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6
1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4 位作者 刘树金 杨志远 程洪彪 贾现文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21-2232,共12页
在高产施氮量180kghm?2条件下,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研究水分管理... 在高产施氮量180kghm?2条件下,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研究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累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水氮互作条件下各生育期氮、磷、钾间的吸收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抽穗期氮、磷、钾的累积与各养分在结实期转运总量间,以及结实期各养分转运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氮、钾在抽穗前期的累积对促进结实期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影响显著,但氮肥后移比例过重(N4处理)及W3处理均会导致结实期叶片和茎鞘各养分转运总量的显著降低,氮、磷、钾降幅分别达2.73%~18.00%、8.03%~19.70%、6.52%~17.02%。据产量及其与养分吸收、转运间关系的表现,W1模式下氮肥后移量以占总施氮量的40%~60%为宜,W2模式与氮肥运筹方式为基肥:蘖肥:孕穗肥(倒四、二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3:3:4组合是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W3模式下,应减少氮肥的后移量,氮肥后移量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管理 氮肥运筹 养分吸收 转运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81
2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3 位作者 李旭毅 张荣萍 郭翔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5-664,共10页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设"淹水灌溉"(W1)、"前期湿润灌溉+孕穗期浅水灌溉+抽穗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施氮量处理,研究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并探讨...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设"淹水灌溉"(W1)、"前期湿润灌溉+孕穗期浅水灌溉+抽穗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施氮量处理,研究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与氮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累积、转运、分配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互作作用,水氮互作下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其与产量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且抽穗前期氮、磷的累积以及分蘖盛期对钾的吸收状况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产量与稻株氮、磷、钾吸收及转运关系间的表现,W2灌溉方式与施氮量为180kghm-2组合是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方式,淹灌条件下,施氮量以180kghm-2为宜,旱种条件下,施氮量可适当降至90~18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氮互作 养分 吸收 转运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旱直播方式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孙永健 郑洪帧 +3 位作者 杨志远 王海月 张绍文 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80,共8页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特征,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免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_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_3)处理为对照,...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特征,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免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_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_3)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直播稻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生育阶段养分累积及转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及直播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和钾素的累积、转运、分配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直播处理下各生育阶段氮、磷、钾养分间吸收与转运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对促进抽穗至成熟期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影响显著;但直播处理下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和转运与氮、钾素间的协同性降低。不同直播处理下,F优498在产量及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转运各指标整体上均显著高于徐稻4号。与B_3相比,同一品种下机械旱直播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主要生育时期养分的累积,促进抽穗至成熟叶片和茎鞘中养分转运,尤其能显著提高杂交稻抽穗至成熟叶片氮素、钾素转运率,进而显著促进抽穗至成熟氮素、钾素转运贡献率,提升籽粒中氮素、钾素所占稻株氮素及钾素累积总量的比例,发挥出氮素和钾素协同吸收与利用的耦合效应,是机械旱直播水稻高产的重要原因。不同机械旱直播处理下,B_2比B_1处理能进一步不同程度地提高机械旱直播水稻抽穗至成熟期养分的累积,促进叶片和茎鞘养分的转运,利于抽穗至成熟茎鞘中钾素的累积,最终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为最佳的机械旱直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 吸收 氮肥 水稻 机直播 转运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氮肥与缓释氮肥配施对不同株距机插杂交稻磷素吸收、转运及分配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海月 蒋明金 +7 位作者 孙永健 郭长春 殷尧翥 何艳 严田蓉 杨志远 徐徽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在前期研究确定总氮用量180 kg hm–2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7∶3配施比例可获得机插稻高产的基础上,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和不同株距下机插杂交稻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株距(行距均为30 c... 在前期研究确定总氮用量180 kg hm–2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7∶3配施比例可获得机插稻高产的基础上,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和不同株距下机插杂交稻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株距(行距均为30 cm)16、18及20 cm和4个缓释氮肥用量(36、66、96和126 kg hm–2)与常规氮肥(均为54kg hm–2)配施处理。结果表明,缓释氮肥用量对机插稻主要生育时期磷素积累量、各生育阶段磷素吸收量及吸收速率、结实期茎鞘磷素转运量及转运率和叶片磷素转运率及贡献率均有显著影响。在株距为18 cm,群体密度为18.52万穴hm–2,缓释氮肥(96 kg hm–2)与常规氮肥(54 kg hm–2)配施总量为150 kg hm–2时,可有效提高机插稻对磷素的吸收,促进结实期茎鞘、叶片磷素向穗部的转运及分配,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优势,产量可达11 463.8 kg hm–2,为本试验的最佳肥密运筹处理。株距为16 cm,群体密度(20.84万穴hm–2)相对较大,施氮总量为180 kg hm–2时,群体吸收的磷总量较高,进一步促进了植株体内磷素的吸收转运及分配,有利于产量提高,但从节本增效的角度考虑,以缓释氮肥配施量150 kg hm–2为宜;株距增加到20 cm施氮总量在180 kg hm–2下,群体(16.67万穴hm–2)较小,吸收磷素的绝对量少,茎鞘、叶片中的磷素向穗部转运量多,穗部磷素积累量增加,产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株距与缓释氮肥配施量耦合下,尤其以齐穗期至成熟期茎鞘磷素转运量与产量相关性较高(r=0.72**),更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缓释氮肥 磷素吸收 转运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同化物积累转运与分配特性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利利 张吉旺 +3 位作者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杨今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0-1087,共8页
以矮秆玉米品种登海661(DH661)、中间型玉米品种超试3号(CS3)、高秆玉米品种鲁单981(LD981)和先玉335(XY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同化物积累、转运及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株高类型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在开花期之前差... 以矮秆玉米品种登海661(DH661)、中间型玉米品种超试3号(CS3)、高秆玉米品种鲁单981(LD981)和先玉335(XY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同化物积累、转运及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株高类型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在开花期之前差异不显著,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开花后,随株高的增加,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矮秆品种植株中下部茎秆的碳素分配率比高秆品种低,叶片则相反。通过13C同位素示踪研究表明,不同株高类型玉米品种不同部位叶片对产量的贡献不同。随株高降低,中、下部叶片的光合产物转移率相对提高,而上部叶片的转移率有所下降,高秆品种LD981和XY335上部叶片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对较高,中矮秆品种DH661和CS3下部叶片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对较高。不同部位叶片在开花前后对籽粒贡献也不相同,高秆品种LD981和XY335上部叶片开花后光合产物的转移率最高;矮秆品种DH661中部叶片开花前光合产物的转移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株高 碳素转运及分配 同位素13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超级稻五丰优T025养分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小军 肖国滨 +10 位作者 刘小三 叶川 贺晓鹏 李亚贞 郑伟 余跑兰 黄天宝 陈国钧 陈明 雷嫒元 彭小松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5-58,共4页
为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及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开展了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水稻各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均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且合理的... 为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及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开展了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水稻各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均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且合理的氮肥运筹能促进各养分的吸收及转运。在本试验条件下,随分蘖肥比例的提高,孕穗期至成熟期水稻叶片及茎鞘各养分转运总量和穗部来源于叶片及茎鞘各养分转运的贡献率均有增大的趋势。孕穗期至成熟期叶片和茎鞘氮、磷、钾养分转运量最高分别达17.1%、21.2%、14.8%。在纯氮用量为195 kg/hm2时,基肥、蘖肥、穗肥最佳施肥比例为5∶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氮肥运筹 养分吸收 转运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套作玉米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丽 陈国鹏 +5 位作者 蒲甜 马艳玮 罗万宇 任永福 杨文钰 王小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2-600,共9页
为明确适宜套作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以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品种(珍禾玉1号、众望玉18)、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荣玉1210)为试验材料,设置套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模式,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适宜套作玉米品种在套作模式下... 为明确适宜套作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以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品种(珍禾玉1号、众望玉18)、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荣玉1210)为试验材料,设置套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模式,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适宜套作玉米品种在套作模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品种在套作与单作条件下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年平均减产率为20.40%,而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产量在两种模式下产量差异不显著。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品种在套作条件下的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收获指数与单作相比分别下降了21.18%、11.24%,而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在套作模式下的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收获指数较单作分别提高了48.14%、2.42%。两类品种在套作条件下宽行穗位叶13C向穗分配比例较窄行高5.96%,向茎秆和穗位叶的分配分别减少5.01%、0.13%,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窄行穗位叶13C向穗的转移率比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高10.90%,但向茎秆的转移率降低了8.98%。因此,与单作相比,两类品种在套作条件下,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能够维持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光合产物向籽粒的分配比例提高,收获指数增加,且套作大豆产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套作双高产的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筛选与培育适宜套作玉米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与单作 适宜套作玉米品种 干物质转运及分配 13C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