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道西非科特迪瓦—加纳转换边缘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剑平 潘校华 +2 位作者 马君 田作基 万仑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50,共8页
科特迪瓦—加纳转换边缘是世界上典型的转换型边缘,沿边缘不同区段形成了伸展型边缘(阿比让—三尖角区段和阿克拉—贝宁区段)和转换型边缘(三尖角—阿克拉区段),表现为不同的边缘形态、结构、构造特征,沿罗曼彻转换断层形成了隆升很高... 科特迪瓦—加纳转换边缘是世界上典型的转换型边缘,沿边缘不同区段形成了伸展型边缘(阿比让—三尖角区段和阿克拉—贝宁区段)和转换型边缘(三尖角—阿克拉区段),表现为不同的边缘形态、结构、构造特征,沿罗曼彻转换断层形成了隆升很高的科特迪瓦—加纳边缘脊。转换边缘经历了前转换、同转换和后转换阶段等,不同构造阶段控制了不同构造样式和沉积特征。阿比让盆地和贝宁盆地边缘的陆架较窄、斜坡很宽、盆地范围较广,发育比较明显的沉积中心,沉积了前转换阶段、同转换阶段海相、非海相和浊流沉积,烃源岩成熟度高,而加纳台地区边缘陆架较宽、斜坡陡峻,没有发育明显的沉积中心,沉积负载较小,古生代泥盆系烃源岩也只部分成熟。据沉积分布、构造特征及烃源岩成熟度等方面综合分析,阿比让盆地和贝宁盆地的半深水—深水区为最佳勘探前景地区,加纳台地区应当重视古生代—早白垩世早期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型边缘 转换边缘 油气地质特征 勘探方向 科特迪瓦—加纳转换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型边缘盆地转换边缘类型识别与特征分析: 以非洲科特迪瓦盆地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盖海洋 姜烨 +1 位作者 张科 王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90,共8页
转换型边缘盆地是一类特殊的大陆边缘盆地,前人对其研究较少,随着近十几年在转换型边缘盆地的一系列重大油气发现,该类型盆地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盆地边缘转换断层的识别解释、转换断层对盆地构造格局的影响以及转换断层相关的火山活... 转换型边缘盆地是一类特殊的大陆边缘盆地,前人对其研究较少,随着近十几年在转换型边缘盆地的一系列重大油气发现,该类型盆地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盆地边缘转换断层的识别解释、转换断层对盆地构造格局的影响以及转换断层相关的火山活动对盆地的影响方面等研究仍相对较少。以典型的转换型边缘盆地——科特迪瓦盆地为研究对象,从盆地的转换边缘入手,利用多种数据综合分析,识别出转换型边缘盆地的两类转换边缘——转换型边缘和过渡离散型边缘,并分别总结了其各自特征;对比了两类转换型边缘在地层发育、断裂体系、火山活动以及应力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其对盆地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典型的转换型边缘盆地具有转换型边缘和过渡离散型边缘两种不同类型的洋陆过渡边缘;两类边缘在接触关系、火山活动强度、对早期地层的改造作用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转换型边缘盆地结构受早期断裂和转换断裂的双重控制,受多期构造运动改造,拉张与走滑应力叠加,使早期断裂具有走滑和拉张双重性质,多期的改造作用对油气运聚及保存具有显著影响。转换断层附近早期断裂可能会发生反转作用,断裂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挤压构造或地层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边缘盆地 转换边缘 火山活动 走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控制作用: 以西非科特迪瓦盆地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饶勇 程涛 +3 位作者 赵红岩 李全 吕彩丽 刘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构造和沉积2个方面阐述了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洋陆转换和被动陆缘3个主要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形成了总体上“西窄东宽”的斧型构造格局特征,西部为陡窄转换边缘,东部为宽缓离散边缘,中部为过渡边缘,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西少东多”的分布规律。走滑转换作用应力主要响应区为中部过渡边缘,中部隆起马尾带发育大量的构造圈闭,具有南北双向供烃特征,控制了北部凸起阿尔比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走滑转换作用形成的古地貌对转换早期上阿尔比-森诺曼和转换晚期土伦阶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内斜坡洼陷(盆地)往往是最为有利的富砂处,同时也是最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区,油气分布与沉积体系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转换控储,分布控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特迪瓦盆地 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 走滑转换 转换边缘 离散边缘 过渡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大陆边缘工作会议简介
4
作者 姚伯初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11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板块构造 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转换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科特迪瓦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建 段铁军 +1 位作者 倪春华 袁东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295,共5页
科特迪瓦盆地是西非几内亚湾北段一个东西向的具拉分性质的复杂盆地,盆地具有转换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叠置的性质。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阿普特期以前为前裂谷期;阿普特期—塞诺曼期早期为裂谷期;塞诺曼期至今为后裂谷期。盆地... 科特迪瓦盆地是西非几内亚湾北段一个东西向的具拉分性质的复杂盆地,盆地具有转换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叠置的性质。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阿普特期以前为前裂谷期;阿普特期—塞诺曼期早期为裂谷期;塞诺曼期至今为后裂谷期。盆地3期演化相应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科特迪瓦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聚集区带集中分布在北缘雅克维尔槽地南侧的东西向正向构造带上。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是"裂谷层序型成藏模式"和"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型成藏模式"。圈闭类型以构造型、构造—不整合型和地层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油气成藏规律 科特迪瓦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中生代洋陆过渡带的研究及启示 被引量:16
6
作者 邵济安 唐克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47-3154,共8页
从中生代起,亚洲大陆作为一个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开始了大陆边缘的组建和改造。本文采用构造地层-地体观点,依据生物地层学和碰撞造山带的不同特征,将东北亚洋陆过渡带从西到东分成了7个带:(1)受郯庐断裂系改造的华北克拉通东缘带;(2... 从中生代起,亚洲大陆作为一个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开始了大陆边缘的组建和改造。本文采用构造地层-地体观点,依据生物地层学和碰撞造山带的不同特征,将东北亚洋陆过渡带从西到东分成了7个带:(1)受郯庐断裂系改造的华北克拉通东缘带;(2)以近陆缘物质为主的增生带I;(3)以异源混杂堆积为主的增生带II;(4)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阿拉斯加陆缘增生带III;(5)陆缘火山-深成岩带;(6)科里亚克增生带IV;(7)堪察加-萨哈林-东北日本增生带V。其中自早白垩世末至古新世初形成的楚科奇海-东锡霍特阿林的火山-深成岩带作为太平洋板块开始正向俯冲并导致弧岩浆活动的重要标志。此前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末,在转换大陆边缘活动背景下,大量低纬度的外来地体以左旋平移断裂作用向北迁移并斜拼贴在陆缘。时空格局的分带性和阶段性清晰地展示了东北亚大陆边缘洋陆演化的关系。作者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其他学科近期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高峰期正值东北亚洋陆过渡带转换大陆边缘活动和地体拼贴增生的阶段。然而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此时我国东部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业已结束。因此难以将中国东部的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作用相联系。以年轻陆壳组成的大兴安岭为例,作者提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不同深度的两种地质作用同时控制着中国东部岩浆活动的源区特征和侵位的空间:即深部软流圈底辟上涌与中-上部地壳受到的洋陆之间的剪切走滑作用形成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中生代 洋陆过渡带 转换大陆边缘 正向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科学家研制出高灵敏度光学探测器
7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美国 光学探测器 灵敏度 可见光 红外光 紫外光 超导转换边缘传感器 能量 到达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