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换型陆缘——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成因类型再认识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志强 郭丰涛 +5 位作者 张忠民 殷进垠 田纳新 苏玉山 郭荣涛 吴高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65-2580,共16页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油气最为富集的陆缘三角洲盆地之一,过去普遍被认为是起源于白垩纪三叉裂谷的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剖析贝努埃槽和非洲陆上断裂体系及其相关盆地构造-地层结构,认为冈瓦纳大陆...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油气最为富集的陆缘三角洲盆地之一,过去普遍被认为是起源于白垩纪三叉裂谷的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剖析贝努埃槽和非洲陆上断裂体系及其相关盆地构造-地层结构,认为冈瓦纳大陆裂解前(侏罗纪-早白垩世)陆内存在巨型走滑断裂系,先期裂开的南大西洋和中大西洋沿该断裂系贯通形成赤道大西洋;提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为受先存大型走滑断裂体系影响的转换型陆缘盆地,具有明显的窄洋陆过渡带特征,致使现今三角洲主体沉积于新生洋壳之上;重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裂陷期、过渡期和陆缘期的形成演化历程,提出因边缘脊和洋底转换脊的遮挡作用,在过渡期转换型陆缘更有利于形成局限的海洋环境,为形成大面积优质烃源岩创造了良好条件,大幅度地提升了转换型陆缘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贝努埃槽 伸展陆缘 转换型陆缘 被动陆缘 盆地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控制作用: 以西非科特迪瓦盆地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饶勇 程涛 +3 位作者 赵红岩 李全 吕彩丽 刘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构造和沉积2个方面阐述了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洋陆转换和被动陆缘3个主要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形成了总体上“西窄东宽”的斧型构造格局特征,西部为陡窄转换边缘,东部为宽缓离散边缘,中部为过渡边缘,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西少东多”的分布规律。走滑转换作用应力主要响应区为中部过渡边缘,中部隆起马尾带发育大量的构造圈闭,具有南北双向供烃特征,控制了北部凸起阿尔比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走滑转换作用形成的古地貌对转换早期上阿尔比-森诺曼和转换晚期土伦阶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内斜坡洼陷(盆地)往往是最为有利的富砂处,同时也是最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区,油气分布与沉积体系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转换控储,分布控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特迪瓦盆地 转换被动陆缘盆地 走滑转换 转换边缘 离散边缘 过渡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CMD01剖面重震联合反演与地壳结构分析
3
作者 张永祺 唐勇 +6 位作者 董崇志 吴招才 李赫 郭楚枫 任建业 巢鹏 杨天一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9,共17页
本文以2021年中马国际合作航次获得的实测重力、磁力和二维多道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对横穿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CMD01剖面进行解释分析和重震联合反演,研究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地壳结构、构造单元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建立马达加斯... 本文以2021年中马国际合作航次获得的实测重力、磁力和二维多道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对横穿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CMD01剖面进行解释分析和重震联合反演,研究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地壳结构、构造单元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建立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地壳密度模型,发现该陆缘具有减薄的陆壳,部分区段存在岩浆底侵作用;由陆向洋可划分出减薄陆壳、洋陆过渡带和洋壳等构造单元。其中,由于戴维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对陆缘的影响,洋陆过渡带呈现出典型的转换型陆缘的构造特征。结合地壳密度模型和板块重建研究,重建了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发育演化过程。研究成果对于深化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分离、东非被动陆缘的发育演化和海域划界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大陆边缘 戴维断裂带 洋陆过渡带 转换型陆缘 重震联合反演 深度地壳结构 地壳密度模 下地壳高密度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