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34)Th示踪法测定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冬季真光层中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永亮
韩旭
日下部正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4-92,共9页
讨论了1997年冬季在北太平洋西北海域7个站位的表层至200m水深水柱中溶解及颗粒态234Th,颗粒态有机碳(POC)、氮(PON)及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剖面.溶解态、颗粒态及总的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放射...
讨论了1997年冬季在北太平洋西北海域7个站位的表层至200m水深水柱中溶解及颗粒态234Th,颗粒态有机碳(POC)、氮(PON)及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剖面.溶解态、颗粒态及总的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放射性在水深大于100m时趋于平衡.利用234Th-238U在海洋表层海水中的放射性不平衡推导出了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冬季真光层海水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以及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的输出通量.在亚北极环流区溶解态234Th的停留时间为40~50d,而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为20d左右.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从真光层的输出通量范围分别为3 8~8 2和0 50~0 98mmol/(m2·d),西部海区高于东部海区,南部海区高于北部海区.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较高的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表明光照量及陆源营养盐物质的提供是两个决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叶绿素a的水深分布和POC/PON的值同Redfield的比值的一致性表明这个海区的冬季颗粒物主要由浮游植物构成.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在冬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可高于世界大洋一些海区春、夏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
北太平洋
有机碳
有机氮
输出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水柱中沉降颗粒物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文宝
王汝建
+4 位作者
陈建芳
何沅澎
陈木宏
黄维
陈荣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83,共11页
分析了南海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生源(有机质、碳酸钙和蛋白石)和非生源(岩源物质)组分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并以沉积学分区为基础,结合5个沉积物捕获器站位,将南海划分为N、C-NE、SW和S4个区域,对比分析了各区表层沉积物和水柱中沉降...
分析了南海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生源(有机质、碳酸钙和蛋白石)和非生源(岩源物质)组分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并以沉积学分区为基础,结合5个沉积物捕获器站位,将南海划分为N、C-NE、SW和S4个区域,对比分析了各区表层沉积物和水柱中沉降颗粒物中各组分含量、沉积通量分布特征和变化,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及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南海4个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多数低于沉降颗粒物中的平均含量,而碳酸钙、岩源物质的沉积通量却多数高于沉降颗粒物中的沉积通量,分析得出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和沉积通量不仅受水柱中各组分输出量影响,还受到陆源物质输入、溶解作用和上层水体营养盐影响。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沉积通量大小对应其输出生产力的大小。但是,由于陆源有机质、生源颗粒侧向漂移的影响,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分布并不完全对应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大小分布,尽管南海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与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比值与世界大洋"f"比平均值基本一致,但是,明显低于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只有在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较高区域,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大小才最接近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生产力
初级
生产力
表层沉积物
沉降颗粒物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坡扇晚第四纪高分辨率地层年龄模式
被引量:
6
3
作者
武力
王汝建
+2 位作者
肖文申
葛淑兰
陈志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7-208,共12页
地层年龄模式的建立是古海洋研究的基础,由于南大洋高纬度地区生物碳酸钙保存差,限制了有孔虫AMS14 C测年和氧同位素地层学方法的应用,需要寻找替代方法。通过中国第30次和29次南极考察航次在普里兹湾海域采集的ANT30/P1-02、ANT30/P1-0...
地层年龄模式的建立是古海洋研究的基础,由于南大洋高纬度地区生物碳酸钙保存差,限制了有孔虫AMS14 C测年和氧同位素地层学方法的应用,需要寻找替代方法。通过中国第30次和29次南极考察航次在普里兹湾海域采集的ANT30/P1-02、ANT30/P1-03、ANT29/P5-03岩心的高分辨率磁化率扫描,XRF岩心元素扫描,结合浮游有孔虫AMS14 C测年等分析发现,Baxs的变化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是输出生产力的良好替代指标,其变化模式指示了气候变化。基于此,将这3个岩心中的Baxs与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标准曲线(LR04-δ18 O)进行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地层年代模式。经过Baxs与LR04-δ18 O的交叉小波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在轨道周期上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Baxs年龄模式与该岩心相对古地磁强度方法所建立的地层年龄模式相吻合,验证了该地层年龄模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根据ANT30/P1-02所建立的地层年代模式,普里兹湾陆坡扇晚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平均沉积速率在0.15~4.76cm/ka之间,平均为1.18cm/ka。其平均沉积速率与ODP1167站位上部的平均沉积速率一致(1.00cm/ka)。该区沉积速率在冰期末期开始快速增高,在冰消期或间冰期初期时达到最高,之后又不断降低。冰消期沉积具一定的层理构造,而冰期和间冰期沉积无明显层理构造。普里兹湾陆坡扇晚第四纪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之间没有明确的响应关系,使用磁化率与冰心风尘相对比来建立地层年龄模式的方法不适用于该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生产力
地层年龄模式
晚第四纪
东南极普里兹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34)Th示踪法测定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冬季真光层中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永亮
韩旭
日下部正志
机构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日本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那珂凑支所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4-92,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3027)
日本高纬度海洋物质循环计划资助项目.
文摘
讨论了1997年冬季在北太平洋西北海域7个站位的表层至200m水深水柱中溶解及颗粒态234Th,颗粒态有机碳(POC)、氮(PON)及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剖面.溶解态、颗粒态及总的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放射性在水深大于100m时趋于平衡.利用234Th-238U在海洋表层海水中的放射性不平衡推导出了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冬季真光层海水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以及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的输出通量.在亚北极环流区溶解态234Th的停留时间为40~50d,而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为20d左右.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从真光层的输出通量范围分别为3 8~8 2和0 50~0 98mmol/(m2·d),西部海区高于东部海区,南部海区高于北部海区.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较高的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表明光照量及陆源营养盐物质的提供是两个决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叶绿素a的水深分布和POC/PON的值同Redfield的比值的一致性表明这个海区的冬季颗粒物主要由浮游植物构成.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在冬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可高于世界大洋一些海区春、夏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
关键词
^234Th
北太平洋
有机碳
有机氮
输出生产力
Keywords
^(234)Th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
export production
northwestern North Pacific
分类号
P722.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水柱中沉降颗粒物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文宝
王汝建
陈建芳
何沅澎
陈木宏
黄维
陈荣华
机构
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83,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7CB8159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21603,40676030,40576029)
文摘
分析了南海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生源(有机质、碳酸钙和蛋白石)和非生源(岩源物质)组分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并以沉积学分区为基础,结合5个沉积物捕获器站位,将南海划分为N、C-NE、SW和S4个区域,对比分析了各区表层沉积物和水柱中沉降颗粒物中各组分含量、沉积通量分布特征和变化,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及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南海4个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多数低于沉降颗粒物中的平均含量,而碳酸钙、岩源物质的沉积通量却多数高于沉降颗粒物中的沉积通量,分析得出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和沉积通量不仅受水柱中各组分输出量影响,还受到陆源物质输入、溶解作用和上层水体营养盐影响。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沉积通量大小对应其输出生产力的大小。但是,由于陆源有机质、生源颗粒侧向漂移的影响,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分布并不完全对应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大小分布,尽管南海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与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比值与世界大洋"f"比平均值基本一致,但是,明显低于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只有在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较高区域,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大小才最接近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
关键词
输出生产力
初级
生产力
表层沉积物
沉降颗粒物
南海
Keywords
export productivity
surface productivity
surface sediments sinking particulate matters South China Sea
分类号
P736.2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坡扇晚第四纪高分辨率地层年龄模式
被引量:
6
3
作者
武力
王汝建
肖文申
葛淑兰
陈志华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7-208,共12页
基金
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项目(CHINARE2015-01-02,CHINARE2015-04-01)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水[2015]02-013-012)
文摘
地层年龄模式的建立是古海洋研究的基础,由于南大洋高纬度地区生物碳酸钙保存差,限制了有孔虫AMS14 C测年和氧同位素地层学方法的应用,需要寻找替代方法。通过中国第30次和29次南极考察航次在普里兹湾海域采集的ANT30/P1-02、ANT30/P1-03、ANT29/P5-03岩心的高分辨率磁化率扫描,XRF岩心元素扫描,结合浮游有孔虫AMS14 C测年等分析发现,Baxs的变化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是输出生产力的良好替代指标,其变化模式指示了气候变化。基于此,将这3个岩心中的Baxs与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标准曲线(LR04-δ18 O)进行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地层年代模式。经过Baxs与LR04-δ18 O的交叉小波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在轨道周期上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Baxs年龄模式与该岩心相对古地磁强度方法所建立的地层年龄模式相吻合,验证了该地层年龄模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根据ANT30/P1-02所建立的地层年代模式,普里兹湾陆坡扇晚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平均沉积速率在0.15~4.76cm/ka之间,平均为1.18cm/ka。其平均沉积速率与ODP1167站位上部的平均沉积速率一致(1.00cm/ka)。该区沉积速率在冰期末期开始快速增高,在冰消期或间冰期初期时达到最高,之后又不断降低。冰消期沉积具一定的层理构造,而冰期和间冰期沉积无明显层理构造。普里兹湾陆坡扇晚第四纪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之间没有明确的响应关系,使用磁化率与冰心风尘相对比来建立地层年龄模式的方法不适用于该海域。
关键词
输出生产力
地层年龄模式
晚第四纪
东南极普里兹湾
Keywords
export productivity
sediment age model
Late Quaternary
Prydz Bay
分类号
P736.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34)Th示踪法测定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冬季真光层中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
杨永亮
韩旭
日下部正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水柱中沉降颗粒物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
李文宝
王汝建
陈建芳
何沅澎
陈木宏
黄维
陈荣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坡扇晚第四纪高分辨率地层年龄模式
武力
王汝建
肖文申
葛淑兰
陈志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