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果柱花草转基因毛状根及其原生质体制备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1
作者 孙昊 张建禹 +1 位作者 罗丽娟 刘攀道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3-1591,共9页
光果柱花草(Stylosanthes leiocarpa)是柱花草属(Stylosanthes Sw.)中可用于林果园间作的一个野生种。截至目前,光果柱花草的转基因体系尚未建立。本研究以光果柱花草的子叶节为外植体,比较不同的发根农杆菌菌株与潮霉素B浓度对毛状根... 光果柱花草(Stylosanthes leiocarpa)是柱花草属(Stylosanthes Sw.)中可用于林果园间作的一个野生种。截至目前,光果柱花草的转基因体系尚未建立。本研究以光果柱花草的子叶节为外植体,比较不同的发根农杆菌菌株与潮霉素B浓度对毛状根诱导率及转基因阳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以K599为诱导菌株且培养基添加8 mg·L^(-1)潮霉素B为筛选压,是最优的毛状根诱导条件,诱导率达23.33%,阳性率为100%。在此基础上,利用转基因毛状根制备原生质体,结果表明,添加2.5%纤维素酶和2%离析酶,以及8 h的酶解时间为最优条件,原生质体的产量达2.745×10^(5)个·g^(-1),活力为91.02%,制备的原生质体100%为转基因细胞。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光果柱花草转基因毛状根诱导体系及原生质体制备体系,为后续光果柱花草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柱花草 农杆菌 转基因毛状 原生质体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fps转基因发状根的离体培养及其抗菌性 被引量:5
2
作者 崔红 慕平利 +1 位作者 李雪君 刘梦林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2-425,共4页
为研究fps基因在烟草发状根中的表达对发状根生长及物质代谢的影响,对fps转基因发状根株系k-3离体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及抗菌性进行了研究.在摇瓶悬浮培养过程中,发状根生长呈现"S"型曲线,最初生长缓慢,到第10天开始迅速生长... 为研究fps基因在烟草发状根中的表达对发状根生长及物质代谢的影响,对fps转基因发状根株系k-3离体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及抗菌性进行了研究.在摇瓶悬浮培养过程中,发状根生长呈现"S"型曲线,最初生长缓慢,到第10天开始迅速生长,25 d进入生长平台期;利用气升式内环流生物器,在25℃通气量为2 L/min,接种量为1 g的条件下培养25 d,发状根鲜重达94.7 g/L;以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粗毒素为诱导子对发状根诱导培养,转基因发状根浸提液在黑胫病根刺接种试验中,能够明显提高烟草幼苗对黑胫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呢基焦磷酸合酶 转基因发状 离体培养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代培养对转基因百脉根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罗胡科 宋莉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2年第3期200-203,共4页
以B2、B5及B8 3个转ChIFN-α基因百脉根株系为材料,通过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ChIFN-α基因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检测,探讨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在无性继代培养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继代培养12代后,整合于百脉根基因组中的外... 以B2、B5及B8 3个转ChIFN-α基因百脉根株系为材料,通过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ChIFN-α基因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检测,探讨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在无性继代培养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继代培养12代后,整合于百脉根基因组中的外源ChIFN-α基因序列仍保持稳定,未出现序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百脉 继代培养 外源基因 遗传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转基因发根的研究方向和应用
4
作者 刘娟 李杨 +1 位作者 陈万生 张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3-437,共5页
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药用植物建立发根培养体系,以其独有的优势可以大规模生产次生代谢物,有效解决天然植化产品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诱发植物产生毛状根的质粒(Ri质粒)还是植物基因工程理想的载体,可将抗虫、抗病基因或植物次生代谢物... 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药用植物建立发根培养体系,以其独有的优势可以大规模生产次生代谢物,有效解决天然植化产品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诱发植物产生毛状根的质粒(Ri质粒)还是植物基因工程理想的载体,可将抗虫、抗病基因或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进一步整合到植物宿主基因组并得到表达,从而达到改良植物性状、提高次生代谢物含量的目的。转基因发根培养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利用遗传代谢工程手段调控植物次生代谢物含量和进行药用活性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农杆菌 转基因 代谢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甘薯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陶娜 李茂兴 郭华春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5-183,共9页
遗传转化体系对植物基因功能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为在甘薯(Ipomoea batatas L.)中建立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采用3×3×5三因素试验设计研究发根农杆菌侵染时间、外植体类型、发根农... 遗传转化体系对植物基因功能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为在甘薯(Ipomoea batatas L.)中建立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采用3×3×5三因素试验设计研究发根农杆菌侵染时间、外植体类型、发根农杆菌菌株对甘薯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确定合适的外植体类型、侵染时间,在此基础上采用5×5双因子设计,研究5种发根农杆菌菌株和甘薯品种(系)对甘薯发根诱导率的影响。用PCR技术检测诱导出的毛状根,证实了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B基因已经整合到甘薯细胞基因组中。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侵染时间、外植体类型、发根农杆菌菌株、甘薯品种均影响发根诱导率,且各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最适宜发根的外植体为茎段,最佳侵染时间是20 min,‘徐薯22’适宜菌株为MSU440,‘泰中6号’适宜菌株为K599,‘1610’适宜菌株为C58C1,‘YS’适宜菌株为K599,‘灰薯’适宜菌株为C58C1。采用发根农杆菌菌株MSU440,以‘徐薯22’茎段为外植体、农杆菌侵染20 min,最高获得了79.63%的毛状根诱导率。构建过表达载体进行毛状根遗传转化,通过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发现甘薯毛状根的转基因效率为38.1%。建立了发根农杆菌介导的甘薯遗传转化体系,为甘薯进一步的转基因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农杆菌 毛状 诱导率 转基因根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合成相关的SmCYP81C16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建红 王喆 +5 位作者 陈泓宇 严黎 吕海舟 刘琬菁 徐志超 罗红梅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709-716,共8页
目的: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根中所含的丹参酮为二萜醌类化合物,而鉴定参与丹参酮合成的CYP450基因成为解析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分子机制的关键步骤。方法:本实验从丹参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SmCYP81C16基因,采用RT-PCR方法克... 目的: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根中所含的丹参酮为二萜醌类化合物,而鉴定参与丹参酮合成的CYP450基因成为解析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分子机制的关键步骤。方法:本实验从丹参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SmCYP81C16基因,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基因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其所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预测该蛋白质二级结构、保守结构域等,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该基因的组织/器官表达特异性;通过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该基因的过表达转基因毛状根株系,通过化学检测及代谢组学分析丹参酮类化合物在对照株系和过表达株系中的含量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毛状根中丹参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SmCYP81C16基因全长1497 bp,编码498个氨基酸残基,该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5.8 kDa;SmCYP81C16在丹参茎和根的周皮部高表达;通过化学检测及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与对照株系比较,在SmCYP81C16过表达阳性株系中,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升高;过表达毛状根中丹参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SmCYP81C16具有正向调控丹参酮生物合成的功能。本研究为利用生物技术方法提高丹参酮类化合物含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细胞色素P450 丹参酮 生物合成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过表达 转基因毛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F3′5′H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严黎 刘琬菁 +3 位作者 杨成民 张建红 陈泓宇 罗红梅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689-695,701,共8页
目的:为了验证丹参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基因与丹参花色表型的相关性,本研究克隆并分析了紫花丹参99-3株系和一些白花丹参中的F3′5′H基因。方法:本研究通过提取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中的总R... 目的:为了验证丹参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基因与丹参花色表型的相关性,本研究克隆并分析了紫花丹参99-3株系和一些白花丹参中的F3′5′H基因。方法:本研究通过提取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中的总RNA,再将其反转录得到cDNA,以此c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3′5′H基因全长序列。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状、结构域、系统进化等特点,并预测了该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跨膜区等;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该基因的表达特异性;利用毛状根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该基因的过表达阳性毛状根株系。结果:F3′5′H基因全长1551 bp,编码51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7.4 kDa。该基因在丹参花中高丰度表达。在42份(紫花25份;白花17份)丹参样品中发现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在紫花和白花丹参中呈现与花色相关的稳定变化。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丹参F3′5′H与美女樱的F3′5′H具有较高序列同源性。获得了过表达F3′5′H的毛状根株系。结论:本研究在丹参中克隆到F3′5′H基因,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丹参F3′5′H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类黄酮-3′ 5′-羟基化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生物信息学分析 SNP位点分析 丹参花色 转基因毛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