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差分跳频系统的频率转移函数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智 李少谦 +1 位作者 董彬虹 王竞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5-529,共5页
根据差分跳频系统的特点推导并归纳了频率转移函数的构造原则和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频率转移函数构造方法,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在提高系统误码率和频率随机性方面的优良性能。该方法基于多维空间变换,构造频率转移函数简单方便... 根据差分跳频系统的特点推导并归纳了频率转移函数的构造原则和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频率转移函数构造方法,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在提高系统误码率和频率随机性方面的优良性能。该方法基于多维空间变换,构造频率转移函数简单方便,而且便于跳频密钥的管理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跳频 频率转移函数 自由距 马尔可夫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云模型的短波差分跳频频率转移函数 被引量:2
2
作者 甘良才 谢玲 朱毅超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1-575,共5页
基于辛普森云模型,提出一种新的短波差分跳频(DFH)频率转移函数(G函数)算法,并对该G函数产生的跳频图案进行了数值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G函数产生的跳频图案具有很好的汉明相关性、均匀性和连续性,并具有较好的宽间隔特性,... 基于辛普森云模型,提出一种新的短波差分跳频(DFH)频率转移函数(G函数)算法,并对该G函数产生的跳频图案进行了数值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G函数产生的跳频图案具有很好的汉明相关性、均匀性和连续性,并具有较好的宽间隔特性,且由于采用扩展形式的G函数,函数的复杂度大大提高,具有较强的抗破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跳频(DFH) 云模型 频率转移函数(G函数) 短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分跳频系统编码器与频率转移函数的匹配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智泉 潘克刚 王庭昌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8-516,共9页
将编码的差分跳频系统等效为串行级联码,充分利用频率转移函数所产生的网格关联信息,采用软输入软输出算法,进行类Turbo串行迭代译码,能有效改善系统的误比特性能.因此,如何实现差分跳频系统串行级联结构的外编码器和频率转移函数(G函数... 将编码的差分跳频系统等效为串行级联码,充分利用频率转移函数所产生的网格关联信息,采用软输入软输出算法,进行类Turbo串行迭代译码,能有效改善系统的误比特性能.因此,如何实现差分跳频系统串行级联结构的外编码器和频率转移函数(G函数)的匹配设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互信息的外信息转移图(EXIT)能有效预测迭代译码的收敛特性,并根据EXIT选择适当的内、外码进行级联.采用基于互信息的EXIT图分析差分跳频串行级联结构中外编码器和G函数的外信息转移过程,提出了一种采用EXIT图选择G函数及外编码器的方法.通过对该方法的理论分析和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输入先验信息量条件下,信噪比越高,G函数输出互信息量越大;在给定信噪比条件下,不同G函数对应的输出互信息量随输入先验信息量增长速度不同,能有效实现对性能较好的G函数的选择;对于给定G函数,在不同外编码方式下,通过EXIT图能得到迭代译码收敛的门限值;能反应出不同编码方式下的收敛特性的好坏,从而实现外编码器和G函数的匹配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跳频 频率转移函数 外信息转移 迭代译码 串行级联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跳频频率合成器频率转换速度和频谱纯度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武永军 沈保锁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20-23,共4页
将 DDS和 PL L这两种优缺点互补的技术结合在一起 ,优化设计了一种 DSP控制的 DDS+PL L跳频频率合成方案 ,采用了自适应精确预置技术 ,从而进一步缩短了环路锁定时间 。
关键词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 锁相环 跳频频率合成器 数字信号处理器 频率转移速度 频谱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帧CCD相机时间延迟积分模式下的图像缺损 被引量:6
5
作者 冷雪 张雪菲 +2 位作者 李文明 孙翠羽 陈浠惠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7-473,共7页
长焦距面阵CCD相机以TDI模式进行动态横向多幅扫描成像时,行转移频率高或者曝光时间长会使图像输出有明显缺损,从而影响图像的判读。为解决这一问题,分析了全帧CCD相机TDI模式的工作原理,分析认为快门曝光过程中CCD存在的无效TDI转移是... 长焦距面阵CCD相机以TDI模式进行动态横向多幅扫描成像时,行转移频率高或者曝光时间长会使图像输出有明显缺损,从而影响图像的判读。为解决这一问题,分析了全帧CCD相机TDI模式的工作原理,分析认为快门曝光过程中CCD存在的无效TDI转移是导致输出图像出现缺损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并提出保证CCD曝光过程中TDI转移与机械快门曝光精确同步的方法来消除无效TDI转移。据此设计了光电同步定位法进行曝光控制,并研制了相应的快门光电同步装置。成像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将图像缺陷区域控制在15列像元内,解决了面阵CCD在TDI模式下输出图像的缺损问题,提高了图像判读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D相机 全帧转移CCD 面阵TDI级数 转移频率 图像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沈萍 彭珍荣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89-91,共3页
关键词 自然转化 质粒DNA 受体细胞 转移频率 流感嗜血杆菌 人工转化 转化活性 体功能 摄取机制 染色体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姿态误差对TDI-CCD相机行周期及偏流角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新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4-259,共6页
与其他文献的几何方法不同,本文从运动学角度出发,选定合适的参考系后,按照一系列不同坐标系的坐标转换,完成星下点运动速度矢量在敏感器坐标系的推导,把姿态、轨道、安装偏差作为相关参数,经过一系列坐标变换,表征在最终的偏流角公式... 与其他文献的几何方法不同,本文从运动学角度出发,选定合适的参考系后,按照一系列不同坐标系的坐标转换,完成星下点运动速度矢量在敏感器坐标系的推导,把姿态、轨道、安装偏差作为相关参数,经过一系列坐标变换,表征在最终的偏流角公式及行转移频率动态公式中;在通常的对地稳定指向模式下,姿态参数和安装偏差很小,仅保留一阶小量.根据矢量表达,解析地给出行转移频率及偏流角与轨道,姿态的关系,从而方便分析误差的影响,并以几个典型的低轨为实例作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I—CCD 姿态角 转移频率 偏流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真空电弧形态演变的动态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秦涛涛 黄智慧 +2 位作者 董恩源 杨万清 邹积岩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9-63,共5页
基于新型永磁斥力混合高速操动机构和转移回路强迫过零开断的方法,在合成回路系统中进行了真空电弧直流开断实验。利用CMOS高速摄像机观测直流开断过程中不同转移电流频率下真空电弧的燃烧及转移过程,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电弧图像特... 基于新型永磁斥力混合高速操动机构和转移回路强迫过零开断的方法,在合成回路系统中进行了真空电弧直流开断实验。利用CMOS高速摄像机观测直流开断过程中不同转移电流频率下真空电弧的燃烧及转移过程,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电弧图像特征,得到了不同转移电流频率下强迫过零阶段电弧的形态变化,不同燃弧时间下的电弧形态变化以及不同预充电电压下的电弧形态变化,并对电弧形态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注入同等的电弧能量,转移电流频率较低时,电弧形态演化过程长,有利于熄弧后电极间隙介质绝缘强度的恢复;电压过充对电弧形态的演变过程影响较小;燃弧时间较长时,电弧处于大面积稳定燃烧状态的时间较长,产生的金属蒸汽越多,不利于开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直流真空电弧 转移电流频率 燃弧时间 不同预充电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rbo-DFH编码调制与迭代译码 被引量:4
9
作者 裴小东 何遵文 匡镜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81-984,共4页
将Turbo码与差分跳频(DFH)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Turbo-DFH编码调制方法.Turbo-DFH编码器由2个频率转移函数通过一个随机交织器并行级联而成,译码器采用迭代结构译码.针对Turbo-DFH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修正Log-MAP算法,用于迭代结构... 将Turbo码与差分跳频(DFH)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Turbo-DFH编码调制方法.Turbo-DFH编码器由2个频率转移函数通过一个随机交织器并行级联而成,译码器采用迭代结构译码.针对Turbo-DFH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修正Log-MAP算法,用于迭代结构中子译码器的软输出计算.仿真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随机编码和软输出迭代译码,Turbo-DFH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较采用传统纠错编码和误跳纠正算法的DFH系统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O码 迭代译码 差分跳频 频率转移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rbo-DFH迭代译码算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裴小东 何遵文 匡镜明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针对Turbo-DFH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修改的SOVA算法,用于迭代译码过程中子译码器软输出的计算。在AWGN信道下,对Turbo-DFH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Turbo-DFH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比采用维特比检测算法的传统DFH系统有明显... 针对Turbo-DFH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修改的SOVA算法,用于迭代译码过程中子译码器软输出的计算。在AWGN信道下,对Turbo-DFH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Turbo-DFH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比采用维特比检测算法的传统DFH系统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O码 迭代译码 差分跳频 频率转移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串行Turbo-DFH迭代解调译码方案 被引量:2
11
作者 潘克刚 张邦宁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30-1534,共5页
该文将差分跳频(DFH)系统的频率转移过程视为一种编码,提出了一种串行Turbo-DFH迭代解调译码方案。该方案的编码器由外编码器,交织器和差分跳频转移函数串行级联组成,译码器采用串行迭代结构译码。并针对DFH系统的特点,推导了一种新的DF... 该文将差分跳频(DFH)系统的频率转移过程视为一种编码,提出了一种串行Turbo-DFH迭代解调译码方案。该方案的编码器由外编码器,交织器和差分跳频转移函数串行级联组成,译码器采用串行迭代结构译码。并针对DFH系统的特点,推导了一种新的DFH系统软输入软输出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解调译码方案相对传统的DFH解调算法,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跳频 频率转移函数 迭代译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隔振系统反馈控制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树勇 位秀雷 +1 位作者 王基 杨庆超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8年第2期11-17,共7页
建立含速度反馈控制的两自由度非线性隔振系统模型,推导系统的幅频特性关系式;研究反馈控制增益对幅频特性曲线的影响,得到曲线共振峰随反馈增益变化的规律。当增益增大时,共振峰左移并逐渐消失,本质上反映了该反馈对大幅值振动的抑制... 建立含速度反馈控制的两自由度非线性隔振系统模型,推导系统的幅频特性关系式;研究反馈控制增益对幅频特性曲线的影响,得到曲线共振峰随反馈增益变化的规律。当增益增大时,共振峰左移并逐渐消失,本质上反映了该反馈对大幅值振动的抑制过程。通过计算分析反馈控制时系统的Lypunov指数谱随控制参数变化的规律,得到可用于系统混沌控制的参数范围,表明系统在一定的参数条件下可以处于混沌状态和周期状态。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到系统出现的基频和超谐波响应,通过控制可以使得线谱成分得到有效降低,从而可为非线性隔振系统混沌控制和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非线性隔振系统 共振频率转移 反馈控制 混沌吸引子 中高频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分跳频系统中基于迭代分解的G函数构造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宁晓燕 金鹏 +1 位作者 王震铎 孙志国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6-883,共8页
差分跳频是跳频技术中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一种有效方式,频率转移函数是差分跳频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现有的频率转移函数所生成的跳频序列性质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时变的频率转移算法,通过m序列,对频率对进行迭代分解,进而控制频率之间... 差分跳频是跳频技术中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一种有效方式,频率转移函数是差分跳频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现有的频率转移函数所生成的跳频序列性质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时变的频率转移算法,通过m序列,对频率对进行迭代分解,进而控制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根据发端算法构造了解映射算法。对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仿真验证表明:相比于基于m序列、RS码和混沌序列加扰的G函数算法,新的转移算法是时变的,产生的跳频序列的随机性、均匀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改善,二维连续性符合卡方检验的理论值,在通信性能上也有了部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跳频 频率转移函数 时变性 二维连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觉疲劳的安全界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乃怡 《心理学报》 1987年第3期235-238,共4页
本文研究了500-1000Hz倍频程带噪声80-110dBSPL,连续暴露8分钟后,在听阈的恢复过程中听阈的回升与最大TTS随暴露的声级向高频转移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当暴露的强度超过90dBSPL时,听阈在2000和4000Hz上的回升随声级增加而增加、而当... 本文研究了500-1000Hz倍频程带噪声80-110dBSPL,连续暴露8分钟后,在听阈的恢复过程中听阈的回升与最大TTS随暴露的声级向高频转移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当暴露的强度超过90dBSPL时,听阈在2000和4000Hz上的回升随声级增加而增加、而当强度达到98dBSPL以后,回升不再随声级而增加了。最大TTS开始向高频转移时的临界强度是95dBSPL,而此时也正好是回升在高频处于急剧增加的过程中。可以设想,听阈回升的增加和最大TTS的频率转移二者可能都反映着听觉疲劳的发展。因此,为了安全,可以把90dBSPL看做是500—1000Hz倍频程带噪声的最大允许声压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过程 暴露声级 听觉疲劳 安全界限 平均值 倍频程 临界强度 频率转移 听阈 高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稳健的水声差分跳频通信体制
15
作者 刘友永 梁国龙 +1 位作者 张光普 殷敬伟 《压电与声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7-340,共4页
基于水下目标的通信保密、安全可靠性要求,提出一种新的水声差分跳频通信体制,与传统跳频通信不同,它是利用相邻跳频调制信息。通过分析其频率转移函数的构造方法和差分跳频信号的多途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自相关的短时傅里叶变换的跳频检... 基于水下目标的通信保密、安全可靠性要求,提出一种新的水声差分跳频通信体制,与传统跳频通信不同,它是利用相邻跳频调制信息。通过分析其频率转移函数的构造方法和差分跳频信号的多途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自相关的短时傅里叶变换的跳频检测方法,并利用Viterbi算法纠正部分错码。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通信体制和检测方法能有效的克服水下干扰、多途和多普勒频偏,在较低信噪比下,仍有较好的误码性能,适用于水下安全保密通信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差分跳频通信 频率转移函数 短时傅里叶变换 VITERBI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声信道下差分跳频信号检测的优化算法
16
作者 梁国龙 刘友永 张光普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17-1022,共6页
为克服水声多途干扰影响,提出将差分跳频技术应用于水声通信,通过分析水声多途信道下差分跳频信号的特征,利用频率转移函数的隐含信息和水声信道的多途特征,优化了频率序列检测的Vitervi硬判决算法,并详细给出了算法流程.在含有加性高... 为克服水声多途干扰影响,提出将差分跳频技术应用于水声通信,通过分析水声多途信道下差分跳频信号的特征,利用频率转移函数的隐含信息和水声信道的多途特征,优化了频率序列检测的Vitervi硬判决算法,并详细给出了算法流程.在含有加性高斯白噪声的多途信道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优化算法的系统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在频率检测差错率为10×10-3时,获得了近2.5 dB的增益,表明差分跳频体制能有效克服多途干扰,适用于水声通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跳频 频率转移函数 多途干扰 VITERBI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tenuation of wave propagation in a novel periodic structure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玲 李以农 A.BAZ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438-443,共6页
A novel periodic mount was presented. A theore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dynamics of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novel periodic mount. The model was derived using Hamilton's energy conservation principl... A novel periodic mount was presented. A theore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dynamics of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novel periodic mount. The model was derived using Hamilton's energy conservation princip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ve propagation in unit cell were analyzed by transfer matrix formulation. Numerical examples we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eriodic mount.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predications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incide with the predic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 No pass bands appear in the overall frequency range measured when waves propagate in the longitude direction of the periodic mount. These dramatic results demonstrate its potential as an excellent mount in attenuating and isolating vibration trans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odic structure vibration isolation passive mou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