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虫遗传转化品系的常用标记
1
作者 申建茹 严盈 +3 位作者 武强 李建伟 张桂芬 万方浩 《生物安全学报》 2015年第2期94-107,共14页
遗传转化标记是将遗传修饰昆虫从野生型种群中分辨出来的根据,遗传转化昆虫的鉴定、转化品系的维持及其遗传稳定性的监测都依赖于可靠的标记系统,发展易于应用和监测的转化标记能够极大地促进害虫遗传防治的相关研究。用于遗传修饰昆虫... 遗传转化标记是将遗传修饰昆虫从野生型种群中分辨出来的根据,遗传转化昆虫的鉴定、转化品系的维持及其遗传稳定性的监测都依赖于可靠的标记系统,发展易于应用和监测的转化标记能够极大地促进害虫遗传防治的相关研究。用于遗传修饰昆虫的转化标记主要有昆虫眼睛颜色标记基因、抗药性标记基因和荧光蛋白标记基因等。非果蝇类昆虫首个遗传转化品系的鉴定是通过眼睛颜色突变而实现,但大多数昆虫物种没有可用的突变体或缺少相应基因的信息,从而限制了眼睛颜色标记的应用。抗药性基因标记虽然能够通过对转化昆虫进行集体选择而大幅度提高筛选转化体的效率,但由于其鉴定的准确性不高且存在安全性问题,未得到广泛应用。荧光蛋白标记基因的发展则显著拓宽了能够转化的昆虫种类。从水母分离的绿色荧光蛋白(GFP)经突变方法获得了多种不同荧光性质的突变体,经人为修饰后与适宜的强启动子构成转化标记载体,能够有效鉴定更多昆虫物种的遗传转化个体,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此外,从珊瑚属海葵中分离得到的红色DsRed标记基因提供了多样化的红色荧光蛋白选择,在某些生物中DsRed与GFP联合应用的表现明显优于GFP突变体,所以其应用前景也非常广泛。本文着重从眼睛颜色、抗药性和荧光蛋白等3个方面阐述了标记基因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修饰昆虫 转化标记 眼睛颜色标记 抗药性标记 荧光蛋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利用土壤杆菌的无标记植物性状转化法
2
作者 孙国凤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土壤杆菌 标记植物性状转化 基因导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及相应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崔苗苗 宋月佳 +1 位作者 顾云鹤 戚基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在胃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5例胃癌、25例异常增生、13例肠化、42例转移淋巴结及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MT标志物Ecadherin、β-cateni... 目的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在胃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5例胃癌、25例异常增生、13例肠化、42例转移淋巴结及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MT标志物Ecadherin、β-catenin、N-cadheri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Snail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E-cadherin、β-catenin、Ncadherin、TGF-β1及Snai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5%、65.5%、14.5%、53.1%、35.9%,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分别为100%、100%、0%、27.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β-catenin表达水平的降低及TGF-β1表达水平的升高与胃癌浸润程度有关(P<0.05)。E-cadherin与β-catenin的表达呈正相关,而与TGF-β1呈负相关(P<0.05)。N-cadherin与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转移淋巴结中,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高于胃癌组织,而TGF-β1的表达低于胃癌组织(P<0.05)。结论 TGF-β1和Snail的高表达以及E-cadherin、β-catenin、N-cadherin的低表达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密切关系;在胃癌的发展过程中,E-cadherin向N-cadherin转化及TGF-β1表达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淋巴结转移灶中出现了间质上皮转化(M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间质转化标记蛋白 间质上皮转化 胃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P标记的马铃薯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凯 东保住 +4 位作者 张贵 张键 张园园 周洪友 赵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93,共6页
为了研究马铃薯黄萎病菌的侵染机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入马铃薯黄萎病菌VD012中,经过潮霉素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和分子鉴定,获得了47株有绿色荧光信号的阳性转化子。随机挑取8株阳性转化子,以野生... 为了研究马铃薯黄萎病菌的侵染机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入马铃薯黄萎病菌VD012中,经过潮霉素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和分子鉴定,获得了47株有绿色荧光信号的阳性转化子。随机挑取8株阳性转化子,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转化子的菌落形态、菌丝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含量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株阳性转化子中有3株微菌核产生的数量明显高于野生型,1株转化子微菌核产生量低于野生型菌株;各阳性转化子的生长速率和野生型菌株差异不显著;阳性转化子的产孢量与对照相比,有2株差异不显著。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保湿培养8 h,所有阳性转化子的平均萌发率低于野生型菌株。相比对照,粗毒素的含量表现为升高趋势的转化子有7株,1株表现为下降趋势。致病力测定的结果表明,致病力增强的转化子有1株,2株转化子的致病力呈现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GFP标记转化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