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压缸驱动平面转动机构的等效负载折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念 王帆 王鹏飞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81-183,151,共4页
针对液压缸驱动平面转动机构的等效负载折算问题,利用等效力矩法推导得到等效质量和等效黏性阻尼系数计算公式,并利用AMESim仿真平台对液压缸驱动平面转动机构进行建模和仿真,通过比较等效后系统液压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理论计算结果与等... 针对液压缸驱动平面转动机构的等效负载折算问题,利用等效力矩法推导得到等效质量和等效黏性阻尼系数计算公式,并利用AMESim仿真平台对液压缸驱动平面转动机构进行建模和仿真,通过比较等效后系统液压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理论计算结果与等效前机构液压固有频率和阻尼比仿真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得到的等效质量和等效黏性阻尼系数计算公式是合理的。所提出的等效负载折算方法,同样适用于采用气缸或电动缸驱动的平面转动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缸 平面转动机构 等效质量 等效黏性阻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抛料机轴-圆盘转动机构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春玲 张现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8-160,共3页
根据弹性体系的振动理论,针对轴系偏心引起的抛料机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离心力对轴系的动载荷所引起轴的挠度为出发点,对轴的弯曲变形、轴系的弹性系数、轴系自振频率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确定了轴系设计的各主要参数,... 根据弹性体系的振动理论,针对轴系偏心引起的抛料机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离心力对轴系的动载荷所引起轴的挠度为出发点,对轴的弯曲变形、轴系的弹性系数、轴系自振频率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确定了轴系设计的各主要参数,并进行了轴系的强度校核,解决了轴系偏心问题,确保了抛料机的正常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轴系 轴-圆盘转动机构 自振频率 转速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非匀速连续转动机构的参数化设计与运动分析
3
作者 李超 沈精虎 王辉辉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115,共5页
利用Pro/E分析研究一种非匀速连续转动机构,实现该机构的参数化设计、虚拟装配和运动分析。利用软件的编程功能实现零件间参数的相互驱动,即尺寸的关联性,有效地解决非匀速连续转动机构设计难度大、周期长的问题。总结出一种利用现有机... 利用Pro/E分析研究一种非匀速连续转动机构,实现该机构的参数化设计、虚拟装配和运动分析。利用软件的编程功能实现零件间参数的相互驱动,即尺寸的关联性,有效地解决非匀速连续转动机构设计难度大、周期长的问题。总结出一种利用现有机构获得所需运动速度、轨迹的方法,探索出一种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分析研究已有机构及新机构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匀速连续转动机构 运动分析 虚拟装配 参数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设备偏心转动机构改进设计分析
4
作者 余东满 刘旸 杨峰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86-188,共3页
在对某进口设备偏心转动机构进行消化吸收、改进设计、批量制造过程中,通过研究原设备结构性能,在不改变原结构性能的前提下,改进原设计结构,变更轴承类型,达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加工周期、降低加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在对某进口设备偏心转动机构进行消化吸收、改进设计、批量制造过程中,通过研究原设备结构性能,在不改变原结构性能的前提下,改进原设计结构,变更轴承类型,达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加工周期、降低加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实践证明:改进后效果很好,改进机构已在现实生产中得到大量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备 轴承 改进设计 转动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节转动机构的变弯度机翼后缘结构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石欣桐 杨宇 +2 位作者 葛文杰 王志刚 孙侠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2-949,共8页
变弯度后缘可以使飞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始终保持最佳的气动性能,从而达到减少飞机燃油消耗以及空气污染物排放的最终目的,是新一代民用飞机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之一。为解决大型飞机变弯度后缘高承载与大变形之间的设计矛盾,提出了一... 变弯度后缘可以使飞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始终保持最佳的气动性能,从而达到减少飞机燃油消耗以及空气污染物排放的最终目的,是新一代民用飞机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之一。为解决大型飞机变弯度后缘高承载与大变形之间的设计矛盾,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节转动的变弯度机翼后缘结构方案,建立了以实现光滑连续变形为目标的多节转动机构参数化优化方法,完成了多节转动变弯度后缘结构的设计与制备,并搭建地面试验平台对变弯度后缘原理样件的变形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所提出的多节转动机构优化方法设计得到的变弯度机翼后缘可以实现光滑连续变形,原理样机实际变形范围为上偏3.9°至下偏12.5°,与设计目标误差为16.7%,为解决大型飞机变弯度结构工程应用问题提供了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机翼 变弯度后缘 多节转动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STECRH天线平面镜转动机构参数计算与验证
6
作者 胡泽凯 吴杰峰 +1 位作者 李波 王晓洁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0-355,共6页
为准确控制天线发射微波的位置参数,分析计算了天线平面镜转动机构上驱动电机位移与平面镜转动角的关系式,以及平面镜转动角与微波发射角的关系式,并画出了对应的关系曲线图。对微波发射位置进行了测定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参数关... 为准确控制天线发射微波的位置参数,分析计算了天线平面镜转动机构上驱动电机位移与平面镜转动角的关系式,以及平面镜转动角与微波发射角的关系式,并画出了对应的关系曲线图。对微波发射位置进行了测定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参数关系式的准确性,表明其可以作为平面镜转动机构驱动控制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RH天线 转动机构 参数关系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脚踝关节康复训练设备转动机构角度智能控制
7
作者 王志芬 朱强 赵亚利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3-137,共5页
为提升脚踝关节康复训练效果,设计了训练设备转动机构角度智能控制方法。以康复医学与人机工程学为基础设计脚踝关节康复训练设备转动机构,帮助踝关节完成内收、外展、趾曲、背曲运动。根据阻抗控制原理设计转动机构角度控制器,该控制... 为提升脚踝关节康复训练效果,设计了训练设备转动机构角度智能控制方法。以康复医学与人机工程学为基础设计脚踝关节康复训练设备转动机构,帮助踝关节完成内收、外展、趾曲、背曲运动。根据阻抗控制原理设计转动机构角度控制器,该控制器利用阻抗控制环处理期望人机交互力与实际人机交互力间的偏差,获取转动机构角度补偿量。将其输入至角度控制环内,实现转动机构与患者脚踝人机接触的柔顺性控制。引入自适应权重策略改进标准的海鸥算法,通过优化控制器参数提升转动机构角度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康复训练幅度时,该方法均可精准控制转动角度;在不同驱动电机转速时,该方法控制转动机构角度的精度较高;应用该方法后,在背伸、内翻与外展康复训练时,脚踝关节康复训练的运动轨迹非常连贯及平滑,并未出现抖动现象,说明该方法角度控制的柔顺性较优,康复训练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脚踝关节 康复训练 转动机构 角度控制 阻抗控制 海鸥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RR-UPRR-RPUR球面转动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帆 张丹 杨建国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2-206,224,共6页
构造了RRR-UPRR-RPUR球面转动并联机构,该机构具有3个连续的转动自由度,其中2个转动自由度完全独立并由单个驱动器驱动,实现了三自由度球面转动的运动解耦。首先,根据螺旋理论建立运动支链中运动副在一般位形下的运动螺旋形式,实现对球... 构造了RRR-UPRR-RPUR球面转动并联机构,该机构具有3个连续的转动自由度,其中2个转动自由度完全独立并由单个驱动器驱动,实现了三自由度球面转动的运动解耦。首先,根据螺旋理论建立运动支链中运动副在一般位形下的运动螺旋形式,实现对球面转动并联机构自由度的连续性判断。其次,利用线性代数方法,推导出并联机构动平台及相邻杆件的运动学模型,建立了球面转动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正解的解析算法。最终,利用软件实体造型的运动仿真功能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转动并联机构 解耦运动 螺旋理论 自由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大转角两转动并联机构的构型分析与运动学优化设计 被引量:5
9
作者 宋轶民 周培 +1 位作者 齐杨 霍欣明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08-916,共9页
面向航空航天和仿生设计等领域对大转角两转动并联机构的应用需求,围绕一类新型两自由度转动并联机构--2-RRRR&2-RSR机构的构型分析与运动学优化设计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以投影关系为基础分析2-RRRR&2-RSR并联机构在给定工作空... 面向航空航天和仿生设计等领域对大转角两转动并联机构的应用需求,围绕一类新型两自由度转动并联机构--2-RRRR&2-RSR机构的构型分析与运动学优化设计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以投影关系为基础分析2-RRRR&2-RSR并联机构在给定工作空间内实现两自由度转动运动所需满足的几何条件,并针对两种投影情况分析机构的参数特解.其次,基于闭环矢量法求解2-RRRR&2-RSR并联机构的位置逆解,推导机构驱动角度与动平台姿态角之间的映射关系,继而利用RRRR支链与RSR支链的运动特点,获得机构动平台姿态角的正解模型.以此为基础,借助螺旋理论建立2-RRRR&2-RSR并联机构的速度映射模型,构建机构的广义雅可比矩阵,并通过软件仿真验证机构位置正、逆解及速度映射模型的有效性.再次,根据2-RRRR&2-RSR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以奇异性、铰链许用转角范围、连杆安全距离为约束条件,借助极限边界搜索法求解机构动平台中心点的位置工作空间,进而对应位置工作空间等效获得机构的转角工作空间.最后,借助螺旋理论中运动与力的互易积的物理含义定义可描述2-RRRR&2-RSR机构瞬时功率传递特性的无量纲运动学性能评价指标,并结合工程实际需求设定机构的约束条件,实现机构的尺度参数的运动学优化设计.研究成果可为大工作空间两自由度转动并联机构的样机设计与控制策略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幵联机构 构型分析 运动学分析 工作空间 尺度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行程速比系数K设计转动导杆(导块)机构的解析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常勇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6-417,共2页
通过将运动倒置原理和同性异形演化原理巧妙应用到转动导杆 (导块 )机构和曲滑块机构的比较研究 ,成功地得到了按行程速比系数 K设计转动导杆 (导块 )
关键词 解析法 行程速比系数 曲柄滑块机构 转动导杆机构 运动倒置 同性异形演化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动型3-UPU并联机构的刚度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相周 罗友高 宾洪赞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2-54,共3页
根据由并联机构的Jacobian矩阵表达的刚度矩阵,本文分析了转动型3-UPU并联机构刚度矩阵的特点和刚度矩阵主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大刚度方向占据了相对稳定和集中的部分,并且当动平台平面和静平台平面接近平行时,并联机构的刚度较... 根据由并联机构的Jacobian矩阵表达的刚度矩阵,本文分析了转动型3-UPU并联机构刚度矩阵的特点和刚度矩阵主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大刚度方向占据了相对稳定和集中的部分,并且当动平台平面和静平台平面接近平行时,并联机构的刚度较高。转动型3-UPU并联机构刚度矩阵分析对并联机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型3-UPU并联机构 刚度矩阵 大洋采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动摆杆机构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亚宁 周有强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135-137,共3页
从运动学、静力学的角度分析了转动摆杆机构的传动原理、各构件参数间相互关 系和受力情况,给出机构各参数的设计公式及摆杆最大摆角的确定方法。
关键词 转动摆杆机构 摆角 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2转动自由度空间并联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平安 胡长锋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36-40,共5页
提出了一种具有2个转动自由度的空间并联机构。一个垂直于定平台的沿Z方向的转动,另一个方向平行于定平台且方向随着机构的运动而不断变化。根据约束螺旋理论分析了该机构分支的运动螺旋和约束螺旋,并计算了自由度,对其输入原件选取的... 提出了一种具有2个转动自由度的空间并联机构。一个垂直于定平台的沿Z方向的转动,另一个方向平行于定平台且方向随着机构的运动而不断变化。根据约束螺旋理论分析了该机构分支的运动螺旋和约束螺旋,并计算了自由度,对其输入原件选取的合理性进行了判断。用D-H法建立各分支连杆坐标系,建立机构的位置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并联机构 约束螺旋理论 自由度 输入原件选取 D-H法 位置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滞后阻尼大转动摆机构的复杂动力学分析
14
作者 张建 毕大森 +2 位作者 赵润娴 崔宏祥 李国刚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5-37,共3页
采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分析了具有滞后阻尼大转动摆机构的复杂运动 ,从理论上证明了Melnikov方法可用于滞后类函数 ,并结合具体机构给出了数值计算结果。
关键词 动力系统 滞后阻尼 转动机构 非线性动力学 MELNIKOV方法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工件转动定位机构设计
15
作者 耿欣 徐卓然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0-71,共2页
介绍一种大型工件转动定位传动机构的设计,采用A轴伺服电机分度,通过双蜗轮蜗杆及齿轮传动对卡盘上的工件进行分度定位,解决了大型工件定位精度不高及转动扭矩过大等问题。
关键词 转动定位机构 双蜗轮蜗杆 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三转动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蕊 代小林 +1 位作者 姜洪州 李洪人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18,共4页
提出一种基于Stewart机构的新型三转动并联机构,该机构有三个驱动缸和三个拉杆,能实现三自由度的转动。建立该机构的运动学方程,推导其运动学反解的封闭解和运动学正解的数值解,然后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最后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分... 提出一种基于Stewart机构的新型三转动并联机构,该机构有三个驱动缸和三个拉杆,能实现三自由度的转动。建立该机构的运动学方程,推导其运动学反解的封闭解和运动学正解的数值解,然后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最后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分析。该新型并联机构在运动模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并联机构 运动学方程 运动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逆雅可比矩阵的三转动弱耦合并联机构构型综合
17
作者 牛云展 李富娟 +1 位作者 徐继龙 李仕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2-410,共9页
为获得承载能力大且容易控制的三转动并联机构,本文以逆雅可比矩阵中奇异向量的含义为切入点,将机构的运动耦合性与驱动力螺旋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建立联系,进而提出一种三转动弱耦合并联机构构型综合方法。首先,根据机构不同方向运动耦... 为获得承载能力大且容易控制的三转动并联机构,本文以逆雅可比矩阵中奇异向量的含义为切入点,将机构的运动耦合性与驱动力螺旋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建立联系,进而提出一种三转动弱耦合并联机构构型综合方法。首先,根据机构不同方向运动耦合性需求,构造逆雅可比矩阵,并以此推导各支链中驱动力螺旋需满足的空间几何条件;其次,根据驱动力螺旋与被动副运动螺旋之间的关系及约束螺旋与所有运动副运动螺旋之间的关系,得到支链中运动副的类型和布置条件,并对驱动副为机架副的支链进行了综合;进一步,制定了支链的选取和组合原则,基于上述原则,完成了三转动弱耦合并联机构构型综合;最后,通过对3个实例进行运动耦合性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弱耦合并联机构 奇异向量 逆雅可比矩阵 驱动力螺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转动机械碰摩故障分析的声发射检测系统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建 梁家惠 李淮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4-107,共4页
汽轮发电机、空气压缩机等采用油膜支撑的大型转动机械,由于安装或运行中的原因,在转子旋转过程中,可能和器壁发生轻微的摩擦和碰击,简称碰摩.声发射技术在碰摩发生特别是故障早期诊断上有优越性.本系统的特点是没有沿用传统的计... 汽轮发电机、空气压缩机等采用油膜支撑的大型转动机械,由于安装或运行中的原因,在转子旋转过程中,可能和器壁发生轻微的摩擦和碰击,简称碰摩.声发射技术在碰摩发生特别是故障早期诊断上有优越性.本系统的特点是没有沿用传统的计数、幅度、能量和持续时间等声发射特性参数,而是在声发射包络信号的频率分析中进行特征提取.声发射发生的过程分析和现场试验都表明这种方法对碰摩检测很敏感,在碰摩发生的起始阶段,包络谱中与转速同步的周期性分量显著增加.根据这种新的设计思想自行研制了BUAA碰摩声发射检测仪并对此作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检测装置 故障诊断 转动机构 碰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T1R并联机构结构设计与位置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石志新 叶梅燕 +1 位作者 罗玉峰 杨廷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64-369,共6页
基于方位特征集理论(POC),设计并研究了一种三平移一转动(3T1R)并联机构。首先,应用方位特征集方法,综合了一批满足功能要求的并联机构;然后,综合考虑实际应用要求,从中优选出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并联机构,分析结果表明:该机构具有全对... 基于方位特征集理论(POC),设计并研究了一种三平移一转动(3T1R)并联机构。首先,应用方位特征集方法,综合了一批满足功能要求的并联机构;然后,综合考虑实际应用要求,从中优选出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并联机构,分析结果表明:该机构具有全对称性、可折叠性及承载能力强、工作空间大等特点;最后结合实例给出了优选机构的位置正、逆解方程及其求解算法,结果表明:其位置逆解方程可解析求解,且最多存在16组解;而正解方程不能解析求解,且最多存在8组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平移一转动并联机构 结构特性 位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动导杆—齿轮式叶片差速泵驱动系统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明 袁伟东 +3 位作者 陈文华 钱萍 陈明 张尧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37-1340,共4页
在分析转动导杆—齿轮式叶片差速泵驱动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其三维建模与结构设计,确定了转动导杆—齿轮式叶片差速泵驱动系统的技术参数,研制了其原理样机。建立转动导杆—齿轮式驱动系统力学模型,确定了其工作阻力矩的变化规律。构建了... 在分析转动导杆—齿轮式叶片差速泵驱动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其三维建模与结构设计,确定了转动导杆—齿轮式叶片差速泵驱动系统的技术参数,研制了其原理样机。建立转动导杆—齿轮式驱动系统力学模型,确定了其工作阻力矩的变化规律。构建了转动导杆—齿轮式叶片差速泵的原理样机实验平台,测试了其排液与困液状况。实验结果表明:转动导杆—齿轮式叶片差速泵能够实现排液与吸液,其驱动设计与结构设计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差速泵 驱动系统 转动导杆—齿轮机构 力学特性 排液与困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