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机会性输卵管切除术(OS)可以作为卵巢癌(OC)的一级预防手段,但由于卵巢与输卵管拥有同源血供系统,OS可能会引起卵巢功能的损害,从而增加卵巢老化和更年期提前的风险。目的基于GRADE证据分级系统,评价OS对卵巢储备的短期影响。方法于...背景机会性输卵管切除术(OS)可以作为卵巢癌(OC)的一级预防手段,但由于卵巢与输卵管拥有同源血供系统,OS可能会引起卵巢功能的损害,从而增加卵巢老化和更年期提前的风险。目的基于GRADE证据分级系统,评价OS对卵巢储备的短期影响。方法于2022年9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获取评估OS对卵巢储备短期影响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09-10。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使用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Stata 17.0软件用于数据处理与荟萃分析,GRADEpro 3.2软件用于评估荟萃分析结果的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包含482例患者,其中OS组238例、non-OS组244例。Jadad风险评估量表结果显示所纳入的RCT均为高质量文献。荟萃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non-OS组,OS组抗苗勒氏激素(AMH)(WMD=-0.07,95%CI=-0.28~0.13,P=0.13)、卵泡刺激素(FSH)(WMD=-0.03,95%CI=-1.65~1.59,P=0.24)、黄体生成素(LH)(WMD=-0.39,95%CI=-1.62~0.83,P=0.08)、雌二醇(E2)(WMD=3.08,95%CI=-4.26~10.43,P=0.35)手术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ADEpro软件对荟萃分析的结果显示,AMH的研究为高质量证据,FSH的研究为中等质量证据,E2和LH的研究为低质量证据。结论在短期内因良性疾病接受OS的未绝经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指标与未接受OS的女性无明显差异。已完成生育的绝经前女性通过OS来预防OC是合理的,但是这个结论仍有待于更长随访时间、设计更严谨且样本量更大的RCT来验证。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疝针辅助经脐两孔腹腔镜输卵管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2月~2020年1月我们对60例输卵管妊娠行疝针辅助经脐两孔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脐部偏右侧上缘10 mm trocar穿刺置镜观察,脐部偏左侧下缘5 mm trocar穿刺置入普通...目的探讨疝针辅助经脐两孔腹腔镜输卵管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2月~2020年1月我们对60例输卵管妊娠行疝针辅助经脐两孔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脐部偏右侧上缘10 mm trocar穿刺置镜观察,脐部偏左侧下缘5 mm trocar穿刺置入普通腹腔镜手术器械,经下腹壁穿刺置入疝针,辅助提拉输卵管,电凝切除输卵管,输卵管置入带线标本袋中经脐部取出。结果58例使用普通腹腔镜手术器械在疝针辅助下完成经脐两孔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术中无穿刺孔血肿、脏器损伤等并发症;2例因盆腔粘连严重,增加1个5 mm trocar。手术时间15~45 min,平均29 min;术中出血量5~50 ml,平均20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8~20 h,平均12 h。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5分,平均3分。住院费用9580~12160元,平均10500元。术后住院时间1~3 d,平均1.3 d。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输卵管异位妊娠。β-hCG术后9~28 d恢复正常,平均14 d。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下腹部疝针穿刺点瘢痕几乎无法发现,脐部瘢痕隐蔽,患者非常满意。结论疝针辅助经脐两孔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安全可行,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术后疼痛轻微,不额外增加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与输卵管切开取胚缝合术对输卵管妊娠患者输卵管复通和生育预后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具有生育期望且存在生育能力下降风险的输卵管妊娠拟行手术患者98例,随机分为切...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与输卵管切开取胚缝合术对输卵管妊娠患者输卵管复通和生育预后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具有生育期望且存在生育能力下降风险的输卵管妊娠拟行手术患者98例,随机分为切除吻合组(n=50)和切开缝合组(n=48)。切除吻合组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部切除+端端吻合术,术中输卵管逆行插管(自输卵管伞端插入硬膜外麻醉导管并贯穿输卵管2个断端),作为支撑物辅助吻合并行术中通液。切开缝合组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缝合术,术中常规向输卵管妊娠囊附近系膜处注射甲氨蝶呤50 mg。2组常规术后避孕3个月,常规术后3个月行输卵管碘油造影术观察术侧输卵管通畅情况。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术后3个月术侧输卵管通畅率。术后长期随访,观察2组宫内妊娠和再次输卵管妊娠发生情况。结果:切除吻合组手术时间[(52.3±5.7) min vs.(48.6±5.5) min,P=0.002]明显长于切开缝合组,术中出血量[(6.1±3.9) mL vs.(9.6±5.7) mL,P=0.000]明显少于切开缝合组,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0.0%vs.14.6%,P=0.016)明显低于切开缝合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切除吻合组术侧输卵管复通率(94.0%vs.79.2%,P=0.030)明显高于切开缝合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8.5±5.7)个月,切除吻合组术后宫内妊娠率(58.0%vs.37.5%,P=0.042)明显高于切开缝合组,再次输卵管妊娠发生率(2.0%vs.16.7%,P=0.031)明显低于切开缝合组。2组术后宫内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部切除+端端吻合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效果安全可靠,能够降低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和再次输卵管妊娠风险,提高术后输卵管复通率和宫内妊娠率。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机会性输卵管切除术(OS)可以作为卵巢癌(OC)的一级预防手段,但由于卵巢与输卵管拥有同源血供系统,OS可能会引起卵巢功能的损害,从而增加卵巢老化和更年期提前的风险。目的基于GRADE证据分级系统,评价OS对卵巢储备的短期影响。方法于2022年9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获取评估OS对卵巢储备短期影响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09-10。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使用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Stata 17.0软件用于数据处理与荟萃分析,GRADEpro 3.2软件用于评估荟萃分析结果的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包含482例患者,其中OS组238例、non-OS组244例。Jadad风险评估量表结果显示所纳入的RCT均为高质量文献。荟萃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non-OS组,OS组抗苗勒氏激素(AMH)(WMD=-0.07,95%CI=-0.28~0.13,P=0.13)、卵泡刺激素(FSH)(WMD=-0.03,95%CI=-1.65~1.59,P=0.24)、黄体生成素(LH)(WMD=-0.39,95%CI=-1.62~0.83,P=0.08)、雌二醇(E2)(WMD=3.08,95%CI=-4.26~10.43,P=0.35)手术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ADEpro软件对荟萃分析的结果显示,AMH的研究为高质量证据,FSH的研究为中等质量证据,E2和LH的研究为低质量证据。结论在短期内因良性疾病接受OS的未绝经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指标与未接受OS的女性无明显差异。已完成生育的绝经前女性通过OS来预防OC是合理的,但是这个结论仍有待于更长随访时间、设计更严谨且样本量更大的RCT来验证。
文摘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与输卵管切开取胚缝合术对输卵管妊娠患者输卵管复通和生育预后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具有生育期望且存在生育能力下降风险的输卵管妊娠拟行手术患者98例,随机分为切除吻合组(n=50)和切开缝合组(n=48)。切除吻合组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部切除+端端吻合术,术中输卵管逆行插管(自输卵管伞端插入硬膜外麻醉导管并贯穿输卵管2个断端),作为支撑物辅助吻合并行术中通液。切开缝合组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缝合术,术中常规向输卵管妊娠囊附近系膜处注射甲氨蝶呤50 mg。2组常规术后避孕3个月,常规术后3个月行输卵管碘油造影术观察术侧输卵管通畅情况。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术后3个月术侧输卵管通畅率。术后长期随访,观察2组宫内妊娠和再次输卵管妊娠发生情况。结果:切除吻合组手术时间[(52.3±5.7) min vs.(48.6±5.5) min,P=0.002]明显长于切开缝合组,术中出血量[(6.1±3.9) mL vs.(9.6±5.7) mL,P=0.000]明显少于切开缝合组,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0.0%vs.14.6%,P=0.016)明显低于切开缝合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切除吻合组术侧输卵管复通率(94.0%vs.79.2%,P=0.030)明显高于切开缝合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8.5±5.7)个月,切除吻合组术后宫内妊娠率(58.0%vs.37.5%,P=0.042)明显高于切开缝合组,再次输卵管妊娠发生率(2.0%vs.16.7%,P=0.031)明显低于切开缝合组。2组术后宫内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部切除+端端吻合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效果安全可靠,能够降低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和再次输卵管妊娠风险,提高术后输卵管复通率和宫内妊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