mL。除维持期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各项C1ED50都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且都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 Diprifusor TCI系统用于TIVA的可控性和准确性较好,较之诱导期和苏醒期,维持期Ct更准确。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对丙泊酚的敏感性增加,所需丙泊酚Ct降低,老年患者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prifusor 靶控丙泊酚输注系统 全凭静脉麻醉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性疼痛3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立平 申文 +4 位作者 袁燕 许恒 梁栋 殷琴 金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601-1601,共1页
虽然“三阶梯原则”可以治疗大部分癌性疼痛,但是仍有一部分顽固性癌痛患者,以及不能耐受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所致严重副作用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mplanted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 虽然“三阶梯原则”可以治疗大部分癌性疼痛,但是仍有一部分顽固性癌痛患者,以及不能耐受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所致严重副作用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mplanted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鞘内镇痛,既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又可以减少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本科近期应用IDDS治疗3例晚期癌痛病例取得了成功,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疼痛 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彤 林建 申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77-79,共3页
鞘内用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一定疗效,其中吗啡的应用最广,常用于剂量滴定[1]。暂未见有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的疗效分析。本研究通过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连接自控镇痛泵,持续泵入吗啡,对比口服给药,观... 鞘内用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一定疗效,其中吗啡的应用最广,常用于剂量滴定[1]。暂未见有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的疗效分析。本研究通过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连接自控镇痛泵,持续泵入吗啡,对比口服给药,观察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评估其疗效。方法1.一般资料确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共40例,男21例,女19例,病程1~12月。入组标准:(1)年龄55~85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注系统 神经病理性疼痛 自控镇痛泵 埋入式 口服给药 加巴喷丁 剂量比 生活质量 局部麻醉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治疗顽固性疼痛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海鹏 杨辉 +1 位作者 杨天德 黄其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8-518,525,共2页
关键词 植人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顽固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输注系统治疗顽固性癌痛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昆(综述) 王昆(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141-1144,共4页
肿瘤患者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是临床尚未解决的难题。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鞘内输注镇痛药物是缓解癌痛的有效方法。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在有效镇痛的同时,使不良反应最低。鞘内镇痛治疗使用越早患者受益越大。在给予体内植入鞘内给药装置... 肿瘤患者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是临床尚未解决的难题。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鞘内输注镇痛药物是缓解癌痛的有效方法。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在有效镇痛的同时,使不良反应最低。鞘内镇痛治疗使用越早患者受益越大。在给予体内植入鞘内给药装置前首先需要测试镇痛效果,恰当的实施测试时段极为重要,且有效维持时间决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植入鞘内镇痛系统。本文对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的治疗依据、患者选择、测试、植入操作技术问题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疼痛 鞘内输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周睿麾 赵帅 +1 位作者 陈向东 姚尚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98,共4页
自20世纪50年代Reginald等[1]提出根据脑电图自动控制麻醉药剂量这一开创性成果以来,麻醉自动给药系统的开发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研究的焦点。伴随着适用于靶控输注系统的麻醉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 自20世纪50年代Reginald等[1]提出根据脑电图自动控制麻醉药剂量这一开创性成果以来,麻醉自动给药系统的开发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研究的焦点。伴随着适用于靶控输注系统的麻醉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模型(丙泊酚Marsh、Schnider模型以及瑞芬太尼Minto、Egan、Lang模型等)的相继提出,麻醉药物TCI模型逐渐成熟。加之当今汹涌在各个领域包括医疗行业中的人工智能潮流,大大促进了TCI闭环控制系统的发展。当闭环TCI系统在临床麻醉管理中应用增加,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也相应增加。本综述将从闭环TCI系统的工作原理、临床应用、特殊患者的麻醉管理以及优缺点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动力学 麻醉管理 临床麻醉 PK/PD 特殊患者 靶控输注系统 脑电图 医疗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植入式鞘内输注系统治疗难治性癌痛并发症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光辉 吴静 +2 位作者 张汉博 许芳 王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0-233,共4页
难治性癌痛占癌痛病人的10%~20%,严重困绕临床[1]。1979年Wang等[2]首次报道了低剂量吗啡鞘内注射治疗癌痛,获得了良好镇痛效果。随后植入式吗啡输注系统治疗口服药物未能控制的难治性癌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治疗费用较高,阻碍了其广... 难治性癌痛占癌痛病人的10%~20%,严重困绕临床[1]。1979年Wang等[2]首次报道了低剂量吗啡鞘内注射治疗癌痛,获得了良好镇痛效果。随后植入式吗啡输注系统治疗口服药物未能控制的难治性癌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治疗费用较高,阻碍了其广泛应用。半植入式鞘内吗啡输注系统采用了静脉输液港外接镇痛泵替代全植入式储药池,经济成本大大下降,得到临床青睐[3,4]。半植入式鞘内吗啡输注系统的植入操作也是一种侵入性治疗,存在一定风险,目前关于长期并发症以及并发症影响因素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完成的半植入式鞘内注射吗啡泵病例,探讨难治性癌痛病人进行半植入吗啡输注系统相关的并发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癌痛 输注系统 静脉输液港 鞘内注射治疗 疼痛科 植入式 镇痛效果 镇痛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经胸段全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淑姣 黄冰瑛 章英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112,共3页
总结1例难治性癌痛患者行经胸段入路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治疗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协助吗啡测试;正确辨别呼吸抑制原因,采取指向性措施;全面观察,早期识别脊髓损伤;落实集束化干预措施,... 总结1例难治性癌痛患者行经胸段入路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治疗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协助吗啡测试;正确辨别呼吸抑制原因,采取指向性措施;全面观察,早期识别脊髓损伤;落实集束化干预措施,预防颅内感染;实施全程心理支持,改善心理痛苦;开展针对性科普及随访,提高居家管理能力。经过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极大提高,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胸段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复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疼痛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曾永芬 程祝强 金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21-926,93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复合用药与单独用药比较治疗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CBM、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索有关IDDS复合用... 目的:系统评价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复合用药与单独用药比较治疗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CBM、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索有关IDDS复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评价质量,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438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IDDS单独用药,IDDS复合用药能显著降低疼痛评分及吗啡使用量(P<0.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与IDDS单独用药相比,复合用药能减少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便秘、幻觉、尿储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IDDS复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单独用药,且IDDS复合用药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进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难治性疼痛 随机对照试验 复合用药 疗效 安全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药物输注植入系统治疗难治性癌痛术后并发阵发性多汗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春叶 吴跃 +2 位作者 王华 张校瑜 谢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3-324,共2页
患者男性,70岁。2020年4月就诊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肺癌骨转移引发胸背部及腰骶部持续性酸胀痛,口服及皮下注射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欠佳。发作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8分,5~8次/d。主要阳性体征:左侧胸部(胸2~4平... 患者男性,70岁。2020年4月就诊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肺癌骨转移引发胸背部及腰骶部持续性酸胀痛,口服及皮下注射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欠佳。发作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8分,5~8次/d。主要阳性体征:左侧胸部(胸2~4平锁骨中线处)、肩胛骨、胸3~5椎体、腰骶部叩压痛。PET-CT示全身多处转移、全脊柱段CT示胸3椎体病理性骨折(图1,2)。诊断为难治性癌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多汗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难治性癌痛 吗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慧萍 牟新 周旦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8-290,共3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Ⅱ)诺和锐组(CSⅡ组)和每日常规2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S...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Ⅱ)诺和锐组(CSⅡ组)和每日常规2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SⅡ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适量运动。MSⅡ组患者每天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诺和灵30R,共治疗4周;CSⅡ组给予CSⅡ治疗,输注的胰岛素为诺和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凌晨2:00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CSⅡ组患者三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8±1.2)mmol/L、(0.58±0.14)U.kg-1.d-1、(3.2±1.9)d和(10.4±2.6)d,MSⅡ组分别为(9.0±1.4)mmol/L、(0.74±0.17)U.kg-1.d-1、(7.7±2.9)d和(12.9±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中CSⅡ组无低血糖发生,MSⅡ组有4例发生低血糖。结论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MS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输注系统 诺和锐 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及用量探讨 被引量:22
19
作者 尚霞 唐国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4042-4044,4047,共4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过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短期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平稳后,如何由胰岛素泵剂量转换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ultiple dailyinsulin injections,MDII)...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过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短期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平稳后,如何由胰岛素泵剂量转换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ultiple dailyinsulin injections,MDII)用量及治疗前后血糖波动情况。方法 223例T2DM患者接受CSII治疗。血糖控制平稳后改为MDII,观察两者之间的剂量关系,同时比较转换前后全日血糖波动情况。结果 CSII治疗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为(47.9±15.9)U/d,转化为MDII时胰岛素用量(48.7±17.3)U/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II转化为MDII后睡前胰岛素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大,为28.0%;早餐前胰岛素剂量占总量的25.7%,午餐前占23.7%,晚餐前最少,为22.6%。CSII治疗时日平均血糖为(8.39±1.48)mmol/L,MDII时为(8.20±1.33)mmol/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II治疗低血糖发生率为14.35%,而MDII治疗低血糖发生率为23.3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II治疗时日内血糖波动与CSII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CSII转化为MDII时血糖及胰岛素用量无显著变化,但低血糖发生率及日内血糖波动较CSII治疗期间有增加;(2)CSII转化为MDII后睡前胰岛素用量占的比例最大,为28.0%,早餐前占25.7%,午餐前占23.7%,晚餐前占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输注系统 注射 皮下 药物剂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静脉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与输注控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兴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0期3132-3134,共3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静脉麻醉自动给药系统的兴趣逐渐增加,它以单片微机辅助输注系统按药代学参数给药、通过调节血浆或效应室浓度控制麻醉深度,能使麻醉维持和镇静更加容易调整。这种静脉麻醉给药的方法和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静脉麻醉自动给药系统的兴趣逐渐增加,它以单片微机辅助输注系统按药代学参数给药、通过调节血浆或效应室浓度控制麻醉深度,能使麻醉维持和镇静更加容易调整。这种静脉麻醉给药的方法和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并非所有的药物均适用于静脉麻醉控制技术,要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根据药理学特性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麻醉药物 药理学特性 输注系统 麻醉控制 自动给药系统 计算机技术 微机辅助 麻醉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