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国南贝尔凹陷泥质软沉积变形构造特征及沉积序列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化爱 刘广春 +1 位作者 杨玉平 孟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3-46,共4页
通过岩心观察在蒙古国南贝尔凹陷发现大量泥质软沉积变形构造,个体构造形态可分为眼状、螯状、拖曳状和波状4种类型;组合构造形态可分为阶梯状、叠瓦状、梅花状、地堑式、地垒式和定向排列6种类型。通过与震积岩的特征类比和对地震作用... 通过岩心观察在蒙古国南贝尔凹陷发现大量泥质软沉积变形构造,个体构造形态可分为眼状、螯状、拖曳状和波状4种类型;组合构造形态可分为阶梯状、叠瓦状、梅花状、地堑式、地垒式和定向排列6种类型。通过与震积岩的特征类比和对地震作用特征分析可知,蒙古国南贝尔凹陷白垩系形态多样的泥质软沉积变形构造是地震作用的产物,其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为地震活动衰减期形成的地垒式组合构造和波状构造单元、地震活动停滞期形成的地堑式组合构造和阶梯状组合构造单元及波浪作用形成的泥质软沉积变形构造(组合)准原地沉积单元(包括眼状、螯状构造和叠瓦状、梅花状、定向排列等组合构造)。这些泥质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分布在白垩系下宗巴音组,说明这一时期是控盆边界断裂和盆内主要断裂(如中央断裂)活动相对强烈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软沉积变形构造 古地震 垂向序列 下宗巴音组 南贝尔凹陷 蒙古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桐村寒武系大陈岭组地震驱动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礼洁 郭福生 严兆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95-805,共11页
软沉积变形构造是确立古地震是否发育的关键证据之一。在浙江桐村寒武系大陈岭组剖面确立的三个地震驱动的软沉积变形事件层中,主要软沉积变形有地震微断裂、微褶皱、液化构造,它们反映出沉积物遭受地震作用时,流体压力改变的程度以及... 软沉积变形构造是确立古地震是否发育的关键证据之一。在浙江桐村寒武系大陈岭组剖面确立的三个地震驱动的软沉积变形事件层中,主要软沉积变形有地震微断裂、微褶皱、液化构造,它们反映出沉积物遭受地震作用时,流体压力改变的程度以及发生液化的强度。其中,微褶皱构造主要包括微褶皱纹层和与液化脉有关的褶皱;液化构造包括泄水构造和液化脉构造。通过对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形态特征、产状观察和统计,与其它非地震成因的类似构造相区分,进一步确立地震是它们最有可能的驱动机制,统计出三个事件层中地震扰动层的厚度和震中距,估算事件层Ⅱ和事件层Ⅲ的震级为6~7级和6级左右,并初步认为在大陈岭组地震带以外的地层中,存在臼齿构造。从而,完善了震积岩的识别标志和岩相序列,深化了对浙西寒武系大陈岭组地震事件沉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软沉积变形构造 驱动机制 浙西寒武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蓬莱砣矶岛首次发现新元古代软沉积变形构造
3
作者 朱晓青 王明健 +4 位作者 黄龙 王忠蕾 毕世普 密蓓蓓 梅西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5-87,共3页
0引言软沉积变形(soft-sediment deformation)是指出现于未固结沉积物中的变形,其形成于沉积过程中或沉积后至发生显著成岩(固结)作用之前。软沉积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可以分为地震和非地震2类。其中,古地质历史时期保存的与地震相关的... 0引言软沉积变形(soft-sediment deformation)是指出现于未固结沉积物中的变形,其形成于沉积过程中或沉积后至发生显著成岩(固结)作用之前。软沉积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可以分为地震和非地震2类。其中,古地质历史时期保存的与地震相关的软沉积变形构造是区域地层对比、灾变沉积学研究及古地震研究的重要线索。2021年7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黄海长山列岛海域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开展针对长山列岛的海岛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中,于砣矶岛新元古代蓬莱群豹山口组地层中首次识别出系列软沉积变形构造,为研究该地区蓬莱群沉积期的古地理格局、区域地层对比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变形构造 区域地层对比 海洋地质研究 沉积学研究 地质历史时期 触发机制 长山列岛 非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楠 刘陇强 +3 位作者 朱利东 杨文光 刘强 周豫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8-1056,1069,共10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了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机制,探讨了其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丁木错地堑第四纪湖积物中主要发育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拉伸软布丁构造和滑塌变形等软沉积...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了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机制,探讨了其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丁木错地堑第四纪湖积物中主要发育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拉伸软布丁构造和滑塌变形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可见微正断层、同沉积断层和阶梯状断层伴生产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发育明显受控于丁木错活动正断层,显示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综合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组合类型、分布特征与构造背景表明其为古地震事件的产物。丁木错地堑第四纪古地震事件反映了丁木错断裂的构造活动性,结合近年来沿丁木错断裂地震活动的增加,表明该区仍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变形构造 丁木错地堑 古地震事件 第四纪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简评 被引量:31
5
作者 冯增昭 鲍志东 +1 位作者 郑秀娟 王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2,共6页
近30年(1987—2016)来,中国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岩、震积岩及古地震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但是,在国内中文期刊中已发表的约140篇文章和已出版的一些专著中,几乎都把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当作地震岩。可喜的是,中国石... 近30年(1987—2016)来,中国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岩、震积岩及古地震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但是,在国内中文期刊中已发表的约140篇文章和已出版的一些专著中,几乎都把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当作地震岩。可喜的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老师们和学生们,对山东青岛灵山岛下白垩统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呈现出了一种活跃的学术气氛。笔者等的看法是:(1)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一种沉积构造,它有多种成因,它是一个很好的沉积学和地质学术语,应继续地和更广泛地使用下去。(2)地震岩是专指由地震引起的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它是具多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的一种,不能把所有的具软沉积构造的岩层都当作地震岩。有的地质学家建议废弃地震岩这一术语。(3)震积岩是"seismites"(地震岩)的误译,不宜再继续使用。(4)由于地震岩和震积岩这两个术语在国内外已使用多年,要废弃它们或不再继续使用它们,应得到国内外的多数地质学家的同意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变形构造 地震岩 震积岩 灵山岛 “多成因的沉积变形构造及地震岩”专题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软沉积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杜芳鹏 刘池洋 +2 位作者 王建强 熊林芳 李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4-320,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有多套软沉积变形构造层。经全面细致的钻井岩心与野外露头观察,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发育的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有阶梯状小断层、液化砂岩脉(墙)、枕状构造、球枕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泥岩撕裂屑等;从长...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有多套软沉积变形构造层。经全面细致的钻井岩心与野外露头观察,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发育的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有阶梯状小断层、液化砂岩脉(墙)、枕状构造、球枕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泥岩撕裂屑等;从长9—长1油层组均有分布,以长7油层组最为发育,这与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强弱关系吻合。平面上,整个盆地南部均有分布,但以盆地西南部环县、庆阳、正宁一带最为发育。经对比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是地震振动触发的,也有部分是在地震、火山活动等所引发的重力流堆积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变形构造 液化 地震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新生界软沉积物变形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4
7
作者 乔秀夫 姜枚 +3 位作者 李海兵 郭宪璞 苏德辰 许乐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106,共27页
龙门山是由三条主要断裂组成的山体。汶川—茂县断裂,也称后山断裂,构成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映秀—北川断裂为龙门山的中央断裂;灌县—安县断裂为龙门山的东部边界,也称前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以东为始自晚三叠世末的不同时期的前陆盆地... 龙门山是由三条主要断裂组成的山体。汶川—茂县断裂,也称后山断裂,构成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映秀—北川断裂为龙门山的中央断裂;灌县—安县断裂为龙门山的东部边界,也称前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以东为始自晚三叠世末的不同时期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中从晚三叠世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在不同年代地层中均有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SSDS)记录,包括液化变形、重力作用变形、水塑性变形及其他相关的变形。这些变形层的地点紧邻龙门山的三条断裂,这些断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诱发不同时期的强地震,导致当时尚未固结的沉积物变形(震积岩)。上三叠统小塘子组的软沉积的变形构造有液化角砾岩、液化滴状体、液化底辟、触变底辟、卷曲变形、拉伸布丁、负载、球-枕构造、枕状层及粒序断层等。侏罗系、白垩系主要为粗粒沉积物,除少数层位发现有液化变形外,主要的软沉积变形类型为各种形态、大尺度的砾岩负载构造。古近系为湖相沉积,沉积物粒度较细,软沉积物变形又出现大量液化变形构造,如液化混插、液化角砾岩等。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诱发大规模地表以下沙层液化,形成一系列液化变形构造与微地貌:液化沙堆、液化席状沙、沙火山、液化丘、坑状地形与混杂堆积。应用龙门山反射地震成果、古地震记录,结合区域构造可以给出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时间顺序与地震造山时期:(1)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发生于晚三叠世早期,二者的边界即现在的汶川—茂县断裂;汶川—茂县断裂于晚三叠世末逆冲推覆造山,三叠纪末龙门山地区的山地可称松潘-甘孜山,在其东侧形成前陆盆地;晚三叠世印支造山旋回的大陆动力作用是龙门山诞生与孕育的阶段。(2)映秀—北川断裂与灌县—安县断裂的逆冲活动时间为侏罗纪—早白垩世,形成高山与前陆盆地。(3)早白垩世的龙门山已是一个由三条逆冲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山体,可称古龙门山,山高约3 500m。(4)三条断裂在古近纪的活动诱发古近系软沉积物变形,但断裂未发生逆冲推覆造山,沉积物为湖相细粒沉积,古近纪是一个地震活动期,但不是造山的阶段。(5)中生代龙门山经历了多次瞬时地震造山与平静期山脉剥蚀降低的过程,现在的龙门山是晚新生代期间多次地震瞬时造山的产物。与众多的龙门山地学研究者不同,本文系采用另一种思维——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即通过古地震途径讨论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龙门山断裂带 古地震 沉积变形构造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地区早二叠世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弧后碰撞前陆盆地地震记录 被引量:34
8
作者 张传恒 刘典波 +1 位作者 张传林 王自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5-266,共12页
早二叠世下岌岌槽子群发育于博格达弧后碰撞前陆盆地缓坡带,为一套长石含量较高的陆源碎屑岩。古流向、沉积相带分布研究表明,当时的古坡向向南。岌岌槽子群中首次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链环层理、水塑性褶皱、液化沙脉、沙侵... 早二叠世下岌岌槽子群发育于博格达弧后碰撞前陆盆地缓坡带,为一套长石含量较高的陆源碎屑岩。古流向、沉积相带分布研究表明,当时的古坡向向南。岌岌槽子群中首次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链环层理、水塑性褶皱、液化沙脉、沙侵蘑菇、碟状泄水构造、球枕构造、流化砾岩、底辟流化砾岩坨、滑混层、同沉积断层等,均是与地震驱动相适配的变形构造。这些变形构造常沿限定的岩层发育,上、下均为未变形的岩层,显示事件变形特征。大量滑混层褶皱枢纽和球枕构造轴面实测结果显示,它们既没有优势方位,其位态也与古坡向无关,进一步证实最有可能的驱动机制是地震。由于古地震活动直接与东天山造山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时、空发育特征能够成为认识天山造山过程和相关盆地发育的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博格达山 早二叠世 沉积变形构造 古地震 弧后碰撞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灵山岛下白垩统青山群火山地震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瑶琪 周腾飞 +4 位作者 张振凯 梁钊 梁文栋 王安东 于姗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7-582,共16页
近年来,针对山东省灵山岛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呈现热潮,但研究层位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莱阳群的浊积岩,对下白垩统青山群未见详述。利用野外露头与镜下薄片资料,详细描述了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青山群的岩性特征、岩相组合、软沉积... 近年来,针对山东省灵山岛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呈现热潮,但研究层位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莱阳群的浊积岩,对下白垩统青山群未见详述。利用野外露头与镜下薄片资料,详细描述了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青山群的岩性特征、岩相组合、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与特征,指出研究区青山群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宿主岩层为陆相扇三角洲沉积,其沉积水体逐渐变浅,并伴随多次火山爆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主要有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泄水构造、挤入构造、水塑性褶皱、塑性砂岩团块包卷构造、火山地震落石构造和"V"型地裂缝等,形成原因主要为火山爆发引起的古火山地震作用,成因机制主要分为地震波、火山碎屑物重力及惯性作用与瞬时差异气压效应3种,这与莱阳群浊积岩层位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为滑塌与构造古地震机制不同。通过分析火山碎屑流堆积层位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育层位的关系,建立了青山群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布模式,即随着与火山口距离的变化,近源易见的脆性变形逐渐消失,中源以液化软沉积物变形与塑性变形为主体,远源呈现弱的液化软沉积物变形,且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规模与距离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岛 下白垩统 青山群 沉积变形构造 火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串岭沟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石成龙 刘典波 +2 位作者 崔一龙 张传恒 邱元喆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53,共17页
华北古陆北缘中元古代串岭沟组是整个华北古陆沉积环境从以滨浅海陆源碎屑岩为主体的沉积体系向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陆表海沉积体系的转折点。串岭沟组发育了大量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水塑性变形构造,液化构造,流化构造,均是与地震驱动相... 华北古陆北缘中元古代串岭沟组是整个华北古陆沉积环境从以滨浅海陆源碎屑岩为主体的沉积体系向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陆表海沉积体系的转折点。串岭沟组发育了大量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水塑性变形构造,液化构造,流化构造,均是与地震驱动相适配的变形构造,它们赋存于特定的层内,并在空间上呈规律变化,为典型震积岩。地震中心主要为蓟县—兴隆区域,东西向展布的断裂控制相带分布,南北向控制沉积类型。软沉积变形构造可以作为重要沉积标志来限定大陆裂解引发的伸展构造运动时间。因此综合研究串岭沟组发育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特征、层位和空间位置对于认识原型盆地的断裂构造活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中元古代 串岭沟组 沉积变形构造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沉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金华 吴立峰 +2 位作者 乔力 孙秀会 孙晓庆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9-1025,共7页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又称准同生变形构造,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模式等的研究对油气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多个油田的岩芯观察中发现了同生微断层、液化岩脉、液化扭曲变形、砂枕构造、自碎角砾岩等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又称准同生变形构造,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模式等的研究对油气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多个油田的岩芯观察中发现了同生微断层、液化岩脉、液化扭曲变形、砂枕构造、自碎角砾岩等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分析了形成各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不同应力环境和特征。通过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平面分布规律分析,认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随着边界断层真2断层和汉留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大出现的频率越高,发育程度越强烈,因而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发育频率与高邮凹陷深凹带的边界断层的坡度有关,变形构造的产生和分布受到古地形的控制。并且该类变形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始储层的物性和连通性。通过参考国内外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成因模式,提出了研究区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沉积模式,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发育于边界断层形成的斜坡区附近,从剖面上可以分为上部浅水区、中部斜坡区和下部深水区三个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变形构造 微断层 液化变形 沉积模式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前缘早志留世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触发机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廷山 杜翔 +1 位作者 杨巍 陈晓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地质历史时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在不同时空沉积岩中均有分布,然而学术界对其变形过程、作用力及触发机制等仍存在许多争议。通过对米仓山前缘野外露头观测,早志留世砂岩、粉砂岩、页岩地层中,发育有多套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层位分布稳定... 地质历史时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在不同时空沉积岩中均有分布,然而学术界对其变形过程、作用力及触发机制等仍存在许多争议。通过对米仓山前缘野外露头观测,早志留世砂岩、粉砂岩、页岩地层中,发育有多套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层位分布稳定,但不同层位的形态特征差异较大,包括波浪状变形层构造、包卷层理、枕状(椭球状)构造、火焰构造等,多与丘状交错层理相伴生,可分为三种组合类型,均发育于中陆棚沉积环境中。基于该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结合碳同位素分析、古气候、古板块资料,并与现代飓风研究成果对比,认为研究区早志留世时大体上处于风暴频繁的炎热环境,区内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多为风暴作用的结果,较强的风暴触及海底,使未固结成岩的沉积物的孔隙压力增加,切变强度降低,使之液化,进而发生变形。米仓山前缘早志留世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发现及其触发机制的探讨对区内古地理、古气候的恢复,以及古扬子板块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变形构造 风暴作用 早志留世 米仓山前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南召盆地上三叠统太山庙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文涛 王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河南南召盆地上三叠统太山庙组中发现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同沉积断层、液化均一层与泄水脉、底劈构造、塑性变形层、碎裂岩及大型负载构造。它们集中保存在太山庙组中段深湖环境中,以该层段为界,其下水体渐深,其上水体渐浅。多数软... 河南南召盆地上三叠统太山庙组中发现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同沉积断层、液化均一层与泄水脉、底劈构造、塑性变形层、碎裂岩及大型负载构造。它们集中保存在太山庙组中段深湖环境中,以该层段为界,其下水体渐深,其上水体渐浅。多数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与浊流沉积砂体相伴生,也可保存在泥岩层中,其形成可能与浊流沉积过程相关,但古地震活动是主要的触发机制。软沉积物变形的类型包括液化变形、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指示了高强度的古地震活动,记录了秦岭造山带印支期一次强烈的造山活动。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造成南召盆地的抬升,代表了前陆盆地系统中的楔顶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变形构造 古地震 南召盆地 秦岭造山带 晚三叠世 华北南缘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寿县新元古界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的发现及地质初探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熙 王明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6,共8页
安徽寿县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底部粉砂岩层中发现了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剖面观察显示,该沉积变形构造经历了滑塌变形、滑脱变形、震动液化变形等3次以上的变形过程,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面貌和沉积变形特征;分析该沉积... 安徽寿县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底部粉砂岩层中发现了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剖面观察显示,该沉积变形构造经历了滑塌变形、滑脱变形、震动液化变形等3次以上的变形过程,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面貌和沉积变形特征;分析该沉积变形构造的成因,发现变形构造属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形成于浅海陆棚边缘斜坡相带。引起软沉积物变形的动力是地震事件产生的多次震动波作用,造成软沉积物滑塌、滑脱褶皱、震动液化泄水等变形作用,形成了具有复杂变形特征的软沉积物变形复合体,是一次地震事件多次地震活动的沉积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变形 沉积变形构造 地震事件 变形复合体 泄水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成功的专题研讨会:“多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 被引量:17
15
作者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多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专题研讨会,2016年9月24日在河南焦作河南理工大学承办的第14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期间召开。国内多位专家出席这次研讨会,对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岩、震积岩等问题进行讨论... "多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专题研讨会,2016年9月24日在河南焦作河南理工大学承办的第14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期间召开。国内多位专家出席这次研讨会,对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岩、震积岩等问题进行讨论和争鸣。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研讨会,其主要成果是:(1)"多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已为广大地质学家接受。(2)赛拉赫(Seilacher,1969)提出的"地震岩"(seismites)的定义,即"具断层—粒序的岩层可定为地震岩",应该废弃;但现在为广大地质学家所接受的地震岩的定义,即"地震岩是真正由地震引起的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则不应废弃,可以保留下来。(3)"地震岩"这个术语应严格地限制在真正由地震引起的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4)"震积岩"是一个误译的术语,不宜继续使用。如果有的地质学家想继续使用这个术语,应对这个术语重新定义,并指明它不是"seismites"(地震岩)的中文译名。(5)碎屑注入体也是多成因的,它不一定是地震岩,更不一定是"原地地震"的标志。(6)本次研讨会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国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中的"几乎是一个观点"的局面开始被扭转过来了,呈现出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成因的沉积变形构造 地震岩 震积岩 碎屑注入体 研讨会 地质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平陆黄河北岸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古地震成因研究
16
作者 史双双 赵强 +3 位作者 薄建杰 韩晓飞 张丽 杨会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97-1001,共5页
为研究山西南部平陆地区黄河北岸一级阶地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对观测剖面中发育的碟状构造、液化卷曲构造和球枕构造等3类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其形成机制,通过总结对比软沉积物变形的地震成因,推测剖面中的... 为研究山西南部平陆地区黄河北岸一级阶地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对观测剖面中发育的碟状构造、液化卷曲构造和球枕构造等3类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其形成机制,通过总结对比软沉积物变形的地震成因,推测剖面中的变形构造为地震成因,并依此建立山西南部平陆地区的地震成因地层沉积序列。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该变形构造形成年龄为1.9±0.2 ka,通过影响烈度的计算并结合山西及邻近省的地震资料发现,2次历史地震可能与该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变形构造 液化变形 地震成因 沉积序列 山西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与古地震记录
17
作者 万天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6-236,共1页
乔秀夫、李海兵、苏德辰研究员等所著的新书:“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与古地震记录”已经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他们这个科研集体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将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研究从单一的沉积学课题,变成了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实验... 乔秀夫、李海兵、苏德辰研究员等所著的新书:“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与古地震记录”已经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他们这个科研集体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将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研究从单一的沉积学课题,变成了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实验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古地震学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使之成为地质学的一门新颖的分支学科。此专著文字简明扼要,文图并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变形构造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山岛早白垩世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及其古环境意义探讨 被引量:10
18
作者 葛毓柱 钟建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7-940,共14页
灵山岛早白垩灵山岛组发育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野外踏勘船厂、灯塔和千层崖三个剖面,根据沉积外观可分为变形层段和非变形层段两个部分。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在变形层段和非变形层段均有发育。其中,变形层段中可见褶皱变形、变形层理... 灵山岛早白垩灵山岛组发育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野外踏勘船厂、灯塔和千层崖三个剖面,根据沉积外观可分为变形层段和非变形层段两个部分。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在变形层段和非变形层段均有发育。其中,变形层段中可见褶皱变形、变形层理及大型负载构造。非变形层段可见火焰构造、同沉积布丁构造和同沉积微断层。研究发现,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尺度大(厚度可至十多米,长度可至数百米),侧向连续性好;非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尺度小(厚度仅几个厘米),侧向连续性差。且变形层段和未变形层段厚度统计数据表明,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与砂岩厚度无必然联系,而非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多出现在粒序砂岩层底部或旋回砂岩层变厚过程中。沉积环境表明,非变形层段和变形层段为一深水低角度斜坡沉积产物。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育形态和数量受到斜坡地形的控制。结合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分析,认为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为地震,而非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为负载作用。锆石测年数据表明灵山岛组与上覆流纹岩沉积时间相近,因此地震活动可能与岩浆侵入或早期火山喷发活动相关。此外,汇总早白垩世重要事件,发现灵山岛组沉积、变冷事件、恐龙迁移、海平面变化和同位素偏移具有时间一致性,因此推断这些事件可能共同对应了早白垩世一次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短期灾难性事件(如早白垩世缺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岛 早白垩世 沉积变形构造 触发机制 古环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山岛下白垩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福宁 杨仁超 +1 位作者 樊爱萍 尤靖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5-1118,共14页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沉积物沉积之后、固结成岩之前尚处于塑性状态时,在液化作用和各种驱动力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变形的一系列构造。灵山岛下白垩统发育有多尺度、多形态、多层位、多期次、多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为研究其具体类型...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沉积物沉积之后、固结成岩之前尚处于塑性状态时,在液化作用和各种驱动力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变形的一系列构造。灵山岛下白垩统发育有多尺度、多形态、多层位、多期次、多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为研究其具体类型和成因机理,以形态特征为基础,以驱动力为分类依据,将灵山岛下白垩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划分为斜坡上的重力驱动、密度倒置条件下的重力驱动和孔隙流体作用下的剪切力驱动等三种类型。此外,结合灵山岛下白垩统滑塌体内部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布特征,根据斜坡上重力驱动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形成时所遭受的应力类型,将其进一步分为挤压型、拉伸型和剪切型等三个亚类。在分析研究灵山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基本类型、发育情况和分布特征等基础上,认为灵山岛早白垩世地震活动非常频繁。驱动力直接作用于软沉积物,驱动力的种类、大小、作用方式和持续时间是影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形态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因此,从驱动力角度对其进行系统划分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可行性。探讨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类方案对其野外识别和成因分析具有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变形构造 灵山岛 下白垩统 驱动力 分类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沉积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以灵山岛下白垩统浊积岩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梁钊 云玉攀 魏浩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0-458,共9页
灵山岛修船厂剖面发育了多种类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中一些变形构造的要素发生了定向倾斜,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变形构造的形成过程、触发因素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修船厂剖面的两套浊积岩之... 灵山岛修船厂剖面发育了多种类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中一些变形构造的要素发生了定向倾斜,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变形构造的形成过程、触发因素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修船厂剖面的两套浊积岩之间发育了负载—挤入构造、泄水—沉积物充填构造和微断层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变形机制主要是流体化,触发因素为浊流的快速沉积导致的载荷压力。变形构造的形成过程主要与密度倒置梯度和横向剪切力两个驱动力有关,其中横向剪切力来源于浊流的流动,导致变形构造的要素发生定向倾斜。变形构造的要素的倾斜方向为SEE,指示古水流主要来自SEE方向,与浊积岩序列内底痕指示的古水流方向一致,说明浊流快速沉积形成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能够指示古水流或古斜坡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变形构造 快速沉积 浊积岩 下白垩统 灵山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