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横摆角速度增益的动态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 被引量:11
1
作者 廖林清 王伟 屈翔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1年第4期1-5,共5页
以汽车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保证汽车转向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以车速和前轮转角来确定车辆动态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的方法,并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确定的理想传动比保证了汽车转向增益不变,减轻了驾驶员的... 以汽车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保证汽车转向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以车速和前轮转角来确定车辆动态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的方法,并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确定的理想传动比保证了汽车转向增益不变,减轻了驾驶员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转向系统 转向传动比 横摆角速度 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变传动比齿轮数字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牛子孺 李刚炎 +3 位作者 胡剑 颜甜莉 张斯宇 汪炜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4-190,共7页
汽车转向器的传动比是影响车辆转向轻便性和灵敏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车辆在转向时为了获得轻便性和灵敏性的统一需要采用变传动比转向器。通过综合分析机械式变传动比转向器的重要部件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的啮合特点,基于包络原理提出了... 汽车转向器的传动比是影响车辆转向轻便性和灵敏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车辆在转向时为了获得轻便性和灵敏性的统一需要采用变传动比转向器。通过综合分析机械式变传动比转向器的重要部件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的啮合特点,基于包络原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变传动比齿轮数字设计方法,此方法将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中斜齿轮看作由垂直于其轴线的无限接近的平面集合与其截交后截平面的集合,每个截平面称为"齿轮元",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的啮合传动可看作齿轮元的集合与变传动比齿轮的啮合,变传动比齿轮齿廓上每个齿廓点的高度值,是过此点且垂直于齿条运动方向及斜齿轮轴线的直线随此点一起啮合传动时,与此点啮合过程中遍历齿轮元集交点高度值中的最小值。基于上述方法,建立了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变传动比齿轮齿廓点高度值计算的数学模型,开发了求解算法,得到了变传动比齿轮的齿廓点云,并将此方法成功应用到了某型变传动比转向器的研制中,通过样件试制及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 传动比齿轮 齿轮元 数值计算 机械式变传动比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煤车转向机构传动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董磊 王步康 +1 位作者 张宏 康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489-493,共5页
根据某运煤车辆空间连杆转向机构的工作原理,将空间连杆转向机构分解为空间RSSR机构和平面连杆机构进行数学建模,依据车辆转向阻力矩计算公式Magic Formula以及空间旋转变换矩阵获得了机构运动学及力学传递几何关系。据此数学模型分析... 根据某运煤车辆空间连杆转向机构的工作原理,将空间连杆转向机构分解为空间RSSR机构和平面连杆机构进行数学建模,依据车辆转向阻力矩计算公式Magic Formula以及空间旋转变换矩阵获得了机构运动学及力学传递几何关系。据此数学模型分析了车辆转向机构传动性能,得到了不同结构尺寸下转向系角传动比以及转矩传动比的变化规律。对转向机构铰接点位置进行优化,获得了角传动比减小5.0%的最优结构方案。通过计算机仿真与实车路面试验结果相比,角位移误差为8.7%,驱动力误差为7.4%。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为机构传动性能的改善以及其他矿用车辆对此转向系统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煤车 空间连杆机构 转向传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式前轮主动转向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25
4
作者 高晓杰 余卓平 +1 位作者 张立军 蒋励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18-921,932,共5页
以宝马轿车上选装的主动转向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双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及工作模式,以及该系统可变传动比、稳定车辆等功能的实现原理和系统安全性设计。指出通过与其他动力学控制系统一起实现底盘一体化集成控制将是主动... 以宝马轿车上选装的主动转向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双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及工作模式,以及该系统可变传动比、稳定车辆等功能的实现原理和系统安全性设计。指出通过与其他动力学控制系统一起实现底盘一体化集成控制将是主动转向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转向 可变转向传动比 稳定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线控转向系统转向控制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于蕾艳 吴宝贵 伊剑波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7-273,共7页
针对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在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不存在机械连接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转向控制,使转向轮转角与转向盘转角的关系根据行驶状况实时调整.分析了线控转向系统转向控制的实现结构、工作原理和控制目标.从车辆动力学与控制的角度归纳... 针对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在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不存在机械连接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转向控制,使转向轮转角与转向盘转角的关系根据行驶状况实时调整.分析了线控转向系统转向控制的实现结构、工作原理和控制目标.从车辆动力学与控制的角度归纳分析了转向控制的内容,包括转向传动比算法、车辆稳定性控制、四轮转向控制、路径跟踪控制和转向电动机控制算法等方面,分析了经典控制方法、鲁棒控制方法、滑模控制方法、智能控制和分数阶PID控制等多种控制方法.分析了线控转向系统转向控制的试验技术,指出了转向控制研究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线控转向系统进行适当的转向控制能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控转向系统 转向控制 控制方法 转向传动比 操纵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主动转向系统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8
6
作者 冯樱 郭一鸣 王保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9-181,共3页
首先对前轮主动转向系统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和简化,确定了双行星齿轮机构的拓扑关系;其次,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完成了主动转向系统建模和运动学仿真,并建立带主动转向子系统的整车模型;接着,讨论了转向系变传动比控制原理,研究了... 首先对前轮主动转向系统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和简化,确定了双行星齿轮机构的拓扑关系;其次,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完成了主动转向系统建模和运动学仿真,并建立带主动转向子系统的整车模型;接着,讨论了转向系变传动比控制原理,研究了传动比随车速和转角变化的关系;最后,对传统转向汽车和实施主动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主动转向系统可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所建立的主动转向系统多刚体模型为深入研究主动转向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转向 多刚体动力学 建模与仿真 转向传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控转向的主动转向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军 晏晓娟 +2 位作者 陶昌龄 陈智 唐齐新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0,共6页
基于汽车2自由度运动学模型和侧翻模型研究了转向传动比控制和侧倾控制策略,为使线控转向系统要达到较高程度的自动化,设计了转向传动比随车速变化的控制规则以及用于检测车身侧倾工况以防止侧翻的模糊自适应PI控制器。设计了Simulink与... 基于汽车2自由度运动学模型和侧翻模型研究了转向传动比控制和侧倾控制策略,为使线控转向系统要达到较高程度的自动化,设计了转向传动比随车速变化的控制规则以及用于检测车身侧倾工况以防止侧翻的模糊自适应PI控制器。设计了Simulink与Carsim联合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规则和模糊自适应PI控制器可有效提高车辆横向稳定性及车身侧倾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传动比 倾控制 模糊自适应PI控制 线控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控转向系统操作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段建民 汪然 于涌川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0-132,共3页
针对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的操作稳定性问题,研究了固定转向灵敏度型与γ和β联合控制策略,之后设计了基于dSPACE的线控转向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台架对算法进行实验验证。按照国家标准中转向瞬态响应实验中的要求。
关键词 线控转向 转向传动比 横摆角速度 质心侧偏角 硬件在环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非线性模型的线控转向系统控制 被引量:2
9
作者 于蕾艳 伊剑波 鲍长勇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4年第2期37-40,共4页
进行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控制算法研究,需考虑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首先建立基于魔术公式轮胎模型的非线性二自由度整车模型,然后基于神经网络方法训练逼近映射汽车模型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最后采用模糊控制方法由车速、转向盘... 进行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控制算法研究,需考虑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首先建立基于魔术公式轮胎模型的非线性二自由度整车模型,然后基于神经网络方法训练逼近映射汽车模型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最后采用模糊控制方法由车速、转向盘转角等得到转向传动比控制算法。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整车模型与样本数据较好吻合,满足研究需要。转向传动比模糊控制算法考虑了转向轻便性和稳定性,提高了汽车操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控转向系统 神经网络 非线性二自由度整车模型 转向传动比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星齿轮的主动式转向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
10
作者 屈小贞 冯浩轩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1年第10期42-45,共4页
为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设计了一种基于行星齿轮机构的主动式转向系统。该主动式转向系统是基于蜗杆驱动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带动齿轮差速转动来实现不同的转向传动比功能,以满足转向传动比随车速变化而连续可变,保障车辆低速下的操控轻... 为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设计了一种基于行星齿轮机构的主动式转向系统。该主动式转向系统是基于蜗杆驱动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带动齿轮差速转动来实现不同的转向传动比功能,以满足转向传动比随车速变化而连续可变,保障车辆低速下的操控轻便性和高速下的操控稳定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齿轮机构 主动式 转向系统 转向传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SMC汽车转向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智淑亚 刘祥建 +1 位作者 郭语 凌秀军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2-46,共5页
为提高汽车转向稳定性,针对主动前转向(AFS)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VGRS)的多目标滑模控制(SMC)策略。首先依据AFS系统工作原理,建立了VGRS执行器数学模型,构建了控制器输出转向角与实际前轮转向角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双... 为提高汽车转向稳定性,针对主动前转向(AFS)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VGRS)的多目标滑模控制(SMC)策略。首先依据AFS系统工作原理,建立了VGRS执行器数学模型,构建了控制器输出转向角与实际前轮转向角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双自由度汽车控制模型为基础,运用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设计了以侧滑角和偏航率为控制变量的滑模控制器,分析了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利用MATLAB和Simulink软件,在仿真平台上分别进行开环和闭环转向稳定性控制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与模糊PID策略相比,SMC策略中的侧滑角和偏航率均有所降低,表明SMC策略能有效提高汽车转向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转向稳定性 控制器 多目标滑模控制 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