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基载荷板试验的弦线模量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雷胜友 惠会清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57,共6页
介绍了弦线模量提出的学术背景、弦线模量的定义,说明如何获取弦线模量,并就弦线模量所蕴藏的学术意义展开了深入挖掘和分析,认为载荷板试验曲线可视为一种本构关系;从地基附加应力和地基模量的角度出发,说明弦线模量在地基沉降计算上... 介绍了弦线模量提出的学术背景、弦线模量的定义,说明如何获取弦线模量,并就弦线模量所蕴藏的学术意义展开了深入挖掘和分析,认为载荷板试验曲线可视为一种本构关系;从地基附加应力和地基模量的角度出发,说明弦线模量在地基沉降计算上是合理的.分析了载荷板试验曲线与室内压缩试验曲线异同点,并说明这是导致两种地基沉降计算结果差异的根本所在.阐明了弦线模量和其他几种模量的关系,说明弦线模量与弹性模量不同,它既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又与应力水平有关,反映了材料的非线性性质.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说明弦线模量可用于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计算,且精度很高;最后就弦线模量所引发的问题进行讨论,指出了原位土力学是今后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线模量 地基载荷板试验 本构关系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小载荷板试验资料推求大型复合地基P~S曲线的方法
2
作者 尤立新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3-29,共7页
经振冲加固处理后的地基为复合地基,该地基由碎石桩和桩间土组成,通过载荷试验可以获得P~S关系曲线(P为荷载,S为沉降量).经理论论证和多种试验还得出,软粘性土容许承载力与载荷板宽度增大影响不大,而对于砂类土和砾石类土载荷... 经振冲加固处理后的地基为复合地基,该地基由碎石桩和桩间土组成,通过载荷试验可以获得P~S关系曲线(P为荷载,S为沉降量).经理论论证和多种试验还得出,软粘性土容许承载力与载荷板宽度增大影响不大,而对于砂类土和砾石类土载荷板定度影响明显.基于以上原理分别建立了利用小载荷极试验资料推求各类土的大型复合地基的P~S曲线关系式,求得数值与载荷试验相一致,这样就找到了在中小型工程中可以只作小载荷试验而求出大型复合地基P~S曲线的方法,减少了工作量,节省了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荷板试验 复合地基 P-S曲线 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压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光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40-1542,共3页
地基承载力应由实际基础下地基的强度和变形双控确定。直接由压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可以保证强度安全,不能保证变形安全。要实现变形控制设计,地基承载力应该由设计师取定更合理,设计师可以从压板试验获取土的变形与强度参数,用于... 地基承载力应由实际基础下地基的强度和变形双控确定。直接由压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可以保证强度安全,不能保证变形安全。要实现变形控制设计,地基承载力应该由设计师取定更合理,设计师可以从压板试验获取土的变形与强度参数,用于计算实际基础的荷载沉降p-s曲线,由p-s曲线按强度和变形双控确定合理的地基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承载力 载荷试验 变形控制 切线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承载板试验的双参数地基基床系数的获取方法和试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望喜 陈宝 +2 位作者 肖龙杰 刘精巾 邓曦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2-129,共8页
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的基本理论,利用能量法建立双参数地基-刚性板系统的能量方程;根据最小势能原理,建立双参数地基基床系数、承载板尺寸、荷载和沉降变形之间的关系式.基于此关系式和已有基床系数确定规则,通过不同尺寸承载板的荷... 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的基本理论,利用能量法建立双参数地基-刚性板系统的能量方程;根据最小势能原理,建立双参数地基基床系数、承载板尺寸、荷载和沉降变形之间的关系式.基于此关系式和已有基床系数确定规则,通过不同尺寸承载板的荷载试验,可以建立以双参数地基基床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组,从而解得双参数地基基床系数表达式.通过4块不同形状和尺寸刚性板(直径0.3m、0.6m圆板和边长0.54m、0.71m方板)的实测试验获取实际场地下砂性地基土的双参数基床系数值,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结合基础沉降和相邻基础相互影响的算例说明了双参数地基的工程意义;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给出了不同状态的黏性土和砂性土的双参数基床系数的建议值.本文方法为双参数地基模型的推广及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构相互作用 双参数地基模型 基床系数 能量方程 承载载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用红砂岩碎石土湿化变形特性试验 被引量:17
5
作者 韦慧 曾胜 +3 位作者 赵健 李振存 李文 胡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61-2266,共6页
针对湿热地区红砂岩碎石土用作路基填料易发生湿化崩解,导致路基刚度软化及其耐久性能降低的问题,采用自行研制的大型干湿循环压缩剪切仪,开展不浸水条件与反复浸水下红砂岩碎石土的一维大型压缩试验,揭示红砂岩填料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 针对湿热地区红砂岩碎石土用作路基填料易发生湿化崩解,导致路基刚度软化及其耐久性能降低的问题,采用自行研制的大型干湿循环压缩剪切仪,开展不浸水条件与反复浸水下红砂岩碎石土的一维大型压缩试验,揭示红砂岩填料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湿化压缩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湿化变形量随浸水次数增加而增加,压缩模量在前2次干湿循环过程中衰减幅度较大,第3次后逐渐趋于稳定;地基土附加湿化变形量随浸水时间增加而增大,变形模量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试验结果可为红砂岩填筑路基的安全施工及其长期沉降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红砂岩 湿化变形 刚度 大型压缩试验 载荷板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基于e–p压缩曲线和p–s载荷沉降曲线的浅基础沉降的内插算法”的讨论
6
作者 李仁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41-1944,共4页
《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第4期刊出“基于e—P压缩曲线和P—s载荷沉降曲线的浅基础沉降的内插算法”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作者王洪新博士提出了一种地基沉降计算的新思路,即以侧限压缩试验为基础的分层总和法作为同样基底压力下... 《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第4期刊出“基于e—P压缩曲线和P—s载荷沉降曲线的浅基础沉降的内插算法”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作者王洪新博士提出了一种地基沉降计算的新思路,即以侧限压缩试验为基础的分层总和法作为同样基底压力下实际基础沉降计算值的上限,以载荷板试验得到的p—s曲线作为同样基底压力下实际基础沉降计算值的下限,实际基础的沉降介于上、下限之间,通过内插法计算得到。拜读原文后,笔者有如下意见与王博士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荷板试验 基础沉降 内插算法 沉降曲线 压缩曲线 《岩土工程学报》 沉降计算 基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p压缩曲线和p–s载荷沉降曲线的浅基础沉降的内插算法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洪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3-670,共8页
以侧限压缩试验为基础的分层总和法在计算小尺寸基础沉降时存在较大误差,而以载荷板试验为基础的地基沉降算法不能够反映大尺寸基础的变形特性。依据e–p压缩曲线的分层总和法在计算大面积荷载下地基沉降时有一定的理论和试验基础,是相... 以侧限压缩试验为基础的分层总和法在计算小尺寸基础沉降时存在较大误差,而以载荷板试验为基础的地基沉降算法不能够反映大尺寸基础的变形特性。依据e–p压缩曲线的分层总和法在计算大面积荷载下地基沉降时有一定的理论和试验基础,是相同基底压力的实际基础沉降的上限;而p–s沉降曲线能够反映小尺寸基础的变形特性,是相同基底压力的实际基础沉降的下限。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地基沉降的内插算法,把确定压缩模量的问题转化为寻找内插函数的问题。该算法可以把传统算法产生的绝对误差降低为在一定区间内的相对误差,提高了地基沉降的计算精度。进而,提出了采用二组不同尺寸载荷板试验成果预测基础沉降的方法,通过在同一地基上的四组载荷板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推导了一个圆形基础的内插函数,给出了采用内插法计算基础沉降的具体过程。分析表明:随着基础尺寸的变大,地基沉降曲线逐渐由凹型过渡到凸型。该方法综合了侧限压缩试验和载荷板试验成果,可以反映不同尺寸基础的沉降特性。该方法理论和试验基础明确,计算过程简单方便,适合在工程实践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沉降 侧限压缩试验 载荷板试验 分层总和法 内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筏板基础下薄层土地基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光华 廖汉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405-3414,共10页
筏板基础下薄层土地基的承载力与均匀地基的承载力不同,不能简单地按通常的天然地基承载力方法来确定。通过现场压板载荷试验确定薄层土地基的强度指标和变形参数,把筏板基础分为若干网格。采用切线模量分层总和法计算各网格的地基刚度... 筏板基础下薄层土地基的承载力与均匀地基的承载力不同,不能简单地按通常的天然地基承载力方法来确定。通过现场压板载荷试验确定薄层土地基的强度指标和变形参数,把筏板基础分为若干网格。采用切线模量分层总和法计算各网格的地基刚度,把筏板基础看作为各网格支承下的弹性地基板,计算各网格共同作用下板底的压应力;将各网格的压应力与用薄层土地基强度参数计算的极限承载力比较,以判断地基强度承载力的安全性;再依据筏板的沉降变形,由薄层土地基的强度承载力和筏板基础变形控制确定这种含薄层土地基的允许承载力;通过与有限元方法进行比较,证明其是一种较合适的确定筏板基础下薄层土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 切线模量法 地基承载力 薄层土 载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深层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合理布置形式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许昱 徐国平 +1 位作者 陈伟乐 宋神友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44-1953,共10页
深层水泥搅拌桩(DCM)复合地基应用于沉管隧道工程在国内尚无先例,其在沉管隧道工程的适应性、受力特点及布置形式方面有待深入研究。针对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深层水泥搅拌桩(DCM)的合理布置形式,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出4种不同的布... 深层水泥搅拌桩(DCM)复合地基应用于沉管隧道工程在国内尚无先例,其在沉管隧道工程的适应性、受力特点及布置形式方面有待深入研究。针对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深层水泥搅拌桩(DCM)的合理布置形式,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出4种不同的布置形式,得出沉管隧道深层水泥搅拌桩(DCM)复合地基的合理布置形式,并开展现场载荷板试验验证。研究表明:1)深层水泥搅拌桩(DCM)浅层成桩质量较差、桩身强度较低,采用壁式布置时,短桩部分质量难以保证;2)在置换率相近的条件下,单桩式布置比壁式布置数值计算得到的沉降小,因此深层水泥搅拌桩(DCM)采用单桩式布置较壁式布置优;3)横纵向桩间距3 m×4 m布置方案的复合地基容许承载力不小于158.3 kPa,横纵向桩间距3 m×3 m布置方案的复合地基容许承载力不小于211.1 kPa,试验结果与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规律一致;4)根据沉管隧道基底荷载的分布模式及载荷板试验,3~5 m不等间距布置方案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深层水泥搅拌桩(DCM)复合地基最优布置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中通道 沉管隧道 深层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 有限元 载荷板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基础首次下沉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潘桂林 李德杰 冯龙健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8-51,57,共5页
以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首次下沉为工程背景开展现场载荷板试验,得到沉井荷载作用下土体固结后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了沉井首次开挖下沉所需开挖面积,对比分析了锅底开挖下沉、新型十字拉槽以及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方法。结果表明... 以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首次下沉为工程背景开展现场载荷板试验,得到沉井荷载作用下土体固结后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了沉井首次开挖下沉所需开挖面积,对比分析了锅底开挖下沉、新型十字拉槽以及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沉井接高过程中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明显提高,须考虑复合地基的固结效应,得到真实的地基极限承载力。采用锅底开挖下沉方法沉井开裂风险大;采用新型十字拉槽以及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方法,沉井结构安全。与预留核心土和锅底开挖下沉方法相比,十字拉槽法对下沉困难和地基不均匀性有更好的适应性,是一种适用于大型沉井首次下沉的方法。十字拉槽法首次应用于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特大型沉井施工,保证了沉井顺利安全、快速下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山长江大桥 锚碇基础 载荷板试验 特大型沉井 开挖下沉 开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新方法 被引量:49
11
作者 杨光华 姜燕 +1 位作者 张玉成 王恩麒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7-603,共7页
地基承载力的合理确定对地基设计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现场原位压板试验被认为是确定地基承载力最可靠的方法。但实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不仅与土性有关,还与基础的尺寸、埋深和沉降要求有关,压板试验的尺寸不是实际基础的尺寸,如何由压... 地基承载力的合理确定对地基设计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现场原位压板试验被认为是确定地基承载力最可靠的方法。但实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不仅与土性有关,还与基础的尺寸、埋深和沉降要求有关,压板试验的尺寸不是实际基础的尺寸,如何由压板试验合理地确定实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是一个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法,即由压板试验反算地基的强度参数和变形指标,然后用这些参数对具体基础采用切线模量法计算基础的荷载和沉降关系的p–s曲线,再根据上部结构对基础的沉降要求和地基强度安全系数要求的双控原则,由p–s曲线确定满足沉降和强度要求的地基承载力,而不是直接由压板载荷试验曲线来确定地基承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考虑基础的尺寸效应。通过案例进行了说明,并与现行的规范方法进行了比较,说明了新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承载力 现场压载荷试验 切线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承载力的双控确定方法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光华 黄致兴 +1 位作者 姜燕 张玉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232-242,共11页
分析了目前规范确定承载力的方法,认为其不足之处是没有对应明确的安全系数和沉降变形值,实际应用中存在硬土或低压缩性地基的承载力偏保守,而软土或高压缩性地基以及大尺寸基础的承载力会因沉降变形过大而存在风险。建议地基的承载力... 分析了目前规范确定承载力的方法,认为其不足之处是没有对应明确的安全系数和沉降变形值,实际应用中存在硬土或低压缩性地基的承载力偏保守,而软土或高压缩性地基以及大尺寸基础的承载力会因沉降变形过大而存在风险。建议地基的承载力应由岩土的强度参数和变形参数对具体的基础进行地基的强度和变形计算,按强度和变形双控的原则确定其最大地基承载力,可以获得地基承载力明确的安全系数和沉降值,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地基承载力,能更充分地利用地基的承载力进行地基设计,同时安全也更具有保障性,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建议现场压板载荷试验用于反算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参数,而不是用于直接确定承载力,现场压板试验没有进行到极限状态时建议用最大试验载荷值确定土的强度参数,土的变形参数则对试验曲线采用双曲线拟合确定。文中还建议了简易的双控确定方法,便于应用,通过案例对方法予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承载力 双控方法 切线模量 载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地基设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杨光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共18页
主要介绍了依据现场原位压板载荷试验而建立的一套地基设计的新理论。地基设计中地基沉降计算与地基承载力合理确定的问题是土力学中的经典问题。现代土力学理论虽然发展了土的本构模型和现代数值计算方法,解决了非线性等复杂的计算难题... 主要介绍了依据现场原位压板载荷试验而建立的一套地基设计的新理论。地基设计中地基沉降计算与地基承载力合理确定的问题是土力学中的经典问题。现代土力学理论虽然发展了土的本构模型和现代数值计算方法,解决了非线性等复杂的计算难题,但实际工程设计中,目前采用的仍是传统的半理论半经验的方法,这是土力学理论创立近百年以来都没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应如何破解?本文认为对于结构性的硬土地基,传统理论依据室内土样试验求参数,由于取样扰动等的影响,这样得到的参数不能反映原位土的特性,从而使依据这些参数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异大。为解决这个难题,依据现场原位压板载荷试验曲线建立了切线模量法的计算模型并反算出模型的3个土体参数:初始切线模量E_(t0),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该法所需参数少,物理意义明确,参数来源于现场原位试验,避免了取样扰动影响,精度可靠,可以计算基础沉降的非线性直到破坏的全过程。对于地基承载力,提出了用切线模量法计算实际基础的荷载沉降的p–s曲线,根据p–s曲线依据强度和变形双控的原则确定最合适的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实现变形控制设计,解决了以往直接由压板载荷试验曲线确定承载力存在的尺寸效应问题。对软土地基的沉降计算,在Duncan-Chang模型基础上,用压缩试验的e–p曲线构建了非线性沉降的实用计算方法,并建立了用压缩模量E_(s1-2)求e–p曲线的方法,这样只用压缩模量E_(s1-2)即可进行非线性沉降计算。由于一般饱和软土的E_(s1-2)为2~4 MPa,变化范围小,参数简单而较为可靠,从而使方法易于应用。该项研究为破解土力学的百年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发展完善,为现代地基设计提供更科学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沉降 承载力 切线模量法 载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度和变形双控条件下基础尺寸的设计及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光华 孙树楷 +2 位作者 刘清华 贾恺 姜燕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5-8,共4页
新的地基设计理论提出了依据基底荷载与沉降的p–s曲线,按照强度和变形双控的原则进行基础设计,但不同的基础尺寸其对应的p–s曲线也是不同的,如何依据基底荷载与沉降的p–s曲线确定基础的合理尺寸,以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双控的原则,这... 新的地基设计理论提出了依据基底荷载与沉降的p–s曲线,按照强度和变形双控的原则进行基础设计,但不同的基础尺寸其对应的p–s曲线也是不同的,如何依据基底荷载与沉降的p–s曲线确定基础的合理尺寸,以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双控的原则,这是一个很具体和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基于原位压板试验的p–s曲线反算出土体参数,然后采用切线模量法计算出不同基础宽度的p–s曲线,通过沉降要求和地基强度安全系数要求得到不同尺寸下基础对应的地基承载力,然后根据基底压力确定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的最小基础尺寸,并通过案例将该方法与现行规范方法进行比较,说明该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压载荷试验 地基承载力 切线模量法 基础底面尺寸 p–s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ement of resilient modulus of cohesive soil using an enzymatic preparation 被引量:1
15
作者 Ahmed F.ZIDAN Abdullah A.ABOUKHADRA Yasser GABE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596-2608,共13页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tabilized cohesive soil using an enzymatic preparation in terms of resilient modulus.We ran a series of resilient modulus testing according to AASHTO T307 on...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tabilized cohesive soil using an enzymatic preparation in terms of resilient modulus.We ran a series of resilient modulus testing according to AASHTO T307 on three types of cohesive soil treated with an enzymatic preparation to investigate its potential on roads construction.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resilient modulus values,estimated at 1.4 to 4.4 times that observed for the untreated soil.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in conducting the resilient modulus measurement,we did a regression analysis to produce reliable correlation formula to predict the resilient modulus for untreated and stabilised soil samples involving stress state.The resilient modulus values for the subgrade materials at the anticipated field stress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a universal model.The enzymatic preparation was applied in pavement of a sample road and evaluated using the plate load test.SEM analysis for soil samples shows improvement in the soil compaction via reduction of voids between soil particles.XRD analysis shows no major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treated soils.The enzymatic preparation contains 43 mg/mL of proteins.We used the 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ph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technique to identify the main protein components;however,the presence of interfering materials(surfactants)hinders the s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ZYME resilient modulus cyclic loading regression analysis plate load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ope analysis based on loc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and variable-modulus elasto-plastic model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光华 钟志辉 +3 位作者 傅旭东 张玉成 温勇 张明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2041-2050,共10页
Employing an ideal elasto-plastic model,the typically used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reduced the strength of all soil elements of a slope.Therefore,this method was called the glob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GSRM).How... Employing an ideal elasto-plastic model,the typically used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reduced the strength of all soil elements of a slope.Therefore,this method was called the glob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GSRM).However,the deformation field obtained by GSRM could not reflect the real deformation of a slope when the slope became unstable.For most slopes,failure occurs once the strength of some regional soil is sufficiently weakened; thus,the loc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LSRM)was proposed to analyze slope stability.In contrast with GSRM,LSRM only reduces the strength of local soil,while the strength of other soil remains unchanged.Therefore,deformation by LSRM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that by GSRM.In addition,the accuracy of the slope's deformation depends on the constitutive model to a large degree,and the variable-modulus elasto-plastic model was thus adopted.This constitutive model was an improvement of the Duncan–Chang model,which modified soil's deformation modulus according to stress level,and it thus better reflected the plastic feature of soil.Most importantly,the parameters of the variable-modulus elasto-plastic model could be determined through in-situ tests,and parameters determination by plate loading test and pressuremeter test were introduced.Therefore,it is easy to put this model into practice.Finally,LSRM and the variable-modulus elasto-plastic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Egongdai ancient landslide.Safety factor,deformation field,and optimal reinforcement measures for Egongdai ancient landslide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stability loc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variable-modulus elasto-plastic model in-situ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ring constitutive model of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design of raft foundation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小雷 肖成安 +1 位作者 李稼轩 冯杰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079-1084,共6页
The simplified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static equilibrium is generally adopted for raft design. The secondary stress of superstructure due to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of the foundation is neglected, which lead... The simplified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static equilibrium is generally adopted for raft design. The secondary stress of superstructure due to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of the foundation is neglected, which leads to larger support moments and longitudinal bending of raft compared with real values. The spr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is obtained by the flat plate loading tests in Karst reg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pring and the raft is equivalent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mposite foundation and the raft. The model for superstructure-raft-composite foundation interaction analysis is thus established and the raft is designed. This method not only considers the nonlinear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but also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superstructure on bending moment and deformation of raft. Compared with the inverted floor method,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moment become more reasonable and uneven settlements are considered. This can be references to the design of raft foundation in similar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 composite foundation RAFT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