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来源耐热β-半乳糖苷酶BgaB转糖苷催化活性改造 被引量:2
1
作者 董艺凝 陈卫 +3 位作者 陈海琴 赵建新 陈永泉 张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共6页
该研究以GH42家族嗜热脂肪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来源耐热β-半乳糖苷酶BgaB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转糖苷活性弱的问题,采用定点突变与化学修饰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预测亲核催化位点Glu303进行了功能研究与分子改造。所得... 该研究以GH42家族嗜热脂肪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来源耐热β-半乳糖苷酶BgaB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转糖苷活性弱的问题,采用定点突变与化学修饰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预测亲核催化位点Glu303进行了功能研究与分子改造。所得突变体Ox-E303C与野生型酶相比,可将低聚半乳糖合成量由0%提高到11.5%。研究结果表明对耐热β-半乳糖苷酶BgaB亲核催化位点进行半胱氨酸亚磺酸(—SOO-)替换,能够提高其转糖苷催化活性。该研究对GH42家族β-半乳糖苷酶转糖苷催化功能的分子改造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半乳糖苷 低聚半乳糖 转糖苷活性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定点突变 化学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奶酪的产β-半乳糖苷酶乳酸片球菌的筛选及其合成低聚半乳糖特性
2
作者 李欣 张秋涵 +4 位作者 马子尧 关波 胡有贞 李谞 倪永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0-178,共9页
为了给益生性低聚半乳糖(GOS)的合成提供新的乳酸菌酶源,本研究从新疆传统奶酪中筛选具有高转糖苷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产酶菌株。在以乳糖为单一碳源的MRS固体培养基中加入显色剂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以菌落生长颜色... 为了给益生性低聚半乳糖(GOS)的合成提供新的乳酸菌酶源,本研究从新疆传统奶酪中筛选具有高转糖苷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产酶菌株。在以乳糖为单一碳源的MRS固体培养基中加入显色剂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以菌落生长颜色进行初筛,以粗酶液酶活性以及转糖苷反应混合物的薄层色谱(TLC)进行复筛,结合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产转糖苷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菌株进行鉴定。单因素实验确定菌株的产酶条件和粗酶液的转糖苷反应条件,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转糖苷反应产物的组分及含量。筛选获得产转糖苷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菌株6株,其中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Y1的产酶水平和转糖苷活性最高。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P.acidilactici Y1在20 mg/mL乳糖,37℃培养18 h时,产酶水平最高可达(15.52±0.34)U/g。在初始乳糖浓度300 mg/mL,加酶量4.24 U/mL,50℃反应28 h时,GOS得率最高为38.4%±0.56%(w/w),乳糖残留量为30.9%±0.44%(w/w)。其中转移二糖、转移三糖以及转移四糖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6%±0.21%(w/w)、18.3%±0.15%(w/w)和4.5%±0.01%(w/w)。以上结果表明,P.acidilactici Y1是一株产转糖苷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新菌株,在益生性GOS的合成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半乳糖苷 转糖苷活性 低聚半乳糖 乳酸片球菌 奶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杆菌α-L-岩藻糖苷酶的分子改造及其在合成2’-岩藻糖基乳糖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史然 张登娅 +2 位作者 谷懿寰 江正强 杨绍青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35-142,共8页
对地杆菌α-L-岩藻糖苷酶进行分子改造,以提高其酶法合成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的转化效率。利用易错聚合酶链式反应构建了α-L-岩藻糖苷酶的突变体文库,筛选得到一个合成2’-FL转化率提高的突变酶(mPbFuc29A1)... 对地杆菌α-L-岩藻糖苷酶进行分子改造,以提高其酶法合成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的转化效率。利用易错聚合酶链式反应构建了α-L-岩藻糖苷酶的突变体文库,筛选得到一个合成2’-FL转化率提高的突变酶(mPbFuc29A1)。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mPbFuc29A1的最适pH值和温度分别为pH 5.0和40℃,最适温度较野生型PbFuc29A1提高了5℃;突变酶水解2’-FL的比活力提高到3倍,但是水解4-硝基苯基-α-L-岩藻糖苷(4-nitrophenyl-α-L-fucopyranoside,pNP-FUC)和3’-岩藻糖基乳糖(3’-fucosyllactose,3’-FL)的比活力分别降低了22.8%和52.5%。以pNP-FUC和乳糖为底物,采用mPbFuc29A1酶法催化合成2’-FL和3’-FL,转化率分别为23.6%和56.4%,其中2’-FL的转化率较PbFuc29A1提高了9.1%。通过序列及定点突变分析发现mPbFuc29A1的氨基酸序列中有2个位点发生突变(Asp21Val和Glu266Lys),其中位于loop区的Glu266Lys可能是mPbFuc29A1底物特异性和转糖苷产物组成发生改变的关键。优良的酶学特性使mPbFuc29A1在2’-FL合成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L-岩藻糖苷 定向进化 底物特异性 转糖苷活性 2’-岩藻糖基乳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