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转译模型构建与数字化传播——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进波 朱怡洁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4-120,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成果的标志。随着国家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少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自身的限制和束缚,不可避免地遭到其他文明的冲击,正逐步趋于消亡。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介高效、便捷的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成果的标志。随着国家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少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自身的限制和束缚,不可避免地遭到其他文明的冲击,正逐步趋于消亡。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介高效、便捷的传播特点,可对文化传承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基于文化论引入文化转译的概念和方法,根据文化中物质层、行为层、哲学层三个层次,逐一推演出每个层次与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内容的关联性,结合符号学与情感化理论构建文化转译模型,以此为基础深化数字媒介的传播功能,探索数字化创新传播策略。此研究有助于保留朱仙镇木版年画完整的文化结构,并且由浅入深地将其核心文化符号转译进数字媒介中,以一个更适配于现代社会的全新形象重新被大众所认可,以此来提升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当代的传播效果,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仙镇木版年画 文化转译模型 数字媒介 数字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苏青流行上海文坛的文学史意义
2
作者 王晓平 陈半思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苏青作品何以在1940年代上海文坛流行?以往研究多认为其作品只是迎合受众心理的世俗之作,因此其成为时兴的文化现象是当时商业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结果。但当我们突破传统文学本质论和简单化的社会建构论的分析模式,借鉴法国社会学家拉图... 苏青作品何以在1940年代上海文坛流行?以往研究多认为其作品只是迎合受众心理的世俗之作,因此其成为时兴的文化现象是当时商业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结果。但当我们突破传统文学本质论和简单化的社会建构论的分析模式,借鉴法国社会学家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相关概念来梳理苏青文学的创作与接受的关系网络,将发现苏青在多向度的复杂文化环境中,以日常化散文小说构成文学通俗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和促进因素;其作品的叙述方式和观念表达在不同的转译网络中形成多样化的价值判断,拓宽了文学的表达空间;由于本质化过程的缺失,呈现出更加开放的阐释空间。这种理论借鉴将深化我们对苏青的创作在1940年代上海文坛流行的文学史意义的认知,也为我们研究现代通俗文学开拓出新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青 世俗化 本质主义 布鲁诺·拉图尔 行动者网络理论 转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