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射突变p53基因CRISPR/Cas9质粒和肝癌细胞建立肝癌小鼠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燕鸽 高子涵 +5 位作者 李宗霖 王康龙 白雪 李瑞芳 有曼 王红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0-196,共7页
目的采用尾静脉注射突变p53基因CRISPR/Cas9质粒和H22细胞建立肝癌模型。方法将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空白组(生理盐水)、质粒组(质粒)、对照组(H22细胞+盐水)、实验组(H22细胞+质粒),每组25只。尾静脉注射建立肝癌模型。分别在注射后... 目的采用尾静脉注射突变p53基因CRISPR/Cas9质粒和H22细胞建立肝癌模型。方法将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空白组(生理盐水)、质粒组(质粒)、对照组(H22细胞+盐水)、实验组(H22细胞+质粒),每组25只。尾静脉注射建立肝癌模型。分别在注射后的2、3、4、5周中取材,眼眶采血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水平。观察肝、肺表面变化及结节数目,计算各组小鼠的成模率、死亡率以及脏器指数。HE染色观察小鼠肝的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小鼠肝中p53及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成功构建转移性肝癌小鼠模型,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成模率分别为60.87%和45.83%,死亡率为4.35%和29.17%。两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有显著增加,肝表面按时间顺序也出现大小不等的囊肿和白色颗粒状结节。HE结果显示5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肝小叶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呈明显肿瘤病理学改变。质粒组与实验组小鼠肝中p5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肝组织中PCNA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且实验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突变p53基因CRISPR/Cas9质粒和H22细胞的方法能够成功快速构建转移性肝癌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静脉注射 基因编辑 突变p53基因 H22细胞 转移性肝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