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 被引量:16
1
作者 耿树方 刘平 +2 位作者 郑洪伟 王振洋 剧远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61-1068,共8页
从20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地质学家(包括笔者)普遍接受了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相应的成矿作用的观点,乃至成为被认知的理论至今仍然广泛流传。但是,2000—2006年国土资源... 从20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地质学家(包括笔者)普遍接受了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相应的成矿作用的观点,乃至成为被认知的理论至今仍然广泛流传。但是,2000—2006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成果表明:深部软流圈(层)物质上涌才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进一步研究中国东部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中侏罗世以来,中国大陆受到了来自4个不同方向的动力挤压,由此导致软流圈物质汇聚到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之下。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力只是4个方向中的一个——由东向西挤压,它起到了阻挡软流圈物质继续向东部"洋区"流动的作用,可称它为"远程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世以来 动力挤压 软流圈物质上涌 远程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通道地区新元古代长界橄榄辉石岩中单斜辉石矿物学特征及其板内裂谷成因论证 被引量:7
2
作者 寇彩化 刘燕学 +3 位作者 李廷栋 丁孝忠 张恒 陆济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1-893,共13页
湘西通道地区长界橄榄辉石岩主要组成矿物为单斜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还具有少量的Ti—Fe氧化物。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江南造山带西段湘西通道地区长界橄榄辉石岩单斜辉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斜辉石属于顽透辉石和普... 湘西通道地区长界橄榄辉石岩主要组成矿物为单斜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还具有少量的Ti—Fe氧化物。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江南造山带西段湘西通道地区长界橄榄辉石岩单斜辉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斜辉石属于顽透辉石和普通辉石。长界橄榄辉石岩单斜辉石较富镁而贫铁,并且还具有高硅、贫碱、低钙的特征,其母岩浆属于拉斑玄武系列。单斜辉石温压计算结果显示,橄榄辉石岩的形成温度为1260~1383℃,压力为1.5~2.6GPa,深度为50~86km,平均深度为73km。整体来看,长界橄榄辉石岩形成的温度基本与软流圈地幔的温度(1280~1350℃)相当,其形成深度为约73km的地幔深处,且在这种温压条件下,软流圈地幔可以发生减压熔融。单斜辉石的成分特征显示示长界橄榄辉石岩是板内拉斑玄武岩,指示其构造背景为裂谷环境。另外,单斜辉石具低的Al_2O_3(0.02%~5.51%)、TiO_2(0~0.46%)和Na_2O(0.01%~1.44%)的特征,这可能是单斜辉石寄主岩石岩浆源区受到俯冲熔体/流体的交代改造作用所导致。结合作者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长界橄榄辉石岩源区为软流圈地幔,其形成可能与裂谷作用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发生熔融有关,且在形成长界橄榄辉石岩之前,软流圈地幔已经遭受过俯冲熔体/流体的交代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界橄榄辉石岩 单斜辉石 拉斑玄武质岩浆 软流圈物质上涌 板内裂谷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类似2008年汶川大地震滑坡物质河流卸载时间的定量估算
3
作者 刘锋 付碧宏 杨顺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7-1525,共9页
定量研究地震滑坡物质河流卸载时间对理解地震与造山带地貌演化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内岷江流域为例,定量估算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滑坡物质的河流卸载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以位于龙门山构造带... 定量研究地震滑坡物质河流卸载时间对理解地震与造山带地貌演化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内岷江流域为例,定量估算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滑坡物质的河流卸载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以位于龙门山构造带内的岷江河段现有搬运能力计算,并且岷江可以有效地搬运汶川地震滑坡物质,地震滑坡物质至少在3100yr内被岷江卸载出龙门山.而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类似2008年汶川Ms8.0级大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3000yr左右,暗示大地震所产生的滑坡物质量可以在大地震复发周期内基本上被侵蚀和剥蚀所平衡,并被卸载出龙门山构造带.因此,我们推断:除了周期性大地震造成的地表抬升的累积外,龙门山地区地震及其它地表过程所产生的剥蚀物质通过河流快速卸载驱动了地壳均衡反弹和深部物质上涌,形成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高陡地形梯度带.相关的地球物理证据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可能存在由地表快速剥蚀(或侵蚀)所引发的地球深部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滑坡 河流卸载 地貌演化 软流圈物质上涌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反演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佳蔚 裴顺平 贺传松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8-512,共15页
大别造山带是全球最大的碰撞造山带之一,三叠纪时期,扬子板块深俯冲至地幔的200km处,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白垩纪早期,该造山带发生了强烈的伸展和垮塌,以及大规模的后造山地幔源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本研究收集了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 大别造山带是全球最大的碰撞造山带之一,三叠纪时期,扬子板块深俯冲至地幔的200km处,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白垩纪早期,该造山带发生了强烈的伸展和垮塌,以及大规模的后造山地幔源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本研究收集了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29°~34°N、114°~119°E)的震相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技术,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进行反演,研究地壳结构与后造山地幔源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别造山带中上地壳存在低速结构,该低速结构可能是熔融的幔源侵入物质,由于俯冲板片断裂,或下地壳/岩石圈发生拆沉,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至地壳底部、侵入地壳中,形成大别造山带地壳中的低速结构;同时,合肥盆地显示为低速区,可能是受浅部沉积层影响。研究中横切大别山的4条剖面显示,该地区下方存在北向倾斜高速结构,该高速结构可能是襄樊-广济断层,或者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下方俯冲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区域层析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低速体 软流圈物质上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梦丹 赵爱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3,I0001,共22页
基于华北地区(37°N—42°N,113.5°E—118.5°E)133个固定地震台站收集到的P波和S波震相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对所用地震进行了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重定... 基于华北地区(37°N—42°N,113.5°E—118.5°E)133个固定地震台站收集到的P波和S波震相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对所用地震进行了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重定位前的0.265 s下降至0.008 s;重定位后的震源主要分布于6—16 km深度范围内;重定位后的地震在地质构造上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断裂上,在速度结构上主要分布于高低速过渡带上且偏于高速区一侧,其中唐山、邢台震源区中下地壳内低速体的存在可能与深部流体、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研究区内上地壳与中下地壳的高、低速分布特征有较大的差异,上地壳的速度主要受大地构造的控制,而中下地壳的速度与壳幔间作用、莫霍面隆升以及软流圈物质上涌等紧密相关。根据华北地区构造格局、演化过程、前人成果以及本文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推测华北克拉通破坏后,岩石圈大幅度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这使得深部流体和高温岩浆沿着深部断裂和裂隙上涌侵入中下地壳,导致中下地壳发震层的部分熔融与弱化,从而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华北地区 地壳 三维速度结构 软流圈物质上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佳木斯地块南端及邻区深部三维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6
作者 杨振 梁宏达 +4 位作者 高锐 毕昊 周建波 辛中华 鲁安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83-4393,共11页
佳木斯地块及邻区位于中亚造山带(CAOB)的东部,由于受到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牡丹江洋闭合的影响,该地区形成了复杂的构造.为了揭示该区深部电性结构,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等科学问题,我们采用基于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的三维大地电磁反演,获... 佳木斯地块及邻区位于中亚造山带(CAOB)的东部,由于受到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牡丹江洋闭合的影响,该地区形成了复杂的构造.为了揭示该区深部电性结构,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等科学问题,我们采用基于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的三维大地电磁反演,获得了一个长约400 km的大地电磁剖面电性结构模型,该剖面反映了松嫩地块东北缘、佳木斯地块南端和完达山地体的深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我们对剖面所经过的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展开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松嫩地块东北缘的小兴安岭岩石圈电性结构以巨厚的高阻体为主,可能与多期次形成的花岗岩叠置作用有关;(2)三个地块之间的缝合带下方均存在高导异常,这些高导异常可能与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3)牡丹江断裂、跃进山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可能为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这些断裂可能作为微板块的边界,与块体之间的古缝合带重合;(4)佳木斯地块南端存在大规模高阻异常体,表明古老的佳木斯地块南端具有较冷的刚性块体特征,我们推测可能是冈瓦纳大陆或塔里木克拉通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南端 完达山地体 大地电磁 岩石圈电性结构 软流圈物质上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速度结构层析成像
7
作者 王时 王亮 +1 位作者 周依 王思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5年第9期964-971,982,共9页
基于2019—2022年中国地震台网19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2 538次地震(M_(L)≥1.0)事件P波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该区域三维地壳速度结构,利用双差定位和波形互相关对地震进行联合重定位,提高地震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揭示克拉通... 基于2019—2022年中国地震台网19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2 538次地震(M_(L)≥1.0)事件P波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该区域三维地壳速度结构,利用双差定位和波形互相关对地震进行联合重定位,提高地震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揭示克拉通破坏背景下地壳结构非均匀性与地震活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重定位后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均值由1.09 s降至0.52 s,残差均值由-0.33 s优化至0.02 s,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得到提高。设置4条剖线分布在地震事件较为集中的山西晋中断裂带、燕山构造带、唐山断裂带及邢台-邯郸断裂带等断裂带附近,速度结构显示,多数地震位于高速与低速异常区过渡带,地壳厚度呈横向不均匀特征,山西大同火山断陷盆地热-化学物质向上侵蚀较多,符合低速异常的特征;燕山构造带低速与高速相互交替,应力不稳定,地壳结构各向异常;在高低速异常过渡区,唐山断裂带多次发生较大地震;邢台-邯郸断裂带高速异常区可能发生过拆沉作用,导致该区域地震事件较多。岩石圈拆沉作用、热化学侵蚀作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导的地幔对流侵蚀共同主导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机制,为理解克拉通稳定性演化与强震孕育机理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双差层析成像 拆沉作用 软流圈物质上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