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轭大陆边缘工作会议简介
1
作者 姚伯初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11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板块构造 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转换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科特迪瓦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建 段铁军 +1 位作者 倪春华 袁东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295,共5页
科特迪瓦盆地是西非几内亚湾北段一个东西向的具拉分性质的复杂盆地,盆地具有转换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叠置的性质。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阿普特期以前为前裂谷期;阿普特期—塞诺曼期早期为裂谷期;塞诺曼期至今为后裂谷期。盆地... 科特迪瓦盆地是西非几内亚湾北段一个东西向的具拉分性质的复杂盆地,盆地具有转换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叠置的性质。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阿普特期以前为前裂谷期;阿普特期—塞诺曼期早期为裂谷期;塞诺曼期至今为后裂谷期。盆地3期演化相应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科特迪瓦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聚集区带集中分布在北缘雅克维尔槽地南侧的东西向正向构造带上。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是"裂谷层序型成藏模式"和"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型成藏模式"。圈闭类型以构造型、构造—不整合型和地层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油气成藏规律 科特迪瓦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中生代洋陆过渡带的研究及启示 被引量:16
3
作者 邵济安 唐克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47-3154,共8页
从中生代起,亚洲大陆作为一个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开始了大陆边缘的组建和改造。本文采用构造地层-地体观点,依据生物地层学和碰撞造山带的不同特征,将东北亚洋陆过渡带从西到东分成了7个带:(1)受郯庐断裂系改造的华北克拉通东缘带;(2... 从中生代起,亚洲大陆作为一个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开始了大陆边缘的组建和改造。本文采用构造地层-地体观点,依据生物地层学和碰撞造山带的不同特征,将东北亚洋陆过渡带从西到东分成了7个带:(1)受郯庐断裂系改造的华北克拉通东缘带;(2)以近陆缘物质为主的增生带I;(3)以异源混杂堆积为主的增生带II;(4)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阿拉斯加陆缘增生带III;(5)陆缘火山-深成岩带;(6)科里亚克增生带IV;(7)堪察加-萨哈林-东北日本增生带V。其中自早白垩世末至古新世初形成的楚科奇海-东锡霍特阿林的火山-深成岩带作为太平洋板块开始正向俯冲并导致弧岩浆活动的重要标志。此前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末,在转换大陆边缘活动背景下,大量低纬度的外来地体以左旋平移断裂作用向北迁移并斜拼贴在陆缘。时空格局的分带性和阶段性清晰地展示了东北亚大陆边缘洋陆演化的关系。作者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其他学科近期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高峰期正值东北亚洋陆过渡带转换大陆边缘活动和地体拼贴增生的阶段。然而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此时我国东部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业已结束。因此难以将中国东部的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作用相联系。以年轻陆壳组成的大兴安岭为例,作者提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不同深度的两种地质作用同时控制着中国东部岩浆活动的源区特征和侵位的空间:即深部软流圈底辟上涌与中-上部地壳受到的洋陆之间的剪切走滑作用形成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中生代 洋陆过渡带 转换大陆边缘 正向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