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和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 被引量:84
1
作者 张自常 李鸿伟 +2 位作者 曹转勤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4-92,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这对指导水稻高产、优质和高效栽培有重要意义。将两优培九(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种植于土培池,设置常规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3种灌溉方式及0氮(0kgh... 本研究旨在探讨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这对指导水稻高产、优质和高效栽培有重要意义。将两优培九(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种植于土培池,设置常规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3种灌溉方式及0氮(0kghm–2)、中氮(240kghm–2)和高氮(360kghm–2)3种氮素水平,观察其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产量、稻米的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和崩解值,以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高于或优于常规灌溉。在中氮水平下,重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和稻米品质显著低于或劣于常规灌溉;在高氮水平下,重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高于常规灌溉,稻米品质在这两种灌溉方式间差异不显著。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籽粒中ATP酶活性及根系中吲哚-3-乙酸、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和脱落酸含量。说明灌溉方式和氮肥对产量和稻米品质具明显互作效应。在轻干湿交替灌溉和中氮水平下根系、叶片和籽粒生理活性增强是水稻产量提高和稻米品质改善的重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轻干湿交替灌溉 湿交替灌溉 氮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顾俊荣 董明辉 +3 位作者 赵步洪 陈培峰 季红娟 韩立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7-354,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品种(系)苏10-100为材料,进行实地氮肥管理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研究水稻干物质和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运转特...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品种(系)苏10-100为材料,进行实地氮肥管理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研究水稻干物质和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运转特性及其与籽粒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常规水肥管理相比,实地氮肥管理和轻干-湿交替灌溉联合运用显著增加了幼穗分化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期茎鞘中NSC含量,提高了茎鞘干物质和NSC运转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运转率和贡献率明显大于常规粳稻苏10-100;水氮处理降低了穗数,但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充实度和千粒重,苏10-100和甬优8号分别增加了6.21%、2.53%,1.68%、13.63%,3.3%、8.1%和9.06%、10.35%,其中2个弱势籽粒千粒重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6.3%和15.9%,显著大于强势粒。因此,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和轻干-湿交替灌溉水稻具有中后期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大,物质运转率高,穗大且多,结实率高、充实度好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弱势籽粒灌浆充实,提高籽粒产量。本研究为水稻超高产栽培和不同类型水稻养分水份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地氮肥管理 -湿交替灌溉 茎鞘NSC 积累与运转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 被引量:40
3
作者 李鸿伟 杨凯鹏 +2 位作者 曹转勤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4-477,共14页
以2个小麦品种和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稻麦连作,重复2年,设置超高产栽培和当地高产栽培两种栽培模式,旨在探明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超高产栽培中,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及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和小麦控制土壤水分... 以2个小麦品种和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稻麦连作,重复2年,设置超高产栽培和当地高产栽培两种栽培模式,旨在探明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超高产栽培中,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及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和小麦控制土壤水分灌溉等关键技术。与当地高产栽培(小麦产量<8thm-2,水稻产量<10thm-2)相比,超高产栽培(小麦产量>9thm-2,水稻产量>12thm-2)小麦和水稻的氮(N)、磷(P)、钾(K)总吸收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拔节前的吸收和积累量显著降低,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的吸收积累量显著提高。超高产栽培的N、P、K的总吸收量,小麦分别为265、58和256kghm-2,水稻分别为256、79和321kghm-2。上述3种元素于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小麦为50%~60%,水稻为60%~70%。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N、P、K偏生产力(产量/N、P、K施用量)、养分吸收的养分籽粒生产率(籽粒产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和养分收获指数(籽粒N、P、K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降低了生产单位籽粒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籽粒产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具有生育前期较低、生育中期和后期较高的特点,且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栽培 养分吸收 实地氮肥管理 轻干湿交替灌溉 控制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粳稻籽粒结实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顾俊荣 季红娟 +3 位作者 韩立宇 董明辉 赵步洪 陈培峰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48,共5页
为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苏10-100为材料,通过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T1),研究其对水稻籽粒结实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与常规水肥管理(T0... 为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苏10-100为材料,通过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T1),研究其对水稻籽粒结实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与常规水肥管理(T0)相比,T1处理降低了有效穗数,但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充实度和千粒重,苏10-100和甬优8号分别增加了6.21%、1.68%,3.30%、9.06%和2.53%、13.63%、8.10%、10.35%。T1处理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的影响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降低了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改善了外观品质;降低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增加了胶稠度,改善了2个水稻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同时增加了稻米最高黏度、热浆粘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降低了消减值和糊化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实地氮肥管理技术 轻干湿交替灌溉 籽粒结实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限制因素与栽培技术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耗 薛亚光 杨建昌 《中国稻米》 2013年第4期5-7,共3页
通过调查、实地取证和试验,明确了限制单季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是栽培措施不当,如秧苗素质差、栽插密度过稀、施肥量过大、大水漫灌等,这直接影响了群体质量,造成资源浪费;品种的耐肥性太强和大穗型品种弱势粒充实差也是... 通过调查、实地取证和试验,明确了限制单季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是栽培措施不当,如秧苗素质差、栽插密度过稀、施肥量过大、大水漫灌等,这直接影响了群体质量,造成资源浪费;品种的耐肥性太强和大穗型品种弱势粒充实差也是影响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通过构建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体系,即以水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为核心,配套培育壮秧、增密控肥、前氮后移、喷施叶面肥和选用高产与氮高效品种等措施,可以获得产量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实地养分管理 轻干湿交替灌溉 养分高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