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轴系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和鹏 白菲菲 +1 位作者 张鹏 王晓茹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12,共6页
针对某国产300MW汽轮机轴系,用ANSYS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求解自然扭振频率;通过连续轴系的离散化,建立其多段集中质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K/M比值灵敏度法建立其简单集中质量模型。运用特征值分析法求解出两种集中质量模... 针对某国产300MW汽轮机轴系,用ANSYS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求解自然扭振频率;通过连续轴系的离散化,建立其多段集中质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K/M比值灵敏度法建立其简单集中质量模型。运用特征值分析法求解出两种集中质量模型的自然扭振频率。分析了该汽轮机发生次同步振荡的可能性。通过自然扭振频率,比较了这三种轴系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75段模型(多段集中质量模型)计算量小、在仿真中较易实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发电机 次同步振荡 轴系模型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机电耦合研究的汽轮发电机轴系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家裕 张益 孙德昌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30-34,共5页
对汽轮发电机轴系在机电耦合研究中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内容包括:轮系模型的建立、轴系模型的降阶和轴系阻尼的表示方法。该数学模型在机电耦合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汽轮发电机 轴系模型 机电耦合 扭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发电机组简单轴系模型扭转刚度的简易计算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琦雪 刘彬 +5 位作者 马志恒 周文卿 殷浩浩 陈冲 王凯 孟竹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1-216,共6页
研究汽轮发电机组扭振问题及次同步谐振/振荡时需使用“简单多质量块-弹簧”模型,其中扭转刚度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在已知转动惯量、固有模态频率的前提下,提出一种扭转刚度的简易计算方法,该方法根据已有资料给出扭振振型矩阵的估计值,... 研究汽轮发电机组扭振问题及次同步谐振/振荡时需使用“简单多质量块-弹簧”模型,其中扭转刚度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在已知转动惯量、固有模态频率的前提下,提出一种扭转刚度的简易计算方法,该方法根据已有资料给出扭振振型矩阵的估计值,利用模态向量的正交性求解模态扭转刚度矩阵估计值,反算出扭转刚度;考虑计算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再采用牛顿-拉夫逊方法进行修正。给出沙角C厂1号机组的算例,解决了该机组因为缺失扭转刚度数据导致扭振问题不能详细分析、扭振保护设备不能投运的问题。所提方法计算量小、易于实现,也可以用于扭振保护在实测模态频率之后对轴系模型参数的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发电机组 扭振 简单多质量块-弹簧轴系模型 扭转刚度 牛顿-拉夫逊方法 次同步谐振/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模型的降阶处理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建福 夏道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前用于分析汽轮机组轴系暂态扭力矩的轴系数模有按原动机、发电机,励磁机自然分块的集中质量模型、多段集中质量模型和连续质量模型.多段集中质量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其它两种模型的优劣,但如何建立合理的多段集中质量模型至今... 目前用于分析汽轮机组轴系暂态扭力矩的轴系数模有按原动机、发电机,励磁机自然分块的集中质量模型、多段集中质量模型和连续质量模型.多段集中质量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其它两种模型的优劣,但如何建立合理的多段集中质量模型至今尚无系统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用平衡降阶法对高阶轴系数模型进行了简化,并将该方法和最优Hankel范数近似相结合,对降阶前后系统频率响应误差给出了准确的分析.所得降阶模型可用于汽轮机组在系统发生各种故障及非同期合网时轴系暂态扭力矩的计算.由算例结果可见阶数不同的降阶模型对于各种扭力矩计算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轴系模型 汽轮发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轴系模型对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暂态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忠义 刘崇茹 李庚银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52,共8页
主要研究机械轴系模型对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暂态分析的影响。利用能量守恒原理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直驱风机机械轴系分别采用两质块模型和单质块模型时机组的暂态响应情况,阐明了不同机械轴系模型造成直驱风机暂态分析结果差异的机... 主要研究机械轴系模型对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暂态分析的影响。利用能量守恒原理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直驱风机机械轴系分别采用两质块模型和单质块模型时机组的暂态响应情况,阐明了不同机械轴系模型造成直驱风机暂态分析结果差异的机理。然后通过时域仿真研究了直驱风机采用不同机械轴系模型以及不同控制方法时的暂态响应特性,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给出了适用于直驱风机暂态分析的机械轴系模型选取原则。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两质块模型,单质块模型会使直驱风机机械轴系的暂态振荡幅度偏小;没有附加阻尼控制的直驱风机,其机械轴系应该使用两质块模型进行暂态研究;具有附加阻尼控制的直驱风机,则可以采用单质块模型模拟机械轴系的暂态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 机械轴系模型 暂态分析 能量守恒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结构轴系回转误差建模及装配优化
6
作者 董一鸣 江波 +3 位作者 李翔宇 谢友金 吕涛 阮萍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594,共9页
为提高光电经纬仪等二维转台的轴系运动精度,本文基于雅可比旋量理论建立了一种可考虑零件结构误差及其耦合放大效应的数学模型。针对“一端固定、一端游动”的轴系结构,提出了局部并联结构的分析方法。通过数值仿真分析,获得了各零件... 为提高光电经纬仪等二维转台的轴系运动精度,本文基于雅可比旋量理论建立了一种可考虑零件结构误差及其耦合放大效应的数学模型。针对“一端固定、一端游动”的轴系结构,提出了局部并联结构的分析方法。通过数值仿真分析,获得了各零件结构误差对轴系运动精度的影响以及最优的轴系装配方案。光学口径为650 mm的光电经纬仪的装调结果表明:装配优化后的轴系运动精度较优化前提高了32.1%。所构造的轴系运动精度模型及优化方法为指导光电经纬仪等二维转台的轴系装调以及公差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测量 二维转台 运动模型 光电经纬仪 装配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主轴扭转变形的轴系振动模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永利 曾云 +3 位作者 徐连奎 孙佳祥 赵盟 郭亚昆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82-787,共6页
针对大型水力发电机组传统上忽略轴系扭转变形的假设可能导致轴系振动分析出现较大偏差的问题,采用Lagrange方法建立轴系振动方程和含轴系扭转效应的转子运动方程,通过定义广义动量,将这2个方程构建为统一形式的一阶微分方程组.以发电... 针对大型水力发电机组传统上忽略轴系扭转变形的假设可能导致轴系振动分析出现较大偏差的问题,采用Lagrange方法建立轴系振动方程和含轴系扭转效应的转子运动方程,通过定义广义动量,将这2个方程构建为统一形式的一阶微分方程组.以发电机转子上的阻力矩和水轮机转轮上的动力矩为纽带,构建包括水力系统、发电机、励磁、调速系统在内的完整水力机组模拟运行系统,并采用二阶Runge-Kutta法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机组故障扰动条件下,计入轴系的弹性对轴系横向振动的影响不大,主轴扭转刚度对稳定工况下轴的扭转变形影响较大;故障扰动下,发电机转子和水轮机转轮之间的扭转角变化趋势与有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仿真表明,所建立的轴系扭振模型能反映轴系振动的基本特征,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模型 扭转变形 水力发电机组 稳定性 仿真分析 故障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小干扰模型 被引量:20
8
作者 魏巍 刘莹 +1 位作者 丁理杰 李兴源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904-2911,共8页
基于双馈风力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接入无穷大系统引发的负阻尼型低频振荡进行机理分析,寻找产生负阻尼的系统运行条件,以及影响系统阻尼的各个运行参数。基于李亚普诺夫原理,建立了改进的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小干扰稳定... 基于双馈风力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接入无穷大系统引发的负阻尼型低频振荡进行机理分析,寻找产生负阻尼的系统运行条件,以及影响系统阻尼的各个运行参数。基于李亚普诺夫原理,建立了改进的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小干扰稳定性模型,相比传统的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小干扰稳定性模型。该模型将风机的机械特性、轴系传动特性、发电机电磁特性以及定、转子侧的控制特性全部反映到风机的状态方程里,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风机接入系统后的振荡模态。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模型的有效性,并对比了双馈风电机组处于不同运行模式不同控制方法下的系统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小干扰模型 双馈风力发电机 轴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电耦合对轴系扭振动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武晖 毕天姝 +1 位作者 杨奇逊 彭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55,共7页
应用机电耦合模型定义全模态型及扭振模态型;推导扭矩线性解,并根据扭矩解定义扭矩模态型及扭矩模态贡献因子。这些物理概念可直接分析轴系扭振动态,并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这是以往定义的模态型无法做到的。此外,还分析自由振动模型和受... 应用机电耦合模型定义全模态型及扭振模态型;推导扭矩线性解,并根据扭矩解定义扭矩模态型及扭矩模态贡献因子。这些物理概念可直接分析轴系扭振动态,并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这是以往定义的模态型无法做到的。此外,还分析自由振动模型和受迫轴系模型的理论基础和物理意义,并从机电耦合模型与自由振动模型的区别,解释固有扭振频率及模态型的计算值与测量值存在偏差的原因;应用解析解分析机电耦合模型与受迫振动模型的动态特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耦合模型 受迫轴系模型 自由振动模型 扭振动态 电力统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发电系统机械传动机构动态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胜永 张兴 +1 位作者 谢震 李少林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57-1263,共7页
针对基于双馈感应发电机的变速风力发电机组轴系的特点,用等效集中质量法和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机械传动机构动态的轴系模型,弥补了现有各种模型过于简化的不足。针对机械传动机构的动态模型,分别考虑了风机、发电机惯量及其传动轴系的阻... 针对基于双馈感应发电机的变速风力发电机组轴系的特点,用等效集中质量法和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机械传动机构动态的轴系模型,弥补了现有各种模型过于简化的不足。针对机械传动机构的动态模型,分别考虑了风机、发电机惯量及其传动轴系的阻尼系数与刚度系数对风力发电系统的瞬态性能影响,求出了机械传动机构动态轴系模型的自然振荡频率及其阻尼系数的解析表达式。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利用实验室所建风力发电地面模拟实验平台,基于可变惯量风机模拟器,改变不同的风机惯量值,验证了风机惯量对系统瞬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轴系模型 阻尼 刚度 变惯量风机模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暂态仿真中发电机组轴系阻尼的模拟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裘鹏 徐政 《南方电网技术》 2008年第6期47-51,共5页
把发电机组的模态阻尼看成是由互阻尼产生的,提出一种将模态阻尼转换成互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来研究发电机组的轴系扭振现象。基于在机械振动领域广泛应用的复模态分析理论,建立了轴系扭振模态阻尼与阻尼系数矩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出... 把发电机组的模态阻尼看成是由互阻尼产生的,提出一种将模态阻尼转换成互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来研究发电机组的轴系扭振现象。基于在机械振动领域广泛应用的复模态分析理论,建立了轴系扭振模态阻尼与阻尼系数矩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对阻尼系数矩阵进行迭代计算的算法。通过IEEE次同步谐振第一标准测试系统的验算表明,提出的方法有效,适合于实际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系模型 扭振 模态阻尼 电磁暂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火捆绑经HVDC送电引起轴系扭振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宽 王军 +2 位作者 赵斌超 李玉敦 刘萌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122,共8页
风机轴系考虑为多质块模型时,风电场经高压直流输送电力有可能引起次同步轴系扭振。当风电与附近火电机组捆绑送电时,有助于提高风电系统稳定性。但当系统发生扰动时,风电机组和火电机组均将产生严重的轴系扭振现象。本文首先分析风机... 风机轴系考虑为多质块模型时,风电场经高压直流输送电力有可能引起次同步轴系扭振。当风电与附近火电机组捆绑送电时,有助于提高风电系统稳定性。但当系统发生扰动时,风电机组和火电机组均将产生严重的轴系扭振现象。本文首先分析风机轴系扭振产生机理,然后基于整体最小二乘-旋转不变技术估计信号参数(TLS-ESPRIT)辨识出在风机轴系和汽轮机轴系固有扭振模态下的系统传递函数,进而基于射影定理针对每个扭振模态设计阻尼控制器以实现分层控制,最后将阻尼控制器输出信号叠加到直流输电整流侧定电流主控制器上,实现轴系扭振的抑制。建立风电场与火电机组捆绑送电模型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分层控制器可有效提高轴系固有扭振模态的阻尼比,可使轴系模块间的扭振迅速衰减,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器阶数较低,便于实际工程实现,且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风机轴系模型 次同步扭振 射影定理 附加次同步阻尼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同步谐振的机—电联合仿真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传宇 谢小荣 +3 位作者 刘超 刘华坤 蒋东翔 李广凯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03-108,共6页
为了克服传统次同步谐振机电耦合仿真中仅采用简化的集中质块轴系模型而不能获取机组轴系细节扭矩动态的缺陷,设计了基于PSCAD和ANSYS软件的机—电联合仿真方法,建立了新的耦合机制,通过数据通信实现了两个软件间转速和转矩等接口信息... 为了克服传统次同步谐振机电耦合仿真中仅采用简化的集中质块轴系模型而不能获取机组轴系细节扭矩动态的缺陷,设计了基于PSCAD和ANSYS软件的机—电联合仿真方法,建立了新的耦合机制,通过数据通信实现了两个软件间转速和转矩等接口信息的交换,从而可用复杂的连续质块模型替代原有的简化质块模型,使机电耦合动态分析更加完整和严谨,进而为深入的疲劳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印度某电厂机组出现的次同步谐振问题进行了实例分析,获得了轴系特定轴段的动态扭矩响应,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联合仿真 次同步谐振 轴系模型 扭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扰动下机电耦合引起扭转模式不稳定的机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衍会 贺仁睦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33-36,46,共5页
介绍了用于研究机电耦合问题的轴系模型,分析了大扰动下扭振问题的研究方法。以A省B发电厂发电机轴系断裂事故为例,先采用同调等值法将A省电网等值为六机系统,并用仿真软件EMTDC(Electro-Magnetic Transient including DC)建立了机电耦... 介绍了用于研究机电耦合问题的轴系模型,分析了大扰动下扭振问题的研究方法。以A省B发电厂发电机轴系断裂事故为例,先采用同调等值法将A省电网等值为六机系统,并用仿真软件EMTDC(Electro-Magnetic Transient including DC)建立了机电耦合的等值系统模型。还通过旋转相量法分析了事故过程,得出了机电耦合引发振荡导致扭转模式不稳定的机理。仿真结果验证了该事故机理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发电机组 轴系模型 电耦合 扭转模式 仿真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场极限切除时间的确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娜 赵海翔 戴慧珠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96,共5页
随着电网中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风电场的稳定问题已成为风电场接入电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电网故障时风电场的暂态稳定性通过其等值风电机组的极限切除时间(CCT)来表示。风电机组的参数、风电场与电网的连接方式以及风电场的运行等因... 随着电网中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风电场的稳定问题已成为风电场接入电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电网故障时风电场的暂态稳定性通过其等值风电机组的极限切除时间(CCT)来表示。风电机组的参数、风电场与电网的连接方式以及风电场的运行等因素会影响风电场极限切除时间。以恒速风电机组为例分析了风电机组极限切除时间的确定以及轴系松弛过程对机组临界切除时间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恒速风电机组风电场极限切除时间的因素,并通过实际电网进行了仿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 极限切除时间 恒速风电机组 轴系模型 联络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frictional force models for dynamics of rotor−bearing systems 被引量:6
16
作者 LIU J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770-1779,共10页
Vibrations of a rotor-bearing system(RBS)can be affected by the frictional forces between the components of the inherent bearings.Thus,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 frictional moments of the beari... Vibrations of a rotor-bearing system(RBS)can be affected by the frictional forces between the components of the inherent bearings.Thus,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 frictional moments of the bearings on the vibrations of the RBS can b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vibration mechanisms in the rotating machinery.In this study,an improved dynamic model of a RBS considering different frictional force models is presented.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luences of the empirical and analytical frictional force models on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BS is proposed.The empirical frictional force models include Palmgren’s and SKF’s models.The analytical frictional force model considers the rolling friction caused by the radial elastic material hysteresis,slipping friction between the ball and races,viscosity friction caused by the lubricating oil,and contact friction between the ball and cage.The influences of the external load and rotational speed on the vibrations of the RBS are analyzed.The comparativ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alytical frictional force model can give a more reasonable method for formulating the effects of the friction forces in the bearings on the vibrations of the RBS.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friction forces in the bearings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vibrations of the RB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force vibrations rotor-bearing system dynamic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furcation and chaos study on transverse-torsional coupled 2K-H planetary gear train with multiple clearances 被引量:4
17
作者 盛冬平 朱如鹏 +2 位作者 靳广虎 陆凤霞 鲍和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86-101,共16页
A new non-linear transverse-torsional coupled model was proposed for 2K-H planetary gear train, and gear's geometric eccentricity error, comprehensive transmission error, time-varying meshing stiffness, sun-planet... A new non-linear transverse-torsional coupled model was proposed for 2K-H planetary gear train, and gear's geometric eccentricity error, comprehensive transmission error, time-varying meshing stiffness, sun-planet and planet-ring gear pair's backlashes and sun gear's bearing clearance w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olution of differential governing equation of motion was solved by applying variable step-size Runge-Kutta numerical integration method. The system motion state was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and qualitatively, and exhibited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as well as non-linear behavior under different bifurcation parameters including meshing frequency, sun-planet backlash, planet-ring backlash and sun gear's bearing clearanc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ing damping could suppress the region of chaotic motion and improve the system's stability significantly. The route of crisis to chaotic motion was observed under the bifurcation parameter of meshing frequency. However, the routes of period doubling and crisis to chaos were identified under the bifurcation parameter of sun-planet backlash; besides, several different types of routes to chaos were observed and coexisted under the bifurcation parameter of planet-ring backlash including period doubling, Hopf bifurcation, 3T-periodic channel and crisis. Additionally, planet-ring backlash generated a strong coupling effect to system's non-linear behavior while the sun gear's bearing clearance produced weak coupling effect. Finally, quasi-periodic motion could be found under all above–mentioned bifurcation parameters and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3T-periodic 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etary gear train BIFURCATION CHAOS transverse-torsional coupling BACKLASH bearing clear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