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强度突变的动能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赵大军 朱伟军 +1 位作者 于玉斌 姚秀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146,共6页
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Saomai)强度突变过程的动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桑美"突然增强时刻其低层总动能和旋转风动能突然增加,辐散风动能也有所增加,总动能的增加主要是由旋转风动能... 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Saomai)强度突变过程的动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桑美"突然增强时刻其低层总动能和旋转风动能突然增加,辐散风动能也有所增加,总动能的增加主要是由旋转风动能增加所引起的;其高层总动能和旋转风动能突然减小,而辐散风动能突然增加,高层动能下传是导致"桑美"突然增强的重要原因;"桑美"突然增强时刻高层辐散风动能向旋转风动能的转换达到最大,低层辐散风与旋转风相互作用动能项达到最大;"桑美"突然减弱时刻的高低层能量变化趋势与突然增强时刻相反,并存在着低层动能的上传;"桑美"强度突变时对总动能(K)、旋转风动能(KR)、辐散风动能(KD)变化的响应时间为6~18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强度突变 旋转风动能 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梅雨暴雨的动能谱特征分析及收支诊断 被引量:2
2
作者 尹韩笑 张立凤 +2 位作者 王羱 张明阳 余世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43-1157,共15页
利用WRF模式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梅雨暴雨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高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计算了水平动能谱、涡旋动能谱及辐散动能谱,诊断了动能收支谱方程。结果表明:在暴雨发展阶段,各个高度上都有中尺度动能增长,其显著增加始于中... 利用WRF模式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梅雨暴雨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高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计算了水平动能谱、涡旋动能谱及辐散动能谱,诊断了动能收支谱方程。结果表明:在暴雨发展阶段,各个高度上都有中尺度动能增长,其显著增加始于中尺度低端,这导致了在中尺度波段出现谱转折特征,但在不同高度转折尺度不同;对流层高层涡旋动能大于辐散动能,平流层低层反之;不同降水阶段、不同高度和不同尺度上动能的来源不同,对流层高层,中尺度动能倾向由非线性项和气压项贡献;平流层低层,气压项的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暴雨 水平动能 涡旋动能 辐散动能 动能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相似路径台风残余造成局地特大暴雨的成因机制和能量收支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潘劲松 周玲丽 +2 位作者 陆玮 罗玲 翟国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9-1412,共14页
本文利用ERA-Interim 0.5°×0.5°再分析资料、自动站小时和分钟加密资料、风云2G(FY-2G)卫星红外云图及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5年路径高度相似的"苏迪罗"和"杜鹃"台风在浙江沿海引发的局... 本文利用ERA-Interim 0.5°×0.5°再分析资料、自动站小时和分钟加密资料、风云2G(FY-2G)卫星红外云图及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5年路径高度相似的"苏迪罗"和"杜鹃"台风在浙江沿海引发的局地特大暴雨进行对比分析。这两次降水过程都是在台风减弱为热带低压甚至残压并深入内陆远离浙江沿海后发生的。结果表明,"苏迪罗"降水过程是由低层强东南和偏南急流长时间辐合加上有利地形共同作用导致的;经向环流背景下来自季风持续的水汽输送有利于"苏迪罗"维持较长的生命史和稳定的降水。"杜鹃"残压特大暴雨的触发系统则是高纬地面冷高压底部的东东北出流南下与"杜鹃"北象限的东东南风交汇形成的中尺度倒槽;纬向环流和强盛副热带高压造成的弱引导气流及夏季风南撤和低涡卷挟造成的水汽通道断裂是"杜鹃"登陆后快速减弱为残压和降水维持时间较短的原因。两次台风降水过程中均无外部动能输送和来自有效位能的动能转换。动能收支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中低层局地次网格运动间的能量转换、旋转风和散度风效应及下垫面的摩擦耗散。所以,虽然"杜鹃"的对流有效位能很小,但仍可造成强对流和特大暴雨。此外,降水过程中释放的凝结潜热造成的局地非绝热加热使气柱中显热能大量累积,促使地面中小尺度涡旋和倒槽不断加深,造成降水的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局地特大暴雨 辐散动能 旋转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两次相似路径影响云南台风降水差异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梁红丽 程正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39-1353,共15页
2014年台风威马逊和海鸥沿偏西路径影响云南,大到暴雨分布特征与热带气旋相对位置存在显著差异。诊断结果表明,暴雨分布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环境场气流的作用,造成锋生以及能量变化的差异,再加之地形作用。具体地,"威马逊"台风... 2014年台风威马逊和海鸥沿偏西路径影响云南,大到暴雨分布特征与热带气旋相对位置存在显著差异。诊断结果表明,暴雨分布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环境场气流的作用,造成锋生以及能量变化的差异,再加之地形作用。具体地,"威马逊"台风中心南(北)侧低层西风(东风)急流及辐合增强,造成了强降水的产生,但是由于南侧低层水汽含量大于北侧,且南侧滇西南边缘、红河河谷迎风坡对增强气流的抬升作用,降水增幅,以致南侧降水强于北侧;再者,南北两侧气流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了锋生,低层锋区增强也有利于"威马逊"东北侧、滇东南强降水发展;进一步地,东西风交汇辐合作用增强、斜压有效位能的释放,造成辐散风动能增加,暴雨区辐散风动能的增加与"威马逊"降水峰值变化相对应。"海鸥"影响云南期间,热带气旋中心位置和孟加拉湾低压均偏南,西南季风偏南,影响云南的主要是"海鸥"东北侧低空急流,且急流及其左前侧纬向辐合均强于"威马逊",以致于其东北侧降水强于"威马逊";除此之外,地形抬升对滇南边缘大暴雨的产生也起着重要作用;再者,低层锋区增强,有利于"海鸥"东北侧滇东北强降水发展;进一步地,旋转风动能的增加与降水峰值相对应,滇中以东地区第一次降水峰值与斜压过程相联系;第二次降水峰值的形成,则主要是低压倒槽东侧偏南急流增强,旋转风场向暴雨区输送动能,暴雨区动能明显增幅,与正压过程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路径台风 降水差异 低空急流 锋区作用 动能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