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薄膜转移工艺制备的128×128规模高架桥式电阻阵 被引量:6
1
作者 程正喜 马斌 +3 位作者 刘强 张学敏 施永明 翟厚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9-562,共4页
采用新的薄膜转移工艺,成功制备了128×128规模的高架桥式电阻阵。电阻阵的单元尺寸为50μm×50μm,占空比50%。初步测试了该高架桥电阻阵的两个基本指标,微桥的热时间常数和最高等效黑体温度,并对该电阻阵进行了成像实验。采... 采用新的薄膜转移工艺,成功制备了128×128规模的高架桥式电阻阵。电阻阵的单元尺寸为50μm×50μm,占空比50%。初步测试了该高架桥电阻阵的两个基本指标,微桥的热时间常数和最高等效黑体温度,并对该电阻阵进行了成像实验。采用电学法测试单个微桥的时间常数τ约为4.5 ms,可在100Hz下工作。将整个面阵点亮,在8~12μm波段最高等效黑体温度达到250℃,推测在3~5μm波段最高等效黑体温度超过300±20℃。将整个器件全部点亮并驱动到最高温度时,器件的最大功率为30 W。该电阻阵可成功实现驱动显示成像。测试结果表明该高架桥式电阻阵初步满足红外景象产生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景象产生器 电阻阵 薄膜转移工艺 高架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烟纸膜转移施胶工艺的应用实践
2
作者 谭永涛 黄敏 +4 位作者 姚文 刘耀斌 王平军 顾文君 张海洋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1-184,共4页
本文介绍了膜转移施胶机的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及在卷烟纸助燃剂施胶过程的应用和工艺控制。结果表明,“SC”膜转移施胶机在某卷烟纸生产过程中,横向全幅36个测量点的标准偏差均在0.15%以内。
关键词 卷烟纸 转移施胶工艺 计量棒 应用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转移SBR工艺中EPS对生物除磷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晓华 潘杨 +3 位作者 陈茜茜 邓猛 郑莹 夏健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439-4445,共7页
采用新型强化生物除磷工艺——污泥转移SBR处理合成废水,探讨胞外聚合物(EPS)在工艺强化除磷过程中的作用。当污泥转移量为0、15%及30%时,污泥中的EPS含量分别为(108.14±9.68)mg·(g MLSS)?1、(128.17±1.45)mg·(g ML... 采用新型强化生物除磷工艺——污泥转移SBR处理合成废水,探讨胞外聚合物(EPS)在工艺强化除磷过程中的作用。当污泥转移量为0、15%及30%时,污泥中的EPS含量分别为(108.14±9.68)mg·(g MLSS)?1、(128.17±1.45)mg·(g MLSS)?1和(123.35±22.98)mg·(g MLSS)?1;工艺的除磷率分别为82.14%±0.85%、96.35%±1.25%及98.99%±0.98%,反应末端EPS中TP含量占污泥中TP的比重分别为27.9%±2.55%、57.23%±2.33%和63.88%±2.87%。此外,污泥中EPS在该工艺的好氧吸磷过程中吸磷量分别为(2.04±0.32)mg·(g MLSS)?1、(5.90±0.38)mg·(g MLSS)?1和(6.00±0.52)mg·(g MLSS)?1,在污泥吸磷量中的贡献率均达到9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污泥转移SBR工艺中随着污泥转移量的增大有利于提高EPS中的磷含量,从而提升了工艺的除磷性能,EPS在该工艺的吸磷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但污泥转移对污泥中EPS含量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转移SBR工艺 胞外聚合物 生物除磷 废水 吸附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转移对SBR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除磷效能影响分析
4
作者 陈茜茜 潘杨 +2 位作者 黄勇 周晓华 殷成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2-1116,共5页
采用污泥转移SBR工艺处理以生活污水为基础的合成废水。污泥转移能够强化厌氧生物选择器中聚磷菌的筛选,从而显著提升传统SBR工艺的除磷性能。对比传统SBR,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考察了污... 采用污泥转移SBR工艺处理以生活污水为基础的合成废水。污泥转移能够强化厌氧生物选择器中聚磷菌的筛选,从而显著提升传统SBR工艺的除磷性能。对比传统SBR,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考察了污泥转移SBR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及除磷特性。结果表明,污泥转移SBR中磷的去除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稳定在93%左右;而传统SBR中磷的平均去除率为50%。DGGE试验表明,污泥转移SBR首尾样品的相似性系数为36.8%,传统SBR的则为54.7%;污泥转移SBR的香农指数下降率为5.6%,而传统SBR的香农指数下降率为4%。微生物种群在驯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即微生物种群的优势菌在反应器启动阶段被筛选和富集。对比传统SBR,污泥转移SBR中微生物种群的这一驯化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FISH试验表明,污泥转移SBR的聚磷菌占全菌比例在反应器稳定后可达到46%,聚糖菌则稳定在22%;传统SBR稳定后的聚磷菌比例为35%,聚糖菌比例为30%。传统SBR和污泥转移SBR的聚磷菌比例都先沿程增加最后稳定,且聚磷菌是优势菌。污泥转移SBR的聚糖菌沿程减少,聚磷菌抑制了聚糖菌的生长。因此,污泥转移SBR工艺具有筛选大量聚磷菌且抑制聚糖菌的除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污泥转移SBR工艺 聚磷菌 聚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正弦调制靶的图形转移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孙骐 周斌 +5 位作者 黄耀东 沈军 吴广明 唐伟星 杨帆 王珏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27-330,共4页
根据惯性约束聚变分解实验的要求 ,通过激光干涉法在光刻胶表面制备正弦起伏图形 ,结合电镀图形转移工艺 ,获得了波长 2 0~ 10 0 μm、振幅 0 2~ 3 5 μm的一系列Ni基图形转移模板 ,并进一步将正弦起伏图形转移到聚苯乙烯薄膜表面 ... 根据惯性约束聚变分解实验的要求 ,通过激光干涉法在光刻胶表面制备正弦起伏图形 ,结合电镀图形转移工艺 ,获得了波长 2 0~ 10 0 μm、振幅 0 2~ 3 5 μm的一系列Ni基图形转移模板 ,并进一步将正弦起伏图形转移到聚苯乙烯薄膜表面 ,制备出聚苯乙烯二维调制箔靶。研究了图形的精确转移工艺 ,特别是深振幅样品的脱模工艺 ,对工艺参数的优化进行了讨论。采用台阶仪和原子力显微镜监控图形转移过程 ,比较了光刻胶表面图形和一次、二次电镀转移图形以及转移到聚苯乙烯薄膜上图形的形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正弦调制靶 平面调制靶 电镀 图形转移工艺 惯性约束聚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纤维织物的转移印花技术
6
《中国乡镇企业信息》 1996年第12期30-30,共1页
与直接印花工艺相比,转移印花因不用水而具有突出的环保和节能意义。此外,转移印花还具有以下特点:①工艺短,只须一台转移印花机加少量附助设备;②质量好、次品率低;③灵活性强,既可大批量生产,也可小批量多品种,还可印制相关类艺术品;
关键词 转移印花工艺 天然纤维织物 转移印花机 多品种 大批量生产 次品率 灵活性 小批量 改性处理 艺术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棉混纺织物的升华转移印花
7
作者 R.B.Chavan M.Hanif Langer 罗巨涛 《现代纺织技术》 1989年第3期54-59,共6页
一、前言分散染料从纸上转移到织物上的升华转移印花工艺,特別常用于100%聚酯织物。由于棉对分散染料缺少亲和力,所以棉和聚酯/棉混纺织物不适合采用这个工艺。棉经各种预处理后得以改性,使棉能用分散染料对它进行升华转移印花。
关键词 转移印花工艺 分散染料 棉混纺织物 预处理 水洗牢度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染料分子 棉织物 树脂浓度 印花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深空探测任务的长寿命碳纳米管阴极研究
8
作者 陈泽宣 肖东阳 +1 位作者 杜欢欢 宋培义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1,共8页
针对深空探测对长寿命碳纳米管场发射阴极的应用需求,从CNTs场发射阴极失效的机制分析出发,提出了长寿命CNTs场发射阴极的性能优化方案。采用图形化设计的CNTs发射簇结构可有效降低CNTs发射体表面的场强屏蔽效应,提升阴极的有效发射面积... 针对深空探测对长寿命碳纳米管场发射阴极的应用需求,从CNTs场发射阴极失效的机制分析出发,提出了长寿命CNTs场发射阴极的性能优化方案。采用图形化设计的CNTs发射簇结构可有效降低CNTs发射体表面的场强屏蔽效应,提升阴极的有效发射面积,避免电流集中于部分CNTs从而引起热量累积。提出一种转移键合工艺,将CNTs发射体与衬底的接触由分子力维持转变为金属层熔融键合,提高阴极的机械稳定性并降低了电/热阻抗。在高真空环境下对样机进行性能测试,优化后的CNTs场发射阴极样机实现了0~1 mA的电流范围、<2μA的电流分辨率与1μA/Hz^(1/2)@0.01~1 Hz的噪声水平,并通过了>550 h的连续发射试验,证明了阴极优化后的长周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场发射阴极 阵列化设计 边缘效应 转移键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脉搏波检测的背接触式触觉传感阵列单元 被引量:2
9
作者 于婷婷 孙珂 +3 位作者 裴彬彬 陈建中 钟朋 杨恒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2-499,共8页
触觉传感器在脉搏波测量、仿生机器人等领域有重要应用。该方案制作背接触式传感器,并通过转移工艺实现芯片加工和圆片级芯片尺寸封装一体化,用组装工艺低成本实现大面积柔性触觉阵列;采用模块化设计,正压力与剪切力传感单元的尺寸和布... 触觉传感器在脉搏波测量、仿生机器人等领域有重要应用。该方案制作背接触式传感器,并通过转移工艺实现芯片加工和圆片级芯片尺寸封装一体化,用组装工艺低成本实现大面积柔性触觉阵列;采用模块化设计,正压力与剪切力传感单元的尺寸和布线相同,制作可组装的标准单元;在传感器转移工艺中,采用无电极化学腐蚀自停止工艺,提高成品率。传感单元尺寸仅为300μm×300μm,与人类触觉传感的极限可比拟,灵敏度为2 mV/10 kPa,量程为150 kPa,已用于研制新型脉诊仪的柔性传感阵列,实现了脉搏波的实时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触觉传感器 背接触式 转移工艺 模块化结构 无电极化学腐蚀自停止 脉搏波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