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折连词“然”和“然而”的形成 被引量:2
1
作者 袁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56,共5页
一般认为转折连词"然而"由"然"和"而"两个同义转折连词复合而成,还有观点认为转折连词"然"产生于"然而"、"虽然"之后。考察转折连词"然"和"然而"的... 一般认为转折连词"然而"由"然"和"而"两个同义转折连词复合而成,还有观点认为转折连词"然"产生于"然而"、"虽然"之后。考察转折连词"然"和"然而"的形成时间及来源,转折连词"然"的产生不晚于"然而";先秦存在大量"然(代词)+而(连词)"这个跨层组合的语言事实,根据关联向对复合连词结构制约的规律,可见转折连词"然而"不是并列式复合词,其来源只可能是前面所述的跨层组合"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然而” “然” 转折连词 关联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限定性范围副词兼转折连词的历时演变——以“但是”、“不过”、“只是”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何潇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限定性范围副词和转折连词的演变关系已为许多学者所认同,但这一规律的演变路径和背后的动因尚未被深入挖掘。本文以"但是"、"只是"、"不过"为例,分析其由跨层结构演变为转折连词的过程,并重点对转折连... 限定性范围副词和转折连词的演变关系已为许多学者所认同,但这一规律的演变路径和背后的动因尚未被深入挖掘。本文以"但是"、"只是"、"不过"为例,分析其由跨层结构演变为转折连词的过程,并重点对转折连词不同阶段表义强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梳理,同时运用不过量准则、语境吸收、仪式化等理论分析和解释转折语义强度变化的动因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定性范围副词 转折连词 词汇化 语法化 演变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但是”,“不过”和“只是”的程序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周琳 邹立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3-174,共2页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讨论这三个转折连词的程序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提出转折连词"但是""不过"和"只是"的区别有待进一步探讨。提出它们制约听话者的推理过程,减轻听话者对话语理解的劳力。
关键词 转折连词 程序意义 语境假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只要”与“只有” 被引量:3
4
作者 贺阳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3-15,共3页
“只要”与“只有”□贺阳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只要”与“只有”都表示产生某一结果的条件,但为何有时只能用“只要”,有时只能用“只有”,有时又好像二者都能用?这其中有什么带规律性的东西吗?“只要”与“只有”虽同为表示条... “只要”与“只有”□贺阳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只要”与“只有”都表示产生某一结果的条件,但为何有时只能用“只要”,有时只能用“只有”,有时又好像二者都能用?这其中有什么带规律性的东西吗?“只要”与“只有”虽同为表示条件的连词,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在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有” 只要……就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 转折连词 多读多写 《现代汉语八百词》 条件部分 “就” 党的制度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卜辞“我其巳宾乍帝降若”解 被引量:8
5
作者 唐钰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149-151,共3页
“我其巳宾乍帝降若”(《粹》1113)作为一条重要卜辞,常为专家所徵引。然而这条卜辞如何解读,却仍然存在问题。郭沫若的断句是:“我其巳宾,乍帝降若”,他最初解为“我如傧祀鬼神,则帝降若”,几年后又改释为“宾者,余谓即武丁时所习见之... “我其巳宾乍帝降若”(《粹》1113)作为一条重要卜辞,常为专家所徵引。然而这条卜辞如何解读,却仍然存在问题。郭沫若的断句是:“我其巳宾,乍帝降若”,他最初解为“我如傧祀鬼神,则帝降若”,几年后又改释为“宾者,余谓即武丁时所习见之卜人宾。‘已宾’者,盖谓罢免其官职(余旧解为傧祀之事,不确,今正)。”两说郭氏均未论证,也未有进一步的说明。学者虽多信从前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卜辞 转折连词 典籍 西周金文 用例 殷契粹编 并列关系 郭沫若 存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虚》《上林》与《七发》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沛雄 《文史哲》 1988年第1期48-51,共4页
《子虚》与《上林》两赋明显受到《七发》的影响:在主题方面,都有讽谏之义。在结构方面,都用问答体和假设人物,正文前均有小引,都善用排举铺陈与架构法。在修辞方面,都反复运用转折连词、引典夸饰、胪列鸟兽名称、堆砌描绘状辞、杂用长... 《子虚》与《上林》两赋明显受到《七发》的影响:在主题方面,都有讽谏之义。在结构方面,都用问答体和假设人物,正文前均有小引,都善用排举铺陈与架构法。在修辞方面,都反复运用转折连词、引典夸饰、胪列鸟兽名称、堆砌描绘状辞、杂用长短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孝王 鸟兽 司马相如 转折连词 枚乘 史记 问答体 诗经 淮阴 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书》标点一误
7
作者 韦建培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107-107,共1页
校点本《隋书·琉球传》有一处标点有误:“多斗镂树,似桔而叶密,条纤如发,然下垂。”以“发”字断开,“然下垂”,与上句文意不连。“然”为转折连词。发之下垂,何用转折? 查《隋书》这段文字,移植于《北史》、《通典》、《寰宇记》... 校点本《隋书·琉球传》有一处标点有误:“多斗镂树,似桔而叶密,条纤如发,然下垂。”以“发”字断开,“然下垂”,与上句文意不连。“然”为转折连词。发之下垂,何用转折? 查《隋书》这段文字,移植于《北史》、《通典》、《寰宇记》等书,这句话都做了小小的改动。《北史》换“然”字为“之”字,校点本这句话中间不断开,成为“条纤如发之下垂”使文气贯通。而《通典》和《寰宇记》的处理办法,均是在“然”字前加一“纷”字,成为“条纤如发纷然下垂”,也使文字顺畅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点本 文字 通典 琉球 标点 下垂 处理办法 转折连词 寰宇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而”字的用法
8
作者 刘安荣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148-152,共5页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而”,用法相当灵活,有时甚至难以捉摸,因此对具体用例的分析,历来就有分歧.将“而”视为假设连词,作假设复句中偏句的关联词看待,一般文言语法读物皆不涉及.而翻检古典文献,仔细琢磨,属此类用法的却又不少.粉碎“四...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而”,用法相当灵活,有时甚至难以捉摸,因此对具体用例的分析,历来就有分歧.将“而”视为假设连词,作假设复句中偏句的关联词看待,一般文言语法读物皆不涉及.而翻检古典文献,仔细琢磨,属此类用法的却又不少.粉碎“四人帮”以后,报章上常有“闹而优则仕”、“跳而优则仕”、“唱而优则仕”等语出现.这可以说是“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设连词 假设复句 关联词 用法 文言语法 偏句 正句 转折连词 古代汉语 具体用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文言文应试指要(六)
9
作者 胡加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15-18,共4页
高中文言文应试指要(六)胡加奇二、副词、介词、连词以及复音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比较【测试例题】1.下列例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母每恶吾治家”中的“每”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衡数以法绳之②妻习氏常谏不可③妻辄不听④恒见汝父称... 高中文言文应试指要(六)胡加奇二、副词、介词、连词以及复音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比较【测试例题】1.下列例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母每恶吾治家”中的“每”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衡数以法绳之②妻习氏常谏不可③妻辄不听④恒见汝父称太史公言A.①B.②④C.③D.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 “所以” 复音虚词 “以”字 现代汉语 转折连词 “每” “立即” “而”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