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桥耦合振动中2种轮轨接触模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玉森 李小珍 强士中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74,共5页
将车桥耦合系统分为车辆和桥梁2个系统并分别给出二者的振动方程,采用迭代解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分析轮轨之间弹性接触和密贴接触对车桥系统动力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密贴接触模型取的时间步长比弹性接触模型取的时间步长大,密贴接... 将车桥耦合系统分为车辆和桥梁2个系统并分别给出二者的振动方程,采用迭代解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分析轮轨之间弹性接触和密贴接触对车桥系统动力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密贴接触模型取的时间步长比弹性接触模型取的时间步长大,密贴接触模型迭代时间步长为0.001 s时收敛,而弹性接触模型迭代时间步长要0.000 1 s才收敛。在同样时间步长0.000 1 s条件下,弹性接触模型的收敛迭代次数为9次,而密贴接触模型的收敛迭代次数为4次;在计算桥梁的动力响应时,弹性接触模型和密贴接触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也和实测值接近,但密贴接触的计算工作量较小,收敛快;而在计算列车的竖向加速度、轮重减载率和脱轨系数时,弹性接触模型的计算结果比密贴接触模型的计算结果大。分析认为用弹性接触模型比较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系统 轮轨系统 耦合振动 轮轨接触模型 迭代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轨接触模型在车桥耦合振动中的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崔圣爱 祝兵 黄志堂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7,共5页
以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车-整桥系统耦合振动数值分析模型。考虑车轮的跳轨和挤密情况,建立了单边弹簧-阻尼系统弹性轮轨接触模型。采用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和有限元法结合的联合仿真技术,计算了两种轮轨接触时动车组列车以不同... 以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车-整桥系统耦合振动数值分析模型。考虑车轮的跳轨和挤密情况,建立了单边弹簧-阻尼系统弹性轮轨接触模型。采用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和有限元法结合的联合仿真技术,计算了两种轮轨接触时动车组列车以不同车速通过大跨度连续桥梁的耦合振动响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两种轮轨接触模型的桥梁动力响应比较接近;列车的横向轮轨力、轮重减载率和脱轨系数相差较大,当速度为350km/h时,横向轮轨力增大了46.5%,轮重减载率增大了130.8%,脱轨系数增大了24.66%;用单边-弹簧阻尼系统弹性轮轨接触模型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耦合振动 轮轨接触模型 多体系统动力学 有限元法 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大蠕滑时不同轮轨滚动接触模型结果的对比
3
作者 黄佳庆 吴兵 +1 位作者 李定康 王召阳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7-65,共9页
高速列车在牵引和制动过程中,车轮和钢轨之间的“第三介质”可能会导致大蠕滑现象。将考虑大蠕滑时传统的轮轨滚动接触模型(沈氏理论、Kalker简化理论(Fastsim)、Polach模型)与拓展蠕滑力(ECF)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讨论纵向蠕滑曲线和接... 高速列车在牵引和制动过程中,车轮和钢轨之间的“第三介质”可能会导致大蠕滑现象。将考虑大蠕滑时传统的轮轨滚动接触模型(沈氏理论、Kalker简化理论(Fastsim)、Polach模型)与拓展蠕滑力(ECF)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讨论纵向蠕滑曲线和接触区域内切向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沈氏理论和Fastsim仅适用于小蠕滑工况,Polach模型和ECF模型能够模拟纵向蠕滑曲线在大蠕滑时的负斜率特性。此外,由于温度对考虑大蠕滑时的轮轨黏着特性具有重要影响,ECF模型相较于其他3种模型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大蠕滑时的纵向蠕滑曲线和切向应力分布,还能反映接触区域内温度和弹塑性区域的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蠕滑 轮轨滚动接触模型 蠕滑曲线 切向应力 弹塑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轨耦合振动中4种轮轨竖向接触模型的适用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杨静静 张楠 夏禾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0,共10页
为进一步简化对竖向轮轨力的计算,在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割线线性近似模型和切线线性近似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轮轨竖向接触刚度及其引起的车轨系统附加刚度矩阵和附加轮轨力的表达式。以双块式无砟轨道为例,建立车轨系统... 为进一步简化对竖向轮轨力的计算,在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割线线性近似模型和切线线性近似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轮轨竖向接触刚度及其引起的车轨系统附加刚度矩阵和附加轮轨力的表达式。以双块式无砟轨道为例,建立车轨系统的整体动力方程,分别采用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轮轨竖向密贴模型、割线线性近似模型和切线线性近似模型,计算和分析车轨系统动力响应、轮轨振动频谱及时间步长的适应条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轨道不平顺,切线线性近似模型均可替代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在分析车体竖向加速度时,4种轮轨竖向接触模型均可用;在分析竖向轮轨力、钢轨竖向位移及轮对竖向加速度时,可采用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割线线性近似模型和切线线性近似模型;在分析轮轨接触点处钢轨竖向加速度时,可采用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和切线线性近似模型;轮轨竖向密贴模型因为假定轮对与钢轨在竖向上始终不分离,所以导致在高频段的计算结果有较大误差;对于轨道不平顺的各个波段,当时间步长低于1ms时,Hertz非线性模型、割线线性近似模型、切线线性近似模型的计算误差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轨系统 耦合振动 竖向轮轨 轮轨竖向接触模型 线性轮轨关系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垂向轮轨关系的对比及改进的车-线-桥系统迭代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3
5
作者 朱志辉 王力东 +2 位作者 龚威 余志武 蔡成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85-1593,共9页
对比分析非线性赫兹接触、线性赫兹接触、刚性接触这3种轮轨接触模型对车-线-桥垂向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结果的影响,并建立改进的车-线-桥耦合系统迭代计算模型。车辆模型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建立,轨道-桥梁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根据不... 对比分析非线性赫兹接触、线性赫兹接触、刚性接触这3种轮轨接触模型对车-线-桥垂向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结果的影响,并建立改进的车-线-桥耦合系统迭代计算模型。车辆模型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建立,轨道-桥梁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根据不同的轮轨接触模型,建立相应的轮轨力计算公式,并采用分离迭代法计算耦合系统振动响应。在数值算例中,以高速列车通过5跨简支梁桥为计算背景,对不同轮轨接触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针对传统车-线-桥耦合系统迭代计算模型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建立改进的迭代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线性赫兹接触模型与非线性赫兹接触模型得到的车体加速度、轮轨力、钢轨和桥梁的位移和加速度均较吻合,但前者的计算效率较低;忽略轮对惯性力的刚性接触模型无法得到准确的钢轨和桥梁加速度;改进模型通过建立包含轮轨接触弹簧的车辆模型来提高车辆子系统的迭代稳定性,其计算效率比传统模型提高近7倍;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车-线-桥耦合振动计算中应考虑时间步内的迭代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线-桥耦合振动 轮轨接触模型 赫兹接触 刚性接触 迭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轨道系统高中低频动力学模型的理论特征及其应用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泽深 王成国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0,共10页
针对铁路在提速和高速发展中碰到的车辆—轨道系统的结构磨损加剧、关键部件疲劳破坏和噪声等问题,提出必须进行车辆—轨道系统高中低频范围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根据激扰的差异及其波长范围,针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在低频、中频和高频... 针对铁路在提速和高速发展中碰到的车辆—轨道系统的结构磨损加剧、关键部件疲劳破坏和噪声等问题,提出必须进行车辆—轨道系统高中低频范围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根据激扰的差异及其波长范围,针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在低频、中频和高频3个范围内存在问题的性质,建立符合研究要求的车辆模型、轨道模型和轮轨接触模型,并采用合理的数学方法求解。认为以车辆—轨道系统的频率特征为基础,进行完整的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研究,可以有效研究车辆—轨道系统的短时动力学和长期行为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 车辆模型 轨道模型 轮轨接触模型 频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轮轨垂向力与轨道高低不平顺关联特性 被引量:6
7
作者 牛留斌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60,共11页
采用ABAQUS商业软件建立三维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以中国高速铁路线路和典型服役车辆参数作为模型仿真参数,分别将中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高低不平顺谱和余弦型轨道高低不平顺作为模型输入,仿真分析轨道高低不平顺幅值、波长与轮轨垂向力... 采用ABAQUS商业软件建立三维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以中国高速铁路线路和典型服役车辆参数作为模型仿真参数,分别将中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高低不平顺谱和余弦型轨道高低不平顺作为模型输入,仿真分析轨道高低不平顺幅值、波长与轮轨垂向力响应之间在时频域上振幅、相位的关联特性,并拟合不同车速下附加轮轨垂向力与轨道高低不平顺特征参数之间的函数表达式。结果表明:附加轮轨垂向力的波动范围随轨道高低不平顺波长的增加而非线性减小;轨道不平顺及轮轨垂向力之间的延迟相位随激振频率的增加而增加,整体处于0.02π~0.10π之间;轨道高低不平顺波长大于30 m时,附加轮轨垂向力与轨道变化率呈近似线性关系,二者之间的比例系数在车速300和350 km·h^(-1)时分别为13.14和19.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管理 高速铁路 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 轮轨垂向力 轨道高低不平顺 轨道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和有限元法的联合仿真在车桥耦合振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崔圣爱 祝兵 黄志堂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581-4584,共4页
为了实现车桥耦合振动精细化仿真研究,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完整的车辆空间模型,采用空间杆系和板壳混合单元有限元方法建立桥梁的动力分析模型;然后将车辆和桥梁两个子系统在轮轨接触面离散的信息点上进行数据交换,实现... 为了实现车桥耦合振动精细化仿真研究,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完整的车辆空间模型,采用空间杆系和板壳混合单元有限元方法建立桥梁的动力分析模型;然后将车辆和桥梁两个子系统在轮轨接触面离散的信息点上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车桥耦合振动联合仿真分析。以高速铁路上的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和有限元法结合的联合仿真技术,计算了弹性轮轨接触时动车组列车以不同车速通过桥梁的空间耦合振动响应,证明了该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仿真 多体系统动力学 有限元法 车桥耦合振动 单边弹簧阻尼 轮轨接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波磨指数与轨道短波不平顺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牛留斌 刘金朝 +1 位作者 孙善超 张二永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5,共10页
采用ABAQUS软件及轮轨真实形状尺寸参数,建立轮轨高频接触有限元模型;以我国某高速铁路钢轨波磨区段实测轨道短波不平顺作为有限元模型输入,在时域和频域上对比轴箱垂向加速度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仿真计算钢轨波磨区... 采用ABAQUS软件及轮轨真实形状尺寸参数,建立轮轨高频接触有限元模型;以我国某高速铁路钢轨波磨区段实测轨道短波不平顺作为有限元模型输入,在时域和频域上对比轴箱垂向加速度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仿真计算钢轨波磨区段不同幅值轨道短波不平顺工况下轮轨垂向力、轴箱垂向加速度分布特性,研究钢轨波磨指数与轨道短波不平顺幅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钢轨波磨区段,轮轨垂向力最大值与钢轨波磨指数最大值出现的位置对应良好,在轮轨不脱离接触的前提下,钢轨波磨指数与轨道短波不平顺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通过曲线拟合可知,在钢轨波磨波长为150 mm时,轨道短波不平顺幅值为0.10和0.12 mm时对应的钢轨波磨指数分别为5.12和6.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波磨指数 轴箱垂向加速度 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 轨道短波不平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heel wear evolution for heavy haul railway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璞 高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96-207,共12页
The prediction of the wheel wear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heavy haul railway. A numerical methodology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the wheel wear evolution of heavy haul freight car.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the spati... The prediction of the wheel wear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heavy haul railway. A numerical methodology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the wheel wear evolution of heavy haul freight car.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the spatial coupling dynamics of vehicle and track, the three-dimensional rolling contact analysis of wheel-rail, the Specht's material wear model, and the strategy for reproducing the actual operation conditions of railway. The freight vehicle is treated as a full 3D rigid multi-body model. Every component is built detailedly and various contact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s are accurately simulat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al clearances. The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calculation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Hertz's theory and Kalker's FASTSIM algorithm. The track model is built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The material loss due to wear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ht's model in which the wear coefficient varies with the wear intensity. In order to exactly reproduce the actual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railway,dynamic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separately for all possible track conditions and running velocities in each iterative step.Dimensionless weight coefficients are introduced that determine the ratios of different cases and are obtained through site survey. For the wheel profile updating, an adaptive step strategy based on the wear depth is introduc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At last, the wear evolution laws are studied by the numerical model for different wheels of heavy haul freight vehicle running in curv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r of the front wheelset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of the rear wheelset for one bogie, and the difference is more obvious for the outer wheels. The wear of the outer wheels is severer than that of the inner wheels. The wear of outer wheels mainly distributes near the flange and the root; while the wear of inner wheels mainly distributes around the nominal rolling circle. For the outer wheel of front wheelset of each bogie, the development of wear is gradually concentrated on the flange and the developing speed increases contin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raveled d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haul railway wheel wear evolution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vehicle-track coupling dynamics profile upda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