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他拉海地区萨、葡油层断砂输导油气能力主控因素与油气富集规律
1
作者 胡佳 魏靖依 +3 位作者 吴昊 张红杰 周妍 刘峻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1,共8页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他拉海地区萨、葡油层油气富集规律,在萨、葡油层油气成藏模式及输导油气通道构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断裂和砂体输导油气能力主控因素及其分布特征,结合油气富集特征,对断砂输导油气能力影响因素与油气富集关系...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他拉海地区萨、葡油层油气富集规律,在萨、葡油层油气成藏模式及输导油气通道构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断裂和砂体输导油气能力主控因素及其分布特征,结合油气富集特征,对断砂输导油气能力影响因素与油气富集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他拉海地区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的主控因素是成藏期古断距和下伏青一段源岩排烃强度,下伏青一段源岩排烃强度与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之间关系密切,是造成其油气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主要原因;油源断裂古断距与萨尔图油层油气富集关系密切,是造成其油气主要分布在西部的主要原因;砂体输导油气能力主控影响因素是古构造脊和优势相砂体发育及分布,古构造脊发育及分布与萨、葡油层油气富集关系密切,其发育及分布是造成油气主要富集在其东部和中北部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为以断砂输导体系为主的勘探地区油气成藏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萨、葡油层 断砂输导油气能力 主控因素 油气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 被引量:17
2
作者 付广 王浩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1-168,共8页
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指大量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运移的部位,主要受断裂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形态和砂体及裂缝发育特征的影响,能否准确地预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是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气勘探的关键。为此... 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指大量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运移的部位,主要受断裂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形态和砂体及裂缝发育特征的影响,能否准确地预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是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气勘探的关键。为此,在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确定了断裂的"凸面脊"和转换带发育部位,定量预测了断裂不同部位的活动速率,并通过"凸面脊"、转换带和活动速率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的6条分支断裂的有利输导油气部位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分支断裂F1和F2上共发育4处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有利于下伏沙四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沙三中下亚段运聚成藏,与已发现油气的成藏规律相符,说明利用文中方法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油源断裂 有利部位 输导油气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油气能力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韩刚 曹成 +3 位作者 张文婧 曹阳 王树恒 包丽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9-76,共8页
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为厘清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油气分布规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刻画断裂优势输导通道和连通砂体分布,通过东二段、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与下伏沙一段烃源岩... 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为厘清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油气分布规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刻画断裂优势输导通道和连通砂体分布,通过东二段、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与下伏沙一段烃源岩之间关系,结合东二段、东三段油气分布,研究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油气能力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输导断裂两侧发育大量砂体,只有输导断裂与连通砂体配置合适,才可形成沙一段烃源岩向东二段、东三段储层运移的断—砂配置输导体系。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强输导油气能力断—砂配置输导体系发育,主要分布在其北部地区;其次为弱输导油气能力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其东南部地区;中等输导油气能力断—砂配置输导体系最不发育,仅分布在其中部及东、西边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留楚地区 断—砂配置 输导油气能力 油气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诱发砂体输导油气变径部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何春波 张亚雄 +1 位作者 于英华 袁红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0-1307,共8页
为了揭示含油气盆地斜坡区浅层油气分布规律,研究了断裂在改变砂体输导油气运移路径方面的作用。通过将盖层渗漏部位、断裂输导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和砂体输导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预测断裂诱发砂体输导油气运移路径变化(变... 为了揭示含油气盆地斜坡区浅层油气分布规律,研究了断裂在改变砂体输导油气运移路径方面的作用。通过将盖层渗漏部位、断裂输导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和砂体输导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预测断裂诱发砂体输导油气运移路径变化(变径)部位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预测赵北断裂诱发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砂体输导的油气变径进入浅层馆陶组的部位。结果表明:赵北断裂诱发的变径部位仅有1处,分布在沙一下亚段的中部,沙一下亚段砂体输导的油气在此处变径沿赵北断裂运移至上覆的浅层馆陶组中汇聚成藏。这一预测结果与赵北断裂附近浅层馆陶组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中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裂诱发砂体输导油气变径部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输导油气 变径部位 预测方法 断裂 油气运移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厘定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付广 李佳静 于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1-1488,共8页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对于准确认识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贡献至关重要。以往其厘定要么是仅仅依据油源断裂活动时期,要么是把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排烃时期相结合,所得结果往往难以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为此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对于准确认识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贡献至关重要。以往其厘定要么是仅仅依据油源断裂活动时期,要么是把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排烃时期相结合,所得结果往往难以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为此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通过确定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内、外油气聚集时期的叠合时间来厘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的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为例对改进前、后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方法厘定出的南大港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为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明显短于利用改进前方法厘定出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与改进前方法相比,改进后方法给出的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可更合理地解释南大港断裂附近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分布,因而更符合地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生上储式 输导油气时期 油源断裂 南大港断裂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付广 彭万涛 +2 位作者 徐衍彬 徐嘉超 敖达木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6-160,共5页
为了研究盆地内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的分布规律,针对目前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研究这一薄弱环节,通过确定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和砂体侧向输导油气时期,确定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期,再与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对比,建立了一套断砂配... 为了研究盆地内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的分布规律,针对目前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研究这一薄弱环节,通过确定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和砂体侧向输导油气时期,确定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期,再与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对比,建立了一套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老爷庙构造东二段和东三段油藏。结果表明,老爷庙构造东二段和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期为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期,晚于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第一次排油气高峰期(馆陶组沉积中期),不利于该高峰期油气运移,但略晚于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第二次排油气高峰期(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末期),能输导烃源岩该期排出的一定量油气,较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与目前东二段和东三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南堡凹陷 老爷庙构造 断砂配置 输导油气 时间有效性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预测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7
7
作者 付广 梁木桂 李健如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50,共9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基于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通过确定断裂活动强度相对较大部位和被断裂错断地层脆性岩石发育部位,二者叠合改进以往只考虑断裂活动强度的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基于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通过确定断裂活动强度相对较大部位和被断裂错断地层脆性岩石发育部位,二者叠合改进以往只考虑断裂活动强度的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并将改进前后方法分别应用于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旧州4条分支断裂,预测其活动期在沙三中下亚段内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结果表明:改进后方法预测得到的旧州4条分支断裂活动期在沙三中下亚段内输导油气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F1断裂北部局部、F7断裂南部、F8断裂中南部和北部以及F9断裂,明显小于改进前方法预测得到的主要分布在F1断裂北部、F7断裂南部和中北部、除南部局部外的F8断裂和F9断裂;改进后方法预测结果与旧州4条分支断裂附近沙三中下亚段油气分布之间吻合关系明显好于改进前方法,改进后方法预测得到的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更符合地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活动期 输导油气 有利部位 改进前预测方法 改进后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期活动断裂对砂体输导油气阻止作用部位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付志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4,共8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成藏期活动断裂对砂体输导油气阻止作用机理及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气成藏期断盖配置封闭部位、断裂填充物侧向封闭部位和砂体输导油气优势路径,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油气成...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成藏期活动断裂对砂体输导油气阻止作用机理及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气成藏期断盖配置封闭部位、断裂填充物侧向封闭部位和砂体输导油气优势路径,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油气成藏期断裂对砂体输导油气阻止作用部位的预测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敖古拉断裂对萨尔图油层砂体输导油气阻止作用的部位共有6处,自西南至东北均匀分布,是东侧古龙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油气在敖古拉断裂附近萨尔图油层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与现今敖古拉断裂附近萨尔图油层的油气显示情况基本相同,证明此方法针对油气成藏期活动断裂对砂体输导油气阻止作用部位的预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活动断裂 砂体输导油气 阻止作用部位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柳泉地区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8-34,共7页
大柳泉地区F_(7)断裂附近的沙三段和沙四段地层中发现大量油气,但F_(7)断裂伴生裂缝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尚不明确。基于F_(7)断裂伴生裂缝及其分布特征建立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认为:F_(7)断裂①号伴生裂缝和... 大柳泉地区F_(7)断裂附近的沙三段和沙四段地层中发现大量油气,但F_(7)断裂伴生裂缝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尚不明确。基于F_(7)断裂伴生裂缝及其分布特征建立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认为:F_(7)断裂①号伴生裂缝和②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评价参数平均值分别为186和8;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评价参数在沙三上亚段为572、在沙三中亚段为176、在沙三下亚段为23、在沙四上亚段为5;平面上受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控制,①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油气富集,②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弱、油气不富集;剖面上受F_(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控制,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亚段油气富集,沙四上亚段油气不富集。研究成果为正确认识大柳泉地区F_(7)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及指导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柳泉地区 F_(7)断裂 伴生裂缝 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方法 油气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砂配置侧向分流输导油气的综合判别方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姣 付广 宋戴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1-1048,共8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成藏规律,在分析断—砂配置侧向分流输导油气所需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断—砂配置垂向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指数(T_d)与侧向分流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指数(T_c)的比值与砂体...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成藏规律,在分析断—砂配置侧向分流输导油气所需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断—砂配置垂向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指数(T_d)与侧向分流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指数(T_c)的比值与砂体中油气柱高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综合判别断—砂配置侧向分流输导油气的方法。利用文中方法综合判别东营组断—砂配置油气输导结果表明:(1)南堡凹陷东营组67个已知断—砂配置侧向分流输导油气运移所需的最小T_c/T_d为1,若T_c/T_d值大于1,则断—砂配置侧向分流输导油气,反之则断—砂配置垂向输导油气。(2)NP1-5井东营组11个未知断—砂配置侧向分流输导油气的综合判别结果显示,1~6号和8号断—砂配置的T_c/T_d值均大于1,即断—砂配置侧向分流输导油气,有利于油气在砂体中聚集成藏,油气钻探为油层或油水同层;7号和9~11号断—砂配置的T_c/T_d值均小于1,即断—砂配置垂向输导油气,不利于油气在砂体中聚集成藏,钻探结果为干层。上述结果表明,利用文中方法判别南堡凹陷东营组断—砂配置油气输导情况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砂配置 侧向分流 输导油气 综合判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断时空配置输导油气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肖雷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4-298,共5页
为了研究油气成藏过程中源断时空配置输导油气的有效性,在研究其机理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与不同等级烃源岩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和比较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的相对早晚,建立了一套源... 为了研究油气成藏过程中源断时空配置输导油气的有效性,在研究其机理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与不同等级烃源岩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和比较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的相对早晚,建立了一套源断时空配置输导油气有效性研究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留楚地区东二、三段源断空间配置输导油气有效性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等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及东西边部;源断时间配置输导油气有效性仅在明化镇组沉积时期相对较好,东营组和沙三段沉积时期相对较差。这一源断时空配置输导油气有效性特征,与目前留楚地区东二、三段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北部,少量分布在中部,且油气规模有限的特征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源断时空配置输导油气有效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断配置 输导油气 空间有效性 时间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敖古拉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及其对萨葡高油层油气聚集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运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5,共6页
针对敖古拉断裂附近萨葡高油层油气分布规律不明确的问题,在敖古拉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裂伴生裂缝和凸面脊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刻画方法,结合敖古拉断裂附近萨葡高油层油气分布,对敖古拉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有... 针对敖古拉断裂附近萨葡高油层油气分布规律不明确的问题,在敖古拉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裂伴生裂缝和凸面脊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刻画方法,结合敖古拉断裂附近萨葡高油层油气分布,对敖古拉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及其与油气聚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敖古拉断裂在萨葡高油层内除了东、西两端和中部2处局部部位外,其余部位皆发育伴生裂缝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敖古拉断裂在萨葡高油层内发育7处凸面脊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其中部和中西部各发育3处凸面脊输导油气有利部位,东部仅发育1处凸面脊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敖古拉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与萨葡高油层油气聚集关系主要表现为伴生裂缝和凸面脊共同输导使萨尔图油层油气最为富集;伴生裂缝输导对油气成藏贡献大于凸面脊输导。该研究揭示了敖古拉断裂附近萨葡高油层油气分布规律,对萨葡高油层的下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油气 有利部位 油气聚集 敖古拉断裂 萨葡高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的综合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建民 牟敦山 +1 位作者 李乔乔 梁木桂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19,25,共7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附近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将油源断裂填充物相对较少的部位和油源断裂断层面凸面脊分布二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的综合预测方法...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附近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将油源断裂填充物相对较少的部位和油源断裂断层面凸面脊分布二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的综合预测方法。应用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地区南一段3条油源断裂共发育5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其中,F1油源断裂发育4个输导油气的有利部位,F2油源断裂仅发育1个有利部位,F3油源断裂不发育输导油气有利部位。这些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的有利部位处或附近有利于南一段油气聚集成藏,与目前苏德尔特地区南一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有利部位 油源断裂 综合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于靖民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53,共9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条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主要表现在4个...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条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同一油源断裂不同活动时期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活动能力相对较强时期油源断裂伴生裂缝相对发育,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较弱。(2)同一油源断裂同一活动时期不同阶段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活动时期输导油气通道为伴生裂缝,输导油气动力为剩余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差和浮力,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而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通道为填充物孔隙,输导油气动力为浮力,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弱。(3)同一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不同伴生裂缝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伴生裂缝(宽度和活动速率)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弱。(4)同一条油源断裂停止活动后不同凸面脊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凸面脊(宽度和幅度)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油源断裂 输导油气能力 空间差异性 时间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分布预测方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果文斌 马朋朋 +3 位作者 董军 陈继成 李永峰 韩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59,共6页
为了对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以活动期油源断裂凸面脊输导油气条件研究为基础,利用油源断裂断层面古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会聚特征,刻画油源断裂凸面脊分布;利用油源断裂附近地层砂地比和地层脆性岩石发育所需的最... 为了对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以活动期油源断裂凸面脊输导油气条件研究为基础,利用油源断裂断层面古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会聚特征,刻画油源断裂凸面脊分布;利用油源断裂附近地层砂地比和地层脆性岩石发育所需的最小砂地比,刻画被油源断裂错断的地层脆性岩石分布;叠合二者建立了活动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分布的预测方法。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大柳泉地区活动期旧州断裂中北段在沙三中下亚段内共发育8个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F7断裂、F8断裂和F9断裂分别发育2个、4个和2个。这些凸面脊的分布与旧州断裂中北段附近沙三中下亚段目前已发现油气的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预测活动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期 油源断裂 输导油气 有利凸面脊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时期厘定方法及其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茗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57,共7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机制及时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裂生长指数或地层剖面伸展率或活动速率,确定油源断裂活动时期;通过源岩生排油气时期和源岩向下排油气超压形成时期,确定...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机制及时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裂生长指数或地层剖面伸展率或活动速率,确定油源断裂活动时期;通过源岩生排油气时期和源岩向下排油气超压形成时期,确定源岩向下排油气时期,二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时期的厘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油源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输导油气时期的厘定中。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为火石岭组—营城组、青山口组—姚家组沉积时期、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青一段源岩向下排油气时期为明一段沉积末期至现今;油源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输导油气时期应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与扶杨油层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的油气成藏期一致,表明该方法用于厘定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时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向下输导 输导油气时期 厘定方法 三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生上储式与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油气输导差异性 被引量:14
17
作者 沙子萱 于丹 付广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5,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生储盖组合的油气分布特征及规律,以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2个组合样式为例,在剖析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输导通道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油源断裂油气通道特征关系对比,对2种组合样式的油源断裂运移油气特征的差异性进行研... 为了研究不同生储盖组合的油气分布特征及规律,以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2个组合样式为例,在剖析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输导通道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油源断裂油气通道特征关系对比,对2种组合样式的油源断裂运移油气特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油气输导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油气输导平面分布范围的差异性。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排烃区内方可向上输导油气;而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只能在烃源岩超压值大于断裂向下输导油气所需的最小超压值的区域内,方可向下输导油气。②输导油气终止处和最大距离的差异性。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向上输导油气终止处为封闭型区域性盖层处,封闭型区域性盖层底面至烃源岩顶面之间距离,为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的最大距离;而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终止处应为输导动力与阻力相等处,该处至烃源岩底面之间距离为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的最大距离。③输导油气侧向分层运移砂体层位的差异性。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输导油气侧向分层运移砂体层位是封闭性区域性盖层之下高砂地比的地层砂体;而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侧向分层运移砂体层位是其向下输导油气终止处之上的所有砂体。研究成果可对不同生储盖组合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储盖组合 下生上储式 上生下储式 油源断裂 输导油气 特征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断—砂配置输导的油气特征及成藏控制作用 被引量:29
18
作者 孙建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3,90,共8页
为研究断—砂配置在油气成藏中作用,在断裂带内部结构和输导、封闭油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断—砂空间组合和实例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断—砂配置输导油气特征及成藏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按照断裂和砂体位置关系可将断—砂配置分为砂... 为研究断—砂配置在油气成藏中作用,在断裂带内部结构和输导、封闭油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断—砂空间组合和实例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断—砂配置输导油气特征及成藏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按照断裂和砂体位置关系可将断—砂配置分为砂体位于断裂上盘和砂体位于断裂下盘2种类型,砂体位于断裂上盘又可细分为砂体与水平面夹角大于0°、等于0°和小于0°共3种类型;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有利于油气输导的断—砂配置类型不同,当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时,只有砂体位于断裂上盘,且砂体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大于0°的断—砂配置有利于油气从断裂向砂体中侧向分流输导运移.并且可在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断背斜、断块、断层遮挡圈闭)上形成油气藏;当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时,顺向断裂与砂体的配置有利于油气从砂体向断裂中输导运移,而反向断裂与砂体的配置有利于油气聚集形成断背斜、断块和断层遮挡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砂体 配置类型 输导油气 油气成藏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 被引量:133
19
作者 赵忠新 王华 +3 位作者 郭齐军 甘华军 韩晋阳 田晓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27-532,536,共7页
该文从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性能研究入手,将油气运移方式分为直接运移和间接运移方式,并进一步对间接运移方式进行了分类。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及其影响要素(孔渗性的作用、断层的作用、天然裂缝的作用、不整合面... 该文从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性能研究入手,将油气运移方式分为直接运移和间接运移方式,并进一步对间接运移方式进行了分类。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及其影响要素(孔渗性的作用、断层的作用、天然裂缝的作用、不整合面的影响和作用)也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也进行了探讨。在宏观时间尺度内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是幕式变化的,在微观时间尺度内各种不同的输导体系则表现出随时间变化而异的特点。在同一个含油气系统中,各种类型的输导体系必须在时空上相匹配,才有可能形成具经济价值的油气聚集与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体系 类型 输导性能 演化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输导机制及输导体系定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林玉祥 孙宁富 +5 位作者 郭凤霞 闫晓霞 孟彩 李晓凤 刘虎 李秀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7-245,共9页
为了减少输导体系多解性和更客观、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该文对我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基于油气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分类方案,将输导要素划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必要的输导要素(包括输导空间、输导动力和... 为了减少输导体系多解性和更客观、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该文对我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基于油气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分类方案,将输导要素划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必要的输导要素(包括输导空间、输导动力和输导流体);第二类为描述输导体系重要特性的输导要素(如输导方向、输导能力);第三类为补充说明输导体系的输导要素(如输导体系的规模与层次、形成与作用时期等)。提出的基于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命名原则为:输导体系规模与层次+形成与作用时期+输导能力+输导方向+输导动力+输导空间。同时根据各输导要素对油气运聚成藏的贡献,建立了各类输导要素优劣的定量评价标准与赋值原则。总结了成藏期古输导体系恢复方法和步骤,其中古孔隙和古构造的恢复是成藏期输导格架建立的关键。这为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奠定了基础,从而可以更好地根据输导体系预测潜在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与分类 输导要素 定量评价 油气输导机制 油气输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