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双抗虫基因741毛白杨的选择及抗虫性 被引量:91
1
作者 郑均宝 梁海永 +2 位作者 高宝嘉 王永芳 田颖川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19,共7页
用部分改造BtCryl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 (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 741毛白杨 [PopulusalbaL .× (P .davidianaDode +P .simoniiCarr .)×P .tomentosaCarr .]。本文报道了选择转化植株... 用部分改造BtCryl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 (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 741毛白杨 [PopulusalbaL .× (P .davidianaDode +P .simoniiCarr .)×P .tomentosaCarr .]。本文报道了选择转化植株的条件。在含卡那霉素 (Km’)的生根培养基中初步选择到转化植株 ,PCR检测表明 80 %的植株呈现阳性反应。对初步选择的转基因植株用杨扇舟蛾 (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和舞毒蛾 (LymantriadisparLinnacus)幼虫进行饲虫试验。其结果按照死亡率划分了高、中、低和对照 4类昆虫死亡率的植株 ,并对这 4类的定期死亡率、生长发育的延迟性后效应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为选择具有显著抗虫性的植株 (无性系 )提供依据。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证明被选择植株 (无性系 )的基因已转入 ,且生长发育正常 ,占参试饲虫试验植株的 38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1毛白杨 双抗基因 选择 A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基本特性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杨敏生 高宝嘉 +2 位作者 王进茂 梁海永 杜克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7,共7页
对携带两个外源抗虫基因 (部分改造的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API)的白杨杂种 74 1杨的抗虫性、生长特性、木材品质、结实特性及适应性进行多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3个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株系对杨扇舟蛾、舞毒蛾、美国白... 对携带两个外源抗虫基因 (部分改造的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API)的白杨杂种 74 1杨的抗虫性、生长特性、木材品质、结实特性及适应性进行多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3个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株系对杨扇舟蛾、舞毒蛾、美国白蛾等鳞翅目食叶害虫具有高抗虫性 ,幼虫死亡率均在 80 %以上 ,并且还能抑制存活下来的昆虫幼虫的发育 ,使其发育速率减缓 ,不能正常结茧 ,连续 4年饲虫试验未发现其抗虫性有规律下降的趋势。转基因受体 74 1杨具有生长速度快 ,特别是胸径和材积生长在生长后期具有明显的速生优势 ,单株材积生长量平均超出对照 4 0 %以上 ;74 1杨木材品质优良 ,木材密度、纤维特性及各项力学性质均优于毛白杨。连续 3年观测表明 ,74 1杨为高度败育雌株 ,果穗小、数量少 ,成熟开裂前 70 %~ 90 %脱落 ,基本不飞絮。转基因 74 1杨没有发生明显变异 ,生长未受影响 ,可在毛白杨适生区推广应用。建议采用适宜的栽培模式 ,控制害虫抗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1 木材品质 毛白杨 双抗基因 败育 果穗 Ac基因 鳞翅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对节肢动物群落食物网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姚丽 禹婷 +1 位作者 秦刚 高宝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9-301,共3页
利用食物网理论,研究了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的食物网的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与未转抗虫基因741杨树的节肢动物群落(对照)相比,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的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层次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网络复杂多样性和广义信息... 利用食物网理论,研究了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的食物网的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与未转抗虫基因741杨树的节肢动物群落(对照)相比,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的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层次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网络复杂多样性和广义信息多样性均有所升高。说明,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优于未转抗虫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对来自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增强或者在群落受到干扰后恢复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基因 杨树 节肢动物 群落 食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特征及其繁殖技术 被引量:9
4
作者 郑均宝 裴保华 +10 位作者 梁海永 王进茂 王永芳 杜克久 杨敏生 高宝嘉 田颖川 贾燕涛 虞红梅 马玉湖 马玉行 《河北林果研究》 2001年第2期97-117,共21页
简述了当今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及防治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等。双抗虫基因是用部分改造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API)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被转化体 74 1杨... 简述了当今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及防治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等。双抗虫基因是用部分改造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API)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被转化体 74 1杨 (Populus×aldatomen tosaCl.74 1)是以银白杨× (山杨 +小叶杨 )为母本 ,毛白杨为父本 ,1994年杂交育成 ,为一优良白杨无性系 ,形态酷似毛白杨。在转双抗虫基因的研究中 ,选出高抗虫、中抗虫无性系。高抗虫无性系杀死昆虫幼虫的总死亡率为 83%~ 90 %。从苗期高生长和形态观察 ,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生长发育正常。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74 1杨营养繁殖技术及基本原理。介绍了硬枝扦插容器育苗、组培微繁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基因 741 遗传 繁殖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苗木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淑新 王印肖 +3 位作者 袁芳芳 梁海永 王进茂 杨敏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1,35,共4页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的生长指标、水分状况、营养状况、原生质膜透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月份扦插的苗木生长最快,但苗木分化较大,苗高变异系数达到33 17%,基茎变异系数达到40 04%。随着时...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的生长指标、水分状况、营养状况、原生质膜透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月份扦插的苗木生长最快,但苗木分化较大,苗高变异系数达到33 17%,基茎变异系数达到40 04%。随着时间推移,苗木生长量降低,但变异系数减小,苗木生长也变得较为整齐。在自然状态下,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保水能力存在差异,扦插越早的苗木保水能力越强,越冬受低温伤害越轻。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失水后恢复生长能力也存在差异,5月份苗木质量较好,在失水5d后仍具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基因 苗木质量 嫩枝扦插 741 对比研究 原生质膜透性 变异系数 保水能力 苗木生长量 生长指标 水分状况 营养状况 比较分析 时间推移 自然状态 低温伤害 生长能力 5月份 假植苗 失水 苗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嫩枝扦插苗抗寒性的研究
6
作者 李坤霞 朱淑新 +2 位作者 张世红 左永忠 周怀军 《河北林果研究》 2006年第3期233-235,共3页
为研究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时期扦插苗的抗寒性,以5月、6月、7月、8月嫩枝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温处理,测定生理反应和恢复生长能力。结果表明,7月、8月嫩枝扦插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15℃以下低温相对电导率明显增高,枝条皮部逐... 为研究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时期扦插苗的抗寒性,以5月、6月、7月、8月嫩枝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温处理,测定生理反应和恢复生长能力。结果表明,7月、8月嫩枝扦插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15℃以下低温相对电导率明显增高,枝条皮部逐渐变黑,芽失去萌发能力;而5月、6月嫩枝扦插苗对寒冷适应性较强,-15℃以下低温仍具一定恢复生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基因741 嫩枝扦插 抗寒性 相对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苗木培育技术
7
作者 李洁茹 杨合廷 《河南林业科技》 2004年第4期55-56,共2页
采用沙壤土做扦插基质,插床建造成本低,生根苗不需移栽,繁殖速度快,将生根苗归圃培育壮苗,总结了一套转双抗虫基因741杨苗木培育技术,极具实用性。
关键词 转双抗虫基因741饧 沙壤土基质 插床 嫩枝单芽扦插 归圃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月份扦插苗寒害胁迫下电导率及恢复生长的比较
8
作者 朱淑新 《现代农村科技》 2010年第22期64-65,共2页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进行了寒害胁迫下对膜系统(电导率、K渗透率)指标及寒害后恢复生长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不同月份扦插苗的相对电导率越来越大,在-5℃以上变化平稳,-5℃以下急...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进行了寒害胁迫下对膜系统(电导率、K渗透率)指标及寒害后恢复生长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不同月份扦插苗的相对电导率越来越大,在-5℃以上变化平稳,-5℃以下急剧上升。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间差异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恢复生长测定结果表明,-5℃处理的扦插苗的发芽数量最多,恢复生长最好,各处理温度下各月份扦插苗的恢复生长间的差异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基因741 低温处理 膜系统 恢复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应华 耿洪亮 +2 位作者 杨合廷 王少敏 苏衍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0445-10445,10449,共2页
[目的]为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科学繁育、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上建设大棚,用沙壤土、河沙做基质,用各浓度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ABT 6号处理插穗后进行扦插育苗,调查育苗效果。[结果]浓度100 mg/kg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A... [目的]为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科学繁育、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上建设大棚,用沙壤土、河沙做基质,用各浓度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ABT 6号处理插穗后进行扦插育苗,调查育苗效果。[结果]浓度100 mg/kg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ABT6号处理的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插穗生根率均达100.0%。[结论]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处理可明显提高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插穗生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基因741 激素 沙壤土基质 嫩枝 单芽扦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不同抗虫基因741杨的抗虫选择性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彦平 李静 +1 位作者 杨敏生 梁海永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7-71,共5页
以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7个株系和转双抗虫基因(BtCrylAc+API)741杨2个株系为材料,从分子生物学检测、毒蛋白的表达、抗虫性检测3个方面,研究转不同Bt基因741杨对不同类型害虫的抗虫选择性。结果表明:2种Bt抗虫基因分别在转基因741... 以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7个株系和转双抗虫基因(BtCrylAc+API)741杨2个株系为材料,从分子生物学检测、毒蛋白的表达、抗虫性检测3个方面,研究转不同Bt基因741杨对不同类型害虫的抗虫选择性。结果表明:2种Bt抗虫基因分别在转基因741杨不同株系中稳定存在。转BtCry1Ac的2个株系毒蛋白含量分别为0.0127%和0.0099%,具高抗虫性的株系pb29的毒蛋白含量高于中等抗虫性的株系pb17。转BtCry3A基因的5个株系毒蛋白含量为0.0678%~0.1521%,不同株系间存在一定差异。BtCry3型的毒蛋白表达量非常高,是BtCry1型的10倍。用对鳞翅目害虫具高抗虫性和中等抗虫性的转双抗虫基因(BtCrylAc+API)741杨株系叶片饲养鞘翅目害虫柳蓝叶甲,幼虫死亡率达到28.4%~42.8%,转基因株系与未转基因的对照没有明显差异。用转BtCry3A基因741杨不同株系叶片饲养柳兰叶甲幼虫,均表现出高抗虫性,死亡率在2天之内均可达到100%;而饲养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为0~42.86%,未表现出明显抗虫性,与未转基因对照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741 外源基因 BT毒蛋白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高产棉花新品种—晋棉38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安红 吴家和 +2 位作者 罗晓丽 肖娟丽 王志安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棉花 晋棉38品种 农杆菌介导 CrylAc基因 API-B基因 双抗基因品种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抗逆性 栽培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价抗虫基因741杨根际致瘤农杆菌分离及生长曲线测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秀利 郜秀荣 +1 位作者 张昆 杜克久 《河北林果研究》 200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应用稀释平皿分离法对转双价抗虫基因741杨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研究。对其中野杆菌属的致瘤农杆菌进行了筛选和鉴定,采用分批培养法测定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该菌的生长曲线近似于"S"形曲线,其对数生长期的世代时间为... 应用稀释平皿分离法对转双价抗虫基因741杨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研究。对其中野杆菌属的致瘤农杆菌进行了筛选和鉴定,采用分批培养法测定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该菌的生长曲线近似于"S"形曲线,其对数生长期的世代时间为44 3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价抗基因741 致瘤农杆菌 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741杨原生质体游离与纯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旭 王桂英 +2 位作者 朱建锋 郑克举 王进茂 《河北林果研究》 2012年第4期358-362,共5页
以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无菌苗叶片为材料,对叶片原生质体游离、纯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部叶片产量和活力均高于其他叶位,在实验的浓度范围之内,Macerozyme R-10(离析酶)、Cellulase Onozuka R-10(纤维素酶)、Dri... 以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无菌苗叶片为材料,对叶片原生质体游离、纯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部叶片产量和活力均高于其他叶位,在实验的浓度范围之内,Macerozyme R-10(离析酶)、Cellulase Onozuka R-10(纤维素酶)、Driselase(Sigma)(崩溃酶)对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无显著影响。适宜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叶片原生质体游离与纯化的条件为无菌苗上部叶片为材料,0.7mol/L甘露醇的CPW盐溶液预质壁分离1~1.5hCPW+0.5%Macerozyme R-10+0.25%CellulaseOnozuka R-10+0.025%Driselase(Sigma)+0.5mol/L甘露醇(pH 5.7),酶解温度27℃,酶解时间10h,用"过滤-离心-漂浮法"纯化原生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基因741 原生质体 游离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害胁迫下杨树苗保护酶系统指标测定分析
14
作者 朱淑新 《现代农村科技》 2010年第21期63-63,共1页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进行了寒害胁迫下保护酶系统(SOD活性,POD活性)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月份扦插苗的SOD活性、POD活性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间差异均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
关键词 双抗基因741 低温处理:保护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