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岩石热解和荧光显微图像分析的储层流体性质划分及应用——以轮南2油田JIV油组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左小军 袁文芳 +6 位作者 何巧林 秦红 曹少芳 邢星 凡闪 张文 何虎庄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4-102,共9页
塔里木盆地轮南2油田JIV油组电阻率普遍偏低,个别油层电阻率比水层电阻率还低,含油性评价主要根据试油和试采结论;未试油层段储层含油和油藏油水界面不明确。为精细解释储层流体性质、判断油水界面及解决采收率低等问题,利用轮南2油田JI... 塔里木盆地轮南2油田JIV油组电阻率普遍偏低,个别油层电阻率比水层电阻率还低,含油性评价主要根据试油和试采结论;未试油层段储层含油和油藏油水界面不明确。为精细解释储层流体性质、判断油水界面及解决采收率低等问题,利用轮南2油田JIV油组12口取心井的岩石热解和荧光薄片图像分析进行流体性质划分,明确在不同流体性质下岩石热解数据和荧光显微图像的变化特征。利用岩心含油性观察、岩心物性分析和生产动态资料,制定划分储层流体性质的方法,建立一套适合轮南2油田JIV油组的流体性质半定量划分标准。生产动态资料分析证明流体性质划分标准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2油田jiv油组 岩石热解 荧光显微图像分析 流体性质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草舍油田CO_2混相驱替试验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奉东 王震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6-300,共5页
苏北盆地草舍油田泰州组油藏为复杂小断块油藏,水驱采收率仅32%。该文通过将CO2混相驱油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与矿场试验相结合,进行了开采效果的理论和实际分析与对比。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研究表明,采用CO2混相驱可以使该油藏采... 苏北盆地草舍油田泰州组油藏为复杂小断块油藏,水驱采收率仅32%。该文通过将CO2混相驱油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与矿场试验相结合,进行了开采效果的理论和实际分析与对比。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研究表明,采用CO2混相驱可以使该油藏采收率达到47%,比水驱油的方式提高15%。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草舍油田泰州组油藏已累计注入CO2气5 842×104m3,增产原油3×104t,提高采收率2%,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因此,CO2混相驱油是有效的三次采油方法,对复杂断块油藏开展三次采油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混相驱 矿场试验 提高采收率 复杂小断块 泰州 草舍油田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不同CO2注入方式微观驱油特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钱坤 杨胜来 +1 位作者 窦洪恩 张吉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4-208,共5页
为研究特低渗油藏CO2不同注入方式的微观驱油特征和孔隙动用下限,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连续CO2驱、水驱后CO2驱以及水气交替驱后岩心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2驱和水气交替驱均能获得较好的驱油效果,连续CO2驱能够... 为研究特低渗油藏CO2不同注入方式的微观驱油特征和孔隙动用下限,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连续CO2驱、水驱后CO2驱以及水气交替驱后岩心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2驱和水气交替驱均能获得较好的驱油效果,连续CO2驱能够动用更小孔隙中的原油,水驱后CO2的注入弥补了水驱难以动用微、小孔隙(孔径小于0.5μm)中原油的缺点,水气交替驱在中孔隙(0.5~5.0μm)中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对于不同孔隙结构的岩心,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越强,小孔隙比例越高,不同注入方式下的孔隙动用下限也越高。综合来看,水气交替驱能够在长庆油田黄3区块长8油藏取得较好的微观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庆油田 黄3区块 延长 特低渗 CO2 注入方式 微观驱特征 孔隙动用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