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t转基因杨树对杨树昆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真 王军辉 +1 位作者 张建国 张守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4-89,共6页
通过种植转基因杨树纯林和混交林 ,研究了Bt转基因杨树对杨树昆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 1hm2的小面积的新疆转基因杨树和非转基因杨树之间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别不大 ;而对 6 7hm2 以上的转基因杨树纯林和 1∶1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 通过种植转基因杨树纯林和混交林 ,研究了Bt转基因杨树对杨树昆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 1hm2的小面积的新疆转基因杨树和非转基因杨树之间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别不大 ;而对 6 7hm2 以上的转基因杨树纯林和 1∶1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杨树混交林中昆虫和蜘蛛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 ,Bt转基因杨树会改变其昆虫群落结构 ,在转基因纯林中杨叶蜂为优势种 ,而在混交林中杨扇舟蛾为优势种。为了避免其它非鳞翅目食叶害虫的危害 ,在转基因时应采用对非鳞翅目食叶害虫有抗性的种类或品系。转基因纯林的多样性和均匀性都较混交林高 ,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性 ,但转基因混交林中瓢虫的数量明显比转基因纯林高 ,分别为 0 2 1头·枝- 1 和 0 0 2 1头·枝 - 1 ,相差 1 0倍。蜘蛛的数量是纯林中较多 ,分别为 0 1 2 5头·枝 - 1 和 0 0 6 2 5头·枝 - 1 ,相差 1倍。转基因杨树对非目标昆虫和天敌的影响还需进行进一步详细的研究。转基因纯林和混交林的叶片被害率分别为 1 1 2 6 %和1 8 4 8% ,转基因纯林抑制目标食叶害虫的作用较好 ,但与混交林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两种林分的被害率都在不成灾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转基因杨树 杨树昆虫 群落结构 非目标种 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氯酚胁迫对转基因杨树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向仰州 姚斌 +3 位作者 尚鹤 刘惠文 刘方 陈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46-2150,共5页
以从美国引入的转基因杨树(Populus deltoides×nigra,DN34)为材料,设置0、50、100mg·kg-1三个五氯酚胁迫质量分数开展温室盆栽试验,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研究五氯酚污染胁迫下转基因杨树对光强的生理响应。结果... 以从美国引入的转基因杨树(Populus deltoides×nigra,DN34)为材料,设置0、50、100mg·kg-1三个五氯酚胁迫质量分数开展温室盆栽试验,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研究五氯酚污染胁迫下转基因杨树对光强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相同光强下50和100mg·kg-1质量分数的五氯酚胁迫均降低了转基因杨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摩尔分数(Ci)和气孔导度(Gs)。因此高质量分数五氯酚比低质量分数五氯酚对转基因杨树光合作用产生更大的抑制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酚胁迫 转基因杨树 光响应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杨树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峰 杨维春 王振平 《山东林业科技》 2002年第4期36-38,共3页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研究进展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杨树对沙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吕桂芬 李爱平 李永华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3年第3期1-4,共4页
本试验采用传统的土壤稀释涂布平板法研究了转SacB、Vgb及JERFs36基因杨树对土壤微生物中主要类群细菌、丝状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转JERFs36基因杨树的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为干土18.73×106cfu/g,转Vgb基因杨树为干土4.... 本试验采用传统的土壤稀释涂布平板法研究了转SacB、Vgb及JERFs36基因杨树对土壤微生物中主要类群细菌、丝状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转JERFs36基因杨树的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为干土18.73×106cfu/g,转Vgb基因杨树为干土4.36×106cfu/g,转SacB基因杨树为干土242.28×106cfu/g。3种转基因杨树土壤根际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存在差异,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即3种转基因杨树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SacB基因 VGB基因 JERFs36基因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杨树中农杆菌残存状况分析
5
作者 缪丽萍 张千千 +2 位作者 张军 杨敏生 王连荣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70,共4页
以转发根农杆菌741杨为材料,在继代和移栽过程中对其残存农杆菌进行追踪检测。结果表明:培养基中附加头孢噻钨纳300 mg/L可将农杆菌基本抑制;随着转化植株在含抗生素培养基中继代时间的延长,残存农杆菌的数量和活性逐步下降,在继代18个... 以转发根农杆菌741杨为材料,在继代和移栽过程中对其残存农杆菌进行追踪检测。结果表明:培养基中附加头孢噻钨纳300 mg/L可将农杆菌基本抑制;随着转化植株在含抗生素培养基中继代时间的延长,残存农杆菌的数量和活性逐步下降,在继代18个月后,无法培养出目的菌落,但转化植株一旦脱离抗生素环境,农杆菌数量和活性又将得到恢复;残存农杆菌主要分布于植株体表和茎中,且影响组培苗PCR检测结果;将转化株系组培苗移栽到花盆半月和田间6个月后,植株体表、体内均未检测到目的农杆菌,但在室内培养半个月后2个株系根际土壤中检测到目的菌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农杆菌 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体内三种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郭同斌 嵇保中 +3 位作者 蒋继宏 杜伟 诸葛强 黄敏仁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1-386,共6页
用转Bt单基因(FB56)和转Bt+CpTI双价基因(D18)杨树叶片饲喂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troglodyta(Graeser),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杨树对幼虫中肠和血淋巴三种保护酶(SOD、CAT和P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中肠SOD活力显著升高... 用转Bt单基因(FB56)和转Bt+CpTI双价基因(D18)杨树叶片饲喂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troglodyta(Graeser),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杨树对幼虫中肠和血淋巴三种保护酶(SOD、CAT和P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中肠SOD活力显著升高,而CAT和POD活力受到了显著抑制。用FB56处理24h,杨小舟蛾幼虫中肠SOD活力增加了41.7%,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而用D18处理,SOD活力增加了25.3%,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用FB56处理24h,中肠CAT活力受到显著抑制,36h后抑制能力不强;而用D18处理,CAT活力全程受到显著抑制。用FB56和D18处理36h,中肠POD活力均受到显著抑制,分别比对照下降70.1%和89·8%。转基因杨树通过扰乱幼虫中肠SOD、CAT和POD三种保护酶的动态平衡,使虫体内自由基清除遇到了障碍,从而对其产生了毒害作用。转双价基因杨树对幼虫中肠保护酶的毒害作用大于转单基因杨树。用2种转基因杨树叶片饲喂杨小舟蛾幼虫后其血淋巴SOD和POD活力均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但CA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转基因杨树对血淋巴保护酶系统的影响小于对中肠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杨小舟蛾 保护酶 SOD CAT P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幼虫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同斌 嵇保中 +1 位作者 诸葛强 黄敏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63,共5页
用转Bt单基因和转Bt+CpTI双价基因杨树叶片饲喂杨小舟蛾,幼虫中肠酯酶的活力在饲喂初期显著升高,但在饲喂一定时间后受到抑制:转Bt单基因杨树在饲喂24h开始受到抑制,48h受到明显抑制,较对照下降了15.8%;而转双价基因杨树在饲喂12h受到... 用转Bt单基因和转Bt+CpTI双价基因杨树叶片饲喂杨小舟蛾,幼虫中肠酯酶的活力在饲喂初期显著升高,但在饲喂一定时间后受到抑制:转Bt单基因杨树在饲喂24h开始受到抑制,48h受到明显抑制,较对照下降了15.8%;而转双价基因杨树在饲喂12h受到明显抑制,较对照下降了38.1%。转双价基因杨树对中肠酯酶的抑制作用大于转Bt单基因杨树。转Bt单基因杨树对幼虫中肠羧酸酯酶的抑制能力不强,而转双价基因杨树对中肠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大于转Bt单基因杨树,饲喂12h后活力开始受到抑制,饲喂24、36、48h的活力分别较对照下降了33.4%、22.5%、29.6%,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转基因杨树主要通过抑制幼虫中肠酯酶和羧酸酯酶这2种解毒酶活性而干扰昆虫正常的生理代谢,从而起到毒杀害虫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杨小舟蛾 解毒酶 酯酶 羧酸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年生嫁接转基因杨树Bt毒蛋白的表达与运输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盼飞 任亚超 +2 位作者 张军 王进茂 杨敏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6-52,共7页
【目的】研究经历多年生长和对复杂自然环境适应后,嫁接的8年生转基因741杨中外源Bt基因是否稳定存在及表达,探索成年树木Bt毒蛋白的运输部位、运输量、运输的方向性和积累等规律。【方法】利用转Bt Cry1Ac基因741杨与未转基因741杨互... 【目的】研究经历多年生长和对复杂自然环境适应后,嫁接的8年生转基因741杨中外源Bt基因是否稳定存在及表达,探索成年树木Bt毒蛋白的运输部位、运输量、运输的方向性和积累等规律。【方法】利用转Bt Cry1Ac基因741杨与未转基因741杨互为砧木和接穗进行嫁接,在自然条件下生长8年后,对2种不同嫁接方式杨树砧木和接穗的Bt Cry1Ac基因进行PCR检测和验证,利用ELISA技术对成年嫁接杨树的不同部位、不同组织进行毒蛋白含量检测。【结果】Bt Cry1Ac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Pb29/741嫁接杨中接穗部分和741/Pb29嫁接杨中砧木部分均扩增出与阳性对照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其余非转基因部分和阴性对照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证明Bt基因在嫁接杨树的转基因部分稳定存在,未发现外源基因丢失现象。ELISA检测表明,2种不同嫁接方式处理的741杨砧木和接穗的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和髓中均检测到Bt毒蛋白存在,证明Bt基因在8年生转基因嫁接741杨中稳定表达,且Bt毒蛋白可以在成年嫁接741杨的砧木和接穗间运输。Pb29/741成年株中,根部为非转基因部分,地上枝干部分为转基因组织,地上转基因组织能够表达Bt毒蛋白,其含量呈现出树冠外侧向内侧逐渐升高,树干部分向下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可以向根和树干基部非转基因组织运输和积累,以韧皮部运输为主。741/Pb29成年株中,根部为转基因部分,地上枝干为非转基因组织,根和树干基部组织也可以表达Bt毒蛋白,且可以由根部和干基部由枝干向树冠外侧运输并积累,以韧皮部运输为主;非转基因枝干部分呈现出树干向上逐渐降低,树冠内侧向外侧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尽管嫁接方式不同,嫁接的转基因杨树经历8年生长和复杂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适应后,Bt毒蛋白的运输都呈现出由转基因组织向非转基因组织运输现象,毒蛋白含量呈现出类似由源向库运输和积累的趋势。转基因杨树可以通过传统嫁接方式在生产上应用,以提高转基因林木的生态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嫁接 BT毒蛋白 基因表达 蛋白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杨树耐盐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陈述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6期30-32,共3页
介绍了盐胁迫对杨树的危害及杨树耐盐机理,并对近年来杨树基因工程采用的耐盐基因类型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相关综述。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耐盐基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杨树的组培快繁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福明 高照海 +1 位作者 徐希玉 李承永 《湖北林业科技》 2000年第4期19-19,27,共2页
关键词 转基因毛白杨 杨树愈伤组织 培养基 增殖速度 转基因杨树 组培快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重度盐碱地试种抗盐碱转基因杨树全部成活
11
《种业导刊》 2014年第9期37-37,共1页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2师一片弃耕三年的重度盐碱地上,科研人员种植了14种杨树。近40天后,普通杨树及比较常见的速生杨几乎全部死亡,而加入抗盐碱抗旱等相关基因的杨树却全部成活。
关键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转基因杨树 抗盐碱 成活 盐碱地 试种 科研人员 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英合作培育出转基因杨树
12
《新疆农垦科技》 2003年第3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培育 试种 木材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首个育出可用于大田生产的转基因抗盐碱杨树新品种 被引量:1
13
作者 巩建厅 《湖南林业科技》 2006年第6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转基因抗盐碱杨树 新品种选育 大田生产 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 转基因体系 抗盐性 中天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Cry3A基因杨树毒蛋白表达及对桑天牛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甄志先 李静 +2 位作者 梁海永 田颖川 杨敏生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8-542,共5页
为探索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对鞘翅目昆虫的抗虫性,以7个转基因株系为检测对象,从分子生物学检测、毒蛋白的表达以及抗虫性检测等方面对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株系进行了比较分析。7个转基因株系的DNA经PCR扩增显示,已转入BtCry3... 为探索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对鞘翅目昆虫的抗虫性,以7个转基因株系为检测对象,从分子生物学检测、毒蛋白的表达以及抗虫性检测等方面对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株系进行了比较分析。7个转基因株系的DNA经PCR扩增显示,已转入BtCry3A基因。不同时期测定转基因株系不同部位叶片的毒蛋白含量不同,5月份测定的毒蛋白含量在当年生枝条不同部位叶片中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至9月份封顶前,毒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且顶部叶片含量显著高于中下部叶片。在枝条的木质部中,毒蛋白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韧皮部。转基因株系对桑天牛幼虫的致死率很低,但对幼虫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BtCry3A基因 毒蛋白 桑天牛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转AtNHX1基因杨树光合特性与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姜超强 李杰 +1 位作者 刘兆普 李洪燕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1-308,共8页
以欧美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Neva’,Wt)和转拟南芥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t-NHX1的欧美107杨新品系(Tr)幼苗为材料,研究了高低度盐胁迫对两品系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以阐明转AtNHX1... 以欧美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Neva’,Wt)和转拟南芥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t-NHX1的欧美107杨新品系(Tr)幼苗为材料,研究了高低度盐胁迫对两品系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以阐明转AtNHX1基因杨树的耐盐性与其光合作用及叶绿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盐处理后,两品系叶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下降,且高盐度处理下降幅度更大;同等盐度处理下,Tr品系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下降幅度显著低于Wt品系,且在高盐度处理间差异更大;两品系杨树叶片Pn下降的原因在低盐处理时以气孔限制为主,而在高盐下则是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2)盐胁迫对Tr品系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较轻,其在高盐下仍保持了较好的内部结构;盐胁迫Wt品系叶绿体则缩皱成球形,内部结构趋向简单,以至解体,脂质球显著增多。可见,盐胁迫导致杨树叶绿体结构破坏而引起叶绿体色素含量下降,最终降低其光合作用效率;同等盐度胁迫下,转At-NHX1基因品系叶片保持了较完整的叶绿体超微结构、更高的叶绿素含量,能维持较好的光合状态,从而表现出较高的耐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欧美107杨 盐胁迫 光合特性 叶绿体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cry3A抗虫基因杨树中毒蛋白的时空表达 被引量:12
16
作者 牛小云 黄大庄 +2 位作者 杨敏生 李晓芬 付新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4-157,共4页
转Btcry3A基因741杨(Populus×aldatomentosacl.741)目前已进入中间试验林阶段,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对转Btcry3A基因741杨不同株系的抗虫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和野外测定,研究了转Bt基因741杨对目标害虫产卵、生长发育及致死率的影... 转Btcry3A基因741杨(Populus×aldatomentosacl.741)目前已进入中间试验林阶段,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对转Btcry3A基因741杨不同株系的抗虫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和野外测定,研究了转Bt基因741杨对目标害虫产卵、生长发育及致死率的影响(甄志先等,2007;王彦平等,2008;王永芳等,2002)。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不同株系对目标害虫表现出一定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抗虫基因 毒蛋白 时空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Cry3A基因杨树6个株系体内毒蛋白表达及对桑天牛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8
17
作者 牛小云 黄大庄 +3 位作者 杨敏生 魏晓鹏 李晓芬 付新爽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3-599,共7页
为鉴定、筛选转BtCry3A基因抗虫杨树741杨对桑天牛有较强抗性的株系,选择741杨试验林中的6个转基因株系,检测外源基因整合的稳定性、可溶性蛋白和毒蛋白的表达量以及抗虫性等,并对6个转基因株系的抗虫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 为鉴定、筛选转BtCry3A基因抗虫杨树741杨对桑天牛有较强抗性的株系,选择741杨试验林中的6个转基因株系,检测外源基因整合的稳定性、可溶性蛋白和毒蛋白的表达量以及抗虫性等,并对6个转基因株系的抗虫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6个转基因株系基因组中整合稳定,各株系的木质部在整个生长季节均检测到毒蛋白表达,且呈现一定的时间序列规律,均在8-9月份达到高峰期,10月份开始急剧下降,但表达量有差异,其中CC84株系的表达量在7-9月份都明显高于其它株系;6个株系对桑天牛成虫产卵和幼虫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抗性,其中CC84株系对桑天牛幼虫的致死率达到50%,并表现出较稳定的抗虫性。根据检测鉴定结果初步认为,741杨转基因株系CC84具有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BtCry3A基因 毒蛋白 抗虫性 桑天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多基因杨树中抗生素标记基因NPTⅡ表达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侯英杰 苏晓华 +1 位作者 张冰玉 褚延广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0-634,共5页
对转基因库安托杨及银腺杂种杨(含1-5个外源基因)中选择标记基因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II)进行PCR扩增,证实该基因稳定存在于转基因杨树的基因组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2种转基因杨树中NPTII蛋白的表达量进行定... 对转基因库安托杨及银腺杂种杨(含1-5个外源基因)中选择标记基因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II)进行PCR扩增,证实该基因稳定存在于转基因杨树的基因组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2种转基因杨树中NPTII蛋白的表达量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NPTII蛋白的表达量并没有随着目的基因数量的增加而升高,说明与转单个基因杨树相比,转多个基因杨树可能由标记基因引起的生物安全问题并不会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新型双价抗虫基因杨树对光肩星天牛及美国白蛾的抗性鉴定(英文)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利艳 孙毅 谢莉琴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44-848,共5页
为明确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对鞘翅目害虫光肩星天牛及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的抗虫效果,分别以转该双价基因的杨树茎干和叶片为材料,采用室内茎干接虫和叶片接虫方法鉴定其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美国白蛾Hyphantria c... 为明确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对鞘翅目害虫光肩星天牛及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的抗虫效果,分别以转该双价基因的杨树茎干和叶片为材料,采用室内茎干接虫和叶片接虫方法鉴定其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幼虫的抗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132-2 ,144-1 ,123-1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作用和生长发育影响显著高于取食未转化叶片的处理(P<0.05) ,且对其后代产生了影响,表现为幼虫不能化蛹或化蛹后不能羽化或羽化不正常;但供试的8个转基因株系对光肩星天牛幼虫无明显的致死和生长抑制作用,表现为幼虫死亡率和体重均与取食非转化茎干幼虫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可作为杨树鳞翅目害虫的抗虫基因源,并且对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杨树 几丁质酶基因 蝎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基因 美国白蛾 光肩星天牛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龄转基因银中杨试验林外源基因水平转移及土壤微生物连年监测
20
作者 张伟溪 王颜波 +2 位作者 丁昌俊 朱文旭 苏晓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61,共10页
【目的】对成龄转JERF36基因银中杨——抗逆1号杨试验林进行连年生物安全性监测,评价抗逆1号杨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为评估转基因杨树及转基因植物土壤环境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以11年生抗逆1号杨、非转基因银中杨对照、林下杂草、... 【目的】对成龄转JERF36基因银中杨——抗逆1号杨试验林进行连年生物安全性监测,评价抗逆1号杨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为评估转基因杨树及转基因植物土壤环境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以11年生抗逆1号杨、非转基因银中杨对照、林下杂草、林下土壤、试验林旁行道树下杨树实生苗叶片、土壤中筛选出的卡那霉素抗性菌株为材料,采用PCR扩增方法检测外源基因JERF36稳定性及水平转移潜在性,利用稀释平板法对9~11年生抗逆1号杨与非转基因杨对照林地的可培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进行分析。【结果】外源基因JERF36在抗逆1号杨中稳定存在,林下杂草、林下土壤、试验林旁行道树下杨树实生苗叶片、土壤中筛选出的卡那霉素抗性菌株的DNA样品中均未出现目的基因片段。9~11年生抗逆1号杨与非转基因对照间林下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年份间的抗逆1号杨和非转基因对照的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均略有差异且趋势一致,其中6—8月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为9年生>10年生>11年生;9~11年生抗逆1号杨和非转基因对照林地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各年变化趋势一致,在树木生长季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杨树生长旺盛的7月和8月微生物总数量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其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在每年8月达到最高,而真菌数量在8月(9~10年生)或7月(11年生)最高。各年抗逆1号杨和非转基因对照林地土壤3大类微生物比例相似,从高到底依次是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不同年份间3类微生物所占比例略有差异,但没有出现骤升或骤减现象,表明转基因银中杨并没有破坏主要微生物种类之间的平衡。环境变化如降雨差异可能是影响不同年份微生物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11年生抗逆1号杨中外源基因稳定存在,未检测到向周边环境发生水平转移,也未发现对林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平衡造成显著影响,环境变化可能是影响微生物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转基因林木与非转基因对照的林地微生物数量略微差异需要结合环境因素做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中杨 转基因杨树 基因稳定性 土壤微生物 外源基因水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